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爱的思想概述
An Overview of Fromm’s Thought on Love
DOI: 10.12677/acpp.2025.1411569, PDF, HTML, XML,   
作者: 吴伦榕: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弗洛姆爱的思想生成逻辑评价启示Fromm’s Thought on Love Formation Logic Evaluation Insights
摘要: 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人们的生存价值发生扭曲的现象,弗洛姆对此进行观察和思考,其爱的思想初步形成。在深入分析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的基础上,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进一步成熟。人的生存需要、生存困境和独立人格是弗洛姆爱的思想形成的主要逻辑,弗洛姆爱的思想合理性体现在对关于爱的相关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当然也存在局限性需要辩证对待。在当下,弗洛姆爱的思想对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培育现代人宽广的博爱胸怀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Abstract: Dur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there arose a phenomenon in which people’s values of existence became distorted. Fromm observed and reflected on this, leading to the preliminary formation of his ideas on love. Based on an in-depth analysis of Marx’s theory of social revolution, Fromm’s theory of love further matured. Human needs, existential dilemmas, and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re the main log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Fromm’s thoughts on love. The rationality of Fromm’s ideas on love is reflected in the scientific responses to questions related to love, although there are limitations that need to be approached dialectically. Today, Fromm’s thought on love provides important insigh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promoting the all-arou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and cultivating a broad spirit of humanistic love in modern people.
文章引用:吴伦榕. 弗洛姆爱的思想概述[J]. 哲学进展, 2025, 14(11): 161-16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11569

1. 弗洛姆爱的思想简介

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社会病态、压抑人性和扭曲人格的现象,对此,弗洛姆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些现象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爱来得到解决。弗洛姆在寻找人类解放的道路上也做过多种尝试,关于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异化问题,他相信爱是一种有效的办法,他也相信人类要想获得真正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那么就必须要发挥爱的作用。

1.1. 弗洛姆爱的思想形成背景

在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经济的增长遭遇瓶颈,社会的持续发展面临考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受到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这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在不健康的社会大环境背景下很少有人能完全不受影响,人们逐渐迷失,精神境界变得荒芜,生活上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人的存在价值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促进反而是逐渐走向扭曲,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缺少温情,人们对自身的价值缺少足够重视。人们过多地追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而忽视了精神生活的发展,这个现象使人性变得不正常,造成人们共情能力的缺失。而经济危机的到来使生活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人们的压力变得越来越重。人与人之间的爱、婚姻关系仿佛转变为买卖关系,正如弗洛姆所说:“爱的意识常常只是作为他们自身交换能力范围内的人类商品而已”([1] p. 5)。对此弗洛姆认为通过爱的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时困扰着人们的问题,人们也可以通过自我能力的提升来进一步提升自我存在的价值。但经济危机并没有使人意识到这些,与之相反的是,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追求物质的满足上,他们努力通过提升科学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希望经济危机早日解除。

这引起了弗洛姆的注意,他把更多目光投向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现状,弗洛姆认为之前发生的世界大战对人的身体和精神上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现在的人们认识到可以通过爱的方式来提升人和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共处的状态,这可以起到提升人的价值的作用。此外,全社会还可以通过爱的途径来抚慰和修复人们受伤的心灵,使人们能够拥有强大并且能直面任何困难的信心。这启发了弗洛姆使他认识到去探究人的本质是不能忽视的一方面,这也对他能更加全面地研究爱的思想带来启发。通过弗洛姆爱的思想研究,我们对人们爱的思想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去走出人生的困境。弗洛姆爱的思想正是来源于对人与社会的关照和重视,同时启发着人们不断向美好的生活迈进。

1.2. 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渊源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现在假设人就是单纯的人,是自然界中其他普通事物那样合乎人天性的一种自然关系,那么人们只有通过爱的交换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来与外界进行交流,所以人们和自然界之间的全部联系都要以个人意识中已经具有的目标为主导,同时符合个人的具体实际情况。假如你的爱并不能获得对方相对应的爱的回应,你的行为没有得到对方的认可没有成为被爱的一方,那么有可能是你行为并不是真的体现了爱,你爱的能力还有所欠缺,或者说这样的爱是不完整的。马克思的观点强调,在单纯创造性关系的前提下形成的二者关系是很牢固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给予的同时也代表着收获,这种观点不仅仅适用于其他领域,在爱的领域也是适用的。

