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ies of Empow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摘要: 人工智能(AI)正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的变革与发展,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优化教育实践、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AI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丰富和教学效率提升带来机遇,但也面临技术伦理风险、价值导向偏差、教师角色转型等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可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应用创新、加强技术研发、优化队伍建设和坚守教育本质等策略,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is deeply affect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AI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optimize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and it is also an inevitable trend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I can provide important opportunities for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teaching content enric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efficiency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it also faces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the risk of technical ethics, the deviation of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roles. To meet these challenges, we can use strategi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promoting application innovation, strengthening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ptimizing team building and sticking to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麦泽恩.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策略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1): 436-44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11016

1. 引言

随着新一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AI)作为一项新兴数字技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对各行各业带来颠覆性影响。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人工智能凭借其数据挖掘、智能交互与个性化推荐等技术优势,成为高等教育变革的新动能,尤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如何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以达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界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的焦点议题。

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育大学生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的重任,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1]。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契合思政育人的整体目标,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结合数字技术等形式来进行优化和升级,更好地满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的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3]。近年来,学界针对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如何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大量研究,大多都认为人工智能作为新的数字技术,在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不少优势。首先,个性化需要和精准化的数据有利于践行落实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4] [5]。其次,人工智能内容生产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产向创造力和想象力并驾齐驱的方向发展,通过激发创意,为内容缺口补位[6]。最后,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得教育者更加高效、系统地认识教育客体,教育方法更加注重过程性、具备前瞻性[7]。由此可见,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吸引力和针对性的重要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教学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将生成式AI、分析式AI和交互式AI等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智能化的教学手段赋能教育实践,有助于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育人效率,更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时代活力。然而,人工智能的介入也带来了技术伦理边界模糊、价值导向偏差风险、教师角色重构等一系列现实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成为推动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核心议题。故此,本文将从机遇与挑战的双重视角出发,通过对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为推动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以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和育人目标的有效达成。

2.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机遇

2.1. 教学模式创新:个性化学习与智能评估提升教学效果

人工智能赋能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给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创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使得学生个性化学习具有了现实的可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的是学生的思想问题,具体到单一学生身上,其家庭背景、过往经历、自身性格一般都具有特殊性,因此可以说每个学生的思想都具有特殊性。针对不同思想的学生进行“大水漫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结果和效用也是不同的,这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设置目的。分析式AI,如学习行为分析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路径,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输入信息,即时输出相应的内容。这就有利于把不同学生的思想情况电子化信息化,输入到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工智能中,得到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个性化学习方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案,在大体统一的教学下,针对具体的学生,给与不同的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案,自主学习和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到思想上的熏陶。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实时监测和评估,向教师提供精准反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希望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授课方式方法。但是学习效果无法直接从数据中体现出来,需要进行数据分析才能得出一定的结论。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学习通,雨课堂等方式将学生的签到率,答题正确率,作业分数等数据收集起来,再输入到分析数据的人工智能中,得到不同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课堂结束后人工智能就可以将该堂课的数据分析结果以及与之前的数据进行比较之后得出的结果提交给教师,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实时监测和评估。在得到数据分析结果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效果。华中师范大学运用AI技术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新模式,创建“华小茜”等数字思政课教师形象,拓展“主课堂 + 云课堂 + 实践课堂”多维思政育人矩阵,构建了沉浸互动的思政课程教学场域[8]

2.2. 教学内容丰富:数据资源与虚拟仿真平台提供优质教学过程

在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展示的素材资源不够顺应时代潮流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常见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人工智能可在两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从而提供优质的教学过程。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整合和分析海量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素材。当前,虽然自媒体非常发达,且互联网上每天都能生成大量视频、图文等素材,但由于网络上的各类素材过于繁多,并且许多素材可能并不适合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因此,找到比较新颖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求的网络素材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而具有联网功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网络信息检索和整合功能,可以辅助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查找、整合、分析网络上的海量数据,找出合适的教育资源,应用到课程教学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协助教育者构建虚拟仿真平台,模拟现实场景,进行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教育者脑海中构建的思想场景与受教育者脑海中想象的不同,建立虚拟仿真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在革命历程中发生的许多经典场景可以通过VR、MR等虚拟仿真平台进行再现。例如,可以通过虚拟仿真平台重现中共一大、长征、开国大典等经典场景,让学生可以体会到活生生的历史,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与感悟。在当前,人工智能虽然不能直接构建相应的虚拟仿真平台,但是可以辅助教育者进行建设工作。

