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当前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背景下,引导医学本科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明确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路径,并增强对医疗卫生行业及基层岗位的认同与就业意愿,已成为医学教育与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1]。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强调,应把医学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以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2]。在此框架下,医学本科生对职业方向的认知清晰度与就业准备的充分性,成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
为探究医学本科生生涯规划与实际就业之间的匹配状况,本研究前期对某学院2024届80名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78人意向在医疗卫生机构就业,但实际就业地与意向地相符者仅为34人,行业意向与实际就业相符者为36人,另有17人升学,19人未就业。这一结果表明,存在一定比例的毕业生面临就业现实与生涯预期不符的困境,反映出当前生涯教育在针对性、阶段性及实效性方面仍存在不足,未能全面支撑学生建立理性职业预期与充分就业准备。
职业规划教育需依据专业、学制、年级与培养层次实施分类与分阶段指导[3]。尤其长学制医学专业的学生,因学程长、投入大、就业面相对狭窄,更容易出现就业意识淡漠、职业决策摇摆或从众等问题,影响最终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3]。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对909名在校医学本科生开展调查,旨在深入分析不同年级学生在生涯规划意识、就业准备行为与考研动机等方面的动态差异,识别其阶段性需求与困惑,从而为构建贯穿本科全过程的、阶梯式、精准化的生涯教育方案提供实证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以2020~2024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自愿且积极配合此次研究工作的在读学生。共回收问卷909份,其中有效问卷816份,有效回收率为89.77%。
2.2. 方法
①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影响学生生涯规划观念的可能因素,为本文的问卷调查设计提供参考。② 问卷调查法。采用自编《考研就业意向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含受访者基本信息、受访者专业认知度、受访者考研就业意向、受访者考研就业影响因素四个维度。问卷设计基于文献综述与专家咨询,进行了预测试与信效度检验,Cronbach’s α系数为0.82,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各维度结构效度经因子分析验证,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8.3%。③ 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 2016软件录入问卷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整理和分析数据,以p < 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
3. 结果
3.1. 样本特征分布描述
表1显示调查的816名受访者中,男生376人(46.08%),女生440人(53.92%);大一329人(40.32%),大二128人(15.69%),大三223人(27.33%),大四98人(12.01%),大五38人(4.66%);计划考研525人(64.34%),计划直接就业115人(14.09%),尚处于迷茫期176人(21.57%)。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study participants
表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变量 |
选项 |
个案数 |
百分比 |
性别 |
男生 |
376 |
46.08% |
女生 |
440 |
53.92% |
年级 |
大一 |
329 |
40.32% |
大二 |
128 |
15.69% |
大三 |
223 |
27.33% |
大四 |
98 |
12.01% |
大五 |
38 |
4.66% |
生源地 |
浙江省 |
516 |
63.24% |
非浙江省 |
300 |
36.76% |
专业 |
医学 |
511 |
62.62% |
理学 |
305 |
37.38% |
生涯规划方向 |
考研 |
525 |
64.34% |
就业 |
115 |
14.09% |
迷茫 |
176 |
21.57% |
3.2. 年级与专业认知度的相关性