弗洛姆认可马克思提出的观点,他进一步指出建立爱的广泛性联系可以通过爱的给予方式来进行,这也体现了人性的完整性。弗洛姆进一步对爱的创造性进行了论证,他认为一个人是否真正拥有爱要看这个人的爱是否具有创造性。同时弗洛姆也指出只靠正确的信念并不一定意味着能获得信仰上的爱,只有在正确的生活方式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信仰之爱。正如马克思提出过著名的观点那样:哲学家们都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释世界,但是如何通过实际行动去改变世界才是真正的问题。马克思的观点对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起到了很强的支撑作用,具体表现在,在宏观层面马克思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观点有力地支持了弗洛姆关于信仰之爱的分析和解读。马克思提出,对一个人的全部生活经历进行全面而细致地考察,是真正能认识一个人的必要前提,马克思特别强调的是要对一个人具体的时间生活进行全面的考察,而不是单单被其中的某一面或者某一部分所局限。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在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形成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给弗洛姆爱的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者的理论契合性体现在人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在现实社会中真正生存下来,观察一个人爱的思想变化过程需要从人的实践生活中来进行全面的考察。

1.3. 弗洛姆爱的思想著作概述

弗洛姆最为人所知的作品就是《爱的艺术》,该书自1956年出版以来已经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球发行受到人们的喜爱,该作品被称为是最出色且最能体现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弗洛姆本着这样一种观点,他认为只有通过创造性的手段来全方位地展示自己的爱,在这种情况下的爱才能被称为是成功的。如果失去了爱别人的能力,不能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怀有谦逊之心的同时充满勇气和自信地去爱他人,那么人的爱就是有缺陷和不完整的,人在情感上的需求也不能获得满足。弗洛姆认为爱作为一门艺术来说,要想真正体会并且掌握这门艺术那必须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才能达到。

人们常常会觉得理想中的爱情应该和一个人的成熟程度相挂钩的,但是弗洛姆认为这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全心全力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且在正确方向的指导下全力投入自己的爱到感情中去是拥有理想的爱情、体会爱的魅力和展现爱的能力的必要前提。除了《爱的艺术》之外,和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相关的著作还有他1941出版的《逃避自由》。在这本书中,弗洛姆再一次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扭曲价值观下形成的自由很难被称之为真正的自由。他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所以为的自由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刻解析,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人们直面困难与问题的勇气,并进一步鼓舞人们去寻找真正的自由从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2. 弗洛姆爱的思想生成逻辑

人们对爱都有着美好的憧憬,但是必须认识到这种憧憬只在把握好自己与他人乃至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其处在一种动态的和谐平衡状态中,才有可能实现。我们都知道,理论和现实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距,当我们尝试着从爱的憧憬中跳出来对现实进行观察与反思,可以发现在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并没有那么简单甚至还经常充满着很多不确定性,在复杂的情感生活中人们会显得很困惑和疲惫,甚至陷入到孤独无助的境地中去。这种复杂的情况可以理解为人的生存需要、人的生存困境和人的独立人格所造成的,这也是弗洛姆爱的思想的生成逻辑。

2.1. 人的生存需要

要想真正解决人的问题,就要充分认识人的精神和明白人的心理,这可以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人需要在社会中和他人建立联系,弗洛姆觉得在满足建立人与世界的联系从而使人能得到个性与整体的辩证统一这方面爱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一个人是具有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复杂结合体,同时人也因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变得特殊,这些因素促使我们并不总是被动地接受世界而是应该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融入世界,同时还应该具有创造性的心态去不断寻求自身的超越。通常意义上来说人们要想实现超越一般是通过创造和毁灭这两种途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造可以理解成爱的产物,毁灭的发生需要在具备一定的情况下才能形成,不过这种毁灭是可以避免的,一种有效的做法是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爱去达到超越自身的需要从而避免毁灭的到来。人是具有多种需求的生物,但目前人类世界所达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不足以完全满足人的需求,甚至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需要却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

