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本世纪以来,受到人为干预、自然灾害等各类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不断暴露其脆弱性的一面,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易变性和模糊性愈发显著,正如乌尔里希·贝克所言:人类已进入风险社会。在不确定性因素交织的风险社会中,如何构建“韧性城市”以应对风险挑战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新课题。当前,我国已进入风险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在这种复杂情境中,持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1]。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与神经末梢,是构建韧性城市的主要场域,韧性城市建设已然成为国家韧性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方面,面对层出不穷的社会风险因素以及日益复杂化的社会情境,我国在社会治理层面提出诸多创新性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这与“协同治理”所强调的多元主体参与不谋而合。在协同治理视角下,政府不再是单一治理主体,社会组织、公民等多元力量应当广泛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通过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社会治理成效提升,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学者们研究基层治理发现,“党建引领”是强化基层治理能力、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关键所在[2],社区韧性建设是基层党建引领的创新应用场景,对于提升社区的风险抵御力、适应力、恢复力及焕发社区生机活力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协同治理和党建引领同为当下社区治理的重要方式,而党建引领社区韧性建设过程中不乏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治理主体的共同参与,因此,本文借助协同治理视角,从“结构–资源–情感”三个方面剖析G街道A社区党建引领社区韧性建设的实现机制,进一步探究社区多维度韧性强化路径,以期为城市社区韧性治理提供可参考的理论机制与实践经验。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协同治理理论
协同治理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学、管理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学术领域,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协同治理理论在管理学中的运用始于新公共管理运动晚期,当时世界正处于全球化浪潮之中,世界资源面临着重新配置的局面,为了有效应对“全球化现象”给各国带来的挑战,回应各国政府对治理模式的新需求,解决公共部门割裂化以及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问题,西方学界提出了“协同治理”这一新兴理论,旨在构建一个跨区域、跨部门、多层次的治理结构。协同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以及参与式互动,在促进公共利益实现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社会成员的获得感以及对政府的满意度[3]。
协同治理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该治理模式在主体方面强调多方共同参与,不同类型的社会治理主体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并发挥作用。其次,协同治理在过程方面呈现出民主性,各个社会主体以总目标作为行动导向,在参与过程中秉承民主精神进行互动与合作。最后,协同治理模式在治理规则方面表现出统一性,各参与主体在治理规则上达成共识且共同遵守,通过制度约束使治理过程逐步由无序转向有序。当前,传统科层制结构下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社会治理需求,协同视角下的社会治理强调主体多元化发展,从我国国情出发,协同治理需要党、政府机关、社会组织以及居民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多方参与共促社会治理良好发展。
本研究提及的“协同治理”是新时代以党建引领为抓手的治理模式。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市场等多方主体遵循民主精神、达成一致目标、构建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关系,一同参与到社区治理进程中,利用结构优化、资源整合、情感联结等方式,提升风险社会下社区的结构韧性、能力韧性和文化韧性,推动社区韧性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
2.2. 党建引领社区韧性治理
