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在筋瘤病下肢水肿干预中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Advanc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Techniques for Managing Lower Limb Edema in Varicose Veins Patients
DOI: 10.12677/acm.2025.15113172, PDF, HTML, XML,   
作者: 王小玲: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黑龙江 哈尔滨;王丽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筋瘤病下肢静脉曲张水肿中医护理Varicose Veins Lower Limb Varicose Veins Edem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摘要: 筋瘤病指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团块,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varicoes veins of lower extremity, LEVV);该病好发于青壮年,长期站立或负重人群,下肢水肿是其常见的早期症状,若早期不能有效干预,可引起静脉性溃疡,导致疼痛、残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综述了中医护理技术在筋瘤病下肢水肿干预中的研究进展,包括了灸法、穴位贴敷、耳穴贴压、中药溻渍、火龙罐等多种治疗手段在筋瘤病下肢水肿干预中的研究情况。以期为我国临床护理人员开展筋瘤病的中医护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Abstract: Varicose veins refer to purple, twisted, protruding veins resembling earthworm-like masses, corresponding to primary lower extremity varicose veins (LEVV) in modern medicine. This condition predominantly affects young and middle-aged adults, particularly those engaged in prolonged standing or heavy lifting. Lower limb edema is a common early symptom. Without timely intervention, it may progress to venous ulcers, causing pain, disability, and diminished quality of life. This review summarizes research progress on TCM nursing techniques for managing lower limb edema in varicose veins. It covers various therapeutic approaches including moxibustion, acupoint plaster application, auricular acupressure, herbal compresses, and fire dragon cupping. The aim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evidence for clinical nursing practitioners in China to implement TCM nursing for varicose veins.
文章引用:王小玲, 王丽芹. 中医护理技术在筋瘤病下肢水肿干预中的研究进展[J]. 临床医学进展, 2025, 15(11): 888-893. https://doi.org/10.12677/acm.2025.15113172

1. 引言

筋瘤病是静脉色紫,盘曲成团,青筋累累,聚结如蚯蚓状。相当于现代医学下肢静脉曲张(LEVV),作为血管外科常见疾病,其临床特点是患肢常感受到酸、沉、胀痛、易疲劳、乏力,患者足背部、踝部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据统计[1],国外约20%~25%的成年女性和10%~15%的15岁以上男性患有该疾病,中国下肢静脉疾病的总体患病率为8.9% [2],其中下肢静脉曲张占比最高,患者超过1.6亿例,我国成年人中下肢静脉曲张发病率已接近10% [3]。针对该疾病的西医治疗通常采用手术治疗或穿弹力袜使静脉处于干瘪状态。中度以上水肿是手术的禁忌症之一,手术过程若处理不当易引发严重并发症,保守治疗中患者对长期穿弹力袜的依从性较差,可见西医在治疗筋瘤病下肢水肿的干预中并不理想。该疾病若早期不及时干预,将引起继发性感染,淤积性皮炎,丹毒等严重并发症,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家庭负担及社会的医疗负担[4] [5]。中医护理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灸法、穴位贴敷、耳穴贴压、中药溻渍在筋瘤病下肢水肿的治疗上起着止痛、减轻水肿、缓解疲乏等作用,现就中医护理技术在筋瘤病下肢水肿干预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护理筋瘤病下肢水肿患者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 筋瘤病下肢水肿的病因、病机及发病机制

2.1. 筋瘤病下肢水肿的病因、病机

筋瘤,其病名起于《内经》。中医认为下筋瘤病的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淫、长期负重密切相关,本病发病与肝脾两脏相关。当人体正气不足,涉雨淋水、劳累远行或长期遭受寒湿侵袭,将导致寒湿凝筋,出现下肢水肿、肢端发凉、麻木、疼痛等症状。《诸病源侯论》提到风为百病之长,所以寒、湿依托于风长久侵袭人体,导致寒凝筋脉、脉络瘀阻、水湿内停,日久形成筋瘤。长期过度劳累和负重会气虚血瘀,血液不能正常运转,长期淤血致津血互换功能障碍而见水肿,且伴有下肢沉重、乏力感。筋瘤病的病因病机属于寒凝筋脉、气虚血瘀,治疗上应遵循暖肝散寒、祛湿除邪、活血通脉、攻补兼施为原则。

