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加速,5G-A (5G-Advanced)作为5G向6G演进的关键阶段,在带宽、时延、连接密度和可靠性等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已成为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技术之一[1]。工业互联网在实时控制、大规模数据采集、多设备高效协同等方面对网络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传统网络在时延、可靠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2] [3]。目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已开始探索5G与TSN、MEC等技术融合的解决方案。时间敏感网络(Time-Sensitive Networking, TSN)通过时间感知整形器(Time Aware Shaper, TAS)、帧抢占(Frame Preemption)等机制为时间关键型业务提供确定性时延保障[4]。多接入边缘计算(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 MEC)则通过将计算能力下沉到网络边缘,减少数据传输路径,降低业务响应时间[5]。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技术优化,缺乏对TSN与MEC协同机制的深入探索,尤其在5G-A环境下的融合算法研究尚不完善。针对上述问题,文献[6]提出了基于5G-A架构优化传统网络时延的方法,但未给出具体的实现路径与系统验证。文献[7]探讨了5G-A在提升网络可靠性方面的潜力,但缺乏多技术融合的整体架构设计。文献[8]提出了基于5G-A服务质量(QoS)等级的业务时延优化框架,但其研究未深入空口资源调度与TSN调度器的协同机制,缺乏具体的信令流程与系统级验证。文献[9]探讨了通过双链路冗余与快速切换提升连接可靠性的方案,然而该方案主要聚焦无线域,未能将其与TSN的路径冗余与无缝保护倒换进行跨域统一管理。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5G-A的TSN与MEC融合低时延网络算法。该算法首先通过TSN时间敏感网络实现微秒级协同控制,保证时间关键型业务的确定性时延;然后依托于MEC多接入边缘计算提供分布式智能,实现了计算任务的就近处理与资源优化分配。
2. 算法模型
针对低时延问题,本文首先利用TSN调度机制,解决工业控制系统低时延问题,然后通过MEC分步计算,从而解决工业互联网低时延问题。
2.1. TSN调度机制
时间敏感网络(TSN)能够实现微秒级的时间同步与确定性低时延传输,其时钟同步误差可控制在±1 μs以内,满足绝大多数工业控制系统的要求[10]。图1给出TSN对一般端到端时延问题解决流程图。
Figure 1. TSN end-to-end latency problem resolution flowchart
图1. TSN对一般端到端时延问题解决流程图
TSN核心调度机制基于时间感知整形器,它将时间划分为固定长度的周期,每个周期内为不同类型流量分配特定的时间窗口。定义门控列表(Gate Control List, GCL)如下:
(1)
其中
表示时间窗口长度,
表示窗口对应的业务类型(0表示时间敏感流量,1表示最佳努力流量)。k为窗口数量。
对于时间敏感流量,其端到端时延
必须满足:
(2)
其中,
为传播时延,
为传输时延,
为排队时延,
为处理时延。
2.2. MEC分布计算
多接入边缘计算(MEC)通过将算力资源下沉至网络边缘,实现数据本地化处理与业务流量的智能分流,从而显著降低端到端时延,以适应不同工业场景的实时数据处理需求[11]。图2给出MEC对一般端到端时延问题解决流程图。
Figure 2. MEC end-to-end latency problem resolution flowchart
图2. MEC对一般端到端时延问题解决流程图
考虑一个由K个MEC服务器组成的边缘计算网络,任务处理有两种模式;本地执行与卸载至MEC服务器,定义二进制决策变量
:
(3)
对于任务
,其在本地执行的时延
和能耗
计算如下:
(4)
(5)
其中
为终端设备
的计算能力(CPU周期/秒),k为能耗系数。
若任务卸载至MEC服务器Mk,总时延包括传输时延、排队时延和计算时延:
(6)
其中,传输时延
为设备
到MEC服务器Mk的传输速率;计算时延
为MEC服务器为任务
分配的计算资源。
3. 仿真与验证
为验证所提算法的性能,本文使用MATLAB进行仿真,模拟工业园区网络环境。已知区域为500 m × 500 m的工业园区,内部均匀分布20个5G基站,每个基站连接一个MEC服务器。终端设备数量从50到500不等,随机分布在园区内。主要仿真参数如表1所示:
Table 1. Simulation parameter settings
表1. 仿真参数设置
参数类型 |
参数设置 |
网络区域 |
500 m × 500 m |
5G基站数量 |
20个 |
MEC服务器 |
20个,每基站1个 |
终端设备数量 |
50~500个 |
任务生成模型 |
泊松过程,λ = 5~50任务/秒 |
任务大小 |
0.5~5 MB |
计算需求 |
0.5~5 G CPU周期 |
时间敏感流量比例 |
30% |
5G传输带宽 |
100 MHz |
MEC计算能力 |
32~64核CPU,2.5 GHz |
3.1. 时延性能分析
时延是衡量工业园区网络性能的关键指标,表2给出了不同网络负载下的平均端到端时延。为了验证所提算法具有较低的时延性能,本文分别与传统5G,TSN单独作用以及MEC单独作用进行对比,平均端到端时延对比图如图3所示。
图3展示了四种算法在不同网络负载下的平均端到端时延。随着任务到达率的增加,所有算法的时延均有上升,但本文所提融合算法上升幅度最小。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当任务到达率为50任务/秒时,传统5G算法的平均时延高达201.5 ms,TSN-only算法为45.6 ms,MEC-only算法为38.9 ms,而本文融合算法仅为32.8 ms,较传统算法降低了83.7%,较TSN-only和MEC-only算法分别降低了56.6%和44.3%。