韧性(resilience)一词最早被应用于工程学研究中,指事务在受到外部环境冲击时仍然能够保持自身原有状态的能力。1973年,生态学家霍林(Holling)将这一概念运用至生态学研究中,认为“韧性”是系统面对外在危机时仍然保持结构稳定且功能正常运行的能力[4]。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韧性”已经被广泛运用于社会治理领域,“社区韧性”一词也随着城市风险研究的发展应运而生,它是指社区在灾害发生情况下表现出的稳定、恢复与适应能力[5]。一方面,当前学术界在“社区韧性建设”主题下已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从多个面向讨论社区韧性治理的内在机制与优化路径。其中,部分研究者关注到社区韧性治理中的情感要素,周斯怡(2024)从“情感–关系–行动”三个维度探究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机理[6];余敏江和方熠威(2023)通过构建“情感认同–情感支持–情感能量”内在逻辑,揭示情感动员提升社区韧性的发生机制[7]。有学者关注到数字技术对社会治理变革的推动作用,剖析数字技术如何赋能社区韧性建设,何静和袁子凌(2024)构建“载体–结构–能力”理论框架,分析数据要素对结构、空间、过程以及文化韧性的赋能机制[8];赵国强(2024)则认为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社区韧性发展主要表现在技术、组织、环境逻辑三个维度[9]。此外,也有学者从行动者网络视角[10]、场域理论视角[11]、合作生产视角[12]等出发探究社区韧性的提升机制。另一方面,学者们在对社会治理进行研究时发现,党组织是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关键所在,在基层治理进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补位”和“社会链接”作用[13]。同时,近年来有学者开始意识到“党建引领”在城市韧性社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出发点,讨论韧性社区建设的实现机制。例如,陈纪和张杨子涵(2025)发现基层党组织通过强化关系网络、增强社区规范、加深居民信任等路径有效提升社区韧性[14]。刘兆鑫等学者(2024)认为基层党组织借助统筹组织、嵌入动员和示范领导的方式帮助社区摆脱韧性治理困境,实现韧性社区发展目标[15]。
2.3. 理论分析框架
本文在梳理党建引领社区韧性治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协同治理理论提出理论分析框架(如图1),旨在从协同角度探讨党建引领社区韧性治理的内在机制,剖析党建引领城市社区韧性治理的实现路径。协同治理强调多元主体遵循民主精神,遵守社会治理规则,在具有共识性的目标导向下展开合作,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进程。基于此,该视角下的党建引领可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协同治理下的党建引领需要以党组织为核心,借助党的领导对社区治理架构加以创新,通过发挥其统筹优化作用来建构扁平化的社区结构,为社区韧性治理打下坚实的结构基础。其次,从协同治理出发,党建引领社区韧性治理需要吸纳多元社会组织参与到发展进程之中,丰富和扩充社区治理所需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资源,提升社区韧性建设的能力韧性。最后,作为社区的重要组成个体,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信任感、获得感、归属感等情感要素也成为社区能否有效适应和抵御风险的关键所在,党建引领下的韧性社区建设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在参与过程中加强居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加深居民对社区韧性发展的深刻认识,在互动中夯实情感基础并且建立社区文化韧性。在“协同视角下党建引领城市社区韧性治理”框架中,社区结构、资源、情感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动态的系统作用机制。社区治理结构扁平化使决策重心下沉,这种“去中介化”的沟通渠道有助于准确捕捉并高效传递居民的真实需求,从而极大提升服务的供给效率与精准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丰富资源也为社区治理注入生命力,公共空间、共享设施、互动环境的存在为居民的日常交往提供物质环境,居民的情感联结在交往中日益得到强化并逐步形成社区特有的社会资本,该群体在情感催化下形成的公共事务参与主动性也将反过来巩固社区治理结构,从而形成兼具效益和情感的韧性治理共同体。
Figure 1.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图1. 理论框架图
3. 案例介绍
3.1. G街道A社区基本情况
G街道A社区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是一个大型的老旧住宅区,辖区面积约为11.9万平方米,内有1条小型商业街、1所幼儿园、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个党群服务站,呲邻2个企业园区和多家驻区单位。社区共有118栋居民楼,常住居民2716户,共计6300余人[16]。A社区内的居住主体结构呈现出复杂性,居民老龄化程度达到40%,外来人口数量众多,还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等老破小居住区所拥有的共性问题。为进一步破解社区治理困境,社区党总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聚党建单位、社区在职党员等群体,充分挖掘与整合社区内外资源,鼓励居民广泛参与社区项目,打造美好且有温度的“熟人社区”,开创党建引领社区韧性发展的新格局,为基层治理注入长久生命力。
