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政治认同建构下的思政课有效教学路径分析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 Teaching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Youth Political Identity
摘要: 在多元价值观影响的现代社会,政治认同已不仅是单一的国家观念的认同问题,而是国家建设本身要面对的一项政治任务,青年一代作为新兴力量,其政治认同的建构在政治稳定、持续性政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想达到良好建构青年群体国家认同这一目标,就要落实将其作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中重要立足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对青年群体的政治认同建构现状同当前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提出当前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背景之下思政课教学方面的针对性建议,以此探寻思政课的有效教学路径。
Abstract: In the modern society influenced by diverse values, political identity is no longer merely an issue of identifying with a single national concept, but a political task that the country itself has to confront. As an emerging for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olitical identity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maintaining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political developmen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good national identity among the youth group,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hat regards it as an important foothold in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litic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among the youth group and the current teaching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suggestion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chools, in order to explore effective teaching path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文章引用:刘奕显. 青年政治认同建构下的思政课有效教学路径分析[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672-68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087

1. 绪论

当前就我国自身发展而言,中国社会选择了以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发展的路径,我国公民特别是青年群体在多种价值观的冲击之下产生了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或是对社会主义信念的动摇,又或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缺失,或是过分地进行政治认同的维护等,使得我国公众特别是青年群体中政治认知的分化与认同度降低,甚至出现某种程度上的政治冷漠或虚假认同,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利用有效途径对该社会进行凝聚力塑造,培育政治共同体归属感是促进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当前就世界发展而言,全球化使得国家之间的地理限制被打破,政府和普通民众逐渐生活在整体化的信息壁垒当中。上层办事方式更加受到基层人们的审视,发展中国家更多看到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状况,或产生的不满足感对现行政治体制和政府的不满;中国同时作为飞速发展的经济体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大大给国内民众增强了骄傲自豪甚至自负的心理,部分群体特别是活跃于互联网的青年群体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政治参与。当现实与人们预期不相符合时,网络和全球化的便利条件使得公众的政治认同或淡化或加强,产生分化的现状,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之下,迫切要求国内规范相关体系,解决现存的公民政治认同问题。

我国将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集中提炼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及公共参与。政治认同作为高中思政学科素养的首要方面,对青年学生助力国家建设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某种程度上而言,政治认同实际上正成为检验思政课教学的有效与否的重要标尺。

所谓政治认同,在这里指的是社会成员在某种政治体系下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国内外学者对公民政治认同感的构建研究颇丰,从多个角度对公民认同感尤其是青年群体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所产生的政治认同观念及其实际行为进行了有力而较为完整的剖析。

在政治认同的建设及其建构逻辑层面,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部分学者开始对承认政治合法性及如何加强政治认同的构建方式着手研究。俞怀宁,李东升[1]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公民对国家实体的情感认知和价值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林尚立[2]提出在全球化的如今,应当建设以民主为前提,国家制度及社会结构体系为关键的,能够被认同主体所选择的政治认同观念。窦武[3]概括认为公民认同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只有实现了公民的政治认同才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相反,如果“认同危机”出现,就会导致很多不团结安定的因素。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 [4]一书中已有明确的结论提出利用公民意识的教育内容对青年认同观建构是可行且重要的途径之一,强调政治认同的建构在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政治认同的整体研究基础之上,部分学者对当下青年群体的政治认同现状研究。张俊伟[5]以重庆市学生联合会的万份专项问卷调查作为依据,发现当前青年群体尤其是学生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认同主流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但依旧有对深层次政治理论问题认识模糊,政治选择功利化的倾向,宗教信仰冲突等现状,萧子扬,田丰[6]明确提出当代青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患上了“政治冷漠症”,而是由于媒体的盛行出现了“政治隐藏”“政治嵌入”等线上政治参与的概念。在政治泛娱乐化背景下,青年进行政治参与的方式多样化的同时也出现了非理性现象,Airi-Alina Allaste和David Cairns [7]以爱沙尼亚的青年为例,证明爱沙尼亚由苏联的一个部分转变成为了欧盟的一个成员深刻反映了当地青年积极的政治参与模式和政治认同提升。

基于目前的青年政治认同现状,国内众多研究认为思政课是良好且有效的培育正确的政治认同观和政治参与观的路径。章秀英,戴春林[8]通过浙江省所高校的抽样调查发现认为要想培育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就要从公民意识的培养出发,而思政课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苏丽霞[9]则从教学实际内容出发,认为要想探索出有利于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就要将案例教学与活动型课堂有效结合,从理论储备到运用案例再到生活实践,达到青年政治认同观的内化到外化的过程。

2. 青年政治认同的建构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政治认同的建构是确保政府合理合法行政、中国共产党安全执政、社会主义社会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主题。伴随着新媒体网络等外部力量的发展,对青年群体作为持续性力量关于“我们属于什么”“我们为什么是我们”“我们怎样才能更好”的政治身份溯源和定位问题的思政教育迫在眉睫[10],与此同时,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充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性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充分认识政治认同的基础之上,需要其能够发挥作用,将政治认同进一步融入到课程教育当中,充分发挥其在青年群体政治认同建构中的意义与价值。

