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可视化计量分析——基于CNKI和WOS数据库
Visualizati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Based on CNKI and WOS Database
DOI: 10.12677/ap.2025.1511595, PDF, HTML, XML,   
作者: 史晓冉: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泰安
关键词: 心理语言学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文献计量Psycholinguistics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Bibliometric
摘要: 为全面把握国内外心理语言学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及其差异,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采用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CNKI和WOS核心数据库中1992~2025年间心理语言学的相关文献。研究结果表明,国内研究主要聚焦于语言习得、语言理解和外语教学等方面,注重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而国外的研究主题更加多元化,融合了多学科视角与研究方法。未来国内研究应进一步拓宽和深化研究领域,积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借鉴相关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共同推进对语言、心智与大脑的复杂机制的研究。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trends and hot topics in both domestic and overseas psycholinguistics research and their differences by examining relevant literature from CNKI & WOS databases published between 1992 and 2025 using CiteSpace software and bibliometric and visualiz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domestic research primarily concentrates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with a strong emphasis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 pedagogical contexts. In contrast, overseas research exhibits greater thematic diversity, integrates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and methodologies. In China, futu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broaden and deepen its research contents, foster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incorporat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dvances from related fields, so as to collectively advanc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mplex mechanisms underlying language, mind, and brain.
文章引用:史晓冉 (2025). 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可视化计量分析——基于CNKI和WOS数据库. 心理学进展, 15(11), 200-209. https://doi.org/10.12677/ap.2025.1511595

1. 引言

心理学和语言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心理语言学作为心理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其发展历史并不久远。195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arroll正式把“心理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术语来使用。1961年,Saporta主编的《心理语言学读本》出版,心理语言学作为交叉学科的地位正式确立(沈家煊,1988)。1965年,曹傅詠先生在《心理科学通讯》上发表了《心理语言学和通过言语研究思维的若干问题》一文,将心理语言学介绍到国内,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曹传詠,1965)。直到1979年,桂诗春先生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与应用》一文(桂诗春,1979),心理语言学在国内才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学者们在心理语言学研究领域获得了丰硕成果。多年来,多位学者对国内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进行了概观综述(汪福祥,2003赵亮,何丽君,2014),其中包括多篇可视化计量分析的研究综述(蔡艳玲,司俊龙,2017赵越,马文卿,2023朱淳熙等,2021)。但是选文范围仅限于国内,对国外文献的可视化分析研究较少,更为重要的是尚未横向对比国外同类研究,因而未能揭示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全貌。本研究拟以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 (WOS)为数据源,借助Cite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发文数量、关键词、发文机构或作者等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全面把握国内外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变化,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2.1. 研究方法与工具

2.1.1. 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源于CNKI和WOS两个数据库,时间跨度33年。文献数量较为庞大,若采用传统的文献分析方法,难免遗漏,无法全面反映30余年来国内外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趋势。文献计量是以文献中的知识单元为分析对象,借助数学、统计学和图论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其主要优势在于通过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分析现有文献,直观展示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和研究趋势。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

2.1.2. 研究工具

CiteSpace是一款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文献计量分析软件,该软件以交互式可视化方式整合了传统文献计量学、现代信息可视化及未来大数据挖掘能力,通过对节点之间关联的分析,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学科领域的研究重点、发展趋势及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周超峰,2018)。因此本文采用CiteSpace (6.4.R1版本)为主要研究工具,分析文献发表时间和发文量、作者及机构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时间线,绘制心理语言学的可视化图谱。

2.2. 数据来源与分析

研究数据源于CNKI数据库和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旗下的WOS数据库。中文文献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检索,采用高级检索方式,检索方式为主题 = (心理语言学 + 语言心理学) OR 摘要 = (心理语言学 + 语言心理学),期刊来源限定CSSCI、北大核心期刊,其他检索条件不限,共计文献978篇。英文文献在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索,采用高级检索方式,检索表达式为Topic = (“psycholinguistics” or “linguistic psychology” or “psychology of language”) Or Abstract = (“psycholinguistics” or “linguistic psychology” or “psychology of language”),文献类型限定为“Article”和“Review Article”,语言限定为“English”,为便于与CNKI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该库检索到的最早文献发表于1992年),将检索时间范围设定为1992年至2025年。最终共获取有效文献2191篇。手动剔除无关文献后,最终得到649篇中文文献和1141篇英文文献用于研究分析。

