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电商时代的网络营销转型——以抖音电商为例
The Transformation of Online Marketing in the Era of Interest-Based E-Commerce: A Case Study of Douyin E-Commerce
DOI: 10.12677/ecl.2025.14113447, PDF, HTML, XML,   
作者: 郭佳瑞: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抖音电商网络营销兴趣电商Douyin E-Commerce Online Marketing Interest-Based E-Commerce
摘要: 本文以抖音电商为案例,探讨短视频与直播推动下网络营销模式的演变。研究发现,传统依赖搜索与流量驱动的“货架电商”,正逐步向以算法与内容驱动的“兴趣电商”转型。抖音通过短视频与直播的沉浸式体验、个性化推荐与实时互动,构建了“内容–关系–交易”的闭环生态,显著提升了用户转化效率与平台价值。基于AIDA模型与社会影响理论,本文分析了抖音电商在内容驱动、算法推荐及互动营销中的运作机制,并总结其在商家获客、消费者体验及平台收益方面的价值创造。同时,研究也指出其面临产品质量、虚假宣传与合规监管等挑战。本案例不仅为理解新兴电商模式提供了理论补充,也为企业实践与行业治理提供了参考。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Douyin e-commerce as a case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online marketing models driven by short videos and live streaming. The study finds that traditional “shelf e-commerce,” which relied on search and traffic acquisition, has gradually shifted toward “interest-based e-commerce” powered by algorithms and content. By offering immersive experiences,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s, and real-time interactions, Douyin has established a “content - relationship - transaction” closed-loop ecosystem that significantly enhances us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platform value. Drawing on the AIDA model and consumer behavior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s of Douyin e-commerce in content-driven strategies, algorithmic recommendations, and interactive marketing. It further summarizes the value creation for merchants, consumers, and platforms, while also identifying challenges such as product quality, false advertising, and regulatory compliance. This case not only enriches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emerging e-commerce models but also provides practical insights for business operations and industry governance.
文章引用:郭佳瑞. 兴趣电商时代的网络营销转型——以抖音电商为例[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11): 376-385.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113447

1. 引言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短视频与直播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娱乐与社交方式,也深刻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企业的营销模式。在这一大趋势下,电商的发展正在经历由“搜索驱动”向“内容驱动”的重大转型。传统的货架式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亚马逊)主要依靠用户的主动搜索,用户带着明确需求进入平台,浏览产品信息并完成交易。这一模式虽然逻辑清晰,但过度依赖消费者的“明确需求”,对冲动型和潜在需求的挖掘有限。而短视频与直播电商的兴起,则实现了“被动触达–兴趣激发–即时购买”的转化路径,使消费者在娱乐中被潜移默化地种草,并最终完成购买行为。抖音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短视频平台,自2016年上线以来,以精准的算法推荐和多样化的内容生态迅速获得了庞大的用户基础。根据《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截至2023年6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26亿,占网民总数的95%以上,其中抖音月活跃用户数超过7亿。庞大的用户体量与高度活跃的内容生态,为抖音电商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抖音首次尝试电商化路径,通过推出“商品橱窗”功能,允许用户在短视频下方直接挂载商品链接。2019年,抖音进一步推出直播带货,电商业务正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20年,抖音首次提出“兴趣电商”的概念,区别于“货架电商”的逻辑,其核心在于“人找货”转向“货找人”。在这一模式下,用户的兴趣被算法捕捉并转化为购买行为,形成了“内容生产–算法推荐–交易转化”的完整闭环。到2024年,抖音电商的全年GMV (商品交易总额)达到3.5万亿元1,成为中国电商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在这一背景下,网络营销的内涵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网络营销多依赖于搜索引擎优化(SEO)、搜索引擎营销(SEM)、门户广告投放等,而抖音电商所代表的“兴趣电商”强调通过优质内容吸引用户注意,再利用社交互动、直播场景和算法推荐实现精准营销。这种基于内容与数据的营销模式,不仅改变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也推动了营销学理论的演进。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本研究选取AIDA模型与社会影响理论作为核心框架,二者分别从消费者决策路径和社交驱动机制两个关键维度,为解析抖音电商的营销本质提供了坚实支撑。