3.2. G街道A社区韧性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区韧性是社区应对各种灾害与风险的能力集合[17],G街道A社区推行党建引领社区韧性建设之前,其韧性治理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科层制主导下的“治理主体单一化”,“治理资源不足”和“居民情感联结弱化”等问题也随之产生。一方面,传统社区治理往往遵循科层制管理模式,即上级向下级安排工作任务并逐级传递,最终落实到社区工作人员。然而,基层人员通常更倾向于“不犯错”,即严格按照上级指令办事,而非就社区事务进一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社区治理因此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另一方面,A社区还存在着诸如房屋老化、商户占道经营、毁绿占绿等治理难题,为社区发展带来显著安全隐患,亟需借助社区外部力量及其资源辅助解决,同时,A社区未能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居民参与公共事务,使之缺乏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感以及社区归属感,加之外来人口与原住民之间相互疏离,导致陌生人社会下的社区关系网络日益松散,这让社区面临突发状况时难以顺利开展群众动员工作,社区韧性治理的现代化发展进程遭遇阻碍。
4. 协同视角下党建引领社区韧性治理的实现机制
4.1. 巩固结构韧性:党建引领与统合,优化社区治理结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引领”成为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实现方式,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扮演着“主心骨”的重要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所具备的政治属性与治理属性[15],推动社区治理能力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当今时代各种风险因素如暗流涌动,城市治理更应当围绕“社区韧性”展开,以降低危机事件对城市功能的破坏程度。在社区韧性治理中,结构韧性是提升社区韧性的关键所在,在面对诸如自然灾害等危及公众安全的紧急情况时,结构韧性的强弱决定了社区能否迅速调动各方治理主体,使其相互配合并积极采取行动,从而实现社区韧性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然而,以传统科层制为主的社区治理易忽视“合作精神”,未能充分吸收社区居民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治理进程,这使得社区在平急转换情况下无法迅速动员政府以外的力量协同行动,社区韧性治理也因此面临着结构韧性缺失的困境。G街道A社区利用“党组织统筹”破解了这一韧性治理难题,该社区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以网格化治理的方式优化基层治理架构。A社区党总支通过构建“街道总网格–街区网格–居民区网格–楼群微网格–楼组网格”治理结构,将居民区分成七个楼群微网格,分别由七位党支部书记以及对应的居委社工块长牵头负责,而支部党员和志愿者则化身“微网格长”和“楼组长”,承担日常寻访工作,及时汇总居民意见和小区治理难题,再由党总支牵头共同商议解决方案,通过对问题的及时汇总与梳理,社区网格化治理实现分类施策,不断畅通网格内部“微循环”,优化社区内部治理架构。
4.2. 强化能力韧性:引导多元主体互动,拓展社区资源网络
社区应对危机状况时还需体现出社区的“能力韧性”,它具体指社区在特殊治理情境下对各类型资源的整合能力,直接影响社区在面对风险扰动时自身的抵御能力、适应能力以及恢复能力。单一行政主导下的社区往往存在“资源碎片化”问题,多元主体对社区事务参与不足,彼此之间呈现出分割状态,导致资源无法在主体间保持有序流动状态,更难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毫无疑问,韧性社区应当具备“资源冗余性”特征,通过整合社区人力、物质、财力等多种资源,使其发挥合力并呈现出稳定性与制度化特点,这样社区在面对危机时可以将丰富的资源积累作为支撑。实现社区资源整合的关键在于吸纳多元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治理进程,多元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基于目标一致性,平等且广泛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在党组织领导下开展理性协商与互动合作,最终促成社区公共利益的实现。G街道A社区在党组织引导下,充分联动周边的共建单位、街区事务会、高校、企业等组织,凝聚各方力量助推社区韧性建设。A社区联合当地大学的专家团队对该社区进行多次实地调研与情况摸查,听取居民意见并制定了《“美好社区先锋行动”乐高式社会动员项目赋能方案》,明确“5个1”工作目标,借助专家力量为社区韧性发展实现精准赋能。此外,A社区与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乔法官工作室”合作,通过线上线下双重渠道向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就“赡养老人”等热点问题为居民解答法律疑惑,从法律视角对实际案例进行剖析,让法律走进社区居民日常社会。由A社区党总支牵头与志愿组织的合作也极大丰富了韧性社区建设所需的人力资源,居民区党总支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意愿、特长、时间等信息,将其科学划分为七个不同职能的小组,通过细化应急处置流程,确保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在关键时刻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4.3. 塑造文化韧性:培育居民主体性,筑牢社区情感纽带