Table 2. Average end-to-end delay under varying network loads
表2. 不同网络负载下的平均端到端时延
任务到达率(任务/秒) |
传统5G (ms) |
TSN-only (ms) |
MEC-only (ms) |
融合算法(ms) |
5 |
18.5 |
12.3 |
10.8 |
8.2 |
10 |
32.6 |
18.7 |
16.5 |
11.8 |
20 |
65.8 |
28.9 |
25.4 |
16.7 |
30 |
98.4 |
38.3 |
32.6 |
20.1 |
40 |
145.2 |
42.7 |
33.8 |
25.4 |
50 |
201.5 |
45.6 |
38.9 |
32.8 |
Figure 3. Comparison of average end-to-end latency
图3. 平均端到端时延对比
3.2. 可靠性与资源利用率分析
在工业园区网络中,可靠性通常以丢包率和服务可用性衡量。表3给出了不同负载下的丢包率性能,不同算法的丢包率对比图如图4所示。
Table 3. Packet loss rate under different loads
表3. 不同负载下的丢包率性能
任务到达率(任务/秒) |
传统5G (%) |
TSN-only (%) |
MEC-only (%) |
融合算法(%) |
5 |
0.12 |
0.08 |
0.05 |
0.0001 |
10 |
0.35 |
0.15 |
0.12 |
0.0002 |
20 |
0.98 |
0.32 |
0.28 |
0.0003 |
30 |
1.56 |
0.58 |
0.52 |
0.0004 |
40 |
2.35 |
0.87 |
0.79 |
0.0005 |
50 |
3.21 |
1.25 |
1.08 |
0.0006 |
图4展示了四种算法在不同负载下的丢包率性能。随着网络负载的增加,传统5G算法的丢包率迅速上升,在50任务/秒时达到3.2%,而融合算法仍能保持在10−6级别,满足URLLC场景的可靠性要求。
Figure 4. Comparison of packet loss rate
图4. 丢包率对比
同时资源利用率是评估算法效率的重要指标。表4给出了不同算法的计算资源利用率,仿真对比如图5所示。
Table 4. Computing resource utilization
表4. 计算资源利用率
任务到达率(任务/秒) |
传统5G (%) |
TSN-only (%) |
MEC-only (%) |
融合算法(%) |
5 |
45.6 |
52.3 |
58.9 |
72.5 |
10 |
52.3 |
58.7 |
65.4 |
74.1 |
20 |
58.9 |
65.2 |
72.1 |
76.3 |
30 |
62.1 |
68.7 |
75.6 |
78.5 |
40 |
65.3 |
72.9 |
78.9 |
83.6 |
50 |
68.7 |
75.2 |
82.3 |
85.3 |
Figure 5. Comparison of computing resource utilization for four algorithms
图5. 四种算法的计算资源利用率对比
图5展示了四种算法的计算资源利用率对比。融合算法通过智能任务卸载与资源分配,实现了最高的资源利用率(平均85.3%),且波动范围最小,表明算法能有效适应负载变化,保持资源的高效利用。
3.3. 综合分析
为全面评估算法性能,本文定义了综合性能指标Q,综合考虑时延、可靠性和资源利用率:
(6)
其中,
为归一化时延,
为归一化丢包率,
为归一化资源利用率,
、
、
为权重系数,本文设为0.4、0.4、0.2。
表5展示了四种算法在中等负载(30任务/秒)下的综合性能评分。融合算法获得了最高的Q值(0.892),显著优于其他对比算法。
Table 5.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t a load of 30 tasks/second
表5. 综合性能评估(负载:30任务/秒)
性能指标 |
传统5G |
TSN-only |
MEC-only |
融合算法 |
平均时延(ms) |
98.4 |
38.3 |
32.6 |
20.1 |
时延归一化值 |
0.204 |
0.523 |
0.615 |
1.000 |
丢包率(%) |
1.56 |
0.58 |
0.52 |
0.0004 |
丢包率归一化值 |
0.0003 |
0.0007 |
0.0008 |
1.000 |
资源利用率(%) |
62.1 |
68.7 |
75.6 |
85.4 |
利用率归一化值 |
0.727 |
0.804 |
0.885 |
1.000 |
综合评分Q |
0.245 |
0.402 |
0.458 |
0.892 |
4. 结论
本文针对工业园区的低时延通信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5G-A的TSN与MEC融合算法。首先通过TSN实现微秒级协同控制,保障了时间敏感业务的确定性时延;然后利用MEC提供分布式智能,实现了计算任务的优化卸载与资源分配。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算法相比,所提融合算法能显著降低端到端时延(最高达83.7%),将丢包率控制在10−6级别,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至85%以上。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项目(2024AH051653),淮北理工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025xAIjy02)。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