数据分析的参数设置为时间跨度1992~2025年,时间切片为1年,g-index (k = 15),其他选项默认。

3. 结果与分析

3.1. 国内外论文发表趋势

文献发表数量反映了研究者对某一研究领域的关注程度及其发展趋势,可以揭示国内外在不同时期的研究活力、发展模式及关注度的演变。图1展示了1992~2025年间国内外心理语言学研究年发文量趋势。

Figure 1. Trends in annual number of psycholinguistics papers from CNKI and WOS (1992~2025)

1. CNKI和WOS心理语言学相关文献年发文量趋势(1992~2025)

3.1.1. 国内论文发表趋势

整体而言,CNKI的发文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可概括为“早期活跃,中期见顶,后期回落并趋于平稳”。早期探索期发文量显著高于WOS,于2008年和2009年达到了高峰,之后开始下降,最近几年又慢慢回升。CNKI的发文趋势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波动和后期增长乏力的特点。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起步期(1992~1999):国内心理语言学研究比较活跃,且波动性显著,发文量于1992年达到初期高点(19篇)。90年代中后期大约10篇;

快速发展期(2000~2009):此阶段心理语言学在国内受到持续关注,迅速发展至新阶段(发文量均值约24篇),在2005年(31篇)和2008~2009年(36篇,40篇)形成两个发展高峰;

缓慢下降期(2010~2021):自2010年起,趋势发生转变,发文量呈现下滑趋势,均值降至约17篇,尤其在2017~2021年间多次低于10篇。2022年后略有回升,但仍远低于中期水平。这表明国内对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文献数量由于种种原因开始下降,但近期又有所回升。

3.1.2. 国外论文发表趋势

WOS的发文趋势则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势,展现出清晰的阶段性跨越和持续强劲的增长动力,可概括为“初期平稳,中期积累,后期爆发”。虽然早期发文量比较少,但是从2012年开始,发文量大幅增加,2016年达到65篇,2021年更是高达77篇,2024年达到了78篇的峰值。虽然中间有些波动,比如2017年突然降到只有8篇,但总体趋势是向上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起步期(1992~2003):发文量处于较低水平(均值约10篇),波动发展,但整体趋势更为平稳,处于缓慢的萌芽与积累阶段;

稳步增长期(2004~2011):进入稳步增长期。发文量均值翻倍(约25篇),并于2009年(41篇)首次超过同期CNKI,这一阶段的增长为后续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快速增长期(2012~2025):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发文量实现巨大飞跃,均值高达约61篇。尽管2017年数据存在异常值(8篇),但完全不影响其整体陡峭的增长趋势。

总体而言,WOS的趋势表现为明显的“J型曲线”特征,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持续的国际影响力。这表明心理语言学引起国际学界的持续关注,研究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深度持续拓展。

3.1.3. 国内外发文趋势对比分析

对比两个曲线可以看出,2012年是两个数据库发文趋势的分水岭。2012年之前,CNKI与WOS的年发文量总体差异不大,且在多数年份中CNKI的发文量高于WOS。然而自2012年起,WOS发文量快速上升,而CNKI则波动下滑,导致两者差距持续扩大,国内外的文献数量逐渐拉开了较大差距。

Figure 2.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network map (WOS) and Chinese co-author and frequency of China node