居民是社区文化培育的主力军,而社区文化对社区韧性塑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文化既包括各种以社区为载体而组织起来的文化活动,也涵盖居民对社区的信任感与归属感、个人价值观以及行为规范等内容[18]。不论社区是处于常态化治理还是面对诸如疫情等突发情境,其文化环境的完善与否关系到居民群体能否将自身视为社区的一部分、是否对社区治理抱有信心且积极配合并参与社区活动,社区文化韧性也由此形成。然而,由于缺乏完善的引导政策和参与渠道,社区居民对社区治理长期处于“围观”状态,缺乏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久而久之难免产生“冷漠化”的消极情绪,影响社区长远发展。构建社区文化韧性的途径之一便是对居民进行积极引导与意识形塑,充分拓宽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路径,在日常治理中增强其社区认同感,筑牢个体与社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情感纽带,以便危急时刻也能借助良好的社区凝聚力获得居民的积极配合与行动支持。G街道A社区将“居民参与”融入于社区治理实践之中,为了满足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A社区与共建单位合作展开社区花园整修项目,向居民们广泛宣传并鼓励他们踊跃参与到该项目之中。社区居民主动筹集资金购买各类盆栽,将原本破败的中心花园装饰得焕然一新,还在花园里竖起一面共建风采展示栏,使其摇身一变成为大家备受青睐的“共享会客厅”。A社区还进一步增添硬件设施来激发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通过在居民区门卫处设立共享空间站,为居民志愿者们协商议事、洽谈休憩提供好去处。共享空间站还设有医疗箱、读书角等服务设施,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交流站,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队伍的同时,也让社区居民间的情感逐渐升温,使整个社区焕发治理新动能。
5. 协同视角下党建引领社区韧性治理的路径
5.1. 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引领社区协同
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言行直接影响着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19],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党员示范机制,激励党员敢于亮身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引导个体价值理念向党的主流价值理念靠拢。A社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价值引领作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党群服务阵地作为支撑,推动流动党员积极投身于网格治理、服务群众等工作中,引导流动党员不论在线上线下或是在岗离岗都充分参与社区治理实践中,在鲜活的实践场景中向群众传达党的文化价值理念。党在社区治理中的统筹地位需要依靠党员支持、借助党员行动来实现,面对A社区周边存在的垂钓、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党员群体下沉到一线,对社区附近的沿河步道、公共区域等环境进行重点清洁,安排常态化志愿巡查监督工作,加强区域管理工作。此外,党员不仅要成为治理行动的示范者,更要发挥其精神上的鼓舞作用,身为A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员的冯亦怀主动担负起调动党员主观能动性的责任,协助居委干部们理清与推进社区各条块的分工结合,做到“分工不分家”,纾解基层干部们的治理压力。在党员们实践示范带动作用下,A社区有效凝聚基层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居民之间的价值共识,推动社区基层治理朝着现代化方向前进。
5.2. 创新社区合作制度整合多方力量
社区往往遵循条块分割的管理制度,社区内部的各个区域之间又呈现出相对割裂的局面,这导致各类资源无法在社区内部实现有效的整合与流动。基层党组织是沟通国家与社会的桥梁,基层治理需要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多元合作制度,通过有效动员整合多元主体参与其中。面向党内,A社区呼吁社区中的单位、在职党员和退休党员为社区事务贡献力量,面向党外,鼓励居民、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等以多样化形式加入社区治理行动。在社区网格化治理进程中,社区党总支号召在职党员、机关联络员等群体加入志愿服务队,赋予志愿者们“社区合作人”的身份,将其划分成多个工作组,每位志愿者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岗位”,实现社区需求“清单式认领”。秉承多元合作的宗旨,A社区党总支还牵头定期举办“品牌楼组建设”圆桌交流会,邀请周边社区的居委干部和楼组长代表参与交流活动,就社区治理中的楼道堆物、非机动车充电、高空抛物等韧性治理中的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汲取多元经验破解治理困境,打造居民向往的美好社区。
5.3. 搭建协同治理平台推动集体行动
