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人类文明演进过程分析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
DOI: 10.12677/acpp.2025.1411566, PDF, HTML, XML,   
作者: 唐亚杰: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关键词: 家庭私有制国家文明Family Private Ownership State Civilization
摘要: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类文明演进过程规律最集中的表述,从生产文明、婚姻文明、经济文明和政治文明四个角度揭示了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演进过程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这些规律对于进一步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蕴,指导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Abstract: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Origin”) is Marx and Engels’ most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laws governing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It reveals the early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uman society and its general laws from four perspectives: production civilization, marriage civilization, economic civilization, an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It profoundly unveils the inherent and inevitable connections in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se law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implications of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gui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promot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rough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文章引用:唐亚杰.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人类文明演进过程分析[J]. 哲学进展, 2025, 14(11): 141-14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11566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已经有数万年的历史,在这看似乱序无章的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实则体现着一些特有的演化规律。恩格斯秉承马克思遗志,为了进一步阐明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和丰富唯物史观,根据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创作了《起源》,阐明了人类未来社会的发展规律,对当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启示。

2. 恩格斯关于人类生产文明发展的思想

恩格斯在《起源》的第一章中沿用了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的观点,根据人类生产工具的先进性,把人类文明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2.1. 蒙昧时代与野蛮时代中人类的生产

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是人类的童年,他们和普通动物一样,住在森林中,以果实、坚果、根为食物,有了音节清晰的语言;在中级阶段,人类开始食用鱼类实物,并掌握了摩擦生火的本领,能制作出粗制的石器;来到高级阶段,人类的智力已较为发达,也有了长期制作工具而积累的经验,已经掌握了弓箭、木质用具、篮子、石器等高级复杂工具。

野蛮时代伊始,东西大陆自然条件的差异开始影响人类生活生产方式演化的方向,在东大陆,人们驯养和种植品种广泛的动植物,在西大陆,即美洲,只有羊驼和玉蜀黎;在中级阶段,东大陆的人类开始驯养供给乳和肉的家畜,草原上开始出现游牧民族,西大陆的人们则用灌溉的方式栽培可食用植物,并在建筑上使用土砖和石头[2];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只有东半球独立经历过,人们掌握了铁矿石的冶炼技术,发明了拼音文字并将其应用与文献记录,人类开始向文明时代过渡。

2.2. 人类社会来到文明时代的开端

恩格斯认为,人在蒙昧时代主要获取现成天然产物,在野蛮时代学会畜牧和农耕,文明时代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时期。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种类日趋丰富,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便应运而生,这些社会现象似乎是偶然出现的,但人类社会发展却有其内在的规律。

3. 恩格斯关于人类婚姻文明发展的思想

婚姻文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婚姻–家庭的组织形态演化过程中,恩格斯在《起源》中指出,人类的生产分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繁衍,男女之间性关系的形式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的演进表明了人类婚姻文明的发展历程,决定着婚姻家庭组成形式的变化。

3.1. 群婚制

人类群婚制婚姻家庭的第一个组织形式是血缘家庭,在这一阶段,婚姻集团是根据辈分来划分的,即同一辈分中的所有男女互为夫妻,任何一个男子是其他所有同辈女子的丈夫,任何一个女子是其他所有同辈女子的妻子。在这样的一种婚姻家庭形态中,祖孙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结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的可能性被排除,这是人类婚姻家庭组织形态演化过程中的第一个进步。

人类群群婚制的第二个家庭组织形态是普那路亚家庭,其排除了同辈姊妹和兄弟之间互为夫妻的可能性。普那路亚家庭的特征为:在血缘家庭的基础上,家庭范围内的亲姊妹和表姊妹是她们共同的丈夫们的妻子,但在这些丈夫中,排除了她们的兄弟,而这些丈夫们互称“普那路亚”,意为亲密的伙伴[3]。由于近亲繁殖会让后代的智力降低、身体弱化,那些发现这一现象和规律的部落便限制了近亲繁殖,而那些依然允许兄弟姊妹互为夫妻的部落必然在发展上处于劣势,在本质上这是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普那路亚家庭还直接导致了母权制氏族的产生。在这种群婚制下,某一个孩子的父亲是谁是不确定的,但孩子的母亲却是确定的,由此产生了最初的母权制。