2.1. 认同及政治认同

在进行政治认同有关概念的界定之前,我们先将“政治认同”进行拆解,即拆分为两个词,“政治”和“认同”,“政治”作为研究“认同”的一个形容词,对其进行范围的限定,即某种认同属于政治性的认同,是在政治领域中的认同。“认同”在现代汉语中大体有这样两种含义:“认为与自己有共同之处而觉得亲切”与“认可、承认、赞同”。首先,马克思认为,人即使不是政治动物,至少也是社会动物[11],在一定的团体中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必然会出现情感或心理上所说的“认同感”,即“归属性认同”,这种认同给予了个体在某一团体中的心理上的踏实感和归属感,个体以生存在这一团体中而产生心理上的稳定性,而团体依靠每一个个体所产生的依赖感进而获得组织的稳定性;其次,个体作为社会中的某一个角色会产生其对自我所承担的角色和身份产生认同,即“角色认同”,比如一个母亲会对自己作为孩子的妈妈产生身份认同,以一个母亲的行为标准来要求自己,抚养孩子、教育孩子并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等,而同时当她转为一个公司的职员,她便进入了一个团体中,这时又将产生前文所讲述的团体中的身份认同。当一个个体将自我产生“角色认同”与在团体中所产生的“归属性认同”相结合,便较为完整地构成了我们平日所说的“认同”概念。

在现代社会,我们认为“认同”有这样几个特征:第一,由于“认同”在社会中产生,因此我们认为“认同”是团体性的、集体性的行为,受到所属团体中客观条件的影响,并反作用于团体;第二,“认同”是自我心理产生的某种感受,我们认为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即伴随着外界的变化,个体内部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是加强认同感的建立,也可能是削弱心理上的认同观念的,它是一个动态且不固定的变化过程,因此,团体可通过相关的条件供应和调整帮助塑造个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对“认同”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之上,我们将它放入“政治”的范围之中。不同时代和不同地方对于政治的定义各不相同,在本文中,我们所界定的政治是常规意义下对“政权主体”和“治理手段”的提炼概括。正如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代传统的共同体公有制及共同体私有制直接导致人与国家是依附的关系,人从土地上直接获得生产资料、劳动资料以及生存空间和环境,国家是土地的集合,个体以国家的所属者身份从而获得土地的归属权,人处于国家政权建设的被动阶段;伴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人作为个体拥有了自我的生活,其与国家的生活、国家的发展并不冲突,更不存在依赖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以政权形式所存在和发展的国家与人个体成为了互相影响的两种生存体系。而此时的政治在其中便将其“政权主体”与“治理能力”的功能扩大化,成为了保障个体生存和发展,保障社会共同体发展的存在。马克思曾言,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这种人,市民社会的成员,是政治国家的基础、前提”,换言之,个体不同程度的政治认同能力直接影响政治建设的有效性和难度,因而本文笔者将从人民个体出发,尤其是占据甚至引领社会主力的青年群体出发,对其政治认同逻辑及现状进行分析。

2.2. 青年政治认同的建构分析

政治认同是以人(个体或群体)为政治主体的一种心理上的内容活动,一方面,政治认同代表着个体对对应政治的心理倾向和理念态度,另一方面,政治认同代表着某一个体在现实中的政治选择和趋向下的政治行为。在对其进行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我们将目光定位于青年群体。青年群体作为社会思潮的直接影响者和塑造者,作为国家政治建设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依靠其教育基础及部分社会自我判断达成对所属政治权力的承认及信任,对政治制度体系和价值的景仰和依赖。

现代国家政治认同不同于古代,其建构背景伴随着全球化和制度体系的改变发生变化,青年建构所属的政治认同成为了必需品,任何个体虽然有能够选择自我认同国家和政体的自由,但这种自由的框架是必须有某一具体国家的公民身份为前提。公民个体以随遇而安、天地为家的自然生存为最后退路的时代已经改变,这一最后的生存要求变为了某一政治背景下的身份承认,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可能为“随遇而安”的生存提供必要的生活基础。也就是说,现代国家要求任何个体都应当有其特定的所属国,或其特定的政治依靠下的团体组织。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一点,青年群体以时代的新力量者自居,他们更受与生俱来的文化背景所影响,如以中国青年为例,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以他人为善”“结团式家国情愫”等或多或少扮演者潜在影响其作出政治判断的因素,也就是说,政治认同在一定情况下是可塑造的,但并不是任意塑造的,而是要以其本身所具有的建构逻辑为根据。

首先,当代青年政治认同的构建从利益认同出发。“一般地说来,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自在地作为目的而实存着,在他的一切行动中,不论对于自己还是对于其他有理性的东西,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被当作目的。”[12]受西方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以利己主义作为一切判断的出发点,政治共同体首先是否能够满足自我的需要是青年人判断是否选择建构政治认同的开端。政治认同是指民众个体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那么,民众为何要有这种认同?民众凭借什么来获得这种认同?民众有了认同之后会得到什么?这些问题都成为了衡量一个政治权力主体是否有合法性的因素。青年群体作为“权力的拥有者”,他们将权力给予政府的目的便是希望或要求政府能够以幸福稳定的生活还赠。那么,政治中的什么因素才能够达到“还赠”的标准或者达到什么程度才能让以青年为代表的群体获得利益上的“收益”,最直接的便是经济,一般来说,经济越发展,国家就越富裕,民众得到的物质福利等就会越多,人们的政治认同度就越高[13]。经济水平的提升直接影响青年群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此基础之上,青年群体的满足便不仅仅局限于“物质”,而是从对物质生产力的关注转移到了“精神食粮”的给予程度,也就是从“做大蛋糕”向“分好蛋糕”的过渡,在保持基本物质保障的基础之上“得民心”,便在最根本上增加了青年群体树立政治认同的可能性。