2.1.1. AIDA模型

AIDA模型是西方营销学中一个重要的思维框架,该模型是诠释消费者从认知到购买阶段转化的经典线性模型,它将决策过程分解为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欲望(Desire)和行动(Action)四个连续阶段。在抖音电商情境中,该模型展现出高度的解释力:短视频以强烈的视觉和叙事创意在信息流中快速捕获注意;持续的内容深度展示和场景化演绎激发兴趣;直播互动中主播的信任背书、紧迫感营造和沉浸式体验共同构建消费欲望;而最终,小程序商城、限时优惠和便捷支付流程等设计则彻底降低了行动门槛,促成购买行动的完成。

2.1.2. 社会影响理论

社会影响理论用于解释个体在社会压力下行为态度发生改变的机制,该理论认为,个体的态度、信念与行为会受到社会中他者真实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其主要通过权威、从众、认同等机制发挥作用。该理论是理解抖音社交场域如何赋能电商的关键:首先,头部主播和垂直领域达人作为权威意见领袖(KOL),其专业性和可信度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决策风险与疑虑;其次,直播间评论区滚动的正向评价、抢购动态以及短视频的点赞量、粉丝群互动,都会产生显著的从众效应,利用“口碑”和“热度”推动购买决策;最后,用户与主播、品牌之间通过长期互动建立的社群认同感与拟社会关系,进一步转化为持续地信任消费。该理论深刻揭示了抖音电商超越传统货架电商的核心优势:基于社交关系的信任驱动。

2.2. 文献综述

2.2.1. 传统网络营销模式的演进研究

早期网络营销研究集中于流量与曝光逻辑。Kotler (2016) [1]指出,传统数字营销以搜索引擎优化(SEO)和付费点击(PPC)为核心,旨在通过优化“人找货”路径提升转化率。与此同时,可控的4P (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在网络环境中仍居核心地位,但其局限性在于难以解释基于用户生成内容(UGC)和社交互动的新营销形态。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学者开始关注“关系导向”的营销模式。Kaplan & Haenlein (2010) [2]将社交媒体营销定义为“利用社交网络创建和传播内容,以实现客户关系与品牌价值的双重提升”,而Cheung & Thadani (2012) [3]进一步论证了“电子口碑(eWOM)通过可信度和传播范围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机制。这些研究为理解抖音电商从“流量驱动”迈向“内容与关系双驱动”提供了理论背景与演进视角。

2.2.2. 直播电商营销模式的研究

直播电商作为一种融合内容、社交与实时互动的营销新模式,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Sun et al. (2022) [4]提炼出其核心机制为“娱乐性、互动性与促销力”的三元驱动模型。国内学者闫雅净(2025) [5]则从主播机制、产品机制等层面入手,详细描述了直播电商如何进行构建消费者信任。值得注意的是,既有研究多将“直播电商”视为一个同质化整体,但对不同平台机制(如抖音的去中心化算法、淘宝的中心化流量分配)如何差异化影响营销效果,尚未形成系统性的比较分析框架。

2.2.3. 社交媒体用户行为研究

在用户行为层面,现有研究普遍认同短视频与直播形式对消费者决策路径的重塑作用。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用户使用短视频平台的动机主要包括信息获取、社交娱乐与自我呈现,这为“兴趣电商”中“无心种草”现象提供了理论解释。在决策心理方面,刘升福和王寒(2021) [6]的研究表明,短视频的视觉沉浸性与情绪传染效应易引发用户的冲动性购买意愿,而限时折扣与互动奖励则作为情境因素进一步催化这一过程。此外,Pansari & Kumar (2017) [7]提出的“客户互动”框架指出,反复的互动行为能够提升用户忠诚度和终身价值,这与抖音通过持续内容更新和粉丝运营构建私域流量的实践高度吻合。

2.2.4. 抖音平台特定营销的相关研究

尽管直播电商研究蔚然成风,但针对抖音平台的深入学理探讨仍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文献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技术机制研究,如李文豪等(2025) [8]探讨了抖音算法推荐如何实现“内容–用户”的精准匹配与兴趣挖掘,成功获取用户的使用偏好;二是行业应用研究,如陆俊和徐奕雯(2023) [9]以农产品带货为例,分析了抖音助农营销的内容策略与社会价值;三是模式对比研究,如梁喜等(2023) [10]初步比较了抖音等短视频电商与淘宝等传统电商在带货模式上的差异。

