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已成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之一,尤其强调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跨文化沟通能力。从学科发展内在要求看,英语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语言技能的机械训练,而应转向语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内容导向”教学,以丰富学科内涵、提升教学层次。从学生发展需求层面而言,若缺乏系统的文化输入与表达训练,极易导致其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吴晓威,鞠墨菊,2024) [1],这不仅制约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更阻碍其文化认同与价值观的建立。因此,为回应学科转型与学生发展的双重需要,本研究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以高中英语阅读课程为切入点,系统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路径与策略,旨在实现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化育人目标的有机统一,为学生构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教学参考。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混合式教学模式
借鉴党子奇(2021) [2]的观点,本研究中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指融合线上网络学习与线下面对面教学的优势,通过“线上 + 线下”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形态。
2.1.2. 课程思政
依据张俊玲(2018) [3]的论述,课程思政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专业知识教学全过程,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深度融合的一种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
2.2. 文献综述
自“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外语学科领域相关研究持续增长。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从外语学科自身挖掘思政元素。以英语课程思政检索,检索标准为核心期刊,去除不相关文献共得到232篇有效文献。分析发现,2016年至2022年间英语类课程思政研究成果呈上升趋势,2021年达到峰值,如下图1所示。这一趋势的形成主要源于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推动,会议明确提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为课程思政研究指明方向,促使2021年学界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Figure 1. Analysis of general trends in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English curriculum
图1. 英语课程思政总体趋势分析
现有研究明显倾向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下图2所示。具体体现在:课程设计层面,许吟雪(2025) [4]基于OBE理念深化思政元素挖掘;教材建设方面,魏榕(2024) [5]构建生态话语分析框架促进价值观转化;此外,曹进与赵宝巾(2021) [6]探索教材与育人机制一体化建设,肖琼与黄国文(2021) [7]提出六要素框架推动实践体系化。这些成果共同形成了以高等教育为主阵地的研究格局。
Figure 2. Research hotspots in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图2. 课程思政研究热点
然而,针对高中英语阶段,特别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为载体进行课程思政系统融合的研究仍显不足。现有研究多侧重于文化内容的比例分析或宏观必要性探讨,缺乏对文化分类体系、思政映射路径及可操作教学评价模式的深度建构。本研究旨在弥补这一不足,聚焦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构建集内容挖掘、教学实施与科学评价于一体的完整路径。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与文化根基,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文化认知与国家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阅读课程思政,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有助于应对当前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失衡问题,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力与跨文化传播能力。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在育人目标上高度契合。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诚信、仁爱、爱国、进取等价值理念,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和“社会责任”相贯通,能够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英语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名人事迹、经典故事、节日习俗、哲学思想等素材,不仅能增强英语课堂的文化内涵与教学吸引力,也有助于学生在理解与表达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再者,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应对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内容不足的必然选择。研究表明,现行高中英语教学存在较为明显的“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吴晓威、鞠墨菊,2024)。最后,融入实践也是贯彻新课标要求、强化学科育人功能的具体体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并重视“文化意识”素养的培育。将传统文化融入阅读教学,正是对课标理念的积极响应,使英语课程不仅成为语言能力训练的载体,更成为价值观塑造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从而切实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教育命题。
