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Industry Practitioners in Henan Province and Sugges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OI: 10.12677/ass.2025.141199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付满意:信阳农林学院科技处/社会合作处,河南 信阳
关键词: 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建议Henan Provinc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Industry Sugges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摘要: 本研究基于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现状,系统分析了当前行业所面临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短缺、培养体系不健全、区域发展失衡、人才发展吸引力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实施“梯度化”人才培养工程、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生态、创新“多元化”激励保障机制、推动“数字化与区域化”协同布局的解决方案。通过研究旨在为提升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在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竞争力提供实践路径,同时为其他面临相似发展问题的区域提供借鉴参考。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industry practitioners in Henan Province,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faced by the industry, including the shortage of high-end compound talents, the incomplete training system, the imbalance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sufficient attractiveness for talent development.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the study proposed solutions such as implementing a “gradient” talent cultivation project, building an integrated ecosystem of “government, industry, academia, research, finance, service, and use”, innovating a “diversified” incentive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promoting a coordinated layout of “digitaliz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The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practical paths for enhancing th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also offer reference for other regions facing similar development problems.
文章引用:付满意. 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1): 261-26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1995

1. 引言

在当下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推进正变得日益重要,知识产权服务业作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力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从事该行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创新体系的完善以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1]。关于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定义有很多不同观点,但从根本上来看,都将知识产权服务业定义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知识产权服务概念最早是Miles于1998年提出,他把高度依赖专业性知识并能够为客户提供“知识类”产品或服务的行业称之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也就是知识产权服务业[2]。而我国学者认为知识产权服务业主要是提供知识产权的“获取、使用、维护”服务,促使知识产权转变为新的生产力的一种服务业[3]。而关于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的定义,最早是Drahos于1998年提出的,他认为知识产权人才是具备一定科学知识,对于发明创造的创新点能够理解,并可以进行保护的人[4]。我国学者谭绮球对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下过定义,他认为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劳动力,为所服务企业的知识产权提供获得、管理、经营和保护的一类人[5]。综合来看,知识产权服务就是可以提供有关知识产权专业知识,或者是相关中间产品和服务的一类组织,而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是一类既掌握理工科学习背景,又具备法学基础,同时对经济和管理类知识有所了解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可见,知识产权服务业对从事该行业工作人员的总体专业素质要求十分高。

河南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近些年来尽管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在知识产权服务业领域依旧处于缓慢发展且持续探索的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以及国内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当前面临着数量不足、质量欠佳、分布不均衡、职业发展不明晰等诸多问题[6],这些问题严重妨碍着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对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从业人员职业发展规划策略与方针,可提高整个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质量,同时对吸引众多专业人才进入知识产权行业,提升河南省知识产权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7]。本文将重点分析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在规模结构、能力素养、发展环境三个层次所面临的系统性矛盾,并基于人才梯队发展和区域创新生态理论的视角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从而找出适合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人员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

2. 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2.1. 数量规模与增长态势

近年来,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数量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加速实施,对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也在持续上升,这使得从业人员总量进一步扩大。根据《河南省知识产权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省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达到约1.2万人,较2019年的0.8万人增长约50%。其中,专利代理师人数从2019年的约600人增长至2021年的近1000人,年均增长率超过10%。在郑州、洛阳等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建设的带动下,服务机构数量从2019年的约200家增至2021年的350余家[8] [9]。由于产业集聚效应增大,服务机构数量和服务人员规模同步扩大。各类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内部从事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的人员也在不断增多,形成了以专业代理机构为核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服务队伍发展格局。尽管增长速度较快,但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河南从业人员密度和高端人才储备仍存在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需要借助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优化来逐步解决。