2.2.5. 兴趣电商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随着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崛起,“兴趣电商”作为一种新兴模式已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学者们普遍认为,其核心在于通过算法精准匹配用户潜在兴趣与商品内容,从而实现从“人找货”到“货找人”的范式转换。高文珺和朱迪(2022) [11]系统性地界定了兴趣电商的概念,指出其本质是“以推荐技术为引擎、以优质内容为媒介”的新型电商生态,并深刻改变了品牌与消费者的沟通方式。在此基础上,温楚玥等(2025) [12]通过比较研究进一步阐明,兴趣电商与传统搜索电商在流量分配逻辑和消费决策路径上存在根本差异。刘文俏和胡淑蓉(2025) [13]基于情景模拟法分析,验证了在电商平台中,兴趣电商如何通过消费特权提升用户的沉浸感与信任度,影响其购买意愿。

2.2.6. 文献评述

现有研究显示,网络营销模式已由以SEO和4P为核心的流量逻辑,逐步转向以内容与关系为驱动的社交化路径。社交媒体与直播电商的兴起,使互动性、娱乐性和信任感成为新型营销的重要机制,但多数研究仍将直播电商视为同质化整体,缺乏对抖音等平台差异化机制的深入比较。在用户行为层面,学者揭示了短视频的沉浸体验、情绪传染和社交互动对冲动消费与忠诚度的影响,为“兴趣电商”的形成提供了理论解释。然而,针对抖音的研究多集中于算法推荐、行业应用与模式差异,整体上仍偏零散,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因此,未来研究有必要整合营销演进、用户心理与平台机制,构建适用于抖音电商的系统性分析视角。

3. 案例介绍

3.1. 抖音电商的兴起与发展背景

3.1.1. 短视频时代的崛起

2016年,字节跳动推出了短视频应用“抖音”,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依托算法推荐系统,为用户提供高度个性化的内容分发服务。不同于传统的视频平台依赖人工编辑和用户主动搜索,抖音通过捕捉用户的停留时长、点赞、评论和转发等行为,不断优化用户画像,从而形成精准推送。短视频以“碎片化、娱乐化、场景化”的特点,满足了用户快速消费内容的心理需求,也极大提升了平台的用户黏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流量红利的消退,单纯依靠广告的商业模式难以满足平台长远发展需求。如何将庞大的流量转化为商业价值,成为抖音亟需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中国电子商务正处于新一轮迭代中,传统货架电商逐渐趋于饱和,用户购物习惯也在发生变化。抖音在此背景下开启了电商化探索。

3.1.2. 抖音电商的萌芽与演进

2018年,抖音首次尝试在短视频内容中添加购物车链接,用户可以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点击进入第三方平台(如淘宝)进行购买。这一尝试虽然在当时仍处于“导流”阶段,但已经显现出“内容 + 电商”的巨大潜力。

2019年,抖音开始与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建立合作,进一步完善交易环节。然而,平台外跳的模式存在转化率低、用户体验割裂等问题。于是,抖音逐步搭建了自有电商体系,并于2020年正式提出“兴趣电商”的概念。不同于传统货架电商以满足需求为导向,抖音电商强调通过内容唤醒用户潜在的消费兴趣,从而推动消费行为。

到2021年,抖音电商完成了从“内容导流”到“平台闭环”的转型:其电商交易不再依赖外部平台,而是通过自有的商城、直播间与短视频直接完成。从战略定位上看,抖音电商不仅仅是“流量变现”的工具,而是成为字节跳动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

3.1.3. 抖音电商的市场表现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抖音电商的GMV达到5000亿元2;而到了2024年,抖音电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成为继淘宝、京东之后的中国电商第三极,全年GMV约为3.5万亿元。抖音电商在用户规模和交易规模上的迅速崛起,既反映了“兴趣电商”模式的市场潜力,也体现出短视频与直播在推动消费升级中的巨大作用。

抖音电商的兴起,改变了中国电商竞争格局。传统货架电商依赖搜索逻辑,用户带着明确需求进入平台;而抖音电商则依靠算法推荐和内容驱动,实现“货找人”的逻辑。这种差异,使得抖音不仅吸引了大量品牌商和中小企业入驻,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网络营销与消费者行为的重要案例。