综上所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阅读课程思政,在目标、内容与价值层面具有高度一致性,也是弥补当前教学文化缺失、增强学生文化理解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有效路径。
4. 融入路径的起点: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与思政元素挖掘
中小学英语教材作为塑造学生文化认同、国家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关键载体,其内容选编与阐释方式直接影响文化育人的实效性。现有关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的研究多集中于文化内容的呈现比例与结构分析,尤其聚焦高中阶段教材中世界文化元素的分布探讨,但对中华文化本身的融入机制关注不足。(杨银花&蒋婷,2024) [8]为此,本研究以《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2019人教版)必修三为例(见表1),对其阅读语篇进行文本细读,系统识别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解析其与课程思政目标的契合点,从而为后续教学融入提供内容依据和实施基础。具体挖掘结果如下表1所示。
通过对教材的系统梳理可以看出,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三的阅读语篇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涵盖了传统节日、道德故事、文化交流、科技成就等多个方面。这些元素不仅为语言学习提供了真实的语境,更成为承载思政教育内涵的有效载体。教师应深入挖掘这些元素,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其文化内涵,并自然融入价值引领,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5. “双线四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阅读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
构建与实施
基于前述理论框架与内容分析,本研究构建了以“线上 + 线下”双线融合为环境支撑、以“感知–理解–表达–践行”四阶递进为认知主线的教学实施路径(简称“双线四阶”路径)。(如图3所示)该路径以
Figure 3. Online-offline course design flowchart
图3. “线上” + “线下”课程设计流程图
人教版必修三Unit 2 “Mother of Ten Thousand Babies”为典型案例,通过系统化的活动设计与评价机制,实现语言学习、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
5.1. 准备阶段:文化元素挖掘与课程思政切入点设计
以“Mother of Ten Thousand Babies”为例,深度挖掘文本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设计课程思政切入点:
(1) 文化元素与思政切入点
① 仁爱精神:林巧稚“万婴之母”的奉献事迹,思政切入点设为“医者仁心与职业伦理教育”济世
Table 1. An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and ideological-political integration points in the reading texts of PEP high school English compulsory book 3
表1.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阅读语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及思政融入点分析
单元主题 |
课文标题 |
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
文化内涵解读 |
课程思政融入点 |
Unit 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
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 |
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赏月、吃月饼的习俗;春节(Spring Festival)放鞭炮驱邪的传统 |
体现家庭团聚、敬畏自然、祈福辟邪的传统价值观与文化认同 |
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凝聚功能;辩证看待习俗变迁,培养环保意识 |
Unit 2 Morals and Virtues |
Mother of Ten Thousand Babies |
林巧稚身上体现的“仁爱”“奉献”“济世”精神;她“重义轻利”、服务家国的选择 |
彰显了儒家文化中“仁者爱人”“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
涵养个人品德,弘扬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
Unit 3 Diverse Cultures |
San Francisco (Travel Journal) |
文中提到的华人移民历史、唐人街(Chinatown)的存在、中餐馆 |
体现了中华文化坚韧不拔、勤劳奋斗的民族性格和兼容并蓄的生存智慧 |
认识海外华人对世界的贡献;理解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意义,树立开放包容的文明观 |
Unit 5 The Value of Money |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
课文本身虽源自西方文学,但可通过中西对比,凸显中华文化“重义轻利”“诚信为本”“勤俭节约”的传统财富观 |
通过批判性视角,反思拜金主义,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中超功利的价值理性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进行批判性思考,弘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理念 |
情怀:其“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人生选择,思政切入点设为“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培育”重义轻利:放弃优厚待遇坚守岗位的职业操守,思政切入点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与诚信”。