其次,产生对政治制度体系的认同。制度作为约束、规范个体行为的一种体系化的规则,成为青年群体在充分对所得利益得以满足的状态下进行充分挖掘与肯定。青年对制度体系的认同首先来源于制度制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以我国为例,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家制度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人民意见,将制度规则的制定“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以制度的原则制定制度就必定体现了制度制定的合法合规,用“理性”制定取代“乱制定”,使得制度的信服力在民众群体中得以提升。紧接着,青年对制度体系的认同来源于制度运行的科学性和有序性,当一个国家相关政治制度体系有着科学合理有序的运行体系,便可以保障制度有所依,即制度可以实行下去,从而使得群体上一阶层所获得的利益认同得以持久。

最后,达到对政治政权及意识形态的认同。在群体达到对制度体系等出现共同的认知状态后,个体的认同便扩大到集体,出现以团体或集体为单位的认同,在这时我们便将其称为达成了共有的意识形态。在某种意识形态的指引下,统治者根据相关理论和实际情况将所维持的共同体政治化,形成某个政治国家。群体对政治和政权的认同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中,在面临共同的困难或共同的敌人时,对国家政治政权的认同往往使得他们形成共同的国家“精神壁垒”,在某一种心理的指引下共同面对外敌,在获得成功后得到某种“利益”,如精神上的肯定,国家统治者物质上的奖励等,以此相推从而达到政治认同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2.3. 思政课对政治认同建构的价值和意义

要想实现一个国家政治的稳定和巩固,就要坚持树立一个国家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尤其是以新时代青年为代表的国家持续性力量。在现代网络媒体和全球化大背景的影响下,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与我们传统所认知的具有很大的不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最大限度得超越了过去时空的局限,它突破了民族国家需要人口,领土为基础的界限,当世界各地大面积政治经济社会的信息借助信息技术大范围传播,它会对人们对于政府决策的认同感产生强烈影响,同时,随着网络政治参与度的提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可以通过网络交流,不同的价值观念在网络上相互碰撞,在无形地影响着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感,所以,在上述情况影响下,个体的行为选择和言语范围都超过了群体的界限。个体的身份感随着信息空间的拓展而相应发生着变化。个体是国家公民的同时也获得了世界公民身份,其文化身份感可能受多重观念的矛盾冲突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现代社会多元主义的发展使得个体的认同感其实是具有“二元性”的,个体往往具有两种以上不同身份认同感的冲突,所以,在此情境下,利用思政课建构国家认同感以包容人们身份多样性归属多重性是极为重要的。

思想政治学科是以“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核心价值,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能力为基本功能,以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14]政治认同作为思政课最为基本的学科核心素养在青年群体作为关于人与政治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政治认同指向对青年群体培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认同,对中国国家政权和政府统治的肯定和归属感,从而在这种心理导向的指引下,用行动维护国家和政权,拥护中国共产党,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事情。习近平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5]也就是说,教育作为本身改变人、塑造人的途径,利用其进行思想政治方面对国家政治的认同观教育是在当前国家及世界多元思潮竞争中一个重要的方式。

思政课主要通过直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归纳和实践成果的展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内容进行教学,在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塑造的过程中改造其主观世界,使青年群体有能力用辩证的思维,多重的角度看待客观世界的变化,从而建构其内心的正在成型的人生信仰与外界追求。与此同时,思政课以政治内容展现和教学的方式潜移默化对学生的为人处事产生影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在青年一代经历一生中最易被困惑和诱导的年纪及时对其接受的错误的传播的信息进行纠正,实现青年一代对国家政治认知上的客观与平衡,而如何更好地利用思政课达到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政治认同的目的,成为了本文的思考。

3. 国内青年的政治认同现状及原因分析

青年群体的政治认同建构稳定性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前途,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上,我国青年政治认同总体呈现“基础稳固、结构优化、动力多元、表达多样”的态势:对国家、民族、制度与道路的总体认同持续提升,对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自豪感明显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不断外化为具体行动;同时,也存在代际差异、区域梯度、媒介场景与生活方式多样化带来的波动性与阶段性问题,需在理论上作出更为系统的阐释。

3.1. 国内青年的政治认同现状

政治认同是青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心理与行为取向,既包括对政治制度、政治价值的认同,也涵盖对政治权威、政治过程及政治角色的情感依附与行动响应。传统政治学将政治认同视为个体政治意识成熟的标志,但在当代社会结构与媒介环境剧烈变迁的背景下,青年群体的政治认同呈现出多维、动态和矛盾的特征。青年不再仅仅被动接受国家与社会的政治灌输,而是通过多元渠道重构对政治的理解与态度,从而使得情感、工具、规范三类认同交织并存,甚至在特定情境中出现“认同断裂”与“混合认同”的复杂现象。