2.2. 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水肿的发生机制

下肢静脉曲张(lower extremity varicose veins, LEVV)是指静脉瓣膜不能阻止逆行的血液流动,导致异常静脉扩张、变形、扭曲等病理改变[6] [7],本病发病早期由踝关节水肿逐渐转变为下肢轻中度的水肿,伴有疼痛、沉重、乏力感,常见的并发症是色素沉着、下肢静脉性溃疡,严重并发症可形成深静脉血栓、丹毒、甚至导致伤残。下肢静脉曲张主要病因病机与静脉壁薄弱、瓣膜缺陷和静脉内压增加有关。下肢水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扩张迂曲的静脉有大量的血流堆积,血液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导致静脉壁营养不良,形成无菌性炎症或感染性炎症。研究[8]显示,炎症细胞在周围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中起着核心作用,长期的细胞浸润形成淋巴液,进而出现下肢水肿和疼痛。此外,研究[9]显示,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与遗传、年龄、身高与体重、职业地理环境等均有关。

3. 中医护理在筋瘤病中的应用

3.1. 灸法

艾灸法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其是在中医理论和脏腑经络的指导下,通过点燃艾条、艾柱,对人体表特定腧穴和经络进行熏熨或温灼的一种疗法。常见灸法包括艾条灸、艾炷灸、温和灸、隔物灸等多种形式。在治疗筋瘤病下肢水肿时,艾灸通过其缓而久的热力和药物疗效,具有“温、通、补”的综合效应,调节脏腑阴阳、激发人体正气,进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研究证实[10],艾灸可以激发免疫细胞,有效地杀灭炎性细胞,减轻水肿,艾灸对人体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艾灸的“温”可逐邪外出、化解湿气,达到温经通络、散寒除湿的作用,从而有效缓解水肿[11]。张芙蓉等[12]的研究也证实,温和灸在缩减患肢肿胀有明显作用。丰雪[13]基于“血不利则为水”的理论,运用活血化瘀的复方药艾条进行治疗,其研究发现药艾条中的姜黄烯、石竹烯等炎症介质的产生,减轻白细胞对血管内皮的粘附,从而缓解静脉壁和周围炎症反应,具有抗炎、镇痛等多种药理活性。通过灸“足三里、三阴交”等补气要穴,可健脾和胃、补益中焦,以达到补益中气、升阳举陷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善血液回流不畅的问题。张淋丹[14]等人选取双侧足三里、复溜穴实施艾灸,研究结果提示艾灸治疗患者下肢水肿疗效显著。中医理论提出“通则不痛”,而艾灸温热,血得温则行,可推动血液运行,以达到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减轻静脉曲张程度。可见,艾灸在缓解筋瘤病下肢水肿时,可提升机体免疫力、减轻疼痛、缩减肿胀。此外,寒地城市的“寒与湿”是加重筋瘤病下肢水肿的重要因素,艾灸“温、通、补”的功效,在驱寒散湿、畅通气血有明显优势。由此,艾灸适宜治疗寒地城市或因寒湿侵袭的筋瘤病下肢水肿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肢肿胀和疼痛的症状。但在灸法治疗的过程中,中医护理人员要随时查看皮肤情况,避免烫伤或因烫伤引起感染。