3.2. 抖音电商的商业模式

3.2.1. “兴趣电商”的逻辑

抖音电商的核心商业逻辑在于“兴趣驱动”。用户在平台上主要是为了娱乐和获取信息,而非主动购物,但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内容的吸引,用户潜在的消费欲望被唤醒,从而产生购买行为。这一逻辑区别于“搜索电商”:在淘宝或京东,用户通常是带着明确需求去搜索商品;在抖音,用户往往是在被动接受内容推荐时,才意识到“我可能需要这个”。这种消费心理的转变,正是“兴趣电商”能够快速崛起的关键。

3.2.2. 核心模式构成

抖音电商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短视频带货。短视频作为抖音的核心内容形式,承担了种草和引流的作用。达人或品牌通过拍摄产品体验视频,将产品功能、使用场景以生动的方式呈现给用户。相比传统图文广告,短视频能够更直观地传递产品价值。第二,直播带货。直播带货是抖音电商的重要支柱。通过实时互动,主播能够即时解答用户疑问,营造紧迫感和稀缺感,极大提升转化率。头部主播如李佳琦、东方甄选,甚至能够在数小时的直播中创造数亿元的销售额。第三,品牌自播。抖音电商不仅依赖达人和MCN机构,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布局“自播”。品牌通过官方账号开设直播间或短视频矩阵,既能直接触达消费者,也能通过持续运营积累私域流量。第四,达人与MCN生态。抖音电商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达人生态。头部KOL负责引爆声量,中腰部达人负责精准种草,普通用户的UGC则增强了口碑与信任。MCN机构在其中发挥着组织化和规模化作用,帮助品牌实现更高效的内容传播。第五,广告投放与数据赋能。抖音依托“巨量引擎”广告平台,结合算法推荐机制,为品牌提供精准的广告投放服务。广告不仅能在短视频流中展示,还能结合电商转化链路,实现从曝光到购买的全流程监测与优化。

3.3. 抖音电商的营销特征

抖音电商的崛起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也重塑了电商营销的逻辑。在这一过程中,其独特的营销特征逐渐显现,并形成了完整的价值链条。首先,抖音所强调的“兴趣驱动”成为区别于传统货架式电商的最大标识。用户进入平台时往往带着娱乐、放松或获取信息的目的,却在观看短视频或直播的过程中被无意“种草”,最终触发购买。这种“无心插柳”的消费逻辑使购物行为不再依赖既有需求,而更多建立在情绪感染与场景共鸣之上,从而展现出更强的随机性与冲动性。然而,兴趣的激发并不足以保证转化的高效实现。为了将注意力顺利转化为购买行为,抖音依托于其强大的推荐算法,对用户进行多维度画像,包括性别、年龄、地域分布、兴趣偏好以及消费能力等。基于这些数据,平台实现了“千人千面”的商品推送,使得消费者能够在海量信息中迅速接触到最契合自身需求与潜在欲望的内容。与传统依赖搜索引擎的“人找货”模式不同,这种算法赋能的精准营销有效提升了广告投放的转化效率,同时降低了用户的决策成本,使兴趣顺利转化为购买行为。在算法推荐推动精准触达的同时,抖音电商还通过高度互动的社交属性来增强用户的沉浸感。短视频和直播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载体,更是用户情感表达与社交互动的重要场景。用户能够通过点赞、评论、分享和打赏等行为参与其中,获得即时反馈与群体共鸣。这种互动性不仅延长了用户在平台的停留时间,还强化了他们的情感投入。与此同时,直播间中常见的“秒杀”“限量抢购”以及“福利抽奖”等策略,则进一步营造出紧迫感与稀缺感,推动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做出购买决策。可以说,互动性的设计不仅让消费过程更具娱乐性和参与感,还成为驱动冲动消费的重要引擎。

更为重要的是,在“兴趣–算法–互动”这一逻辑链条的基础上,抖音电商逐渐演变为品牌建设的重要阵地。相较于以往强调交易效率的传统电商,抖音更注重通过内容营销实现品牌价值的长期积累。通过故事化、场景化的内容呈现,品牌不仅传递了商品的功能属性,更在消费者心中塑造出情感认同与价值联想。例如,东方甄选借助知识型直播,将“品质”与“文化”有机结合,使品牌在差异化竞争中脱颖而出。由此可见,抖音电商并非单纯地销售平台,而是通过内容与品牌的深度融合,构建了长期稳定的消费者关系与独特的市场优势。