对此,弗洛姆认为,通过人的爱和理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爱和理性可以建立一个相对公平而且具有包容的社会,那样的社会是一个人们可以完全放松身心且具有归属感的乐园,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体会到人的价值所在。对比其他自然界中过着无意识生活也没有价值取向的生物来说,人类是不一样的,这体现在我们需要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而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首先要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目标何在,否则就可能在生活中迷失方向,缺少探索生活意义的动力。要想满足人们生存价值的需求,就要一开始就对自己的人生方向设立清晰的目标,让生活的过程充满意义。此外,对个人身份感的需求,对于现代人来说显得更为迫切,因此民族、宗教、 阶级和职业被看成是个人身份感的代替品,在长时间的影响下有些人也开始认同这种看法,慢慢导致了无论这种身份感能否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人们总是不遗余力地去追求。

2.2. 人的生存困境

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困境主要包括逃避自由和生存异化。对于逃避自由,弗洛姆认为人类演变过程的历史与人们追求自由的历史息息相关,人们在自然界演化的过程中渴望摆脱自然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对于现代人来说“离群索居”是难以想象的,因此人们努力消除差别倾向,产生平等的观念,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篡改了平等的含义。资本主义制度下平等“意味着抽象化的雷同,意味着做着同样的工作,有同样的乐趣,读同种报纸,有相同感情及相同观点的人。”([1] p. 19)在中世纪时期人们是没有真正的自由的,进入到十四世纪中叶,意大利人成功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束缚从而获得自由,在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下,人们追求自由的过程深受资本主义的影响。对于现代西方的社会人来说,自由首先是要突破古代封建思想的束缚,最终形成一个独立且全面的个体。虽然人们从不完善的政治制度中解脱出来,但是会出现获得的自由越多内心却愈加不安的情况,弗洛姆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自由是具有消极性的。弗洛姆相信只有突破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实现内心的全面解放才是真正的自由。消极的自由的危害性体现在会让人在心理上逃避自由,具体表现在人们忽略了自我内心的真正需求,而被外界所左右,缺少主见只是一味地去迎合他人。弗洛姆认为,要获得真正积极的自由,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也是应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正确态度。

2.3. 人的独立人格

弗洛姆戳破了我们关于爱的许多幻想。爱不是从天而降的幸运,不是被某种神秘力量击中后的眩晕状态。弗洛姆平静地告诉我们,爱是一种创造性的给予。这“给予”二字,分量极重。它并非世俗意义上的牺牲或损耗,不是掏空自己去填补他人。相反,那是生命充盈满溢的自然流淌——一个人愿意将内心鲜活的喜悦、沉静的思考、真诚的理解,甚至那一点忧愁的重量,毫无保留地呈递给另一个生命。想想母亲哺育婴儿时那种近乎本能的、充满生机的付出,在弗洛姆眼中,那接近爱的本质原型。弗洛姆看得极透:这种成熟的爱,需要一个坚实、独立的人格作为根基。现代人浸泡在无孔不入的孤独感里,常常慌不择路地寻求融合或是依附他人,或是试图控制他人,本质上都是在逃避那份存在的孤寂。但弗洛姆冷冷地指出,真正的爱,恰恰要在克服孤独的同时,守护住各自的核心与边界。那句看似悖论的话,道尽了真意:“保有孤独的能力,恰恰是去爱的条件。”爱,是在两个独立而完整的岛屿之间架起的桥梁,而非互相吞噬、模糊界限的泥沼。没有清晰的自我轮廓,所谓的“爱”极易沦为共生依赖的温床,或是权力角逐的战场。真正的联结,是两个“我”在彼此映照中,依然清晰、有力地存在着。

3. 弗洛姆爱的思想评价

阅读弗洛姆关于爱的文字,常常感到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震撼。熟悉,是因为他谈论的是我们每个人心底最深沉的渴望;陌生,则在于他无情地剥去了爱身上那层浪漫化的糖衣,将其还原为需要穷尽心力去修习的生命艺术。这艺术的核心,不在于如何被爱,而在于如何爱人:一种根植于人格成熟的、主动的能力。虽然弗洛姆爱的思想本身存在一定局限性,但是不管对于当时的病态社会还是我国现代情况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弗洛姆爱的思想[2]