3.2.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针灸理论和药物的有机结合,药物调成膏状后将其贴敷于体表相应的穴位上,一方面可以刺激局部组织及穴位发挥防治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经络穴位的介导和药物的透皮吸收,实现了局部治疗和全身调节的有机结合。对于长期劳累和负重导致的筋瘤病下肢水肿患者,其核心病机是气虚血瘀,气虚则无法推动血液运行,血液运行不畅则瘀阻脉络,水湿内停、下聚,出现下肢沉重、肿胀。使用活血化瘀类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或表面病灶,经透皮吸收后,可以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减轻沉重感,同时能够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拔毒、消肿止痛、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作用[15]。中药贴敷通过贴压消肿类中药可以促进组织回流,减轻水肿。使用利水渗湿类贴敷药物可健脾强肾,增加运化水湿的能力,引导停滞湿邪从小便排出,迅速减轻下肢水肿和紧绷感。温付东[16]等人选用延胡索、法半夏、木香、赤芍、白芷、槟榔、枳壳等选用制成穴位贴敷,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水肿和疼痛。使用益气健脾药物贴敷于补气要穴,可激发经络之气,补益中焦脾胃,恢复其运化水湿的功能。孙宇昆[17]等人选用麻油、黄柏、苍术、姜黄、白芷、冰片等制成膏状,贴于天泉、曲池、太渊三穴,频率为每日一次,共4周,结果提示可有效缓解肢体水肿,并改善活动能力。根据中医辨证后,遵从医嘱制成的特定中草药膏剂贴敷于相关腧穴,可以有效缓解筋瘤病下肢水肿,且对气虚血虚型筋瘤病水肿患者,减轻其下肢沉重感、消除水肿效果格外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但中医护理人员进行穴位贴敷治疗时,患者若并发血栓则禁用活血化瘀类穴位贴敷,患者对贴敷胶布或药物过敏或贴敷部位皮肤有破溃、感染等也需禁用。

3.3. 中药溻渍

中药溻渍是指通过中药药液的湿敷、淋洗或浸泡患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中医外治法[18]。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常应用于下肢静脉性溃疡、静脉炎、淋巴水肿等周围血管疾病,疗效显著。溻法又可分为冷湿敷、热湿敷及罨敷法,热溻具有调和气血、改善循环、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祛风除湿的效果[19]。筋瘤病下肢水肿的发病与湿相关,脾主运化水湿,当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水湿内停,流注于下肢,水湿之邪更有重浊、趋下的特性,进而形成下肢水肿。选择利水渗湿、温经散寒类的中药药液浸透纱布后,热敷于局部皮肤可以温通经脉,扩张局部血管、促进血液流动,以达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任盛静等[20]认为,中药溻渍具备渗透压原理,能够让低浓度组织液流向高浓度药液,进而减轻组织水肿,促进愈合。研究表明,湿敷可以减轻局部因炎症抑制末梢神经的病理性冲动的作用[21]。郑同莉[22]使用芒硝、冰片外敷治疗下肢淋巴水肿,缓解下肢水肿、促进淋巴管通畅,疗效显著。黄校斐等[23]使用冰硝散外敷肿胀下肢,结果提示能够减少下肢周径差、改善水肿症状。此外,中药溻渍法与红外线联合使用,可使中草药的药力通过红外线的温热效应透过皮肤,作用于腰背部的肌肉、筋膜、椎体等处,活血舒筋,有改善局部循环、控制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加快组织代谢等作用[24]。陈蕾[25]将中药溻渍与红外线照射结合治疗静脉炎临床疗效显著。梁楚炜[26]研究发现,对下肢肌力 ≤ 4级的患者进行快速康复护理联合中药热敷,能够有效改善下肢肢体乏力,增加肌力。可见,中药溻渍能够有效减轻筋瘤病的下肢肿胀,中药溻渍疗法具有中药治疗和物理热疗的双重优势,其在筋瘤病下肢水肿治疗过程中,对散寒除邪、活血化瘀、促进创面恢复方面效果更明显,所以临床上筋瘤病下肢水肿患者若有水肿明显、肢体畏寒发凉和麻木、下肢沉重乏力感明显者,推荐使用中药溻渍疗法。但目前该疗法的应用形式是药液与皮肤直接接触,不能透过皮肤屏障,且热敷的时间和温度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中药溻渍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如增强其透药性,保持溻渍温度可控性等将是未来研究方向。