2.2. 学历与职称结构

在学历与职称结构层面上,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整体呈现出较高的知识密集型特点,不过其内部结构仍有优化的余地,多数专业服务机构在招聘时要求应聘者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尤其倾向于那些拥有理工科背景,同时兼具法律、管理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员,而部分大型事务所和高端运营机构对于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的需求正不断增多。从实际构成情况来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已然成为了行业的主要力量,可是高学历人才在其中所占的比例,相较于北京、上海等地而言,仍存在提升的空间[10],在学历结构方面,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从业人员以本科层次为主,高学历人才占比与一线城市存在明显差距。根据区域行业抽样统计显示,省内从业人员中本科学历占比约58%,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约12%,大专及以下学历占比约30% [11]。相比之下,北京知识产权服务业的高学历人才聚集效应显著:仅规模在100~499人的专利代理机构中,硕士学历占比就达40.8%,核心业务岗位对硕士学历的招聘需求占比超14%,远高于河南平均水平[12],在职称方面,河南省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职称层级偏低问题突出。据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示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省通过评审取得知识产权专业高级职称的人才仅24名,结合省内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规模(约3.2万人)推算,高级职称占比不足0.1% [13],这反映出具备高级职称的复合型人才在全省范围内仍较为稀缺,这对行业朝着高价值、全链条服务方向的转型升级形成了一定制约。

2.3. 职业资格分布

在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领域,从业人员所持有的资格证书种类繁多,然而,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主要还是专利代理师资格以及与商标代理相关的资质,根据2021年河南省知识产权代理行业统计,从业人员中持有专利代理师资格的比例为45%,商标代理人资格占比30%,法律职业资格占比12%,技术经纪人资格占比8%,其他资格占比5%,跨领域、国际化资质持有者比例不足3% [9]。专利代理师,作为该行业核心的专业人才群体,其执业资格乃是开展诸如专利申请、复审以及无效等业务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专业代理机构之中,持有此资格证书的人员数量占据着较高的比例。商标品牌战略的推行实施,使得从事商标注册、异议以及维权等服务工作的人员数量大量涌现。部分从业人员同时也取到了法律职业资格、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审核员资格以及技术经纪人资格等多种资质,这一现象反映出该行业服务领域正朝着法律诉讼、贯标咨询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向拓展延伸。除此以外,在高端诉讼、国际布局以及知识产权金融等特定领域,具备专业资格的人才储备依然处于不足状态。跨领域且具备国际化特征的职业资质持有者依然匮乏,急需借助政策引导以及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的举措来加以改进完善。

3. 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高端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人才结构呈现“空心化”

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当前正面临着人才生态“空心化”的问题,当下最稀缺的便是能主导高价值专利培育、实施知识产权导航预警、制定海外纠纷应对策略以及促成知识产权资本化运作的高端人才。特别是兼具技术洞察力、法律专业素养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缺口更加突出。这不仅体现于人才数量的绝对不足,更表现在知识结构的深度断层。现有从业者大多局限于单一业务模块,难以胜任技术预判、金融建模、跨境谈判等跨领域协同任务。行业发展的脆弱性因人才结构的失衡而进一步加剧,具体表现是底层基础业务人员由于同质化竞争陷入低水平内卷状态,中坚力量严重匮乏,顶尖战略型人才储备显著不足[14]

3.2. 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继续教育供给不足

长期以来,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培育体系存在结构性弊端,致使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出现严重偏差。就学历教育而言,省内高校对于知识产权学科构建,普遍落后于产业发展进程。诸如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管理等前沿专业领域,尚未形成体系化课程架构,毕业生知识架构难以契合高价值专利培育、国际规则运用等新兴服务情境下的复合型需求。在职培训领域,面临内容碎片化与效能欠佳的双重难题。当前培训多着重于政策阐释与基础业务实操,既缺失人工智能、大数据解析等技术赋能的前瞻性课程,同样也缺少知识产权金融、跨境纠纷处置等实战型模块,致使从业人员知识更新滞后于行业变革。标准化教学体系与系统化能力评估机制的缺失,使人才成长更多的是依赖个体经验,难以构建规模化、专业化人才梯队[15]

