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关注独居老人的心理关爱服务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514名独居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对5名独居老人、1名社区工作者、2名志愿者进行访谈来了解有关独居老人心理关爱服务情况。结果发现,71.23%的独居老人接受过社区心理关爱服务,绝大多数独居老年人对心理关爱服务满意度高;48.83%的独居老人认为专业人员短缺,37.94%认为存在资金与资源的不足。基于研究结果,建议通过精准识别需求、构建社区支持网络、强化家庭赋能优化干预效能,以提升心理关爱服务精准度与满意度。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care services of the elderly living alone in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aging. This study learns about the psychological care services of the elderly living alone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514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in Shanghai, interviewing 5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1 community worker and 2 volunteers. The results found that 71.23% of the elderly living alone had received community psychological care services, and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elderly living alone were highly satisfied with psychological care services; 48.83% of the elderly living alone believed that there was a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s, and 37.94% believed that there was a shortage of funds and resourc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it is recommended to optim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 by accurately identifying needs, building community support networks, and strengthening family empowerment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satisfaction of psychological care services.
1. 引言
全球老龄化加速背景下,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预计2050年达30%,独居老人超1.2亿[1]。上海市作为老龄化前沿城市,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31%,42.41%独居老人与子女几乎无联系,51.75%独居超5年,孤独感发生率高达68.3%,而专业心理服务覆盖率仅28.6% [2]。尽管国家卫健委将情绪评估纳入老年人体检,但现有服务面临资源错配、供需失衡等挑战,亟需系统性研究[3]。既有研究显示:国际上,WHO“健康老龄化”框架推动三级服务体系[4];国内上海“老伙伴计划”实现71.01%高频探访,浦东试点智能监测点覆盖率仅18.48%。然而,研究多聚焦基础服务,对慢性病群体定制化方案不足,且缺乏跨部门协同机制。本研究整合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与生态系统理论,构建“需求–供给–效能”三维模型,通过514份问卷与7人次访谈,揭示独居老人心理服务的三大矛盾:81.13%兴趣小组需求与14.20%智能设备供给失衡、79.19%满意度下的服务形式化、34.7%资源重复投入。研究提出“紧急呼叫 + 智能监测”双链路响应模型及“社区–家庭–社会”协同机制,为《“十四五”老龄规划》提供实证支撑。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框架,以民政部门户籍数据为抽样框,按中心城区与郊区分层,按人口密度比例分配样本量,通过多阶段抽样选取514名60岁以上独居老人。问卷设计涵盖需求、供给、满意度,采用Likert 5级复合式量表,Cronbach’s α系数 > 0.85,KMO值 > 0.75验证信效度。访谈提纲聚焦服务使用体验、资源获取障碍、需求–供给错配感知等核心问题,对5名独居老人、1名社区工作者、2名志愿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目的性抽样确保受访者类型覆盖性。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问卷调查对象的人口学信息
本次问卷调查的上海市514名独居老人中女性占比55.14%,略高于男性;70~79岁老年人最多,占比60%。家庭支持方面,42.89%的老人与子女的日常联系较少,仅12.25%能享受紧密联系,凸显独居老人情感支持的严重缺失;超过一半的老年人独居时间比较长,5年以上独居者占比51.75%,长期独居加剧了心理问题的潜在风险。见表1。
