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导向下提升“课程营养密度”的探索与思考——基于市场营销专业《管理学基础》“课程营养密度”分析视角
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s on Enhancing “Curriculum Nutritional Dens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An Analysis Perspective Based on “Curriculum Nutritional Density” in the “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 Course for Marketing Majors
DOI: 10.12677/ae.2025.1511208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艳琼: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商务信息学院,云南 昆明;崔庆权: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课程营养密度管理学基础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Curriculum Nutritional Density 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
摘要: 本文通过对新质生产力内涵和外延的解读,首次提出“课程营养密度”这一概念,同时对“课程营养密度”的缘起、内涵和外延进行系统分析。明确未来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在成长时期吸纳更为优质而高营养的精神食粮,而“高营养密度课程”作为重要载体,当下高职教育的“课程营养密度”的提升应当以新质生产力的理念和要求进行设计和实践。同时基于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尝试探索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和导向下,提升和改进管理学基础课程的“课程营养密度”,以期使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nutritional density” for the first time. It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origin, essence, and scope of this concept. It clarifies that future high-quality workers require superior, highly nutritious intellectual nourishment during their developmental stages, with “high-nutritional-density courses” serving as a vital vehicle. Enhancing the “curriculum nutritional density” in contempor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urthermore, based on fundamental course design models, this study explores enhancing the “curriculum nutritional density” of foundational management courses across four dimensions—curriculum objectives, content,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assessment—under the guidance of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This aims to better equip marketing student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e to its advancement.
文章引用:李艳琼, 崔庆权. 新质生产力导向下提升“课程营养密度”的探索与思考——基于市场营销专业《管理学基础》“课程营养密度”分析视角[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686-69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088

1. 问题的提出

课程的基本使命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随着市场的需求而调整。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高专教育,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非常紧缺。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投入任重道远。而如何盘活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管理者将更多的力量放在硬件或者师资数量、结构上,很少将注意力放在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培养载体——“课程的营养密度”上。本文尝试探索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和导向下,提升和改良管理学基础课程的“课程营养密度”,让盘活有限教育资源成为每一位教师(课堂管理者)触手可及的教学实践。

2.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外延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要作用,摆脱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1]

传统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从事生产活动的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后两者只有通过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转化成生产力;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加工的对象,包括自然界的现存物和人类加工过的物质资料。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同样基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展开讨论。只是每一个要素都需要有质的飞跃。劳动者是创造价值的主体,也是创新创造的主体,新质生产力的催生和提高最终靠劳动者的活动;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对劳动者的经验、技能和知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研发和改进生产工具,实现劳动资料的跃升。同时,更广泛、深入地将自然界的现存物拓展为劳动对象,同时不断利用劳动加工创造新的劳动对象[2]

因此,“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3]。由此可见,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课程作为教育最基本的载体,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着力点。

3. “课程营养密度”的内涵与外延

如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溯源到医疗卫生领域一样[4]。“课程营养密度”是笔者在课程建设研究的过程中尝试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所谓“营养密度”可以溯源到食品营养学,“即能量与营养素的含量,是指食品中以单位热量为基础所含重要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浓度”[5]。可以理解为某一食品中所含营养素的成分、品种及其数量多少。成分品种越多、含量越高即“营养密度”越高,食用价值越高,如水煮鸡蛋富含蛋白质、优质脂肪、维生素D、卵磷脂……,被称为“全营养食物”,营养密度极高,性价比极高;而很多深加工食品除了劣质碳水,含有反式脂肪,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害无益。食品的“营养密度”由先天特性所决定,后天过度加工、不当加工可大幅度降低食物的“营销密度”;而恰当加工或者技术改良可以提高食物的“营养密度”。

在此基础上,思考探索“课程营养密度”,则是指某一门课程能为学生的当下成长以及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的价值内容、丰富程度及其质量水准。在现有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条件下,某一门课程能否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实用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衡量“课程营养密度”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基本指标。能够更好地完成课程思政、服务于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助力专业对口岗位的执行力和胜任力、终身学习的意识、跨专业学习的能力……都是“课程营养密度”追求的重要“营养素”。如《管理学基础》这门很多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职业和岗位的管理实践奠定基础、储备知识。它在学生成长中的地位和功能,类似早餐里水煮鸡蛋对人体在全天候营养需求供给中的地位和功能。不是全部,但是其“营养价值”具有普适性,特殊而且不可替代。“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营养成分”的丰富程度、深度,就是衡量“课程营养密度”的基本指标。

4. “新质生产力”导向下的“课程营养密度”提升策略

未来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在成长时期,尤其是受教育期间吸纳优质而高营养精神食粮,而“高营养密度课程”作为基本培养载体,当下高职教育的“课程营养密度”的提升需应当以“新质生产力”的理念和要求进行设计和实践。

4.1. 确定符合新质生产力的课程目标,改良“课程营养密度”结构组合

教育目标就是公众期待达成教育结果,在教育目标的确定阶段,放在首位思考的是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强调“未来性”“创新性”“颠覆性”……符合新质生产力的教育目标必然“前瞻性”“开放性”“灵敏性”。受教育者是未来的劳动者,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劳动者不仅要明了社会需求,掌握当世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在认知、思维、创新等层面,吻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标,复合型、创新型、具有跨学科思维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面对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挑战,更具有从容应对的能力。因此,“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世所需”相结合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能够涵盖知识掌握、技能训练、思维培养、情感体验、科学精神、伦理道德等多维度的教育目标。目标的全面性和合理的结构比例,是课程营养密度的基本要求。明确具体的、可测量的教育目标作为顶层设计,必将倒压所有课程提升其“营养密度”,知识掌握、技能训练、思维培养、情感体验、科学精神、伦理道德丰富了“课程营养密度”,而科学精神、人工智能的认知和实践提升了“课程营养密度”含金量。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基本预期是:目标起点是销售及营销类其他岗位,目标终点是各级各类管理岗位。《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本身呈现的使命足够华丽,而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课程的“营养密度”需要提升、优化、改良。一方面要改变这是一门纯理论课程的认知局限,另一方面增加实践层面的目标。