第一,情感认同是青年政治认同的情绪基础,体现为对国家、政党及政治制度的情感依附。以往情感认同的形成依托于家庭教育、学校政治教育以及社会主流舆论的价值引导,具有较强的统一性和延续性。然而,伴随社会转型和价值多元化,青年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到的政治往往与其生活期待之间存在落差,网络舆论场的碎片化、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与现实不公感的放大,使部分青年在情感层面产生疏离、冷漠甚至反讽的情绪。与此同时,也有不少青年通过志愿服务、公益行动、基层治理参与等方式重新建构政治情感,使政治认同回归到现实体验与社会责任之中。情感认同因此表现出“双重性”:一方面是宏大背景下的集体情感凝聚,另一方面是个人经验驱动下的现实情感再造。

第二,工具认同指青年将政治视为实现个人利益或社会资源获取的途径,其认同基础是功利性的。在就业竞争、教育资源分配、社会流动压力等现实语境下,政治参与在青年中常被赋予策略性意义:通过入党、参与社会活动、表现政治积极性来提升社会声望或职业竞争力。此类工具认同并非全然消极,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青年参与公共事务、理解政治规则、增加制度信任,但也可能导致认同的表层化与虚伪化。一些青年在政治行为上表现积极,却缺乏内在价值认同,出现“外显忠诚、内隐疏离”的现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张力,成为当下青年政治认同的关键矛盾之一。

第三,规范认同是青年对政治体系所体现的价值、规则与合法性的认可,反映了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理性层面。当前青年一代在多元文化与全球信息流的冲击下,其价值观念呈现出兼容性与独立性并存的特征。他们既在普遍意义上接受国家制度与主流价值观的合理性,又在个体层面强调权利意识、公平正义与程序理性。这种规范认同的内部张力在于:青年既希望政治秩序具备权威性和稳定性,又希望其具备开放性与可质询性。当制度运行与现实感受之间存在落差时,青年规范认同的稳定性便受到挑战,从而出现“理性认可”与“情感疏离”并存的认同矛盾。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青年政治认同往往不是单一形态,而是情感、工具、规范三种认同的混合体。部分青年可能在情感上认同国家,在工具上运用政治资源,在规范上持批判性态度;也有青年表现出情感冷漠却在制度层面保持理性认同的特征。这种“混合型认同”体现出青年政治认同的多维结构与流动性,反映了当代青年在多元社会语境中寻求政治自我定位的复杂心理。其积极意义在于,混合型认同促使政治认同不再停留于灌输式接受,而转向反思性建构,使政治认同过程本身成为青年主体性成长的重要环节。但其消极面也不容忽视——过度的工具化或过强的怀疑意识,可能削弱集体政治共同体的凝聚力,导致“理性过剩、情感不足”的认同断裂。

从总体上看,国内青年的政治认同总体向上向好、基础坚实、结构优化,呈现出以家国情怀为底色、以制度信任为核心、以价值践行为路径、以实践参与为特征的表现。面向未来,应继续在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格局中通过思政课推动青年政治认同由“被动形成”转向“主动建构”,从“阶段性稳定”转向“长期性稳固”。

3.2. 青年群体政治认同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在对青年群体政治认同建构现状的分析中,出现负向和正向两种不同的政治认同度,从负向上看,消极无所谓的政治参与态度使得青年群体出现“政治冷漠”的认同现状,外部的群体性影响和青年群体内部自身的公民责任观念建设的不足成为了导致这种政治认同淡化甚至消解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从正向上看,过度积极的政治参与一定程度上使得“政治非理性参与”问题的出现,而外部的整体泛娱乐化思潮和青年群体内部的建构观念和心理逻辑的不完善成为政治认同出现异化,理性偏离、情绪偏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3.2.1. 政治冷漠

政治参与是一个国家内的普通公民,在法律规范的条件下通过一定的途径参加社会政治生活,从而表达自我或所处集体的意愿,影响国家政治体系建设的行为[16]。政治参与的程度和能力直接影响政治认同的构建,政治认同的心理机制通过政治参与的现实状况表现出来。历史事实表明,青年一代往往凭借其时代领先的特征通过政治参与影响整个社会思想体系的构建和传播。伴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和互联网全球化的趋势,国家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参与度要求更高,研究表明,适当的政治参与绝对有利于青年群体的社会主人翁意识培育及社会融入度的提升,系统观察新时期青年群体的政治认同观建构的状况,我们发现在政治认同整体上呈积极态势的背景之下,依旧为数不少的青年群体从未进行过政治参与或认为政治参与与己无关,这种政治冷漠的社会现象出现令人担忧。纵观上世界90年代,青年一代的政治积极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大力推动了政策的实施和政治的前进,一方面,他们凭借自己充足的精力和社会较高的受教育度,通过投票选举、社团活动等积极参与政治中,为新政策提建议,为旧政策提意见;另一方面,青年群体作为社会的持续性力量,更加注重与自身有关的政治及政策内容,他们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投入到政治中,青年群体能够以较为有序、较为理性的状态进行政治参与成为了领导人的期盼,这种政治上的积极性在进入21世纪新时期的现在表现得并不那么明显,多元文化的冲击本应当加强青年的政治参与热潮,但受部分青年本身公民意识不足、政治参与不足等原因的影响,所出现的政治冷漠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未来中国政治的整体下坡。