2. WOS数据库国家合作网络图谱及中国节点频次分布图

值得关注的是,对WOS数据库中国家合作网络(图2)的分析显示,自2008年起,国内研究者开始加强与国外学者的科研合作,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共同发表研究成果,国际合作势头持续增长,至2024年合作发文量已达11篇。因此,尽管2012年之后CNKI的发文量出现下降,却并不能完全说明国内学者研究热度的减弱,而更应理解为研究国际化程度提升的体现。越来越多国内学者通过国际合作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发表成果,反映出国内心理语言学研究正在走向成熟与开放,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文期刊发文数量的相对减少。反映出国内心理语言学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增多,国际成果输出能力不断提升。

3.2. 国内外主要研究者和机构

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的发文数量反映了他们在相关领域的关注度或影响力。图3展示了CNKI和WOS数据库中作者的共现图谱,并列出了排名在前5位的作者和机构(表1)。图谱中,节点大小代表作者的发文数量,节点越大,发文越多,节点间的连线代表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

Figure 3.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of psycholinguistics papers from CNKI and WOS (1992~2025)

3. CNKI和WOS数据库心理语言学作者和机构合作图谱(1992~2025)

Table 1. Top 5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of psycholinguistics papers from CNKI and WOS (1992~2025)

1. CNKI和WOS数据库发文量前5位的作者和机构(1992~2025)

序号

CNKI

WOS

姓名/机构

文献数量

姓名/机构

文献数量

1

张积家

8

Edward Gibson

7

2

赵秋野

8

Kiel Christianson

5

3

崔刚

5

Fernanda Ferreira

5

4

刘利民

4

Raymond W. Gibbs Jr.

5

5

温晓虹

4

Roger Levy

4

1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

1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

106

2

哈尔滨师范大学

14

Max Planck Society

46

3

南京师范大学

13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CNRS)

41

4

华南师范大学

13

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29

5

东北师范大学

9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23

从整体结构来看,CNKI图谱中节点分布相对分散,节点之间的连线较少,说明当前国内心理语言学领域中作者之间及机构之间的学术合作仍不够密切,尚未形成紧密合作的研究网络。师范类高校在国内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中扮演主要角色,是推动研究进展的核心力量,研究多依托心理学院与外语学院展开。这一现象可归因于长期的教育需求与国家政策支持,国内师范院校的心理学与语言学学科具有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突出优势。学术合作多集中于同一高校内部的不同院系或机构之间,而跨校、跨区域的合作研究相对较少。而WOS图谱中节点布局紧凑,节点之间连线密集,表明国外心理语言学领域中作者之间及机构之间的学术合作非常多且紧密。研究主要依托综合性高校与研究机构,以欧洲和美国的高校及研究机构为主要力量。

为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国内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者应打破机构与地域限制,加强跨平台、跨学科、跨区域的学术交流,促进学术资源共享与交流。

3.3. 国内外研究核心、热点与趋势分析

3.3.1. 研究核心和热点

关键词是作者学术研究的高度凝练,可以发现当前研究的核心和重心。而关键词聚类则反映着该领域研究的核心方向。本研究采用LLR (对数似然算法)命名聚类标对同义关键词进行了合并和节点的修正后,形成了国内外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图4)和关键词聚类图(图5)。聚类的编号越小,表明聚类的规模越大,研究主题越突出。

Figure 4. Keyword co-occurrence of psycholinguistics papers from CNKI and WOS databases (1992~2025)

4. CNKI和WOS数据库心理语言学论文关键词共现图谱(1992~2025)

CNKI数据库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剔除检索词“心理语言学”后,频次排名前五的关键词依次为:二语习得(29次)、外语教学(20次)、认知(18次)、双语(17次)、工作记忆(11次)。从关键词分布来看,外语教学、二语习得、双语这些高频词均集中于语言习得范畴。进一步的关键词聚类分析共析出7个有效类群。分别为:#0 心理语言学、#1 第二语言习得、#2 认知、#3 句子加工、#4 语言习得、#5 工作记忆、#6 句法加工。对关键词和聚类进行进一步分析可归纳为语言习得、语言理解和语言的认知机制三个部分。

