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Study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on of Loc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e.2025.15112092, PDF, HTML, XML,   
作者: 任宇荟, 曹刘慧, 代义龙, 彭 爽, 秦 硕, 任陆宇, 王思寒, 徐嘉璇, 王 绪, 杨陈朝阳, 阎玮洋, 王新宇*: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济宁;殷广方: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山东 济宁
关键词: 地方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Local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Innovation
摘要: 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特定区域的精神基因与价值密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鲜活资源。本文以地方文化(“山东鱼台稻改文化”)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地方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凝练稻改文化“居弱图强、同心同德、艰苦创业、拼搏奉献”的精神内核,辨析其与红色文化、乡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的辩证关系,提炼其独特育人价值。依托建构主义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从课程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数字传播四个维度,构建“理论浸润–文化熏陶–实践淬炼–数字赋能”的立体化融合体系,重点强化地方文化与思政教学的深度耦合,为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激活地方文化育人效能、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与感染力提供实践参考,同时为地方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探索新路径。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era of moral education, local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carries the spiritual genes and value codes of a specific region, providing vivid resources for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takes local culture (Shandong Yutai rice reform cul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ally sorting out the research results related to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condenses the spiritual core of rice reform culture, which is “living in weakness and trying to be strong, being of one heart and one mind, hard work and dedication”, and analys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the red culture, vernacular culture education and labour education, and refines the unique resources of the culture. Relying on constructivism theory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we build a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ion system of “theoretical infiltration-cultural inculcation-practical refinement-digital empowerment” in four dimension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ampus culture, social practice and digital dissemination. The integration system focuses on strengthening the in-depth coupling of local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oviding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ctivate the efficacy of local culture in educating people, enhancing the pertinence and infectious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xploring new paths for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e.
文章引用:任宇荟, 曹刘慧, 代义龙, 彭爽, 秦硕, 任陆宇, 王思寒, 徐嘉璇, 王绪, 杨陈朝阳, 阎玮洋, 殷广方, 王新宇. 地方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716-72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092

1. 引言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地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鲜活分支,是特定区域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奋斗实践中积淀的精神财富,兼具历史性、地域性与实践性。从陕西红色文化蕴含的延安精神[1],到湘潭红色文化承载的伟人精神[2],从湖湘非遗文化彰显的匠心传承[3],到微山湖文化凝结的抗争意志[4],地方文化以丰富形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天然素材。稻改文化作为地方文化中以群众性生产实践为核心的典型形态,是特定地区人民在改造自然、突破生存困境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结晶——以“山东鱼台稻改文化”为例,20世纪60年代,鱼台人民在“汛期一片汪洋,旱季盐碱泛白”的恶劣条件下,通过兴修水利、改良农田实现从“缺粮县”到“余粮县”的历史跨越,凝练出“居弱图强、同心同德、艰苦创业、拼搏奉献”的精神内核,成为地方文化中极具教学价值的思政素材。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多元文化冲击、教育方式单一化等挑战。部分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艰苦奋斗精神弱化、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5]。习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地方文化虽非传统意义上的“红色文化”,却与红色文化共享“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如广西红色文化中民族融合体现的开放包容[6]、新疆红色文化中兵团精神彰显的开拓进取[7],均能为思政教育提供可感知、可共情的教学载体;而“鱼台稻改文化”作为地方文化中“实践属性”突出的分支,更能通过“生产实践与精神凝练”的双重形态,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可感知、可实践的教育载体。

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类地方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如关千一[1]探讨陕西红色文化通过“专业结合、数字赋能”融入思政教育,黄爱英[2]提出湘潭红色文化“课程–实践–文化–网络”四维融入路径,黄文[3]研究湖湘非遗文化通过“教材建设、社团活动”激活育人效能,但对“稻改文化”这类“生产实践型”地方文化关注不足;部分研究虽涉及地域文化与思政教育结合[4],却多停留在宏观的文化传承层面,缺乏稻改文化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设计。基于此,本文以稻改文化为切入点,系统补充其与思政教学融合的具体路径,完善地方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体系。

2. 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2.1. 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从现有研究来看,地方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已形成多维度探索格局。在红色类地方文化融入领域,李晓娟[7]提出新疆红色文化通过“课堂情境教学、红色研学实践”融入思政教育,凸显地域文化的情感共鸣价值;陈松友、吕路军[8]强调东北抗联精神需依托“新兴媒介传播、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周子林[9]则聚焦黑龙江红色文化,主张通过“课程体系开发、网络育人拓展”强化文化与教学的耦合,这些成果为“稻改文化”融入教学提供了方法论参考。