在党建引领社区韧性治理过程中,协同治理平台是吸纳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的基础,其良好建设对于构建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在党总支引领下,A社区积极投入线下协同治理平台建设,通过日常举办一系列富有意义的志愿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活动中,例如“美好社区便民市集”志愿者服务活动、致敬守护“她”力量妇女关爱活动、社区微更新项目等,这些活动为居民们提供触手可及的参与平台,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有效激发其自我效能感。A社区在党总支带领下还成立了“聚力志愿者服务团队”,借助居民力量为社区韧性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包括退休老人、青少年、在职党员在内的人群都可以在闲暇时间报名参与社区治理活动,居民亲身参与社区事务更有助于增强其社区责任感与归属感,在参与过程中更能站在“居住者”角度与其他社区居民展开充分对话和沟通,推动社区工作顺利展开。除此之外,A社区线上协同治理平台的搭建也为解决社区难题提供了有效渠道,例如,面对社区居民“公交地铁两不沾”的出行难题时,A社区借助“共和新有约”议事平台,广泛吸收人大代表、居民、企业等多方治理主体的意见,经过反复商议,最终在702公交线路增设一个站点,打通居民们日常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6. 协同视角下党建引领社区韧性治理的成效
6.1. 推动社区服务供给多样化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让社区服务更加贴近民心,契合居民切实需求。随着网格化治理在社区范围内的全面推广,工作人员通过一家一户的走访形式了解社区居民情况,绘制内容丰富的“民情地图”,做到“深入诊断,问需于民,对症下药”,真正实现“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目标。社会力量的加入也极大充实了社区资源,让A社区的“美好社区便民集市”开放日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社会组织不仅提供了理发、修钟表、磨刀、量血压、测血糖等常规性便民服务,还围绕居民反馈的“吃住行游购”需求,联合社会组织引入政策宣传、法律咨询、健康关爱、惠民售卖、安家服务等项目,深受社区居民欢迎,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6.2. 实现多元主体合作制度化
社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工作中扮演核心领导角色,在党建引领下,社会多元主体同心聚力,形成协调联动、资源共享的社区治理新局面。A社区以街道“善治街区”工作模式为基础,聚集墙内外资源,通过多元社会组织共同行动,已形成发展主体密切合作、共治共赢的善治网络新格局。依托日益成熟的社会动员机制,A社区还搭建起平急转换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以党组织为中心充分挖掘辖区人、财、物各类资源,平时着重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提高社区管理软实力的同时增强社区资源硬实力;急时能够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类型资源,从危机事件中快速恢复,保障社区居民的生活与生产安全。社区与多元社会主体之间建立的团结互助、彼此信任、协同发展关系,有助于增强党建引领下治理队伍的凝聚力,使社区治理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6.3. 促进社区居民情感联结牢固化
A社区通过持续推进全龄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让居民们通过集体行动筑牢情感纽带,营造团结和谐的社区氛围。A社区党总支始终将自身作为社区行动基础点,举办“美好社区,先锋行动”等社区项目,推进过程中不断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居民们也因此形成了热心参与社区事务的行动自觉。在社区党总支的带领下,A社区的“周四行动日”活动已经向常态化发展,社区居民们主动化身为日常生活中的“环境美化志愿者”,他们身着志愿服装,携带夹子、扫帚、垃圾袋等工具,在社区的各个角落忙碌穿梭,对周边的绿化带进行清洁工作,共同维护社区空间的整洁性,这也成为了A社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居民们的自发参与,个人力量汇聚形成解决环境治理难题的有力手段,社区居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赋予自身行动对于社区的意义,同时也在集体行动中增强与左邻右舍的交往,加深彼此间的了解,重新编织社区关系网络,共同建立起温馨美好的社区家园。
7. 结语
党建引领社区韧性治理是城市应对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实现城市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G街道A社区在韧性治理过程中,通过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创新多元主体合作制度、搭建协同治理平台三条有效路径,形成以党组织为引领,与社区居民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协同合作的社区治理新局面,在社区服务优化、多元主体合作、居民情感联结取得韧性治理新成效,为党建引领社区韧性治理提供了现实例证与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