根据学生对专业培养方案,以及专业未来从事岗位和行业的了解程度,将专业认知度分为四个维度:无认知度是指不了解自己专业的培养方案,且不知道以后这个专业能去干什么;低认知度是指了解自己专业的培养方案,但是不知道以后这个专业能去干什么;中认知度是指不了解自己专业的培养方案,但是知道未来要从事的岗位和行业;高认知度是指了解自己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未来要从事的岗位和行业。
卡方值χ2为24.86,p值为0.016 < 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知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情况会发生变化,年级越高,专业认知度越高。
Table 2. Participants’ professional awareness
表2. 受访者专业认知度
变量与类别 |
无认知度 |
低认知度 |
中认知度 |
高认知度 |
总计 |
χ2 |
p |
大一 |
7 (33.33) |
38 (47.50) |
104 (47.71) |
180 (36.22) |
329 (40.32) |
24.86 |
0.016* |
大二 |
4 (19.05) |
13 (16.25) |
34 (15.60) |
77 (15.49) |
128 (15.69) |
大三 |
8 (38.10) |
22 (27.50) |
58 (26.61) |
135 (27.16) |
223 (27.33) |
大四 |
1 (4.76) |
4 (5.00) |
19 (8.72) |
74 (14.89) |
98 (12.01) |
大五 |
1 (4.76) |
3 (3.75) |
3 (1.38) |
31 (6.24) |
38 (4.66) |
总计 |
21 |
80 |
218 |
497 |
816 |
备注:*表示p值小于0.05,即结果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
3.3. 专业认知度与生涯规划意向的相关性
基于当前就业形势与常见学生状态,将学生的生涯规划意向划分为三类:选择考研深造、选择直接就业以及迷茫状态。
Table 3. Professional awareness and career planning intentions
表3. 专业认知度与生涯规划意向
变量与类别 |
迷茫 |
就业 |
考研 |
总计 |
χ2 |
p |
无认知度 |
9 (5.11) |
2 (1.74) |
10 (1.90) |
21 (2.57) |
19.157 |
0.004** |
低认知度 |
22 (12.50) |
10 (8.70) |
48 (9.14) |
80 (9.80) |
中认知度 |
59 (33.52) |
22 (19.13) |
137 (26.10) |
218 (26.72) |
高认知度 |
86 (48.86) |
81 (70.43) |
330 (62.86) |
497 (60.91) |
总计 |
176 |
115 |
525 |
816 |
备注:**表示p值小于0.01,即结果在统计学上具有高度显著性。
卡方值为χ2为19.157,p值为0.004 < 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基于表3结果可以判断专业的认知程度和生涯规划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知程度会显著影响其本科期间的生涯规划选择,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越清晰,在本科期间的生涯规划上越倾向于选择明确的方向(如就业或考研);而对专业认知不足的学生,在生涯规划上相对更加迷茫,各方向选择比例较为分散。
3.4. 考研意愿的影响因素相关性
3.4.1. 年级与考研原因之间的相关性
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将考研原因归纳为7类,分别是:学术追求、增加就业竞争力、升学换校、他人影响、暂缓就业、扩宽优质人脉、预期经济收益更好。
Table 4. Academic year and reasons for pursuing postgraduate studies
表4. 年级与考研原因的相关性
变量与类别 |
年级中位数M (P25, P75) |
H |
p |
大一
(n = 227) |
大二
(n = 69) |
大三
(n = 148) |
大四 (n = 58) |
大五 (n = 23) |
学术追求 |
4.000 (3.0, 5.0) |
4.000 (3.0, 5.0) |
4.000 (3.0, 4.8) |
3.000 (3.0, 4.0) |
3.000 (2.0, 5.0) |
27.139 |
0.000** |
增加就业竞争力 |
5.000 (4.0, 5.0) |
5.000 (4.0, 5.0) |
5.000 (4.0, 5.0) |
4.000 (4.0, 5.0) |
4.000 (4.0, 5.0) |
7.172 |
0.127 |
升学换校学习 |
4.000 (3.0, 5.0) |
4.000 (3.0, 5.0)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3.000 (2.0, 5.0) |
5.181 |
0.269 |
他人影响 |
4.000 (3.0, 5.0) |
4.000 (3.0, 5.0) |