对关键词的共线与聚类结果表明,国内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呈现出相对集中的趋势,主要聚焦于语言习得与语言理解两个领域。可能原因有二:第一,正如前文分析显示,国内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于师范类高校。师范院校的学科特色和办学定位使国内研究者给予心理语言学的应用研究相当大的关注度,尤其重视第二语言习得,也就是外语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的研究,研究注重与实际教学情境的结合,表现出较强的应用导向(朱淳熙等,2021)。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在学生语言习得、大学外语教学等方面已形成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并直接服务于教育实践(陈雪,2009吴梅,2012)。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理解领域具备更成熟且便于操作的研究范式(罗婷,2012)。研究发现由于阅读与听力实验在方法上更易设计与实施,现有的语言理解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阅读理解与听力理解,而对口语理解及书面语理解的探讨相对有限(李绍山,李志雪,2007)。

同时,关键词共现图显示国内学者对心理语言学的基础领域也充分重视,研究者们尝试从认知视角阐释语言加工的内在机制,例如,有研究者采用反应时、眼动追踪等心理语言学范式,探究语块各成分的加工过程(黄四宏,詹宏伟,2011)或句法岛研究中孤岛效应的产生机制(吕骏,2025)等问题。反映出国内心理语言学研究呈现出教学实践与认知机制探索并重的研究取向。

Figure 5. Keyword clustering of psycholinguistics publications from CNKI and WOS (1992~2025)

5. CNKI和WOS数据库心理语言学论文关键词聚类图谱(1992~2025)

对WOS数据库关键词的分析显示,在剔除“language”、“information”等语义宽泛的术语后,词频最高的五个关键词依次为:comprehension (193次)、recognition (127次)、working memory (117次)、perception (113次)与speech production (102次)。从关键词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范畴;值得注意的是,中心性最强的关键词是语言习得(0.15),说明语言习得领域在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中处于中枢地位,在整个关键词网络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尽管频次没有进入前5,但是也是需要关注到的重要节点。进一步聚类分析共生成7个有效类群,分别为:#0 sentence processing、#1 N400、#2 lexical processing、#3 computational psycholinguistics、#4 linguistic relativity、#5 spoken word recognition、#6 sentence comprehension。上述类群可进一步归纳为三大研究方向:语言理解、计算机心理语言学、语言的神经机制。

结合关键词共现与聚类结果可以看出,WOS数据库中关键词节点数量与连接密度显著高于国内,表明国外心理语言学研究热点之间与聚类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反映出国外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不仅数量更多,而且各领域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可以看出,国外心理语言学对语言理解、语言产出、语言习得三个领域都非常关注(Alduais et al., 2022),聚类结果表明在研究方法上,国外研究者倾向于运用眼动追踪、脑电、脑成像等认知神经技术,研究语言的认知机制和神经机制(Hu et al., 2022; Pokhoday et al., 2023)。同时也重视理论研究,通过计算建模,完善理论(陈湘柳,2015Hale, 2017)。不难看出,国外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更广泛而深入,理论性和科学性强,表现出多元化和跨学科的特点,与计算机、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交叉研究较多(Meurers & Dickinson, 2017)。

总体来说,相比于国内研究,国外心理语言学研究关注的热点话题更加多样化,其关注点不拘泥于语言的认知机制,而是扩展至揭示背后的神经机制。国内的心理语言学研究主题相对集中和具体,与实际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学术发展历程来看,国外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起步较早,积累了更丰富的研究范式和技术经验。而国内研究开展得相对较晚,这种时间上的滞后也导致了研究基础和人才储备上的差距。未来,国内心理语言学研究应更新研究方法,如通过认知神经方法(脑电技术、脑成像技术等),揭示语言的神经机制,并尝试加强研究热点之间的联系,以期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3.2. 研究前沿和趋势

Figure 6. Keywords with the strongest citation bursts in psycholinguistics publications from CNKI and WOS (1992~2025)