4. 案例分析

4.1. 营销模式分析

4.1.1. 内容驱动:沉浸式购物体验

在抖音电商中,内容并非单纯作为产品的展示窗口,而是成为驱动用户产生兴趣和购买行为的核心要素。短视频与直播的高度融合,使得消费者能够在娱乐化的氛围中完成购物过程。通过“剧情化”与“场景化”的创意内容,商家不仅传递了产品功能信息,还营造出与用户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消费场景。例如,化妆品类目通过化妆教程、妆容变身等视频,增强代入感与互动感,提升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这种“沉浸式体验”超越了传统电商的图文展示,使用户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从“被种草”到“下单”的转化。

此外,沉浸式体验不仅体现在内容本身,还延伸至直播场景的设计。主播通过灯光、背景、语言风格和互动方式,打造类似“线下商场导购”的氛围。例如,主播现场试穿服装或试吃食品,能够让消费者实时感受到产品的实际效果,降低购买决策的不确定性。这种“以内容为中心”的模式,使抖音电商区别于传统电商的货架式逻辑,展现了“货找人”的独特优势。

4.1.2. 算法推荐:个性化推送

抖音的推荐算法是其商业模式的核心支撑。不同于搜索引擎逻辑下的“人找货”,抖音依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将用户行为数据转化为偏好画像,再基于兴趣点精准推送商品。这种个性化推荐机制极大提高了产品与潜在消费者的匹配效率,提升了转化率。算法推荐的优势在于:第一,降低了商家的营销门槛。中小商家无需依赖大规模广告投放,只要生产出符合用户兴趣的优质内容,就有机会获得流量扶持;第二,增强了用户体验。用户在浏览过程中持续接触到契合其需求的产品,从而提高使用黏性;第三,形成了良性循环。随着用户使用时间的增加,算法模型不断迭代优化,推荐效果愈发精准。

然而,算法推荐也带来了潜在问题。例如,过度依赖算法可能导致“信息茧房”,用户长期接触相似内容而缺乏多样性选择;同时,商家可能利用算法漏洞刷量或虚假宣传,影响用户信任。因此,算法推荐既是抖音电商的竞争优势,也是未来需要治理的关键领域。

4.1.3. 互动营销:社交互动、限时抢购、红包激励

互动性是抖音电商区别于传统电商的重要特征。与线下购物不同,抖音电商通过“社交 + 电商”融合,实现了用户在消费中的即时参与和反馈。第一,社交互动方面。消费者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点赞、转发等形式与主播和其他用户互动。这种“群体性消费”不仅增强了氛围感,也强化了购买的社会认同感。研究表明,消费者更容易受到他人意见与行为的影响,从而产生从众心理和购买冲动。第二,限时抢购与秒杀活动。这类活动能够通过稀缺性与紧迫感触发用户的即时下单行为。特别是在大促节点,主播会利用倒计时、库存显示等方式营造紧张氛围,极大提升转化效率。第三,红包激励与互动奖励机制。该机制为用户提供了额外的经济刺激。例如,用户参与抽奖、分享直播间即可获得优惠券或返现红包。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用户的感知风险,还能形成“社交裂变”,推动品牌信息的二次传播。

综合来看,抖音电商通过互动营销实现了交易的“游戏化”,消费者在获得娱乐与社交满足的同时,也完成了购买行为,从而构建出一种“边看边买”的全新消费体验。

4.2. 价值创造分析

4.2.1. 商家价值:低成本获客与品牌传播

对于商家而言,抖音电商提供了一种低成本获客与品牌建设的渠道。传统电商需要通过搜索广告或平台推广获取流量,成本高昂;而在抖音,商家通过短视频与直播形式即可借助平台算法实现自然流量曝光,大幅降低获客成本。同时,抖音电商的传播形式兼具娱乐性与社交性,使得品牌能够在轻松氛围中被消费者接受,强化了品牌的情感认同与传播效率。以新锐国货品牌为例,完美日记等企业通过达人合作与用户生成内容实现了快速破圈,不仅销量显著增长,品牌知名度也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这种“低成本高传播”的特征,为中小企业和地方产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4.2.2. 消费者价值:娱乐化购物与即时体验