4.000 (3.0, 4.8) |
4.000 (3.0, 4.0) |
4.000 (3.0, 5.0) |
2.95 |
0.566 |
暂缓就业 |
4.000 (3.0, 5.0) |
4.000 (3.0, 5.0) |
4.000 (4.0, 5.0) |
4.000 (3.0, 5.0) |
4.000 (3.0, 5.0) |
4.372 |
0.358 |
拓宽优质人脉 |
4.000 (4.0, 5.0) |
4.000 (3.0, 4.5) |
4.000 (3.0, 4.8) |
4.000 (3.0, 4.3) |
3.000 (3.0, 5.0) |
18.457 |
0.001** |
预期经济收益更好 |
4.000 (4.0, 5.0) |
4.000 (4.0, 5.0) |
4.000 (4.0, 5.0) |
4.000 (4.0, 5.0) |
4.000 (3.0, 5.0) |
4.403 |
0.354 |
备注:**表示p值小于0.01,即结果在统计学上具有高度显著性。
表4显示不同年级学生在选择考研的动机上整体差异不大,仅在“学术追求”“拓宽优质人脉”两个维度上p < 0.01存在显著差异,其余五个动机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年级间在这些动机上无显著差异。
3.4.2. 年级与考研相关内容的相关性
参考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发布的相关通知,将学生需要了解的考研相关内容归纳为5类:考研时间、考研内容、考研学校和专业、考研准备、历年考研数据。
Table 5.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rade level and understanding of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content
表5. 年级与考研内容了解情况之间的相关性
变量与类别 |
年级中位数M (P25, P75) |
H |
p |
大一
(n = 227) |
大二
(n = 69) |
大三
(n = 148) |
大四
(n = 58) |
大五
(n = 23) |
考研时间 |
2.000 (2.0, 3.0) |
2.000 (2.0, 3.0) |
3.000 (2.0, 3.0) |
3.000 (3.0, 3.3) |
3.000 (3.0, 5.0) |
47.247 |
0.000** |
考研内容 |
2.000 (2.0, 3.0) |
3.000 (2.0, 3.0) |
3.000 (2.0, 3.0) |
3.000 (3.0, 4.0) |
4.000 (3.0, 5.0) |
85.71 |
0.000** |
考研学校和专业 |
2.000 (2.0, 3.0) |
2.000 (2.0, 3.0) |
3.000 (2.0, 3.0) |
3.000 (2.0, 3.3) |
4.000 (3.0, 5.0) |
34.877 |
0.000** |
考研准备 |
2.000 (2.0, 3.0) |
2.000 (2.0, 3.0) |
3.000 (2.0, 3.0) |
3.000 (3.0, 4.0) |
4.000 (3.0, 5.0) |
71.29 |
0.000** |
历年考研数据 |
2.000 (2.0, 3.0) |
2.000 (2.0, 3.0) |
2.000 (2.0, 3.0) |
3.000 (2.0, 3.0) |
3.000 (3.0, 5.0) |
34.854 |
0.000** |
备注:**表示p值小于0.01,即结果在统计学上具有高度显著性。
表5显示不同年级段学生在对考研的各项了解程度上的p值均远小于0.01。这表明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在对考研时间、考研内容、考研学校和专业、考研准备以及历年考研数据等方面的了解程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3.5. 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相关性
3.5.1. 年级与意向就业方向之间的相关性
根据往届毕业生就业单位与行业,将毕业后会考虑的就业方向归纳为6类:医院专业相关岗位、医院行政岗位、科研机构、医药或医疗器械企业、不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创业或自由职业。
Table 6.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rade level and intended career direction
表6. 年级与意向就业方向之间的相关性
变量与类别 |
年级中位数M (P25, P75) |
H |
p |
大一(n = 37) |
大二(n = 23) |
大三(n = 21) |
大四(n = 23) |
大五(n = 11) |
医院专业相关岗位 |
5.000 (5.0, 5.0) |
5.000 (5.0, 5.0) |
5.000 (5.0, 5.0) |
5.000 (5.0, 5.0) |
5.000 (5.0, 5.0) |
3.297 |
0.509 |
医院行政岗位 |
3.000 (1.0, 4.0) |
3.000 (1.0, 4.0) |
3.000 (1.0, 4.0) |
1.000 (1.0, 4.0) |
3.000 (1.0, 4.0) |
0.996 |
0.91 |
科研机构 |