3.3. 人才区域分布极不均衡,基层服务能力薄弱

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的人才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十分突出的“两极化”特性,根据2021年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区域分布统计,作为核心枢纽的郑州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汇聚了全省72%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68%的从业人员,形成强大的“虹吸效应”,然而洛阳、南阳等副中心城市尽管被定位为区域创新支点,但由于政策支持欠缺、高端项目稀少等原因,很难形成有效的节点辐射功能,使得区域间服务能力的差距不断扩大[9]。更为严峻的情况是,县域层面的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更加薄弱,县域地区服务机构覆盖率不足30%,多数地区没有技术法律复合型人才,也没有系统化的服务流程,无法契合县域企业对于商标注册、地理标志申报、农产品品牌保护等基础需求,知识产权服务举步维艰。

3.4. 人才流失与保留难题突出,发展环境吸引力不足

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还面临着人才流失与保留的两难境界,这一现象已然成为限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本土培养出的优秀从业者,在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大多会选择流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或者沿海创新高地,这反映在个人的职业选择方面,更从中体现出区域发展生态存在的系统性短板。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而言,河南在薪酬竞争力、高端业务场景以及职业发展平台等方面有着十分突出的差距,省内的中小型服务机构由于资源有限,很难提供与一线城市相匹配的薪酬体系、项目以及国际化视野,根据第三方薪酬平台及行业调研数据显示,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从业人员薪酬与一线城市存在显著差距,且人才流失问题突出:省内知识产权服务从业人员平均年薪约为10~13万元,其中专利代理人等核心岗位平均年薪约13.6万元,而郑州地区64.8%的岗位年薪集中在7~12万元区间[11];相比之下,北京、上海同类从业人员薪酬明显更高,以上海为例,2023年规模企业中知识产权相关岗位平均年薪达27万元,具有5年以上经验的专家级人才年薪可突破60万元,全国性调研亦显示北上两地专利代理人年薪普遍在18~27万元之间[16] [17]。更为深层次的矛盾是区域创新生态存在结构性缺陷,优质教育资源、科研平台以及产业资本的集聚程度不够,使得河南在前沿领域的高端业务场景非常稀缺,专业人才难有留下发展动力[18]

4. 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可持续发展建议

为促使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达成高质量以及可持续的发展态势,要运用系统思维去化解结构性、区域性以及能力性方面的困境,利用“引育并举、软硬兼施、量质齐升”多维度相结合路径来构建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现代化人才生态体系,具体措施和建议如下:

4.1. 实施“梯度化”人才培养工程,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为解决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空心化”难题,推行“梯度化”人才培养工程,构建包含基础型、专业型、战略型人才的全周期培养体系,一是要实施“筑基”计划,依靠省内高校联合设立知识产权微专业或者产业学院,把专利信息检索实务、商标案例实操等课程融入教学体系,实行“高校导师 + 行业专家”双导师制度,达成理论与实战的衔接,此外省级政府应牵头开发标准化线上培训体系,借助“AI辅助学习平台 + 动态题库”提供智能检索模拟系统,加强专利查新、侵权比对等核心技能训练,并且构建“能力、岗位、薪酬”三位一体激励机制,推进双学位教育与“知识产权工程师”等晋升通道建设,将培训成果与职称评审关联起来。二是要实施“强干”计划,针对骨干人员,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举办涉外高端研修班,聚焦高价值专利培育、海外纠纷应对、IP金融创新等前沿领域,引入AI辅助专利分析工具提升复杂场景处理能力,推动骨干深入融入产业创新链条,同时设立“知识产权挂职专员”岗位,在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参与技术转化整个过程,实现从“被动代理”向“主动创造”的转变,此外还要依托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河南分中心,建立跨境实战模拟基地,凭借模拟国际专利纠纷等场景培养国际视野,形成“能力进阶–项目驱动–资源反哺”良性循环。三是要实施“顶尖”计划,设计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吸引具备跨国知识产权运营、高价值专利布局能力的战略型人才,提供项目资金定向资助、税收减免及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成等组合激励,打造“中原知识产权专家智库”,强化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风险评估、产业规划专利导航功能,同时凭借高端论坛、专项课题合作实现知识溢出,破解高端人才孤岛化与梯队建设断层化困境。依靠“筑基、强干、顶尖”梯度化培养,形成“基础人才扎根基层、专业人才深耕领域、战略人才引领创新”的良性生态,为河南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同时将“梯度化”培养的人才与国家标准的“三级”认证体系进行挂钩,在实施“筑基”计划初级层面,可以设立“知识产权助理师”职称,重点培养具备专利检索和申请文书等实务技能的专业人才;在实施“强干”计划中级层面,可设置“知识产权师”职称,并将考核与专业人员在专利导航、质押融资等实战业务进行绑定,强化实战运营能力;在实施“顶尖”计划高级层面,可以制定“战略专家”引聘方案,通过专项方案,吸引可以开展国际业务和资产证券化的专类高端人才。