3.1. 弗洛姆爱的思想的合理性

弗洛姆爱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弗洛姆爱的思想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首先,弗洛姆在对人的感情进行论证时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从人的存在出发来进行考虑。弗洛姆一生的研究都是围绕着人的生存问题来进行展开,在弗洛姆的思想中人是作为生物中的抛弃者来到这个世上的,从这个角度看其具有弱势性。不过在后面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凭借自己相较其他生物的独特优势逐渐在发展中赢得主动,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爱的能力逐步加强,爱的能力也逐渐提升。此外,弗洛姆认为爱的本质不是在于收获而是在于付出,他大胆地突破了传统思想地束缚,把爱的思想和生产性联系在一起,在弗洛姆爱的思想理念中,他觉得自然界所有爱的本质上在于付出,而我们所理解的爱的能力实际是建立在生产性品格基础上的付出能力。无论怎样,爱的付出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爱和信任是建立彼此信任的基础。最后,在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快速发展而人们之间爱的关系却不断出现退化的情况下,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对此弗洛姆尝试过多种办法来应对这些问题,比如把心理革命和社会革命相结合,然而这种结合缺少对当时社会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分析,因此具有局限性,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弗洛姆爱的思想的合理性。

弗洛姆思想的广阔动人之处,在于他拒绝将爱囚禁于狭小的二人世界。他描绘的爱,如同光谱般绚烂:博爱是它的底色,是对人类整体命运深沉的责任与关怀,是“天下大同”朴素信念的现代回响;母爱在其理想形态下象征着对生命本身无条件地接纳与庇护;而自爱,弗洛姆赋予了它至关重要的位置——这绝非自私,而是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根本尊重,是爱他人的真正起点;至于神爱,则指向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与虔敬。所有这些爱的形态,都共享着关怀、责任、尊重和理解的内核,它们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淬炼成一门精微的艺术。正是怀着这样深邃的爱之理念,弗洛姆的目光投向现代社会时,便显得格外犀利而悲悯。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爱的普遍扭曲与失落。首先,是爱的物化与工具化。在消费主义的洪流里,爱被无情地降格了,人们不再锤炼内心爱的能力,转而疯狂追逐外在的“资本”并将其视为吸引“被爱”的诱饵。其次,他痛心地指出了爱的瞬时化与浅薄化。整个社会沉迷于“坠入爱河”那一刻的戏剧性,将其等同于爱的全部华章。对浪漫奇遇的过度崇拜,无情地遮蔽了爱所需的坚韧、耐性与日复一日的承诺。当烟火散尽,显露出的平凡日常,常常被错误地解读为爱的枯竭。第三,他忧虑着爱的狭隘化与私有化。人们习惯性地将爱压缩为简单的享乐主义,却遗忘了爱作为人类对抗根本孤独、探寻生命意义的宏大哲学根基。弗洛姆一针见血地警告:倘若没有对世界、对生活本身深沉而广阔的热爱作为地基,所谓的“爱情”很可能只是精致的利己主义披上了一层温情的面纱–个体不过是在另一个对象身上,寻找自身欲望的落脚点。

3.2. 弗洛姆爱的思想的局限性

当然,弗洛姆所描绘的爱的理想图景,可能并没有那么理想,它引发出我们内心深处的困惑与叩问。其一,是关于博爱理念的理想性与现实困境。他倡导无差别的“爱所有人”,承担普遍的人类责任。这崇高的理念,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特别是在面临着矛盾和对立的社会结构面前,遭遇了严峻的伦理困境。如果要求受伤者去“爱”他们的压迫者,是否过于天真?弗洛姆对此并未给出相当的回应,其博爱理念的普遍实践性如同悬在空中的楼阁,难以找到落脚的地方。其二,围绕母爱的神圣化与复杂性。弗洛姆将理想化的母爱奉为“无条件的爱”的一种典范。这固然彰显了母爱的伟大光辉,但也可能在无形中简化了母亲作为独立个体的丰富性与主体性。这种描述可能忽略了父权社会对母职的规范和束缚力,也未能进一步深入探讨母爱关系中可能蕴含的复杂权力互动与情感张力。其三,是关于“门槛”的疑问。弗洛姆将爱的能力与个体人格的高度成熟和充分整合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无形中可能设定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标准:那些尚在人格形成的漫漫长路上跋涉的普通人,是否因此难以获得体验“真爱”的资格?理论本身似乎缺乏一条清晰可见的、更具包容性和渐进性的实践路径,这多少让它在现实土壤中难以扎根。