1) 外因:现实问题下的群体性困惑

根据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研究,一个人的政治参与度与其受教育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地位较高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可能把政治参与看作是公民的责任,而具有这种责任感的公民在某种程度上会更加踊跃地参与。”[17]在“科教兴国”政策的指引下,21世纪的青年群体教育程度大大提升,但我国青年群体所表现出的政治参与却与此研究相向而行,究其最主要的外部原因,首先还是应当从当下青年群体面临的社会现状出发,在现实压力、政治教育、利益所得等因素的影响下,青年群体在政治参与中的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的改变,出现了群体性的困惑。

首先,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政治制度的影响,“肉食者糜之”的“政治生活文化”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群体。上层权力的垄断一定情况下造成了民众与政府的沟通断裂,“上层少下,下层难上”的问题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下层“上访”后被势力报复、威胁等事件也频频发生,特别是在互联网盛行时期,全国各地连成了一个大村子,某一地的政府出现以钱权交易为例的违规事情之后必然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不小的波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应行使政治参与权利的青年群体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打灭了他们的热情。同时,国家的主旋律依旧强调公民应当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而忽略了向公民强调在履行义务的同时,行使权利也同样重要,这样的强调走向使得青年群体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减弱,以大学生群体为例,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在满18周岁之后,在本应行使自我选举权和投票权等权利之时,即使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之下,依旧有很多同学选择“代投”、有其他事情要做选择“不投”等情况,这充分体现了青年在现实的影响下出现了关于政治参与的误区。

其次,国内教育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引导性不足。青年作为这个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当前逐渐“精致化”“社会富裕化”的现状面前,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压力,不论是从社会对他们的期望还是自身希望得到的利益对待上都出现了与自身当前的发展现实矛盾的问题,从而使他们产生了群体性困惑。在社会教育层面,国家逐步走向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忽视了民众在细节之处所需要的诉求,安稳的生活削减了他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信心,以上文所详述的建构逻辑来看,政治参与对于当前的青年群体来说并不是一件既得利益有多大的事情,比起个体进行政治参与后的多数情况下的“石沉大海”,他们更多地选择通过自身改变适应当前的政策和形势,从而较为安稳地实现自我的价值,度过平静的一生;在学校教育层面,青年群体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均为好好学习,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来回报父母,但很少被教育努力学习知识通过知识对我们的社会进行向好的“变革”。因此,本身自我所接受的价值观与政治参与对他们的要求产生了矛盾,他们更多地选择这种政治冷漠,企图通过不参与或无视的态度不让自己进行牵扯。

2) 内因:公民意识不足

公民意识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与政治民主化发展的产物[18]。现代社会通过一个国家公民意识的强弱,公民参与的自觉程度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民主并走向成熟。当前青年群体出现政治冷漠现象最根本的内因在于青年作为公民群体自身的公民意识不足,其所拥有的公民意识仅停留在“自有”的阶段,而要想减少政治冷漠的现象,至少不仅要让青年有公民意识,更要让其公民意识“自觉”地发挥其作用。公民意识是青年群体能够自愿且主动参与政治生活的思想基础,作为理性的人,公民意识的拥有使得青年个体能够将自我纳入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生活之中,将其身份定位不只是一个“自然人”,而是存在于社会整体的“社会人”,这种意识一定程度上能够驱使个体作为整体贡献且服务的事情,既包括履行义务,也包括享受权利,从而消除一定的人心不齐导致的政治分裂和政治不信任的发生。

长期以来,伴随着外界条件的限制,青年群体的公民政治热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盲从”的性质,他们实际上并未获得完善的政治信息,但其被要求或被行使自己的政治参与的权利,久而久之便出现了主人翁意识缺乏,政治效能感的减弱的问题。公民参与意识不足是直接不利于政治认同建构的因素,一个公民参与度较高的国家其民众的参与积极,这种积极的政治参与为政府提供思想的同时也将公民的政治想法进行充分表达。公民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青年群体的公民意识强促进其参与政治活动,另一方面,不断增加的政治参与的数量和质量又一次提升了青年的公民意识,而现代的中国社会,当权利落实到每一个普通个体的头上时,往往会因为耗力大、人口分散等多种原因难以达到理论水平上的理想状态,因此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对提升青年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认同度迫在眉睫。

