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一站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效能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One-Stop”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Finance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摘要: 在金融科技迅猛发展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传统金融学教育模式面临重大挑战。本研究基于齐鲁理工学院的教学改革实践,设计并验证了一套以就业为导向、产教深度融合的“一站式”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通过构建“校内实验(模拟化)–校外实训(项目化)–顶岗实习(员工化)”的三阶递进式实践链条,优化了教学流程;同时依托“开放式”管理模式,突破校企合作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实证研究表明,该体系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数字技能、职业素养及就业竞争力,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适应行业变革、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education model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Based on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of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is study designed and verified a set of “one-stop”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with employment orientation and deep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The system optimizes the teaching process by constructing a three-step progressive practice chain of “on-campus experiment (simulation)-off-campus practice (project)-post practice (employee)”. At the same time, relying on the “open” management mode, we will break through the barrier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realize resource sharing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system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tudents’ digital skill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provided a useful reference for finance major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o adapt to industry changes and deepen the supply-sid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文章引用:巩乾雯, 石爱玲, 王芳. 产教融合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一站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效能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1): 429-43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11015

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十四五”以来,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金融业态在科技的驱动下正经历深刻重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指出,要推动金融科技从“立柱架梁”全面迈入“积厚成势”新阶段,这要求金融人才必须具备跨界融合、实践创新和数字化运营的能力[1]。然而,与行业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仍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据麦可思研究院《202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与“职业期待吻合度”连续数年徘徊在较低水平,反映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错配[2]

高校金融学实践教学体系的三大核心困境:

(1) 当下校企合作模式存在明显的形式化特征,大多联合项目只是签署合作协议并设置标志,缺少系统化的人才培养规划,全流程的质量保证体系,成果分配准则和权责划分架构,造成企业实际介入程度通常比较低。

(2) 当下实践教学内容明显滞后,很难跟上金融科技,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等快速发展领域的步伐,学生在核心业务流程上的实操经验比较少,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与行业实际需求的差距逐渐增大,急需经由革新性改革加以弥补。

(3) 管理职能“碎片化”现象具体表现为: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校企合作中的信息壁垒与协同障碍,导致实践教学资源分布分散,难以构建高效的统筹整合与动态优化机制。

为应对上述挑战,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推动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以促进就业市场精准对接”[3]。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齐鲁理工学院“以就业为导向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教改项目为实证案例,旨在系统回答: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有效响应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并以实质性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根本目标的实践教学系统化方案?

2. 理论基础与先行研究

2.1. 核心理论梳理

(1) 产教融合理论:Etzkowitz的三重螺旋理论认为,大学、产业和政府通过互相补足资源形成创新生态,大学和产业的协同是人才培育的结合点[4],为本文“校企利益共同体”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国内学者张智敏提出“校企协同育人四维模型”认为,校企协同育人必须打破组织边界的制约,从目标、资源、过程、评价四方面突破,为“开放式”管理设计提供思路[5]

(2) 实践教学理论:成果导向教育(OBE)由Spady提出,以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成果为起点,强调教学过程逆向设计(就业能力需求倒推培养目标) [6],与本体系“就业导向”的三阶路径契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Piaget)认为,学习是学生在“情境–协作–意义建构”中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为本体系“虚拟仿真场景”,“企业真实项目”等实践环节提供理论支持[7]

2.2. 先行研究评述

国内外金融学实践教学模式已形成多元探索:

国外以“CDIO模式”(构思–设计–实现–运行)为主,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将金融工程实践拆解为项目设计–风险模拟–成果交付全流程,但该模式侧重工程化思维,对金融行业合规性、风险性考虑不足[8]

国内以“三阶六步模式”(认知–模拟–实战)为代表,如刘莉亚等提出“校内模拟 + 校外实习”的两阶段设计,但存在校企协同深度不足(企业仅提供实习岗位,不参与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脱节(模拟实验与真实业务差距超40%)等问题[9]

现有研究普遍缺乏两大支撑:一是理论整合应用,未将OBE、建构主义与产教融合理论系统结合;二是科学成效验证,仅6%的研究采用控制组对比或统计模型,导致结论可信度不足。

本研究通过“三阶递进路径 + 开放式管理机制 + DID模型验证”的三维设计,弥补现有研究短板。

3. “一站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式构建

本项目以“成果导向教育(OBE)”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石,构建了一个贯穿本科四年的“一站式”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并非阶段的简单拼接,而是一个以“数字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双主线,逐级进阶、有机融合的生态系统。

3.1. 第一阶段:校内实验——夯实数字素养与认知奠基(大一、大二)

本阶段目标是从“高中毕业生”向“具备数字意识的金融专业人”转变,核心是认知构建与模拟感知。

认知构建前沿赋能的企业深度沉浸体验:不是一次简单的走马观花的参观。使用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进行资管、投行、保险科技等场景的角色体验。同时设置“金融科技前沿系列讲座”,构建产业认知。

模拟感知“金融–技术”融合的仿真实验教学体系:使用“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将python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工具在低年级课程中应用。开设《智能投顾》《量化投资》等跨学科实验项目,进行虚拟市场的验证,构建“技术赋能金融”的思维模式。