4.2. 选择符合新质生产力的课程内容,提升“课程营养密度”丰富含量

在确定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广泛而有效地筛选有益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国家亟待需要的教育经验。包括使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板块。首先是教材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内容质量、形式新颖、思想前瞻、出版元素权威性等问题,拒绝“毒教材”“劣质教材”降低“课程营养密度”,吻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教材更是需要体现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辅助作用。其次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能紧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剔除陈旧的、老套的教学内容,要在选择典型案例、引入热点素材、突出课程思政、清晰定位课程地位、梳理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研究毕业要求和岗位素养等基础上,精准确定某一门课程的“营养密度”,以期增强课程的实用性、时代性。

《管理学基础》课程本身具有丰富性特征,基本概念探索、管理思想发展史、管理职能……任何一个板块都可以大谈特谈、大书特书。然而,《管理学基础》可以改良、革新、提升的空间还非常大。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谈及“课程营养密度”,传授经典思想和理论依旧是课程设计基本使命和教学实施的基本节奏。但是构建课程内容的榫卯结构之间,需要置入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理念和元素。比如,新质生产力高度依赖数智化技术,不管是大数据、人工智能还是区块链等其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引入这些概念和元素。新质生产力还强调多学科交叉,管理学本身的特性也是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际关系学、行为科学等多元学科的交叉学科。同时,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是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重要使命,如国际市场竞争策略、跨文化管理、全球供应链管理等。值得一提的是,强调组织和个人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社会责任,如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管理实践、科技伦理等。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浪潮的时代浪潮下,受教育者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高职学生的伦理判断能力是偏弱的,因此,将“管理伦理”单列一章重点讲解既符合课程思政的要求,也从最显著的层面确保、提升“课程营养密度”,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毕业要求将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未来的职场以及对整个经济市场都不可或缺。当然,大数据、区块链等不断涌现,管理学课程案例应包含这些前沿知识,同时通过实际案例探讨和项目式学习经验,让学生接触和理解新质生产力中的技术应用,使学生掌握利用新技术解决实际商业问题的能力。

4.3. 设计符合新质生产力的教学方案,促进“课程营养密度”的吸收

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组织教育经验的最重要依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纳、吸收经验,R·W·泰勒(教育领域,并非管理领域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强调在组织学习经验时,要根据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要求进行组织。为了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教育经验的组织形式和结构也需要更新。如果在教育经验的组织过程中考虑植入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前沿知识。打破按照从基础原理到实际应用的顺序安排课程的传统思维模式,可以借鉴从“1-0”的思维模式,呈现结果,追究原理,同时整合相关学科知识,让学生能够跨学科地理解新质生产力相关价值导向。从而使课程的每一部分都富含对学生成长有价值的“营养密度”。更关注学生做了什么,而非老师做了什么,学生也才能高效吸收“课程营养”。

同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新质生产力企业案例,深入剖析这些案例中的管理实践,从战略制定、组织架构调整、领导风格变革到控制机制创新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让学生在案例学习中汲取丰富的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吸引力。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设计多样化的实践项目。定期发布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前沿资讯、学术论文、案例分析等学习资料,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和知识获取范围,提升课程的学习效果和知识传播效率。

4.4. 建构符合新质生产力的课程评价,评估“课程营养密度”改进效果

不论是诊断性、形成性还是总结性评价,课程评价作为衡量课程质量与效果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手段,它与课程营养密度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当今世界,二者还共同影响着《管理学基础》课程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适应性、有效性和发展性。创新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指标是新质生产力目标指向,那么,通过学生的创新成果:头脑风暴法或者是德尔菲技术等项目任务的学习,所运用到的现代技术工具(尤其是AI但不限于AI)、最终决策方案及其可行性效果,可以考查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理解和应对能力,也就可以衡量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是否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指标相适应。而本文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管理学基础》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对创新管理方法与传统管理理论的区别和融合的思考水平,对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所驱动的组织变革的认知水平,对数字化营销、智能服务管理等新兴知识模块融入课程体系理解的深度等,是《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课程营养密度”组建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和更高级的目标追求。

因此,课程设计者和授课教师需要主动关心、关注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与行业实践经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通过数字化营销、智能服务、案例教学、模拟实验、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的尝试,增强学生对新兴知识的理解与新型技能的应用。整合线上线下优质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资源建设,包括学术论文、行业报告、在线课程平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从而提高“课程营养密度”。只有“课程评价”与“课程营养密度”的交互影响,双向提升,《管理学基础》课程才有望为培养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融合型高技能管理人才做出应用的贡献,为推动市场营销行业、工商管理大类领域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撑。

5. 结语

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要素的核心作用,“高营养密度课程”则注重知识和技能内容的高质量与丰富度。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课程创新提供技术和理念支撑。例如,借助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可以为高营养密度课程打造个性化学习路径,精准推送内容。“高营养密度课程”可以为新质生产力输送未来人才提供基础的平台,是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的基本而重要的载体。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项目:“双高计划”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产教融合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云南国土资源市场营销专业产教融合建设为例(项目编号:2025J1481)。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金课”培育项目:《管理学基础》,项目主持人:李艳琼。

参考文献

[1] 黄奇帆, 等. 新质生产力[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4.
[2] 闫光宇, 青橙图说. 图书新质生产力[M]. 上海: 东方出版社, 2024.
[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EB/OL].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 2024-02-01.
[4]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等.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5] 刘志皋. 食品营养学[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