1.000 (1.0, 2.0) |
1.000 (1.0, 2.0) |
1.000 (1.0, 1.5) |
1.000 (1.0, 1.0) |
1.000 (1.0, 1.0) |
3.378 |
0.497 |
医药或医疗器械企业 |
2.000 (1.0, 4.0) |
2.000 (1.0, 4.0) |
3.000 (1.0, 3.5) |
2.000 (1.0, 4.0) |
1.000 (1.0, 2.0) |
3.189 |
0.527 |
不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 |
1.000 (1.0, 1.0) |
1.000 (1.0, 1.0) |
1.000 (1.0, 1.0) |
1.000 (1.0, 1.0) |
1.000 (1.0, 3.0) |
9.802 |
0.044* |
创业或自由职业 |
1.000 (1.0, 1.0) |
1.000 (1.0, 2.0) |
1.000 (1.0, 1.0) |
1.000 (1.0, 1.0) |
1.000 (1.0, 2.0) |
1.565 |
0.815 |
备注:*表示p值小于0.05,即结果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
从表6结果来看,只有在就业方向为“不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时,p值为0.044 < 0.05,这表明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在是否考虑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这一就业方向上存在显著差异。
3.5.2. 年级与就业方向选择原因之间的相关性
根据前期调研成果,将学生选择就业方向时考虑的主要原因归纳为9类: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空间、工作稳定性、工作环境与氛围、专业对口程度、社会认可度、工作地域、家庭可提供资源、地方政策。
Table 7.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rade level and reasons for career direction selection
表7. 年级与就业方向选择原因之间的相关性
变量与类别 |
年级中位数M (P25, P75) |
H |
p |
大一(n = 37) |
大二(n = 23) |
大三(n = 21) |
大四(n = 23) |
大五(n = 11) |
薪资待遇 |
4.000 (3.0, 4.0) |
4.000 (4.0, 5.0) |
4.000 (4.0, 5.0) |
4.000 (4.0, 5.0) |
4.000 (4.0, 5.0) |
7.293 |
0.121 |
职业发展空间 |
4.000 (3.0, 4.0) |
4.000 (3.0, 5.0) |
4.000 (3.5, 4.5) |
4.000 (3.0, 4.0) |
4.000 (3.0, 5.0) |
2.199 |
0.699 |
工作稳定性 |
4.000 (4.0, 5.0) |
4.000 (4.0, 5.0) |
4.000 (4.0, 5.0) |
4.000 (4.0, 5.0) |
4.000 (4.0, 5.0) |
2.086 |
0.72 |
工作环境与氛围 |
4.000 (4.0, 4.5) |
5.000 (4.0, 5.0) |
4.000 (4.0, 5.0) |
4.000 (4.0, 5.0) |
4.000 (3.0, 5.0) |
6.03 |
0.197 |
专业对口程度 |
4.000 (3.0, 4.0) |
4.000 (4.0, 5.0) |
4.000 (3.0, 4.0) |
4.000 (3.0, 5.0) |
4.000 (4.0, 4.0) |
2.592 |
0.628 |
社会认可度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4.000 (4.0, 4.5) |
4.000 (3.0, 4.0) |
4.000 (4.0, 4.0) |
2.455 |
0.653 |
工作地域 |
4.000 (3.0, 4.0) |
4.000 (4.0, 4.0) |
4.000 (4.0, 5.0) |
4.000 (4.0, 4.0) |
4.000 (4.0, 4.0) |
2.417 |
0.66 |
家庭可提供资源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4.000 (4.0, 4.0) |
3.181 |
0.528 |
地方政策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4.000 (3.0, 4.5) |
4.000 (3.0, 4.0) |
4.000 (4.0, 4.0) |
2.977 |
0.562 |
表7显示所有选择就业方向看重因素的p值均大于0.05,这表明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所看重的这些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5.3. 年级与对待医疗相关单位看法之间的相关性