3.2.2. 政治过分表达理性缺席

网络背景下,很多时候青年群体的政治认同建构情况通过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进行表达,与出现“政治冷漠”现象相反,另一部分青年群体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互联网上通过匿名、转载意见领袖言论等形式进行自我内部的认同建构。尤其在社交媒体平台得到快速发展的今天,青年群体更加关心自己对内容的主导和话语权,更加主动地区选择自己希望接受的内容和议题,甚至创造内容来博得更多人的赞同。由于不同的青年偏好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与机制,他们对信息的反应通过透明的,全面化,多元化,开放性更广的方式表现,出现了像“粉圈爱国”“粉圈出征”等表达政治认同的方式。与过去传统的民族主义者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更加强调自己对这种逻辑性的掌控感,这类奉行着网络政治认同建构的群体在一定条件下认为,自己所信奉的“国家形象”,是被自己的建构所“养成”的,当这种新的理念涉及到民族主义,便产生了部分的理性缺席,个体的建构是难以达到完美的标准的,当这种掌控感过渡化,自由的边界便被忽略,表现为行为的过激化和非理性化。如同《乌合之众》中提到“群体是缺乏理性的,任何一个即使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在群体的面前依旧会出现新冲动、极端的无意识现象。”[19],这种群体极化在当代的新媒体平台盛行时期尤为凸出,社交平台的可匿名化使得此类非理性的政治认同观的表达仿佛在网络的平台中处于一种不受社会约束力的状态,这种状态让他们暂时性地失去了社会的责任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甚至在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状态下做出非理性的选择和决定。

同时,新媒体时期“沉默的螺旋”原理下,部分青年群体开始出现“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意见领袖的指引在这时显得尤为突出,一些青年开始由零星的志同道合逐步发展为强悍壮大的团体,基本观念一致,但在形式上却走向了极端。群体意见的自我封闭使得处在其中的个体的非理性思维会逐步走向极端。

1) 外因:政治泛娱乐化思潮

娱乐至上的时代,网络上的政治认同建构和表达明显地呈现出泛娱乐化的倾向。《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到:“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20]现代化的进程伴随着马克思·韦伯的“祛魅”时代体现了“我娱故我在”的新型泛娱乐化思想,公众话语以娱乐化的方式出现,在网络非理性的表达中,部分青年网民的政治认同凸显着政治与娱乐的界限模糊的现状。网络本身具有一定的娱乐化性质,在内卷化严重的时代,人人面临着巨大压力的同时希望能够在日常中通过娱乐化的形式来获得一定的舒适感和调节感,毋庸置疑,青年网民通过网络政治参与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其作为了一个较好的娱乐平台。

一方面,从近几年的“网络问政”中可看出,网民对政治的话语权,政治认同建构的直接参与权不断提高,青年民众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对一些政治人物及事件等进行调侃和娱乐,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通过此类形式代替在现实中原本有序、理性的政治认同建构表达方式。此部分青年群体受到娱乐化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在遇到社会不公正现象、国家利益受到影响及侵犯的时候,他们的“政治认同观”被激发,做出一些非理性甚至错误的行为。

另一方面,部分青年网民群体由于长期未被归纳于政治体制内部,实质上产生了边缘化的政治认知和认同,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政治参与的正确认识和了解。青年群体的政治认同本身具有不平衡的特征,受教育的学生群体、社会就业青年及农村的青年群体等受接收政治信息多少的影响都呈现出不同水平的参与方式和表达方式,当参与建构和表达的基数增加,相对地缺乏政治参与中理性的责任感的程度就增加,从而出现娱乐化的目的,以及与想象中的预期效果相差甚远的情况。

2) 内因:青年政治认同心理结构待完善

政治认同的心理结构是一种在建构过程中的心理联系,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信念及政治行为等诸要素构成的[21]。首先,青年群体通过对国家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政府及领导人等产生自我的认识与判断标准,在此基础之上,对所倾向和选择的政治体系培养自我的情感态度体验,然后产生在情感驱动下的政治意志与政治信念,通过意志与信念的激励调节甚至克服一定的政治认同建构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难,并逐步加强、巩固自己的政治认同感,在以上的各要素综合作用的条件下,将内在的政治心理建构外化与行动中,以政治参与等形式表现出来。

当前,青年群体大多数都完成了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建构过程,受传统思政教育的影响,青年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大都有着基本的了解,并且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统治阶级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思想形成自己的评价,依靠部分如奥运会等国家事件产生不同的情感态度,不论是热爱还是厌恶都依靠自我的判断产生变化;但在此基础之上,社会的教育或是家庭的教育并未完全培育青年群体强烈的政治意志和政治信念,伴随着时代的和平和国家政治的稳定,曾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在青年一代逐渐减弱,这也是导致出现政治冷漠和政治诉求过分表达的内在原因。青年群体形成以自我生活为中心的价值观常常使得他们较少对自我能够树立的政治目标做出“牺牲”,这种较低的政治信念在实际生活中便体现为“人云亦云,盲目跟从”的参与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理念。

4. 新时期思政课有效教学路径探析

思政课作为政治认同塑造的重要途径,在针对性改变青年政治认同建构现状中承担主要作用。青年政治认同教育中的公民认同、民族认同、政党认同等观念与思想政治理论培育紧密相连,当前应当在既有思政课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新时期对于青年政治认同建构提出的新要求对思政课进行有效的新变革,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以新思维和新理念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4.1.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分析

201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新课标要求明确提出政治认同是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之首,政治认同的塑造度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我们所研究的思政课程主要以高中政治课和大学思政课为主。首先,高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培养并塑造着学生在最关键的时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当前大多数国内多数地区使用的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本(旧)为例,高中思政课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爱国主义情怀教育渗透到具体的内容章节中,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的系统教学提升青年学生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引申到对现有政治的认同。