Table 1.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in the survey (n = 514)
表1. 调查中的人口学信息(n = 514)
变量 |
|
人数 |
百分比 |
性别 |
男 |
228 |
44.36% |
|
女 |
286 |
55.64% |
年龄 |
60~65岁 |
144 |
28.02% |
|
66~70岁 |
127 |
24.71% |
|
71~75岁 |
113 |
21.98% |
|
76~80岁 |
77 |
14.98% |
|
81~85岁 |
40 |
7.78% |
|
86岁及以上 |
13 |
2.53% |
独居时长 |
1年以下 |
50 |
9.73% |
|
1~3年 |
85 |
16.54% |
|
3~5年 |
113 |
21.98% |
|
5~10年 |
140 |
27.24% |
|
10年以上 |
126 |
24.51% |
与子女的联系 |
每天联系 |
66 |
12.84% |
|
每周1~3次 |
93 |
18.09% |
|
每月1~3次 |
137 |
26.65% |
|
几乎无联系 |
218 |
42.41% |
3.2. 上海独居老人心理关爱服务需求情况
71.23%的独居老人接受过社区心理关爱服务,绝大多数老年人愿意主动接受心理关爱服务,最希望获得的心理关爱服务类型有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兴趣小组、定期心理健康检查、一对一心理咨询,紧急心理援助服务等,其中兴趣小组人数最多,占81.13%。见表2。
Table 2. Most desired psychological care service data
表2. 最希望获得的心理关爱服务数据
选项 |
人数 |
比例 |
定期心理健康检查 |
354 |
68.87% |
一对一心理咨询 |
292 |
56.81% |
兴趣小组 |
417 |
81.13% |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
328 |
63.81% |
紧急心理援助服务 |
155 |
30.16% |
智能设备使用指导 |
73 |
14.20% |
3.3. 上海独居老人心理关爱服务供给情况
本研究中,上海独居老人中71.23%接受过社区心理关爱服务。进一步的调查发现,社区为独居老人提供的心理关爱服务呈现“基础服务覆盖广、专业干预支持弱”的特点[5]。见表3,71.01%的社区提供定期上门探访,58.56%开展心理健康主题培训,47.86%实施心理健康筛查,反映出社区以日常关怀和基础宣教为主,例如普陀区“老伙伴计划”通过低龄老人结对帮扶实现高频探访,静安区“乐龄有伴”项目则结合探访与紧急救助形成服务闭环。但心理危机干预和智能设备监测覆盖率偏低,专业化、科技化服务供给不足,如浦东新区虽尝试“独居老人风险分级管理平台”实现动态评估,但尚未普及至全市。
Table 3. Supply of psychological car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living alone in the community
表3. 社区独居老人心理关爱服务供给情况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心理健康筛查 |
246 |
47.86% |
心理危机干预 |
156 |
30.35% |
定期上门探访 |
365 |
71.01% |
心理健康主题培训 |
301 |
58.56% |
智能设备监测 |
95 |
18.48% |
其他 |
20 |
3.89% |
访谈中发现难点在于,一是资源分配不均,中心城区依托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能力建立相对完善的服务网络,而郊区受限于财政投入和专业人才短缺,服务多停留在基础探访层面;二是服务形式与需求错配,现有服务以生活照料为主,心理干预覆盖率仅28.02%~30.35%,且缺乏针对慢性病、认知障碍等特殊群体的定制化方案;三是参与壁垒显著,部分老人因隐私顾虑、对服务价值认知不足或代际沟通障碍拒绝接受服务。
3.4. 上海独居老人心理关爱服务满意度
上海独居老人心理关爱服务的满意度呈现“高认可度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的特征。绝大多数独居老年人(79.19%)对心理关爱服务满意度高,仅有5.25%的独居老年人对现有的心理关爱服务不满意。独居老年人认为尽管社区活动数量不少,但部分活动流于表面,且缺乏长期稳定的跟进服务,部分老人虽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或病耻感,但仍渴望更专业、个性化的疏导服务。单纯娱乐活动已难以满足其深层需求[6]。
上海独居老人心理关爱服务当前面临的核心困境呈现“资源短缺与需求错配”并存的复杂局面。数据显示,48.83%的独居老人认为专业人员短缺,现有人员多依赖志愿者或兼职社工,缺乏心理咨询师、社工等,难以满足大量独居老人的需求,且专业服务人员的分布不均衡,中心城区相对集中,郊区则较少。
4. 结论
本研究揭示上海独居老人心理关爱服务存在三重矛盾:81.13%老人渴求兴趣小组却仅14.2%社区提供智能设备支持,68.3%的老人仍感孤独,34.7%资源重复投入拖累效能。破局需双向发力:一方面补技术短板,借鉴浦东智能监测试点经验,将跌倒报警等设备接入社区平台,联动“老伙伴计划”71.01%的高频探访,让18.48%的设备覆盖率通过资源整合翻倍;另一方面提升服务精度,整合民政、卫健数据共建共享平台,避免重复投入——如将心理需求嵌入助餐点、日间照料等高频场景,使服务触达率提升。[7]最终以“智能设备预警 + 人工精准干预 + 跨部门协同”闭环,让关怀从“量”转向“质”,既解技术缺位之困,更破孤独深层之痛。
基金项目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