6. CNKI和WOS数据库心理语言学论文关键词突现图谱(1992~2025)

关键词突变反映了该关键词在研究领域相应的时间区间内影响力,可以掌握心理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时间线图谱可以呈现每个聚类囊括的研究热点的动态发展历程。图6中展示了1992~2025年国内外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关键词突现结果,红色部分表示关键词成为热点的时间段。从关键词突现图谱来看,CNKI共检测到11个突现关键词,WOS共检测到17个突现关键词。图7为国内外关键词时间线图谱,显示了核心关键词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和热度。

Figure 7. Keyword time-zone visualization of psycholinguistics publications from CNKI and WOS (1992~2025)

7. CNKI和WOS数据库心理语言学论文关键词时间线图谱(1992~2025)

国内心理语言学研究前沿呈现应用导向驱动向理论研究演进路径,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 早期(1992~2007年),突现关键词是“句子加工”,持续时间长,研究关注焦点集中,(2) 第二阶段(2000~2011年),此阶段突变强度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关键词是“外语教学”与“二语习得”,二者均始于2000年,结束于2011年,突现区间完全重合,表明这两个领域在研究热度与发展轨迹上高度关联。随后“工作记忆”、“认知语言学”、“语言意识”等关键词先后突现,虽然它们的突现强度和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前两个关键词,但表明了国内学者不仅重视实践问题的研究,同时开始关注理论问题。(3) 最近10年(2012~2023年),“语料库”关键词的突变,说明国内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语料库法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语言使用的特点,具有更高的生态效度(陈士法等,2023)。既可为实验法提供数据支持(赵頔,2010),还能与实验法形成有效互补与验证(陆军,杨卉卉,2024吕骏,吴芙芸,2017),推动研究者融合神经科学数据、实验数据与语料库数据,从而深入探索语言的认知与神经机制。

国外学者早期的研究焦点也集中在句子的研究上,探讨句子产出(突现时间1992~2008年)和句子理解(突现时间1994~2008年)。第二个研究焦点集中于语言的认知机制,如“access”(1995~2008)、“short term memory”(2011~2014)、“lexical access”(2012~2019,突现强度最高达6.36)、“visual word recognition”(2012~2015)以及“representations”(2016~2022)等一系列突现关键词表明,语言的内在加工机制始终是国外学者持续关注的核心。随着时间推移,该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化,主题日趋具体,方法也趋于多元。

此外,如“children”、“aphasia”、“syntax”、“speakers”等关键词的突现,反映出国外研究在主题与对象上的广泛性与多样性。近十年来,“prediction”、“impact”等关键词的突现进一步显示,国外心理语言学逐渐融合网络科学、计算建模等新兴研究方法(Borodkin et al., 2016),通过结合实验研究与计算建模,致力于构建理论模型并发展新的研究范式,以深入探索语言的认知与神经机制,这已成为当前学科的前沿与发展趋势。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CNKI与WOS数据库中1992~2025年间心理语言学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外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已广泛融合认知神经科学与脑科学技术,除采用反应时等行为实验外,大量研究运用眼动追踪、脑电等技术探索语言加工的神经基础,构建大数据语料库,通过计算构建神经语言模型。而国内早期研究多依赖个人经验与教学实践,实证性研究较为欠缺。近二十年来,学界逐渐重视实证方法的运用,越来越多研究开始关注语言的认知机制,也有研究探索语言的神经机制,但仍显不足。由此可见,心理语言学要积极融合神经科学技术、网络科学、计算建模等方法,加强研究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前沿性。

国内心理语言学在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方面均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外语教学、语言习得与语言理解三大方向。与国外心理语言学的研究相比,在研究广度与深度上仍存在一定局限,尤其在语言产生、语言与文化关系等议题上探讨相对不足。未来我国心理语言学应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深化既有议题,加强对语言产出、语言与文化等薄弱环节的探索。