在《经济生活》教学内容中,主要通过对货币、价格、消费等经济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了解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树立青年学生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政治生活》的教学内容主要承载着培育青年学生政治素养的核心任务,通过对公民政治生活的介绍激发其当家作主的意识和主动建构国家认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我国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介绍提升其对政府的认同观,保障其不仅能够接受政府管理还能够为政府建言献策,通过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的介绍让青年学生认同我国国体和政体,建构对政党的认同,通过对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介绍让青年学生建构主动维护国家利益的认识,建构对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认同及民族认同;在《文化生活》教学内容中,主要通过对文化发展的介绍,从文化到民族文化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革命文化及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有较为系统的认知,建构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也就是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内容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阐释建构学生如何进行认同的方法和理念,对政治认同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中。

而大学的思政课则以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及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学为主,更加具有专业性、全面性和系统性,针对已经接受过高中政治认同培育的青年学生,大学的思政课更加的灵活化、生动化且生活化,教师以故事、讲座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当前我国的文化信仰及制度追求,同时让青年学生在小组汇报、个人展示等课堂参与中建构自我政治认同;此外,大学的思政课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堂,通过社团活动、入党等青年学生主动接触的机会将其纳入到建构认同和自信的氛围中,从而达到政治认同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当前政治认同教育在青年学生的思政课中较多体现和渗透,但由于应试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是否仅停留在知识灌输的层面依旧值得我们深思,面对当前青年政治认同整体向好但仍有不利现象出现之时,进行思政课的教育改革和实践化的提升对于改善现状中的问题尤为重要。

4.2. 新时期下的思政课政治认同观培育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立足新的时代要求,对高校思政课的最新定位和使命进行了阐释,要求将思政课中的认同观教学融入到高校课堂教学的大循环[22]。国家对高校思政课的重视体现了大学生思政课初步成为了青年政治认同提升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作为重要理论基础的高中政治课程逐步进行新课标改革,逐步将政治认同教育,法治意识、理性精神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课程性质、目标要求及课程内容,显现“高大上”的特质[23]。而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传播范围的广泛和青年作为信息受众信息量的增大,怎样才能让思政课的教育实际地为青年群体的政治认同建构贡献力量,或是怎样才能针对性解决当前青年群体政治认同现状中所出现的问题成为了下文的思考。

4.2.1.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公民认知教育

政治认同建构中最重要的是让青年群体能够从心理上产生政治情感,这种政治情感在我国具体体现为一种公民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新时期下,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全球化视野下各国普通民众不同的信息交流,青年群体的公民认知教育亟待加强。政治意志和政治信念作为政治认同中心理建构最重要的部分,是公民作为一个国家的组成部分对当前的政治目标、政治理念以及整个国家的政治理想是否做到坚定且确信的态度,虽然青年群体的公民认知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其受外界的影响及可塑性要求我们通过教育等手段进行加强和提升。

当前青年群体政治认同现状体现了群体性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能力的不匹配、公民个体化与利己化严重、公民个体生活与国家政治生活分割等现象,公民教学成为了课本上的知识理论教学,背好“权利与义务”并不代表着青年学生能够自主将其运用到生活中,会用到生活中。要想加强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公民认知教育,首先要在高中思政课、大学思政课中加入有关公民教学的活动和更加充实丰厚的内容,通过实践活动的增加使学生从一个孤立的知识岛屿上岸,将教学场所扩展到民主评议厅、人大代表投票现场等,通过空间和环境的营造让青年学生能够感受到这种政治的热情以及对自我公民的责任感和自信感;其次,思政课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专门设立“公民教育”板块,将公民认知教育专业化,并让青年学生充分与社会整体交流,帮助解决一到18岁便出现政治权利行使盲区的现象。

4.2.2. 从实践中提升政治认同——强化政治参与度

检验政治认同的建构是否成功,就要看青年是否能够自主将内在心理活动进行外化,参与到实际的政治生活当中。换言之在这个过程中,政治参与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从外部看,当前我国政治依旧存在部分决策民主程度不高、政治信息下传度少、透明度低等问题,从思政课内部看,当前政治课堂依旧以书本内容的知识传授为主,青年学生体验感低,参与度差。新时期改革下的思政课为了加强青年培育政治认同,就应当从实践出发,在实践中强化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度。国家应当为青年学生单独提供一条更加完善且畅通的通过思政课进行政治参与的渠道,通过法律法规、网络监督等进行渠道规范化和透明化,将思政课课本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学有所用,并且有途径用,同时将政治参与的范围扩大,将深度和广度提升,使得青年群体不论学习能力、不论地域差异均能够行使自我的政治权利,同时通过思政课上的宣传教育对青年学生通过社团组织等途径积极对国家政治建言献策;学校应当通过思政课积极对学生的实践方式、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进行指导,通过校园的管理民主性和思政课实际作用的落实程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的政治权利。

4.2.3. 适应政治转变及发展趋势——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体现了时代的趋势及时代的要求,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点和观点。当前青年群体出现了政治动摇、政治不信任的现象根本上来说是对意识形态的不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信任。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在这个逐渐自由包容的社会被部分青年人所喜爱,因此要想对这部分青年人进行国家政治认同的建构就要对其所接受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更正,加入时代的新思想,尤其是在思政课上的内容中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4]马克思主义的优势就在于其科学性,它自身强调自我与时代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世界工业化和现代化中产生,要求我们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依旧从实际出发,回归到实际中,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向青年学生解释现实中的问题,并为其加入在理论背后所反映的实际思考。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任何脱离实践的理论均是空洞的、没有根据的理论,思政课教学中的理论创新应当充分加入实践因素,让学生在了解国家关系、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魅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建构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并不意味着阻止学生了解其他学派思想,固步自封,而是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批判吸收借鉴古今中外的思想成果,坚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的原则,思政课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在多元思想的交流中,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思想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决问题。