3.3. 弗洛姆爱的思想的预见性

尽管伴随着不少的疑问,弗洛姆的思想在照亮我们时代的情感困境,特别是数字洪流中的生存状态时,依然闪烁着惊人的预见性和深刻启示。首先,它直面现代性孤独的核心深渊。日益发展的社交媒体编织了“永远在线”的连接幻梦,却可能在灵魂深处制造了更深的疏离。弗洛姆强调,爱的精髓在于深度“了解”——穿透他人的社会面具与精心构建的叙事,去理解那独特的本质与内在的光辉。这与依据算法冰冷标签进行的“智能匹配”是不一样的,后者往往在制造共鸣假象的同时,又在悄然之间扼杀了我们耐心理解一个个具体行为人的意愿与能力。其次,他为抵抗情感的碎片化提供了一剂良方。在即时满足成为主宰的文化氛围里,弗洛姆反复申明爱的“艺术”本质——它需要纪律、专注、漫长的耐心,以及不断克服自我中心倾向的内在修行。这种强调专注投入、延迟满足、恒久忍耐的爱的实践,正是对抗当下关系流于浮光掠影、情感转瞬即逝的脆弱性的有力武器。第三,他对自爱的深刻阐释,在“自我关怀”被高度商品化、包装成各种消费主义疗愈方案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和具有解毒作用。弗洛姆清晰地划出了界限:真正的自爱,是对自身作为人的存在价值的根本尊重与肯定,它与自私自利、自我膨胀的精致利己主义判若云泥。这种健康的自爱,为深陷“内卷”漩涡的焦虑者,或在“躺平”中感到生命虚无的迷失者,提供了一个重新锚定自我价值、获得内心平静的内在坐标。

当我们最终回望弗洛姆爱的思想的全部图景时,会感受到一种深沉的震撼力:他揭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真相——爱的普遍困境,其内核正是人类整体生存意义的深刻危机。当工具理性僭越为生活的主宰,人被异化为庞大社会机器中一颗颗冰冷的螺丝钉时,爱,这种看似柔软的力量,成为了反抗这种异化、实现个体精神自由与解放的最后也是最顽强的革命性力量。它绝非生活的点缀或消遣,而是确认人之为人的尊严、克服生命本质孤独、在浩瀚虚无中为自身存在赋值的温暖光源。诚然,弗洛姆的蓝图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甚至带着乌托邦的色彩。然而,恰恰是这种对人性可能性的坚定信念和对更高生存的不断追求指引着我们在现代日益嘈杂的世界中不断丰盈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时向着更好的自我迈进。

4. 弗洛姆爱的思想对中国当代的启示

虽然弗洛姆的思想形成和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其中关于爱的思想理论具有普世的价值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物质世界变得越来越丰富,但是我们的精神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荒凉。因此我们要对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投以更多的关注,更加重视人们爱的需求和价值,培养具有关注社会、全面发展和博爱胸怀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和人性被压抑、扭曲的事实面前,弗洛姆提出爱的解决问题方法,在积极探寻着解放人类的道路中,他希望通过爱的途径来解决人与人的异化[3]。因此,弗洛姆爱的思想对中国当代同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4.1. 弗洛姆爱的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提供途径

弗洛姆觉得爱是人与自己、社会乃至世界之间的润滑剂,爱是解决社会中诸多问题和困境的办法,爱可以在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对等关系的基础上提供一个双方认可的紧密联系。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有社交的需求,希望在安全的前提下生活在和谐稳定的社会里自由地发展自己。正是爱的鼓励使得人之间的凝聚得到加强,这也是维系起社会、国家和民族发展在联系的纽带。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环境下,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具有高度相关性,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带来大量的物质财富背后隐藏着严重的精神危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持续向纵深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变得越来越丰富,但是不可忽略的一个事实是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人的发展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西方社会遇到的诸如人的异化、精神匮乏以及社会冲突等问题我们同样也会遇到。