心理语言学作为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学科,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然而,当前国内心理语言学跨学科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跨平台、跨专业、跨地域的学术合作尚未形成规模。未来国内心理语言学应加强学科交叉和汇聚,强化与认知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神经语言学等领域的对话与合作,积极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吸收相关领域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共同推动对语言、心智与大脑关系的揭秘。

参考文献

[1] 蔡艳玲, 司俊龙(2017).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心理语言学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3), 98-103.
[2] 曹传詠(1965). 心理语言学和通过言语研究思维的若干问题. 心理科学通讯, (2), 31-40.
[3] 陈士法, 姜倩倩, 郎玥(2023). 语料库法在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现代外语, 46(2), 284-293.
[4] 陈湘柳(2015). UCSD计算心理语言学实验室计算模型研究述评.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6), 86-89.
[5] 陈雪(2009). 心理语言学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黑龙江高教研究, (6), 164-166.
[6] 桂诗春(1979).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与应用. 外语教学与研究, (2), 55-61.
[7] 黄四宏, 詹宏伟(2011). 语块认知加工研究的最新进展.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34(2), 64-71.
[8] 李绍山, 李志雪(2007). 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回顾与展望.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 27-33.
[9] 陆军, 杨卉卉(2024). 语料库调查与教学实验的互证研究方法——以二语词语隐性、显性学习为例. 外语与外语教学, (6), 35-44+145.
[10] 罗婷(2012). 近二十年国内外心理语言学研究综述.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11] 吕骏(2025). 句法岛中长距离依存关系加工的眼动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 57(2), 204-216.
[12] 吕骏, 吴芙芸(2017). 试论指量词在汉语关系从句中不对称分布的可习得性——来自二语语料库及产出实验的证据.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40(4), 62-70+160.
[13] 沈家煊(1988). 心理语言学述评. 外语教学与研究, (2), 2-9+79.
[14] 汪福祥(2003).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 51-59.
[15] 吴梅(2012). 外语语感获得的神经心理机制及其培养策略. 外语教学, 33(3), 61-63+67.
[16] 赵頔(2010). AFL例: 心理语言学研究的语料证据支持.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37(S2), 96-98.
[17] 赵亮, 何丽君(2014). 心理语言学综述和展望. 语文学刊, (10), 29-31.
[18] 赵越, 马文卿(2023). 国内心理语言学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图谱. 文化学刊, (1), 156-159.
[19] 周超峰(2018). 文献计量常用软件比较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 朱淳熙, 沈明霞, 沈安天(2021). 40年来国内心理语言学研究动态的可视化计量分析.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1(6), 104-112.
[21] Alduais, A., Alfadda, H., Baraja’a, D., & Allegretta, S. (2022). Psycholinguistics: Analysis of Knowledge Domains on Children’s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duction, Comprehension, and Dissolution. Children, 9, Article 1471.[CrossRef] [PubMed]
[22] Borodkin, K., Kenett, Y. N., Faust, M., & Mashal, N. (2016). When Pumpkin Is Closer to Onion than to Squash: The Structure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xicon. Cognition, 156, 60-70.[CrossRef] [PubMed]
[23] Hale, J. (2017). Models of Human Sentence Comprehension in Computational Psycholinguistics. In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Linguistics.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24] Hu, J., Small, H., Kean, H., Takahashi, A., Zekelman, L., Kleinman, D. et al. (2022). Precision fMRI Reveals That the Language-Selective Network Supports Both Phrase-Structure Building and Lexical Access during Language Production. Cerebral Cortex, 33, 4384-4404.[CrossRef] [PubMed]
[25] Meurers, D., & Dickinson, M. (2017). Evidence and Interpret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Research: Opportunities for Collaboration with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Language Learning, 67, 66-95.[CrossRef
[26] Pokhoday, M. Y., Bermudes-Margaretto, B., Shtyrov, Y. Y., & Myachykov, A. V. (2023). Eye Tracking Methods in Psycholinguistics and Parallel EEG Recording. Neuroscience and Behavioral Physiology, 53, 220-229.[Cross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