4.2.4. 提升思政教师政治认同及心理辅导能力

思政课对青年群体的政治认同构建是一个长期且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首先要具备较强的政治认同观,只有在教学中学生体会到带领自己的教师深刻体现自己正在学习的内容,学生才对相关知识有信服力,如若教师本身政治认同度低,那么该教师本身会对学生的政治认同培养重视度低,出现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相割裂的情形。思政课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并且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势必产生行为世范的影响,其次,思政课教师应当有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当前大学的政治课堂往往出现许多“低头族”的现象,这实际体现的是教育者未能良好的把握学生对于相关学习内容的心理活动,如何让这些青年人自觉并且感兴趣的培养自己的政治认同需要思政课教师能够提高理论课的吸引力,青年对于政治认同的心理结构是一个缓慢且循序渐进的过程,思政课教师应当在这个培育的过程中,应当及时发现青年学生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把握其心理结构的特点和所处的过程点,通过相关的询问、安抚、一对一的帮助等为学生解开困惑,针对青年学生政治冷漠或非理性政治参与的现象积极进行心理上的引导。当思政教师有了较强的理解力和感染力,才能让学生从情感和心理上真正接受意识形态认同,才能增强他们的政治自信。

5. 结论和建议

一个国家的兴盛依赖着国民情感上的认同支持,青年群体作为持续性的国家建设力量,在任何时代都对社会政治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调查研究,当前青年群体整体上具有较好的政治认同观,他们中的多数群体积极关心政治,对国家充满信心并且愿意投身于政治建设中,但不乏有部分青年群体依旧出现了“政治冷漠”“非理性政治参与”等问题。青年的政治认同培育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学校,而这个教育的载体便是思政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25],它从来就是一种为社会成员进行思想建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学科,要想让思政课在青年政治认同建构中的作用落到实处,首先就要从根本上认识到政治认同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互相破壁的过程;其次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方法,以建构政治认同的需要和目标来改进思政课,让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从让人们了解政治的知识入手,而是从政治的要求和变化入手,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对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进行改进,将青年群体纳入到整个政治认同的建构体系中:既坚持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标的树立,又不能腾空国家政治的实际状况;既坚持思政宏观的教育教学目标,又要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实际想法,帮助其辨别真伪。

青年群体政治认同的建构必然与思政课的教育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会受到政治制度、社会现状和群体思想水平的影响。思政课应当不断利用积极条件,一方面把握教学内容的提升,另一方面适应社会形式的发展进行理念、具体实践方式的创新,实现将青年政治认同建构和思政课价值发挥的目的与手段,内容与方式的具体的有效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俞怀宁, 李东升. 论中国政治转型期公民政治文化的发展[J]. 求索, 1989(2): 34-36.
[2] 林尚立. 现代政治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J]. 中国社会科学, 2013(8): 22-46+204-205.
[3] 窦武. 公民认同视角下的中国公民教育内容构建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4] Hunter, E.L. (1933) Patriotism and the Selection of Values for a Phase of Civic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 7, 122-132.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5] 张俊伟. 当代大中学生政治认同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大学, 2009.
[6] 萧子扬, 田丰. 当代青年真的患上了“政治冷漠症”?——互联网语境下青年政治参与分析[J]. 青年学报, 2019(1): 80-86.
[7] Cairns, D. and Allaste, A.A. (2016) Youth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a Transition Society. Studies of Transition States and Societies, 8, 1-9.
[8] 章秀英, 戴春林. 公民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公民意识培育效应检验——基于浙江省8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4, 18(2): 90-96.
[9] 苏丽霞. 基于案例教学的高中思政课政治认同培育研究[J]. 现代交际, 2020(15): 163-164.
[10] 潘丽文. 青年政治认同建构的红色记忆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10): 53-59.
[11] [德]卡尔·马克思, [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379.
[12] [德]康德. 道德行而上学原理[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80.
[13] 孔德永. 政治认同的逻辑[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 2007(1): 124-128.
[14] 陈式华. 论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J]. 中国德育, 2017(7): 67-70.
[15]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3(001).
[16] 王仲田. 政治学导论[M]. 北京: 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7: 206.
[17] [美]塞缪尔·亨廷顿, 琼·纳尔逊. 难以抉择[M]. 汪晓寿, 等,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9.
[18] 范可. 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意识与认同政治[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3): 11-15.
[19] [法]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M]. 戴光年, 译.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10: 20-21.
[20] [美]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
[21] 薛中国. 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07.
[22] 习近平.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001).
[23] 潘卫泉. 政治课教学的“求真务实” [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6(10): 59-60.
[24] [德]卡尔·马克思, [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108.
[25] 方旭光. 政治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J]. 思想·理论·教育, 2006(1): 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