3.4. 耳穴贴压

耳穴贴压又称耳穴压豆或耳针疗法,是一种在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将表面光滑、硬质的药籽、药丸等贴敷于耳部特点穴位或反应点,以达到疏通经络、缓解疲乏、防病治病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27],人体耳穴周围有丰富的神经和淋巴组织,对人体体液和神经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贴压后对其进行刺激,可以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耳穴贴压作为常用的中医止痛方式,目前已应用于多种止痛干预中[28]。耳穴贴压与其他中医护理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缓解疲乏、促进睡眠,操作简单,患者的接受程度较高。黄欢等[29]采用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的八段锦结合耳穴贴压对胃癌性疲乏患者实施干预,结果表明可改善患者疲乏程度。周熠雯[30]等的研究显示,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在缓解水肿方面,张济[31]等人通过对 80 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发现耳穴压豆疗法在缓解术后疼痛、水肿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势显著。可见,耳穴贴压在筋瘤病下肢水肿的治疗中,可以有明显的止痛作用,也有助于缓解疲乏和促进睡眠,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因其操作简单、携带方面,可将其推广到筋瘤病下肢水肿的居家护理和延续护理当中,增强患者的舒适感。

3.5. 火龙罐

火龙罐综合灸是一种创新性的中医外治疗法,将推拿、刮痧、罐法、艾灸、点穴等多种中医传统疗法的精髓融于一体,通过点燃罐体内的艾柱,产生远红外辐射和热能,具有“温、通、调、补”的功效。中医护理人员使用点、按、揉、旋转、摇振等手法在人体的经络和穴位上进行推拿、熨烫、刮痧等操作,可将热力渗透至内部经络,推动全身气血运行,达到祛风散寒、通经活络、活血化瘀、健脾和胃、激活免疫系统之效[32]。通过火龙罐负压作用、热效应和艾叶的药化作用,通过刺激人体经穴,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淋巴液回流,从而减轻淋巴水肿症状[33]。火龙罐内蕲艾富含挥发油、黄酮类物质,可消炎、消水肿、促进肌肉松解,同时蕲艾燃烧时产生的温热效应和远红外辐射效应可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减少致痛物质K+、H+、缓激肽等的释放,从而起到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活血镇痛的效果[32]。袁计红[34]等人的研究发现火龙罐综合灸治疗淋巴水肿患者中,可有效减小患肢臂围周径,改善上肢功能。近年来,火龙罐综合灸的使用常与扶阳理论、循经理论、子午流注理论相结合,且疗效显著然而。然而,治疗筋瘤病下肢水肿,火龙罐综合灸的操作指导仍然缺乏标准化,如穴位选择、依托理论和手法、以及持续的时间等精细化控制,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4. 小结与展望