对近三年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岗位所在单位进行归类,专业对口单位为医院、医学科研机构、医药或医疗器械企业。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将相关认知进行赋分,1分代表完全不认可,5分代表完全认可以探究学生在择业时的考虑因素。
Table 8. Academic year and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he three types of institutions
表8. 年级与学生对三类单位的认知
变量与类别 |
年级中位数M (P25, P75) |
H |
p |
大一
(n = 37) |
大二
(n = 23) |
大三
(n = 21) |
大四
(n = 23) |
大五
(n = 11) |
对在医院专业相关岗位工作 的看法 |
能够发挥专业技能 |
4.000 (3.0, 4.0) |
4.000 (4.0, 5.0) |
4.000 (4.0, 4.5) |
4.000 (4.0, 5.0) |
4.000 (3.0, 4.0) |
7.389 |
0.117 |
工作压力大 |
3.000 (3.0, 4.0)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3.000 (3.0, 4.0) |
4.000 (3.0, 4.0) |
5.253 |
0.262 |
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
3.000 (3.0, 4.0)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3.000 (3.0, 4.0) |
4.000 (3.0, 4.0) |
5.384 |
0.25 |
晋升机会较多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3.000 (3.0, 3.0) |
4.000 (3.0, 4.0) |
4.851 |
0.303 |
收入相对可观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3.000 (3.0, 4.0) |
4.000 (3.0, 4.0) |
2.61 |
0.625 |
工作稳定 |
4.000 (3.5, 4.0) |
4.000 (4.0, 4.0) |
4.000 (4.0, 4.0)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2.228 |
0.694 |
工作体面 |
4.000 (3.0, 4.0) |
4.000 (4.0, 5.0) |
4.000 (3.5, 4.0)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5.252 |
0.262 |
对在医学科研机构工作的看法 |
能够发挥专业技能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3.000 (3.0, 4.0) |
4.000 (3.0, 4.0) |
1.78 |
0.776 |
有利于学术研究与交流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1.267 |
0.867 |
工作环境、氛围轻松 |
3.000 (2.5, 4.0)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3.000 (3.0, 3.0) |
3.000 (3.0, 4.0) |
3.832 |
0.429 |
晋升机会较多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3.000 (3.0, 3.0) |
4.000 (3.0, 4.0) |
4.342 |
0.362 |
竞争压力大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3.000 (3.0, 4.0) |
2.071 |
0.723 |
收入相对可观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3.884 |
0.422 |
工作稳定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4.000 (3.0, 4.5)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9.155 |
0.057 |
工作体面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4.716 |
0.318 |
对在医药或医疗器械企业工作的看法 |
薪资待遇高 |
3.000 (3.0, 4.0)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1.087 |
0.896 |
工作具有挑战性 |
3.000 (3.0, 4.0) |
4.000 (4.0, 4.0) |
4.000 (3.0, 4.0) |
4.000 (3.0, 5.0) |
4.000 (3.0, 4.0) |
3.626 |
0.459 |
|
专业知识能得到应用 |
3.000 (3.0, 4.0)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3.000 (3.0, 4.0) |
0.568 |
0.967 |
工作环境、氛围轻松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1.067 |