3.2. 个体婚制

在《起源》中,恩格斯认为人类的婚姻家庭组织形态由群婚制过渡到个体婚制是以对偶制家庭的出现为标志的。对偶制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在群婚制下便已经存在:“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还不能称为爱妻),而他对于这个女子来说是她的许多丈夫中的最主要的丈夫([4] p. 57)”,即主妻和主夫,但这种对偶制家庭本身还不稳定,只是一男一女的暂时性结合。

对偶制家庭的出现直接导致了私有制萌芽的产生,社会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生产力的进步使得氏族的财富迅速增加并累积,人的劳动力已经能够提供超出维持其费用的盈余,即在满足人们日常需求之外产生了食物剩余,那么,这种新的财富归谁所有呢?最初无疑是氏族整体,但家庭私有的观念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丈夫对财富逐渐占有,妻子在家庭中逐渐丧失地位,母权制也因此被废除了。

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交替时期,随着母权制废除以及私有观念的产生,男子逐渐占据个体家庭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对偶制家庭便开始向专偶制家庭演变。专偶制婚姻家庭组织形式的显著特征在于夫妻的关系牢固得多,权利和义务受到明确的法律规定的约束和限制,通常只有丈夫才能解除这种关系。由于这一时期奴隶制与专偶制并存,加上私有观念的作用,专偶制实际上只是成了妇女的专偶,婚姻实质上成为丈夫对妻子单方面的管控,仅仅是对妻子单方的“专偶”,专偶制的这种性质即使到现在也还保留着。

3.3. 婚姻家庭的演化特征

恩格斯指出,家庭不是一个不变的要素,它从来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有着不一样的特征,处在一个由较低形式向较高形式的变化中,相反,亲属制度则是被动的,亲属制度的发展由家庭的变化决定。随着家庭形式的变化不断超越着现存的亲属制度,即最先存在广泛的自由婚姻联结范围在缩小,最终主要留下成对的配偶,人类家庭形式逐渐个体化,并持续到今天。

4. 恩格斯关于人类经济文明演进的思想

《起源》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文明的演进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原始共产制经济到私有制经济的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阶级的产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原始社会逐渐摆脱了食不果腹的状态,但财富的积累也让人类社会自身发生了转变,私有观念和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4.1. 共产制经济变为财产私有

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单个人没有能力获得足够的物质供给,只能实行共产制经济。直到野蛮时代中级阶段,生产力才获得极大地发展,人们创造的物质财产已经超出维持劳动力所需,并产生了财产剩余,共产制的原始社会才渐渐出现了财产私有的观念。在普那路亚群婚制向对偶制家庭演化期间,人类发明了更有效率和杀伤力的生产工具,可以单独进行狩猎,并且学会了繁殖猎物,妇女开始放弃采集工作,转到对牲畜的看管和家庭事务中,财富一步步转到了个体家庭的管理之下,家庭私有的萌芽开始产生。

物质财富的积累让私有制开始登上人类历史发展的舞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土地的私有化。在对偶制家庭之前,土地的所有权是属于整个氏族的,个人或对偶制家庭只有使用权,并没有所有权;在专偶制家庭阶段,土地的所有权逐渐转移到家庭个人手上,种植劳动所获得的收获归种植者所有,发生种植的土地也属于这个种植者;到了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土地已经彻底摆脱了氏族的管控[5],完全属于个人私有,并以世袭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

4.2. 阶级的产生及其发展

阶级并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总体而言,人类之间的分工导致了阶级的产生。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于野蛮时代低级阶段,游牧民族依靠其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获得了比其他野蛮的更多的基本生活资料,随之而来的是游牧民族数量的增加,这样,游牧民族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但随着生产的增加,氏族或个体家庭中的劳动负担也随之增加,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人们将战争俘虏当作奴隶来进行无偿地生产,奴隶制就此产生,人类社会开始出现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发生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开始分离。铁在这个时期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它使人类耕作的田地面积大幅增加,奴隶们开始从事不同的批量劳动,手工业和农业发生分离。随之而来的是生产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在原来的直接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生产的基础上,产生了以交换为直接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的生产,贸易也随之而来,财富的巨大增长让旧的共产制家庭开始解体,土地的共同耕作也开始崩溃,共有财产向私有财产过渡,“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了([4] p. 183)”,由此各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出现差别,社会出现了新的阶级划分:富人和穷人。