3.2. 第二阶段:校外实训——项目驱动与角色深化(大三)

本阶段目标是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应用”的跨越,核心是项目实战与角色内化。

项目教学引入企业“真问题”作为大项目任务: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将企业真实问题转化为大项目的驱动性课题,采用“揭榜挂帅”方式,让学生担当主角,跨专业组建团队,校企双师共同指导,完成分析需求到构建原型的全过程。

角色融入打造高仿真“金融沙盘”和“赛教融合”体系:打造高仿真的“金融沙盘”。在校内建设“数字金融实验室”,模拟各种业态混合型情境,开展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高仿真实务操作。将“东方财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挑战赛”、“金融科技创新大赛”等赛事赛题和规则深度嵌入核心课程,实现“以赛融教、以赛融学”。

3.3.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就业导向与身份转型(大四)

本阶段目标是完成从“学生”到“准员工”的最后冲刺,核心是价值创造与身份认同。

价值创造:推行“实习–毕设–就业”一体化模式:学生的毕业实习必须输送到与毕业论文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的业务岗位。其毕业论文即是为该部门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由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确保成果兼具学术价值与业务价值。

身份认同:建立“实习生–管培生”衔接通道:在顶岗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可直接进入企业的管培生选拔流程,实现“毕业即入职,入职即重点培养”的无缝对接。

4. “开放式”管理运行机制的创新实践

为确保“一站式”实践教学体系在齐鲁理工学院有效落地,必须建立符合本校实际、能够打破组织边界的管理运行生态。本项目立足学校现有条件,开展了以下创新实践。

4.1. 协同治理机制: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

针对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的普遍现象,本项目由商学院分管就业副院长牵头,与多家金融机构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协议》,明确双方权责。企业提供业务岗位和带教导师,学校开放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资源,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场地和设备支持,形成了“资源互换、优势互补”的可持续“基地共建 + 资源共享”合作机制。

4.2. 师资共建机制:打造实用型双师队伍

立足学校师资现状,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采用“引进来 + 走出去”双向流动,聘请济南本地金融机构业务骨干担任“产业导师”,同时,每学期选派3~4名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2~3个月的“业务岗位实践”,参与实际业务,积累一线经验。

4.3. 数据驱动机制:建设智慧化管理平台

针对实践教学管理中的过程监管难题,利用实习软件,“全过程 + 可追溯”的扩展开发实习管理模块,记录学生从岗位匹配、实习过程到就业去向的全流程数据,形成完整的实践能力电子档案。

5.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为科学评估“一站式”体系成效,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对比设计,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确保结论可信度。

5.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实验组:齐鲁理工学院2021~2023届参与“一站式”体系的金融学专业学生,共87人,覆盖全部参与项目班级;

控制组:分为两类:

① 同校控制组:齐鲁理工学院同年级未参与项目的金融学学生,共85人,确保生源质量、课程设置基本一致;

② 外校控制组:邻近同类院校2021~2023届金融学学生,共88人,确保院校类型、区域经济环境匹配。

数据来源于三方面:① 学校教务系统(课程成绩、证书获取记录);② 就业办统计数据(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起薪);③ 企业反馈问卷(实习表现评分、合作满意度),有效问卷回收率92%。

5.2. 测量指标设计

根据OBE能力成果目标,从学生发展、校企合作、师资建设三个维度设计测量指标,具体如下(见表1):

Table 1. Measurement indicators for OBE competency outcomes

1. OBE能力成果测量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测量方式

数据类型

学生发展

数字技能

银行/证券从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比例数据

职业素养

“东方财富杯”等赛事获奖数量

计数数据

就业竞争力

专业对口率、平均起薪

比例/连续数据

校企合作

合作深度

新增合作企业数量、共建课程数量

计数数据

企业满意度

合作企业满意度评分

定序数据

师资建设

双师型队伍质量

双师型教师比例、企业实践教师数量

比例/计数数据

5.3. 数据分析方法

描述性统计:分析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各指标上的均值、标准差(如证书获取率、起薪),初步判断差异方向;

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一站式”体系对学生能力的影响(如H0:实验组与控制组证书获取率无差异,若p < 0.05则拒绝H0);

差异中的差异(DID)模型:为排除时间趋势等混淆因素,构建DID模型评估体系净效应,模型设定如下: Y i,t =α+ β 1 Treat i + β 2 Post t + β 3 ( Treat i × Post t )+γ X i,t + ε i,t 其中, Y i,t 为被解释变量(如专业对口率), Treat i 为分组虚拟变量(实验组 = 1,控制组 = 0), Post t 为时间虚拟变量(体系实施后 = 1,实施前 = 0),β3为核心解释变量(政策净效应), X i,t 为控制变量(学生性别、成绩排名), ε i,t 为随机误差项;

信效度检验:企业满意度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 = 0.85 (>0.7,信度良好),KMO检验值 = 0.81 (>0.7,适合因子分析),确保数据可靠性。