在传统文化类地方文化融入方面,陈庆庆、李祖超[10]从“课程体系构建、校园文化营造、社会实践拓展”维度,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赵伟[11]探讨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在涉农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强调“课程优化、实践强化”的融合策略;黄文[3]研究湖湘非遗文化融入时,主张通过“教材建设、社团活动”激活文化育人效能。但现有成果仍存在不足:一是对稻改文化这类“生产实践型”地方文化关注不足,未能挖掘其“劳动实践与精神内核”的双重教学价值;二是缺乏地方文化与不同学科教学的适配性设计,如贺鹏宇、田艳[12]聚焦涉农高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模式,虽涉及农耕文化资源,却未将其精神内核与专业教学结合。

2.2. “鱼台稻改文化”的概念界定、精神内涵与教学价值

2.2.1. 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与红色文化:二者均蕴含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红色文化源于革命战争年代,聚焦于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鱼台稻改文化”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聚焦于改造自然、发展生产,是红色文化在和平建设时期的地域实践延伸,更强调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与乡土文化教育:乡土文化教育侧重地域民俗、历史传统的传承,“鱼台稻改文化”则以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实践为核心,是乡土文化中“实践维度”的集中体现,不仅包含文化认知,更强调实践精神的培育,与思政教育中“知行合一”的要求高度契合。

与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以培养劳动观念、劳动技能为基础目标,“稻改文化”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劳动与地域发展、集体利益、精神追求结合,不仅为劳动教育提供文化载体,更将劳动与地域发展、集体利益相结合,提升劳动教育的思想高度,助力大学生树立“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服务社会”的观念。

2.2.2. “鱼台稻改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教学价值

“稻改文化”的精神内核可凝练为“居弱图强、同心同德、艰苦创业、拼搏奉献”[13] [14],其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具象化素材、二是艰苦奋斗教育的沉浸式载体、三是社会责任教育的情感纽带。

3. 地方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理论支撑

地方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设计,需依托科学教育理论,确保其合理性与有效性。其中,建构主义理论与体验式学习理论为核心支撑。

3.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非对现实世界纯粹客观的呈现,而更多是人们针对客观事物形成的解释、假设或理论假说。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新的猜想与逻辑推理持续涌现,推动人类获取新的认知成果,使对世界的理解一步步向真理靠近。但真理的探索没有终点,知识的发展也始终处于永无止境的迭代过程中。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15]

3.2. 体验式学习理论

大卫·库伯提出体验式学习本质是认知体验螺旋上升、循环迭代的过程,具体可划分为四个核心阶段:首先是通过亲身参与形成的具体体验阶段,接着进入对体验过程的观察与反思阶段,随后上升至抽象概念提炼与归纳总结阶段,最终落脚于在新场景中检验所学的应用阶段。在该理论视角下,学习者获取学习体验的核心路径有二:一是依托“具体体验”实现的感官感知,二是借助“抽象概括”完成的理性领悟,而这一学习体验的积累,最终将助力知识的深度内化与情感层面的共鸣生成[16]

4. 地方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融合路径

将地方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的丰富与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以“鱼台稻改文化”为例:

4.1. 课程融入:依托建构主义,打造“理论 + 案例”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学生基于自身经验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理论 + 案例”教学模式正是该理论的实践载体。通过将“鱼台稻改文化”的具象案例与思政理论结合,能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完成对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思政理念的深度理解,而非被动接受知识。

4.1.1. 分课程适配:精准匹配思政理论与稻改案例

针对不同思政课程的育人目标,设计差异化的“理论 + 案例”地方文化专题教学内容,确保案例与理论的高度契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集体主义”章节,以稻改“全民挖渠”为核心案例,详细呈现1964年鱼台县组织10万余名群众,耗时5个月建成7296条干支渠道、3500座桥涵闸的历史细节[17],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建构集体主义认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部分,将稻改置于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结合“1966年鱼台县水稻产量从47,750吨跃升至58,255吨”的历史数据[18],对比稻改前后农民“靠天吃饭”与“科学种田”的生活状态变化,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与成就;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乡村振兴”章节,引入鱼台县2020年大米销售额超6亿元的案例[19],对比稻改时期“解决温饱”与当前“产业增收”的目标升级,探讨稻改精神对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启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1.2. 校本课程开发:系统构建稻改文化知识体系