综合运用灸法、穴位贴敷治疗、耳穴贴压、中药溻渍等多种中医特色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筋瘤病患者的下肢肿胀、疼痛和乏力,提升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度。中医护理技术可以叠加应用,也可以与红外线等现代技术结合用于治疗筋瘤病下肢水肿患者,疗效确切。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运用“辩证施护”、“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体现了中医护理整体观,也为筋瘤病下肢水肿患者在止痛、减轻水肿、缓解疲乏、促进睡眠等方面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但仍需不断探索和完善,深入研究灸法、穴位贴敷法、耳穴贴压、中药塌渍等缓解筋瘤病下肢水肿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火龙罐治疗筋瘤病下肢水肿的标准化指导,为临床护理筋瘤病患者提供有效的临床实践指导和理论依据。也应深入探索中医护理技术与现代医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案、中医护理方案,进而提升治疗效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DePopas, E. and Brown, M. (2018) Varicose Veins and Lower Extremity Venous Insufficiency. Seminars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35, 56-61.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2]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中国慢性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J]. 中华医学杂志, 2019, 99(39): 3047-3061.
[3] 蒋劲松, 陈磊. 下肢静脉曲张治疗方法进展及要点[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 41(12): 1368-1372.
[4] 阿各, 刘建英, 刘慧超, 等. 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静脉溃疡形成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护理学杂志, 2018, 33(5): 22-24.
[5] 何静, 王军, 杨涛.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 10(1): 71-78.
[6] Bi, M., Li, D., Chen, Z., Wang, Y., Ren, J. and Zhang, W. (2020) Foam Sclerotherapy Compared with Liquid Scler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Varicose Veins: A Protocol fo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Medicine, 99, e20332.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7] Jia, W., Liu, J. and Cheng, Z. (2022) Clinical Efficacy of Endoven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for Superficial Varicose Veins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Disease Markers, 2022, Article ID: 1673588.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8] 刘恒. 循经按摩联合艾灸治疗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9] 商之涵, 卢岳青, 刘文飞, 等. 下肢静脉曲张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9, 25(1): 93-97.
[10] 范亚男, 李素云, 王明航. 艾灸对机体免疫系统调节的研究与进展[J]. 中医研究, 2015, 28(11): 78-80.
[11] 夏循礼. 中医艾灸功效的药物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探讨[J]. 中医学报, 2015, 30(2): 297-299.
[12] 张芙蓉, 杨名, 裴晓华, 等. 温和灸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影响[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 15(10): 1934-1937.
[13] 丰雪. 基于“血不利则为水”思想运用复方药艾灸治疗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的临床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3.
[14] 张淋丹, 肖敏, 陈启霞. 艾灸治疗肾性脾肾阳虚型下肢水肿的疗效观察[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 9(11): 117-119.
[15] 刘磊. 穴位贴敷疗法[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 8-9.
[16] 温付东, 赵莉, 刘艳, 等. 穴位贴敷治疗混合痔术后创面疼痛水肿临床观察[J]. 山西中医, 2025, 41(8): 46-47.
[17] 孙宇昆, 王真真. 护理管理路径及穴位贴敷对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的应用效果[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 46(5): 68-70.
[18] 陈红风. 中医外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 318-322.
[19] 许敏华, 朱延涛, 贾黎华. 中药溻渍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新中医, 2019, 51(4): 59-62.
[20] 任盛静, 郑德. 中药溻渍法研究概述[J]. 中医学报, 2017, 32(10): 1895-1897.
[21] 杨芳娥. 中药溻渍法治疗外阴湿疹30例[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6, 19(4): 20.
[22] 郑同莉. 芒硝、冰片外敷治疗早期下肢淋巴水肿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16, 24(7): 41-42.
[23] 黄校斐, 迟雪梅, 李温温. 冰硝散外敷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分析[J]. 双足与保健, 2019, 28(4): 119-120.
[24] 樊炜静, 韩强, 黄仁燕, 等. 近10年中药溻渍法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 27(3): 480-483, 512.
[25] 陈蕾. 自调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理疗用于药物引起静脉炎观察及护理[J]. 中国民间疗法, 2011, 19(11): 29.
[26] 梁楚炜. 快速康复护理联合中药热敷与穴位注射对下肢肢体乏力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 18(8): 144-147.
[27] 何芳, 张宏强, 宗晓梅, 等. 耳穴压豆干预直肠癌腹腔镜Miles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疗效分析[J]. 浙江中医杂志, 2020, 55(11): 829-830.
[28] 唐文静, 李小妹, 张晶, 等. 中医五音疗法联合耳穴压豆对鼻内镜手术后疼痛和负性情绪的干预效果[J]. 中国医学创新, 2024, 21(24): 97-101.
[29] 黄欢, 陈美玲, 彭梅玲. 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的八段锦结合耳穴贴压对胃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J]. 临床医药实践, 2023, 32(8): 618-621.
[30] 周熠雯, 冯秋琪, 王小燕, 等.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肝癌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的作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5, 22(9): 1380-1385.
[31] 张济, 谈军. 耳穴压豆对混合痔术后创面疼痛及水肿影响的临床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 2025, 29(20): 12-14.
[32] 曾秋霞, 钟华, 冉白灵, 等. 火龙罐疗法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症状[J]. 护理学杂志, 2021, 36(12): 52-55.
[33] 陈青青, 雷叶雁, 白爽, 等. 火龙罐防治乳腺癌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 随机对照试验[J]. 中国针灸, 2024, 44(5): 526-530.
[34] 袁计红, 李双双, 赵滨, 等. 火龙罐综合灸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中的应用[J]. 癌症进展, 2025, 23(7): 795-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