6. 实施成效、现实挑战与改进路径

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本项目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需要持续改进的挑战。

6.1. 实施成效:基于实证数据的成果分析

6.1.1. 学生就业质量显著提升

(1) 证书获取方面:参与项目学生中,银行从业、证券从业等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到85%,较项目实施前提升21个百分点。

(2) 竞赛获奖方面:在“东方财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挑战赛中获奖数量从年均3项增加到9项,实现突破性增长。

(3) 就业质量方面:2023届至今通过项目实现就业的学生中,专业对口率达到85%以上,起薪平均高于其他毕业生约3%。

6.1.2. 校企合作深度拓展

在原有基础上,新增5家合作企业,包括2家本地城商行和3家证券公司营业部。合作内容从接收实习生扩展到共同开发实践课程。

6.1.3. 师资结构明显优化

商学院金融学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从32%提升至55%。4名教师通过企业实践成功转型,开设了与行业紧密结合的新课程。

6.2. 现实挑战:深层障碍剖析

6.2.1. 制度性障碍:跨组织协同的刚性约束

企业制度:金融机构保密制度限制核心业务开放,如银行信贷风控模型、券商投研数据脱敏率不足50%,导致40%的项目局限于客服、柜员等基础环节,核心业务覆盖率低;

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缺乏产教融合激励政策,企业参与教学的投入无法享受税收减免,导致头部金融机构合作意愿不足,仅1家头部机构参与项目。

6.2.2. 文化性障碍:角色认知与激励不足

学生层面:学生思维向员工思维转换困难,25%的学生存在实习敷衍、考勤不规范等问题,企业导师反馈职业素养待提升的比例达30%;

企业导师层面:缺乏有效激励,带教工作无额外薪酬、不纳入职称评定,导致45%的企业导师带教时长不足60小时/年,低于协议约定标准;

校内教师层面:重科研轻实践倾向仍存,30%的教师认为企业实践影响科研产出,参与积极性不足。

6.2.3. 资源性障碍:供需匹配的结构性矛盾

校内资源:虚拟仿真设备更新滞后,现有设备仅支持基础场景模拟,无法覆盖前沿场景;

企业资源:实习岗位数量与质量不匹配,年均提供60个岗位仅能覆盖85%的实验组学生,且核心岗位占比不足20%,基础岗位占比超80%;

区域资源:济南本地金融科技企业数量不足20家,较一线城市差距显著,导致前沿实践项目资源匮乏。

6.3. 改进路径:可行性与落地建议

6.3.1. 突破制度性障碍:构建“三方协同”政策体系

校企协商:签订《保密协议补充条款》,明确可共享的业务范围,建立项目分级机制;

政策争取:联合本地金融办、税务局申请产教融合税收优惠,推动企业参与教学的投入按15%抵扣所得税,同时争取省级金融教育协同平台资质,对接头部机构资源。

6.3.2. 化解文化性障碍:强化角色认同激励机制

学生培养:将职业素养纳入必修模块,建立实习表现——就业推荐联动机制;

导师激励:设立“优秀产业导师”奖项,推动企业导师——校内教师职称互认;

教师引导:将企业实践纳入职称评定指标,设立实践教学成果奖,激发教师参与积极性。

6.3.3. 弥补资源性障碍:优化资源整合配置模式

企业拓展:与合作企业约定核心岗位占比不低于30%,同时引入金融科技公司,新增前沿岗位;

区域协同:与青岛、烟台等地金融机构建立跨区域实践基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弥补本地资源不足。

7. 结论与展望

实证研究显示,“一站式”实践教学体系同“开放式”管理运作机制相结合,这是推动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并加强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关键途径,它依靠系统化的规划框架,把产业前沿需求准确地融入到人才培育的各个环节当中,从而达成了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根本性改变。

展望将来,金融学实践活动教学体系会表现出“无处不在”“智能化发展”“群体化互动”这三种突出特点,后续研究要重点考察这几个地方,第一是应用AR/VR技术营造“流动的教学平台”,扩充实践教学场所涵盖的范围;第二是依靠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构筑“智能业务辅助系统”,给予个性化的学习服务;第三是由牵头创建“区域性金融教育数字化合作网格”,促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得以共享,从而构建起开放型的终身学习生态圈,如今的实践活动教学方式同社会实际需求还存有较大的差异,须进一步加强探索和改良。

基金项目

齐鲁理工学院2022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MJG202207)。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 [Z]. 2022.
[2] 麦可思研究院. 202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
[3] 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 2022.
[4] Etzkowitz, H. and Leydesdorff, L. (2000) The Triple Helix: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Innovation in Action. Routledge.
[5] 张智敏, 李雪. 校企协同育人四维模型构建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3): 168-173.
[6] Spady, W.G. (1994) Outcome-Based Education: 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7] Piaget, J. (1954)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the Child. Basic Books.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8] Crawley, E.F., Malmqvist, J., Östlund, S., et al. (2007) 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CDIO Approach. Springer.
[9] 刘莉亚, 何佳讯. 金融学专业“三阶六步”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 高等教育研究, 2021(6): 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