0.9 |
晋升机会较多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1.092 |
0.896 |
收入相对可观 |
3.000 (3.0, 4.0) |
4.000 (3.0, 4.0) |
4.000 (3.0, 4.0)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0.502 |
0.973 |
工作稳定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4.000 (3.0, 4.0)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1.936 |
0.748 |
工作体面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3.000 (3.0, 4.0) |
1.143 |
0.887 |
表8显示年级段对三类单位的看法无显著差异,所有维度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从大一到大五,学生对医院、科研机构、企业三类单位的认知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变化。
进一步对三类单位认知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平均分对在医院专业相关岗位工作(3.65) > 对在医学科研机构工作的认知(3.54) > 对在医药或医疗器械企业工作的认知(3.46),这与往届大部分学生选择医院就业为第一选择的情况吻合。
4. 讨论与建议
4.1. 讨论
4.1.1. 医学本科生生涯规划认知的年级差异特征
本研究中年级与专业认知、生涯规划清晰度的关联特征,与Super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高度契合。该理论提出,个体生涯发展需经历成长、探索、建立等阶段,其中大学生阶段处于“探索期”向“建立期”过渡阶段。低年级(大一、大二)学生处于探索初期,对专业内涵、职业路径的认知模糊,故迷茫比例较高(大一高认知度占比54.71%,迷茫状态学生占比约21.57%);高年级(大四、大五)通过课程学习、临床实习进入探索后期,逐步明确职业方向,专业认知度提升(大五高认知度占比81.58%),生涯规划清晰度随之增强,这一过程印证了Super理论中“认知深化推动决策明确”的核心观点。
年级是影响医学生生涯规划认知与行为的核心变量,且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演变规律。从专业认知维度看,随着年级升高,学生专业认知度逐步提升(χ2 = 24.86, p = 0.016),大五学生高认知度占比达81.58%,而大一学生高认知度占比为54.71%,这与低年级学生刚接触专业、缺乏实践体验,高年级通过课程学习与实习深化认知的成长轨迹高度契合;在生涯规划意向层面,专业认知度与规划清晰度呈强相关性(χ2 = 19.157, p = 0.004)。无认知度学生中42.86%处于迷茫状态,而高认知度学生中仅17.30%迷茫,且70.43%的直接就业学生集中在高认知度群体。这提示专业认知可能是医学生建立明确生涯方向的重要关联因素,认知模糊或与规划摇摆存在关联,一定程度上支持“专业认同–规划自信–决策清晰”的关联逻辑。
4.1.2. 考研与就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差异
从中国医疗行业政策背景来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要求医学毕业生需完成规培方可独立执业,而多数三甲医院将“硕士及以上学历”作为规培招录的重要门槛,这可能是64.34%学生首选考研的关键现实因素。此外,低年级学生“学术追求”动机较强(大一中位数4.0),高年级逐步下降(大五中位数3.0),这一变化或与高年级学生通过实习感知到医疗行业对“实践能力 + 学历门槛”的双重要求有关——相较于纯粹的学术探索,提升学历以满足就业准入标准成为更迫切的需求,反映出行业政策对学生生涯决策的潜在影响。
考研方面,64.34%的学生选择考研,年级差异主要体现在“学术追求”“拓宽优质人脉”两个动机:大一学生学术追求中位数达4.0,大五降至3.0,这可能因低年级对学术充满理想主义期待,高年级更关注就业现实;而考研信息掌握程度随年级显著提升,大五学生在考研内容、学校选择等维度的了解度远高于大一,体现出与“临近决策期信息获取需求激增”规律的关联,提示年级增长与考研信息获取行为存在关联。
就业方面,14.09%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年级差异仅存在于“不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选项,大五学生该选项上四分位数达3.0,其他年级均为1.0,说明临近毕业时,部分学生因就业压力、实习体验不符等原因考虑转行,反映出“毕业焦虑引发职业方向再评估”的现象。而所有年级在就业选择因素上无显著差异,薪资待遇、工作稳定性、职业发展空间的中位数均为4.0~5.0,体现出医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共性——既追求经济回报,也重视职业安全性与成长潜力。
4.1.3. 就业准备行为的现状与问题