对于消费者而言,抖音电商提供的价值在于“购物即娱乐”。用户不再需要主动搜索商品,而是在休闲娱乐中被动接受商品推荐。这种娱乐化的购物模式,使消费者在获取信息、享受互动的同时完成消费,降低了决策成本。此外,直播带货中的即时互动与现场体验感,使消费者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产品信息,甚至实时提出问题并得到解答。相比于传统电商单向的图文展示,消费者的参与感与掌控感显著增强,购物过程的即时性与信任感得到提升。

4.2.3. 平台价值:广告收益、电商佣金与数据沉淀

对于平台而言,抖音电商不仅是流量变现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长期竞争壁垒的关键。其主要价值来源于三方面:第一,广告收益。商家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仍需要通过付费推广获取更大流量,这为平台带来了持续收入。第二,电商佣金平台从每一笔交易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第三,数据沉淀。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平台能够进一步优化算法推荐,增强用户黏性,同时为未来业务拓展提供支撑。因此,抖音电商的价值创造是一个多方共赢的过程:商家获得低成本增长,消费者获得娱乐化体验,平台获得商业回报与长期壁垒。

4.3. 风险与挑战

4.3.1. 产品质量与虚假宣传问题

随着抖音电商的快速扩张,产品质量与虚假宣传问题逐渐凸显。一些商家通过过度包装与虚假宣传夸大产品效果,甚至出现“三无产品”混入市场的情况。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对平台声誉造成负面影响。由于直播具有强即时性,消费者在短时间内难以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增加了购买风险。

4.3.2. 售后服务与消费者维权难题

相比传统电商,抖音电商在售后服务体系上仍存在不足。部分中小商家缺乏完善的客服与退换货机制,导致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维权困难。此外,平台的监督与仲裁机制尚未完全成熟,消费者往往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才能解决纠纷。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用户的购买信心,制约了平台的长期发展。

4.3.3. 平台监管与法律合规压力

随着直播电商行业的高速发展,监管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平台需要在商业效率与合规性之间寻找平衡。一方面,政府部门对虚假宣传、数据安全、未成年人保护等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平台在算法推荐、广告合规、主播资质管理等方面也面临较大压力。如何在推动行业繁荣的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是抖音电商必须面对的挑战。

5. 讨论与启示

5.1. 抖音电商案例的理论启示

5.1.1. 从“流量逻辑”到“内容逻辑”的转变

传统电商主要依赖搜索驱动的“流量逻辑”,即用户通过明确需求在平台主动寻找商品。但抖音电商所展现的,是一种以算法和内容为核心的“兴趣驱动”模式。消费者的注意力被短视频或直播所吸引,商品信息以“被动推送”的方式进入用户的消费场景。这一逻辑转变印证了学界关于“内容即渠道”的观点,进一步拓展了网络营销的理论边界。

5.1.2. 关系导向的消费决策机制

抖音电商中的互动营销表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更受到社交互动与情感认同的驱动。弹幕评论、点赞转发、主播回应等即时互动行为,形成了一种“关系导向”的消费氛围。这一机制与电子口碑理论高度契合,也为客户互动框架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显示出社交关系在数字时代消费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5.1.3. 平台赋能与价值共创理论的延伸

从价值创造角度看,抖音电商不仅让商家实现低成本获客,也让消费者获得娱乐化体验,同时平台通过广告和数据沉淀构建竞争壁垒。这种三方互动关系印证了“价值共创”理论,即价值的创造过程需要消费者、企业与平台共同参与。不同于传统的企业单向价值输出,抖音电商展现出更加动态和互动的价值创造模式。

5.2. 抖音电商的实践启示

5.2.1. 对商家的启示:构建差异化的内容营销能力

抖音电商的成功经验表明,内容是触达用户和实现转化的核心。商家需要培养差异化的内容生产能力,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一方面,应通过剧情化、生活化的短视频建立情境共鸣,提升用户的代入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达人合作与用户生成内容,形成多层次的传播矩阵,从而增强品牌的社会化扩散力。