对此,弗洛姆认为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爱可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可以获得对人的本质更加充分的认识。一方面,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可以帮助人们学会怎样去爱,从个人世界的狭隘认知中解放出来,把个人世界的小我融入到社会世界的大我之中,在爱的世界中享受与人交往的乐趣。另一方面,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还有助于人们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帮助人们以一种更加正确的方式去爱自己,同时把这种爱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拓展开去,从爱父母、爱他人、爱社会延申到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融合,达到和谐社会的状态。

4.2. 弗洛姆爱的思想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确立目标

社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以人为主体来发挥其作用,而人的发展不是单向维度的发展而是一种全面的发展。弗洛姆指出,真正的爱应该时刻牢记自我的发展与提升,真实地去看待一个人,并对其独特性予以尊重,尊重意味着认可他人成长和发展的成果。弗洛姆爱的思想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启示体现在:首先,启发人们对生存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问题是和人的存在问题息息相关的,谈论事物的存在问题不能脱离生存问题,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不会意识到需要把人的生存问题和其他生命物进行明显的区分。可以说,弗洛姆对人的生存问题的理解程度已经超越在世俗的理解之外,他对人的事物本性进行了生存上和精神上的研究,他认为物质上的缺乏还不足以直接造成人的生存矛盾,人的生存矛盾是物质生活的过剩造成精神生活的缺乏而导致的,人们因此陷入混乱生活的恶性循环当中,人的整体生存状态受到较大影响,精神危机问题显得日益严重。这对我们带来的启发就是在关注人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要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此外,引起了人们对现代化问题的关注。现代化更加注重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强调以工业技术为引领,推广普及教育,希望用法制社会来代替人治社会。这些初衷是好的,但是伴随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现象:比如过于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而忽视精神生活的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和科技异化带来人的异化问题等等。弗洛姆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呈现的异化问题的否定和对追求自我价值提升的肯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那就是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应该把人的生存发展放在首要的地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追求的目标。

4.3. 弗洛姆爱的思想对现代人培育博爱胸怀指明方向

弗洛姆提出,人对社会中存在的所有人都具有应该承担的义务,这是人应该首先认识到的,人应该去认识他们、关心他们和爱护他们,这是一种具有博爱胸怀的社会之爱。这种社会之爱超越了爱自己和身边人的狭义范围,拓展到了所有的社会人中去,是一种大爱,而弗洛姆爱的思想对现代人培养这种博爱胸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要明白沟通是爱的前提。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把爱投入到真心的交流中去,实现从小我到大我从小爱到博爱的转变,这种博爱之心是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要求把更多的关注放在精神层面。其次自然界也需要人类的关心、理解和肯定,生存之爱与全体人类的付出是离不开的,同时这种付出也会反哺给人类巨大的能量,这是人们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办到的,和物质生活的贫困没有必然上的因果关系。现代人有时会出现逃避爱的现象,这是害怕付出和失败的体现,担心自己在付出之后却不能获得预期中等量的收获,甚至带来的是对方的厌恶与抱怨,这是对生存之爱的误解,拥有和失去并不是判断爱的标准。最后,弗洛姆认为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家庭关系和社会背景可能会使人爱的能力有所局限,那么,生存之爱需要给人提供自由与平等的空间场所,提提供给人们全方位的力量支持,把人的需求以及社会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现代人的博爱之心。

5. 结束语

通过对弗洛姆爱的思想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合理和光辉之处,弗洛姆爱的思想一直强调给予人性最大的关照和热忱,当然其中也会有些不可行和不合理的地方。所以,我们要以清醒的态度和客观理性的思维,辩证看待弗洛姆爱的思想,对其中精华优秀的部分进行合理吸收,比如爱与责任、宽容与尊重和关注人的生存问题等,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识别。总的来说,弗洛姆关于爱的思想让人们对爱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在中国当代,我们可以积极借鉴弗洛姆爱的思想的合理内核,同时还要勇敢地在实践中去践行爱的理论,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美]弗洛姆, 著. 爱的艺术[M]. 刘福堂,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5, 19.
[2] 徐逢阳. 弗洛姆爱理论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2016.
[3] 柴菊. 弗洛姆爱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当代社会建设价值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安科技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