学生对三类就业单位的认知呈现梯度差异:医院(平均分3.65) > 科研机构(3.54) > 医药企业(3.46),与往届毕业生以医院就业为主的实际情况吻合,说明学生认知与行业现实基本匹配,但对科研机构“竞争压力大”、企业“工作稳定性低”的担忧,也限制了职业选择的多样性。但也提示学生对非医院就业渠道认知有限,可能受限于实习经历缺乏或行业信息不对称。
4.1.4.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第一,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仅能反映某一特定时间点医学生的生涯规划认知与意向,无法追踪其动态变化过程,难以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第二,样本仅来源于一所院校,且年级分布不均,可能存在抽样偏差,导致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受限;第三,问卷虽经信效度检验,但仍可能存在主观报告偏差,如学生对“专业认知度”的自评可能高于实际水平。未来研究可采用纵向追踪设计,对同一批学生进行多年级随访,以验证本研究发现的稳定性;同时扩大样本来源,纳入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医学院校,提升结论的代表性。
4.2. 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研究建议本校(或同类院校)可尝试构建分阶段、精准化的生涯教育体系,以提升医学生职业规划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4.2.1. 基于本研究数据的直接推论
1) 大一年级:随机探索与认知启蒙阶段
针对大一学生专业认知薄弱、生涯意识未觉醒的特点,建议开设“专业导论 + 生涯规划基础”融合课程,邀请临床医生、行业专家解读“专业培养方案”“就业岗位图谱”,搭配实验室参观、基层医疗单位见习,破除“专业认知盲区”;增设“医疗行业全景课”,邀请医院、科研机构、医药企业的从业者共同授课,系统介绍三类单位的职业路径与发展前景;组织“行业开放日”活动,分批带领学生参访本地三甲医院、医学科研院所及龙头医药企业,打破对非医院岗位的认知壁垒;以班团组织、学生生活社区为载体,设计“大学生活适应工作坊”“生涯伙伴结对”“学长学姐经验沙龙”等活动,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应试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难题[4] [5]等,以初步建立专业与职业的认知桥梁。
2) 大二年级:尝试探索与迷茫破解阶段
针对大二学生职业兴趣模糊、迷茫率高的现状,建议开展“生涯人物访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访医院、医药企业、科研机构,记录目标岗位的“日常工作内容”“能力要求”,形成职业探索报告;启动“行业导师结对计划”,为每位学生匹配1名医院临床医师、1名科研人员或企业从业者作为双导师,通过定期座谈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跨单位职业探索报告”,对比分析三类单位的能力要求与自身适配度;结合专业课程开设“实践模块”,搭配“科研入门课”“暑期全科见习”,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学术兴趣”与“职业方向”[6],鼓励参与专业相关竞赛,促进短期目标设定。
3) 大三年级:承诺选择与目标聚焦阶段
针对大三学生需明确考研/就业目标的需求,建议针对考研学生,开设“考研专项训练营”,分专业解读“目标院校招生要求”“历年考研数据”,邀请上岸学长分享“备考时间轴”“参考书选择”;利用AI工具生成“个性化备考计划”,模拟考研初试题型进行刷题训练[7];针对就业学生,开展“简历指导”“笔试面试专题训练营”,解读基层医疗政策,结合“就业时间轴”,制定求职准备双计划[8] [9]。
4) 大四/大五年级:冲刺准备与适配优化阶段
针对高年级学生信息掌握度提升但仍存焦虑的特点,建议针对考研学生可利用AI模拟复试场景,组织“考研复试模拟”,针对“专业问答”“英语面试”进行一对一指导,同时开设“考研失利备选方案”讲座,讲解“调剂流程”“临时就业过渡”等,缓解冲刺焦虑[9];针对就业学生提供“AI简历修改”“结构化面试 + 情景面试”专项训练等服务,对接校友网络、企业资源开展“专场招聘会”,精准匹配岗位需求[8] [9]。此外,需要开展“考研/就业压力疏导”团辅,对存在迷茫、焦虑、挫败感学生提供心理支持。
4.2.2. 可供探索的未来方向
1) 针对“专业认知与规划清晰度正相关”的发现,可探索“专业课程与生涯教育融合”模式,在《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课程中嵌入“岗位能力解析”模块,将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认知同步推进。
2) 考虑到学生对科研机构、企业的认知评分较低,未来可联合本地科研院所、医药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开设“科研思维训练”“医药企业运营”等选修课程,拓宽学生职业选择视野。
3) 针对考研信息掌握随年级提升的特征,可搭建“考研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历年数据、院校政策、备考经验等资源,供低年级学生提前了解,缓解临近决策期的信息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