4.3. 商人的出现及其现代影响

至此人类已经走到了文明时代的起点,随之而来的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三次的、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分工又创造了一个新的阶层——商人,这个阶层只从事交换劳动产品而不直接生产劳动产品。在此之前,阶级的形成都只是与生产相联系,但商人这个阶级根本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却使生产者服从他的命令,同时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剥削。商人的出现直接促使了货币的产生,货币的产生和贸易的发展让财富汇聚到少数人手中,货币变成了资本,成为商人阶级即文明时代的资本家统治世界的基础和工具,并一直贯穿到今天,商人和资本家依然持有统治世界的力量。

5. 恩格斯关于人类政治文明演化的思想

恩格斯在《起源》中指出,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是一个从氏族制度到国家制度的发展过程。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以氏族制度为主的群居生活,但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私有制的发展,氏族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管理的需要,国家应运而生。

5.1. 氏族制度的产生及其特征

恩格斯认为,氏族制度主要发生于普那路亚家庭。母权制的存在,让人们组成了一个性关系划分明确的女系血缘亲属集团。在同一个氏族中,不同成员共同劳作、共同御敌,大家相互保护、彼此帮助。氏族中每个成员的政治地位几乎都是相同的,其内部有一个民主议事会,作为各成员平等提出自己意愿和诉求的平台,民主议事会本质上是原始社会特有的全民性的管理氏族民主制度,但是这并不具有强制性,而是来自族长的威望和成员的尊重。恩格斯对此描述道:“而这种十分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制度呵”([4] p. 111),氏族的美好主要表现在:

氏族内部没有压迫和强权。氏族社会中没有警察、监狱等具有压迫性和强权性的制度组织,也没有平民、贵族等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差别,大家拥有平等的地位。

选举有解决纠纷和冲突能力的氏族长。在母系氏族社会,每个氏族会选出一名拥有极高的威望的女性族长,带领大家进行日常的生产活动,凭借自己的威信和成员一起解决某些冲突,一般不会使用极端手段。

没有权利和义务的划分。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氏族的事务就是每个成员共同的事务,大家各尽所能,各尽其力。

5.2. 国家的出现及其演变

国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氏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先后出现,人口的流动性增强,氏族社会的定居生活已然遭到破坏,在同一片区域,有着不同的氏族和部落,本地居民、奴隶、被保护民和外地公民杂糅,来自不同氏族的富人和穷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等交织在一起,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已经超出了单个氏族的管理能力和范围。这便要求一个凌驾于不同氏族、不同利益集团之上的组织来管理它们,以使这种“混乱”的现象维持在一定秩序之内,国家应运而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但由于它诞生于暴力冲突中,具有强制性,一步步沦为仅代表一小部分人群利益的统治阶级进行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工具。

5.3. 国家制度的当下地位及其未来发展

国家超脱于以成员间血缘关系为联结的氏族制度,将特定地域内的阶级斗争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达到“斗而不破”的效果,直至今天国家依然保持着它的这个性质。虽然国家不可避免的会与产生它的社会相异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家是在当前生产力下人类社会实现最高效率管理的方式,是我们人类探索更高级社会制度、更有效管理手段的必经环节,人类甚至将长期处于这个环节。但国家终究是一个历史范畴,既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也不会永远存在。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差别将会消失,国家最终也会消失,整个人类将会处于一个共产主义社会共同体中。

6. 结语

恩格斯从唯物史观为视角论述了人类的整个文明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过程都有它的阶段性特征,并表现出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每一个时代都无不呈现出人类的独有的创造和智慧。社会主义是当下最先进的制度文明,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最新形态,我们要坚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指引,不断朝着更高阶段的共产主义迈进,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的解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 朱炳元, 张雪薇. “两种生产”理论及其时代价值——基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4(2): 30-41.
[3] 陈文浩. 谈谈婚姻家庭形式在人类历史上的发展过程[J]. 学习与辅导, 1987(3): 2-3.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7-58, 183, 111.
[5] 姜大仁.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三主题解析[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5): 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