同时,商家还需注重私域流量的运营,将抖音平台的流量转化为长期可控的用户资产。例如,建立粉丝社群、推出会员机制,通过持续互动提升用户忠诚度。这种“公域引流 + 私域沉淀”的双轨策略,有助于实现从单次交易到长期关系的转变。

5.2.2. 对消费者的启示:提升理性消费与维权意识

消费者在抖音电商中享受娱乐化购物的同时,也面临冲动消费与维权困难的风险。因此,消费者应提升理性消费意识,避免因限时抢购、红包激励等机制而做出非理性决策。同时,在遭遇虚假宣传或产品质量问题时,应善用平台提供的维权渠道,并积极关注法律法规的更新。消费者的理性与主动性,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5.2.3. 对平台的启示:平衡效率与规范

对于抖音平台而言,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追求商业效率的同时,确保规范与合规。一方面,需要优化算法机制,避免“信息茧房”与虚假流量问题,保障推荐逻辑的透明度与公平性;另一方面,应完善商品审核、主播资质管理与售后服务体系,强化平台责任。只有在效率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平台才能建立长期的信任基础,保持可持续发展。

5.3. 政策与行业层面的启示

5.3.1. 政府监管的适度介入

直播电商的快速发展超越了传统监管框架,带来了虚假宣传、数据安全、未成年人保护等问题。政府应在促进创新与保护消费者之间实现平衡。一方面,通过出台明确的行业规范与法律条款,约束不良商家行为;另一方面,应鼓励合规创新,推动直播电商与地方产业、跨境贸易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5.3.2. 行业协会的自律与标准化

除政府监管外,行业协会也应发挥作用,推动直播电商行业标准的建立。例如,制定统一的直播带货规范、主播行为准则与售后服务标准,提升行业整体透明度与专业化水平。通过自律与标准化,行业能够有效降低消费者风险,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5.4. 未来研究展望

尽管已有研究对抖音电商进行了初步探讨,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挖掘的问题:第一,跨平台比较。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比较抖音与淘宝、快手等平台的差异化机制,构建系统性的理论框架。第二,消费者行为深度研究。需要更多实证研究来揭示短视频与直播对消费者心理与决策路径的长期影响。第三,可持续性议题。如何在追求商业增长的同时,兼顾消费者权益、社会责任与文化价值,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NOTES

136氪https://36kr.com/p/3166066575158018

2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448552592_114837

参考文献

[1] Kotler, P. and Keller, K.L. (2016) Marketing Management. 15th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2] Kaplan, A.M. and Haenlein, M. (2010) Users of the World, Unit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 Business Horizons, 53, 59-68.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3] Cheung, C.M.K. and Thadani, D.R. (2012)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Word-Of-Mouth Communication: A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ntegrative Mode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54, 461-470.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4] Sun, Y., Shao, X., Li, X., Guo, Y. and Nie, K. (2022) How Live Streaming Influences Purchase Intentions in Social Commerce: An IT Affordance Perspective.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50, Article ID: 101103.
[5] 闫雅净. 电商直播中消费者信任构建机制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25(20): 10-12.
[6] 刘升福, 王寒. 短视频营销中氛围线索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的影响综述与研究[J]. 江苏商论, 2025(8): 25-30, 36.
[7] Pansari, A. and Kumar, V. (2016) Customer Engagement: The Construct,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45, 294-311.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8] 李文豪, 钱淑贤, 李唐菲. 被看见的孤独: 抖音平台用户的隐形劳动与情感代偿[J]. 新媒体研究, 2025, 11(13): 75-79.
[9] 陆俊, 徐奕雯. 基于抖音平台的农产品直播带货营销策略分析[J]. 今日财富, 2023(19): 100-102.
[10] 梁喜, 代涛, 王婉怡. 我国电商直播带货模式分类比较与启示[J]. 现代商业, 2023(4): 3-6.
[11] 高文珺, 朱迪. 兴趣电商新业态促进消费的机制研究: 以国货消费为例[J]. 新视野, 2023(5): 83-90.
[12] 温楚玥, 侯彩虹, 韩蕾, 等. 基于文献计量的传统直播电商与兴趣直播电商共性分析[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25, 31(6): 74-76.
[13] 刘文俏, 胡淑蓉. 兴趣电商直播中消费特权对消费者参与行为的影响——基于情景模拟法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 2025(17): 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