单独开发《地域实践文化与时代精神——鱼台稻改文化专题》校本课程,系统讲解稻改文化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涵作为思政课程的补充,形成“理论 + 案例”的完整教学链条。以鱼台县王鲁镇稻田画[20]为案例,讲解王鲁镇稻田画所用5种彩色水稻的选育、种植技术,同时穿插鱼台稻改时期“改良农田、培育良种”的历史,让学生理解现代彩色水稻种植技术与稻改时期农业技术革新的传承关系,认识到稻改文化中“突破技术瓶颈、适应自然环境”的精神在当代农业中的延续,补充思政课程内容。

4.2. 校园文化:营造“沉浸式”文化氛围

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打造校园稻改文化场景。建设“稻改精神主题广场”“稻改文化长廊”,设置“无声课堂”;定期举办“稻改故事演讲比赛”“稻改主题文创设计大赛”,让学生在创作中传承文化;将稻改文化融入新生入学教育、校园文化节等品牌活动,让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接受教育。

4.3. 社会实践:构建“体验–反思–应用”实践体系

高校可与鱼台县合作建立“稻改文化实践教育基地”,设计分层实践活动。基础层:开展“稻作劳动体验”,让学生参与育苗、插秧等劳动,完成“体验–反思”环节;进阶层:组织“稻改文化宣讲团”,让学生将所学转化为宣讲内容,实现“抽象–应用”;创新层:鼓励学生围绕“稻改文化与乡村振兴”开展课题研究,如设计稻改文化研学路线,将稻田画观赏、稻改历史纪念馆参观、农耕体验等环节串联,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与体验感。通过这种创新实践,让学生将稻改文化理论知识与旅游产业实践相结合,培养其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为地方发展提供建议,践行“知行合一”。

4.4. 数字传播:开发“技术 + 文化”教育资源

建设“鱼台稻改文化数字资源库”,整合历史文献、口述视频、VR场景等资源,接入高校图书馆与思政专题网站,供师生查阅。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稻改故事短视频”“精神解读图文”,扩大传播范围;开发稻改文化慕课,将其纳入思政线上教学环节,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教育全覆盖。

5. 结语

地方文化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核与实践属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从陕西红色文化到湘潭红色文化,从湖湘非遗文化到微山湖文化,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而“稻改文化”的“生产实践”特质,更成为地方文化与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纽带。

本文依托建构主义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构建“理论浸润–文化熏陶–实践淬炼–数字赋能”路径,重点强化了地方文化与课程、实践、数字教学的耦合,为地方高校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创新思政教育提供了可操作参考。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地方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长效机制,完善文化资源开发体系,让地方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发挥更大价值,助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关千一. 陕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 大众文艺, 2025(1): 161-163.
[2] 黄爱英, 陈琪. 湘潭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5, 42(2): 110-116.
[3] 黄文. 湖湘非遗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3): 205-207.
[4] 张亚茹, 杨赟, 郭天, 刘明慧, 付洋洋. 文化“两创”理论下微山湖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 交叉科学快报, 2024, 8(3): 296-301.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5] 陈松友, 王楠. 新时代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 34(4): 112-115.
[6] 陈燕艺, 陈桁烽. 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探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 38(8): 114-117.
[7] 李晓娟. 新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J]. 昌吉学院学报, 2025(3): 99-103.
[8] 陈松友, 吕路军. 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10): 140-143.
[9] 周子林, 寇玉达. 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5, 43(9): 100-103.
[10] 陈庆庆, 李祖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 36(4): 123-128.
[11] 赵伟, 郭志远, 张立新, 等. 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智慧农业导刊, 2025, 5(11): 159-162.
[12] 贺鹏宇, 田艳. 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校“劳动教育 +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 智慧农业导刊, 2025, 5(16): 154-158.
[13] 杨超, 程洪建, 赵磊, 等. 鱼台“稻改”不能忘却的记忆·永不褪色的精神[J]. 山东画报, 2017(7): 90-93.
[14] 赵磊, 赵静. 鱼台: 让“稻改”精神厚植沃土[J]. 支部生活(山东), 2018(12): 46.
[15] 张亚娟.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综述[J]. 教育现代化, 2018, 5(12): 171-172.
[16] 胡广涛. 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软件的设计与开发[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4.
[17] 古帅. 水患、治水与城址变迁——以明代以来的鱼台县城为中心[J]. 地方文化研究, 2017, 5(3): 61-69.
[18] 李忠秋. 1960年代济宁滨湖稻改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15.
[19] 吕兵兵, 蒋欣然. “鱼台大米”香飘四方[J]. 农业知识, 2021(18): 47-50.
[20] 张贺, 蔡奕欣, 宋雪, 等. 王鲁镇创意农业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研究[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4): 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