② 厚德载物:终身未婚却成为万婴之母的博大胸怀,思政切入点设为“传统美德与人格修养塑造”。
(2) 三维教学目标设定
① 语言目标:掌握人物品质、职业伦理相关词汇(如devotion,compassion,integrity等)及传记文体特征。
② 文化目标:理解“仁爱、奉献、济世”等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层文化内涵。
③ 价值目标:引导学生认同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
5.2. 四阶实施:双线融合的教学活动序列
(1) 线上感知:多模态输入与文化情境创设
推送资源包括:① 纪录片英文片段;② 中国传统医德文献简读;③ “最美医生”案例视频。学生完成在线导学案,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医者仁心”。
(2) 线下理解:深度阅读与价值引领
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关键语句:“She devoted her whole life to...”“A doctor’s compassion should be like...”;小组研讨“林巧稚选择背后的文化动机”;教师引导中西医德观对比。
(3) 混合表达:语言输出与文化传播
线下开展“如果我是一名医生”主题演讲;线上录制“我眼中的林巧稚”英文短视频,分享至学习平台。
(4) 项目践行:价值内化与创新实践
小组合作完成“新时代职业精神”英文访谈项目,采访不同职业人士,制作英文报道,践行所学价值观。
5.3. 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与模型适配
为确保本研究的评价体系兼具科学性基础英语综合与适用性,选取了在教育与企业培训领域久经验证的Kirkpatrick四层次评估模型和Bloom情感目标分类作为核心理论框架。本小节旨在阐述这两个模型的理论渊源,并论证其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阅读中情境下的适配性与改编理据。
(1) Kirkpatrick模型:从培训效用到教育过程的贯通
Kirkpatrick模型由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Donald L. Kirkpatrick于1959年提出,最初旨在系统评估企业培训项目的实际效果。尽管该模型源于企业语境,但其“重过程、看改变、求实效”的内核,与当代教育评价改革中强调核心素养、关注学习历程与价值塑造的理念高度契合(熊素娟,2019) [9]。本研究将其引入阅读评价(见表2),正是看中其全面的、动态的视角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育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缺陷。
Table 2. Teaching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scale (Adapted from the Kirkpatrick model)
表2. 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基于Kirkpatrick模型改编)
评估层次 |
评价指标 |
评价方法 |
权重 |
Level 1:Reaction学生反应 |
学习兴趣、参与度、满意度 |
课程反馈问卷、课堂观察记录 |
20% |
Level 2:Learning学习效果 |
文化认知程度、语言掌握水平、价值理解深度 |
前后测对比、作业分析、单元测试 |
30% |
Level 3:Behavior行为改变 |
价值内化程度、文化表达意愿、跨文化行为 |
行为观察记录、项目表现评估 |
30% |
Level 4:Results学习成果 |
项目成果质量、文化传播效果、价值践行表现 |
成果评价量表、展示汇报评分 |
20% |
(2) Bloom情感目标分类:价值内化过程的科学标尺
对于价值引领类教学目标(如对林巧稚事迹与传统医德的认同与践行)的评价,单纯的知识性测验显得力不从心。为此,引入了以Bloom为首的委员会于1964年公布、由Krathwohl主笔的情感领域目标分类学(见表3)。这一分类体系为观察和衡量学生价值观的“隐性”成长提供了可操作的“显性”标尺。
Table 3. Evaluation scale for value objective attainment (Based on Bloom’s taxonomy of the affective domain)
表3. 价值目标达成度评价量表(基于Bloom情感目标分类)
情感目标层次 |
具体表现 |
评价方式 |
接收 |
愿意了解林巧稚事迹和传统医德 |
课堂参与度观察 |
反应 |
主动参与讨论并表达观点 |
讨论质量分析 |
价值评价 |
认同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 |
反思日志内容分析 |
组织 |
将传统美德纳入个人价值体系 |
项目作品价值取向分析 |
价值性格化 |
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所学价值观 |
长期行为跟踪观察 |
Kirkpatrick模型构成了我们评价体系的横向维度,它回答了“我们在哪些方面进行评价”(反应、学习、行为、结果)。而Bloom情感目标分类则构成了评价体系的纵向深度,特别是在“行为层”和“结果层”中,它精细地刻画了“价值目标是如何层层内化并最终体现的”。
5.4. 反馈与优化机制
每轮教学结束后,通过Kirkpatrick四层次评估数据和分析Bloom情感目标达成度,重点评估“医者仁心”“职业伦理”等思政切入点的实施效果。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包括:① 学生价值认知前后测对比;② 教学反思日志分析,形成完整的教学改进闭环。“双线四阶”路径通过环环相扣的阶段设计和双线融合的活动安排,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现自然融入,通过权威评价量表验证教学效果,确保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实现深刻的价值引领和文化认同。
6. 结语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基于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构建了以混合式教学为支撑、以多维目标与四阶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框架,并配套设计了注重过程与表现的评价工具,为一线教师开展文化融合教学提供参考。该路径旨在改善当前教学中“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引导学生在理解与表达文化的过程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与理解。未来可在不同教学场域中进一步探索该路径的适用性,持续优化教学策略,以促进英语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