4.2. 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生态,激活人才成长平台

为优化河南省知识产权人才成长环境,需要打破传统创新链条的割裂状况,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多元协同机制,形成人才与创新共同发展的局面,一是要强化产业需求的牵引作用,借助“知识产权服务伙伴计划”精确对接“专精特新”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创新主体的技术需求以及服务机构的能力,构建“需求识别–资源匹配–能力转化–价值反哺”的闭环机制。二是建设公司合作模式(PPP模式)的“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创新中心”,由政府、机构和社会资本共同建设,市场化进行运营。中心主要为企业提供专利导航布局以及融资等一站式服务,机构可以通过中心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企业不仅可以享受中心的服务,还能获取政府补贴,政府则通过购买成果来实现政策方针引导,最终形成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三是要依靠职业认证、薪酬激励以及社会认可,打造“人才愿意来、愿意干、干得好”的生态环境。四是要创新金融支持手段,设立省级知识产权人才发展基金,由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定向支持高端研修、国际交流以及海外人才回流。凭借以上措施,激活人才成长的内生动力,为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支撑,推动人才价值从“软实力”转变为产业创新的核心动能。

4.3. 创新“多元化”激励与保障机制,增强职业吸引力

要提升河南省知识产权人才的职业吸引力,创新“多元化”激励与保障机制,就要借助制度创新来拓宽职业发展途径并强化经济激励。一是在职业发展方面,构建“阶梯式 + 分类化”的职称体系,设立从助理知识产权师到高级知识产权师再到正高级的完整序列,针对法律服务、运营管理、技术转化等多元属性制定有差异的评价标准,做到“干什么、评什么”,同时探索推动知识产权职称体系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薪酬福利待遇进行挂钩对等,确保其市场价值。二是要把知识产权人才纳入省级高层次人才管理体系,给予子女教育优先安排、医疗绿色通道等实际性优待,并且建立职称与薪酬的动态联动机制,形成“能力、职称、待遇”的正向循环。三是要在经济激励上,设计专项奖励体系,对高价值专利代理、重大涉外案件胜诉、高额质押融资等关键成果设置阶梯式奖励,例如,对代理获中国专利金奖、赢取重大涉外诉讼、促成高额质押融资等重大业绩的服务方,可以设置给予50万至100万元不等的政府补贴奖励。同时鼓励服务机构实施中长期激励,比如股权激励、分红机制,将核心团队利益与机构资产增值相联系,形成良性循环,依靠破除职业晋升障碍,把专业价值与社会认可紧密融合,实现人才成长、机构壮大与产业创新的多维共赢,为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

4.4. 推动“数字化与区域化”协同布局,促进人才均衡发展

要解决河南省知识产权人才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状况,需推进“数字化与区域化”协同规划,借助技术赋能与政策引导双方面的驱动来构建平衡的生态体系。一是在数字化方面,打造省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在线培训、远程协作以及数据共享等功能,探索开发“AI助手”与“云上协作”等功能模块,为县域从业者提供智能文书撰写与远程专家答疑服务支持,让县域和偏远地区的从业者可平等地获取前沿知识以及专家指导,从而促进知识资源的均衡配置。同时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政策,根据产业基础制定能力建设方案,防止出现同质化竞争,并且凭借跨区域协作机制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促使东部的经验以及人才回馈中西部,形成“优势互补、协同提升”的循环。二是在区域化布局上,构建“一核多极”的发展格局:把郑州作为核心枢纽,专注于高端智库以及战略研发,推动洛阳、南阳等副中心城市承接服务资源的外溢,依靠本地产业承接技术转化以及专业化服务,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链条。三是创新运用“人才飞地”模式,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并配套设计“5:3:2”的利益分配机制,明确驻点技术人员、派出机构与发展基金间的收益分配比例,以此来激励骨干人员在外开展业务,学习先进知识并实现知识反哺,最终达成“异地孵化、本地反哺”。借助持续优化区域人才结构,激发欠发达地区的内生动力,推动知识产权人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均衡配置,促使区域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为全省知识产权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支持。

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系统地推进“梯度化”人才培养工作、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生态建设、多元化激励保障措施以及数字化区域协同布局,借助构建全链条人才体系,来破解人才空心化以及区域失衡的问题,推动知识产权服务深度融入产业创新之中,提升高价值专利培育以及国际服务的能力。通过以上措施可促使基础人才扎根于基层,专业人才深入研究产业,战略人才引领创新发展,达成知识产权从被动工作向主动赋能的转变,对推动河南省建设中西部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区域性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

2025年度河南省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可持续发展分析与能力提升对策(项目编号:20250106024)。

参考文献

[1] 周佳. 江苏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质量测评及提升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镇江: 江苏大学, 2022.
[2] Miles, I., Kastrinos, N., Bilderbeek, R., et al. (1998)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Users, Carriers and Sources of Innov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3] 吴桐, 刘菊芳, 马斌, 等. 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2(6): 63-67.
[4] Drahos, P. (2017) BITs and BIPs: Bilateralism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Globaliz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outledge, 89-106.
[5] 谭绮球, 马希良, 邓保国. 知识产权人才专业技术职务制度的构建[C]//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II). 北京: 科学学研究, 2008: 133-136.
[6] 司志营, 张超, 石静娜. 关于河南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 河南科技, 2024, 51(22): 154-157.
[7] 苏振尧, 张伟强, 靳锋伟. 河南省“知识产权强省”战略重要性与急迫性阐释[J]. 河南科技, 2021, 40(23): 155-158.
[8] 王肃. 河南省知识产权发展报告(2018-2019) [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20.
[9] 王肃. 河南省知识产权发展报告(2020-2021) [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22.
[10] 伏晓艳, 魏静. 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概述[J].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7, 14(9): 121-124.
[11] 职友集.郑州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EB/OL].
https://www.jobui.com/salary/zhengzhou-all/ind-zhishichanquanfuwu/, 2025-04-25.
[12] 职友集. 北京专利代理师工资待遇(100-499人) [EB/OL].
https://www.jobui.com/salary/beijing-zhuanlidailishi/size4/, 2025-04-12.
[13]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330396号提案的答复[EB/OL].
https://hrss.henan.gov.cn/2025/07-31/3186227.html, 2025-07-15.
[14] 乔娇娇. 河南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强省对策研究[J]. 河南科技, 2017(10): 27-30.
[15] 付琛瑜. 知识产权人才协同培养路径探析[J]. 河南科技, 2020, 39(30): 36-42.
[16] 职友集. 上海知识产权硕士工资待遇[EB/OL].
https://www.jobui.com/salary/shanghai-zhishichanquan/edu3/size5/, 2025-04-25.
[17] 乐知网. 2023 年专利代理人薪资调查报告[EB/OL].
https://www.lzpat.com/zlsq/35909.htm, 2023-03-21.
[18] 欧广远. 河南建设支撑型知识产权强省的法治保障研究[J]. 河南科技, 2017(18): 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