2.3. 教学效率提升:技术支持与辅助工具优化教学管理

人工智能可以从技术支持与辅助工具两个方面实现对教学管理的优化,并以此促进教育者教学效率的提升。具体而言,分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分析学生行为数据,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单个教师要面对的学生非常多。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慕课、学习通、雨课堂等网络平台收集好学生的行为数据,然后将数据导入人工智能中进行分析。这一方式可以让教师对学生有更深的了解,更好地认识到学生对课程的疑问和潜在的思想问题,从而针对这些疑问和问题,对课程教学进行调整,达到促进学生思想进步和教学效率提升的目的。特别是针对学生身上潜在的思想问题,如果没有在问题爆发之前解决,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人工智能可以及时发现这些潜在的问题,并向教师发出警告,让教师去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此外,人工智能可以作为教师备课、授课、评价等方面的辅助工具。在过去几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的备课和课后评价大多都是通过网络来进行。备课方面,根据课程需要和实际教学情况,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收集网络上合适的资源素材,制作PPT。授课时,交互式人工智能,如智能助教在课堂中能发挥辅助的作用,例如实时与学生互动,即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进行课程评价时,分析式人工智能可自动判断出学生是否在认真进行填写,再对该填写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得到学生对课程的更为真实的评价。

3.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挑战

3.1. 技术伦理挑战:隐私泄露与人际关系异化的风险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出现技术伦理层面上的挑战是可以预料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存在学生隐私泄露的可能性。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人工智能,需要进行学生信息的收集、储存、输入、分析和输出等环节,这些环节都有可能导致学生的数据泄露。例如,在具体应用中,向学习行为分析的分析式人工智能输入学生的脸部信息,使得人工智能可以识别到具体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的表现。但如果出现管理不严,或者是外部入侵的情况,可能会使得储存在人工智能数据库中学生的脸部信息遭到泄露。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教学中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导致师生关系疏离,出现人际关系异化的现象,从而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在今天,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了比较先进的地步,并且还在不断向前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不断结合是大势所趋。但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如果没有加以限制,过分依赖人工智能,有可能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传统教学中如果遇到课程上的问题,学生会去询问教师来得到答案。但现在,学生也可能去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或者交互式人工智能进行互动,得到一个回答。如果当教师的回答与人工智能的回答有较大区别的时候,可能会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疏离。教育效果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使用会导致学生更关注新颖的形式,而不是关注具体的内容。

3.2. 价值导向挑战: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的背离

从技术哲学视角看,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赋能存在清晰的边界。人工智能作为强大的辅助工具,可以通过分析海量学习数据精准描绘学生画像,实现内容推送的“个性化”,并承担知识传递与管理的重复性劳动,从而将教师解放出来,专注于更深度的价值引领与思想交锋。然而,这种算法逻辑也可能侵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核。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价值引导”,它是一个通过情感共鸣、理性思辨与生活实践,引导学生构建价值理性、塑造健全人格的复杂人文过程。这一过程深植于交往理性与人文关怀,强调情境性、生成性与主体间性。相比之下,人工智能的核心是“算法理性”,其逻辑建立在数据驱动、模式识别与效率优化的工具理性之上,追求标准化、可计算与概率性的“最优解”。当丰富多元甚至矛盾的价值观念被简化为可量化的数据标签时,教育的丰富性与开放性可能被算法的单一维度所“窄化”。海德格尔曾警示,技术是时代的座驾,然而能够驾驭技术从而影响时代进程的,永远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人[9]。人工智能在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警惕其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越界”。它的角色应被严格界定为辅助者而非决策者,是帮助教育者更高效地触及学生、理解学生的“智能”,而不是替代教师进行价值判断与情感关怀的“人工”。教育归根到底始终是人与人之间充满温情的对话。

3.3. 教师角色挑战:信息素养与技术能力的不足

将日益发达的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给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人工智能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技术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10]。相对于在日常生活中就经常接触网络信息的青年教师,部分年纪较大的教师可能不具备很强的信息素养能力,甚至会对新技术有不适应,排斥的心理。高校思政教师如果没有较强的信息素养能力,既无法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提高教学效果,也无法正确引导学生面对当前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在具体运用方面,相比当前教学中主要使用的各种工具,如黑板、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应用非常稀少。而使用生成式AI、分析式AI和交互式AI等人工智能,评价这些人工智能输出的结果等都需要技术能力。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新颖的事物,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标志性产物之一的ChatGPT从问世到现在也只有三年不到的时间。因此,要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利用好人工智能这一个新颖的工具,需要教师、技术人员和教育部门等不断探索适合且高效的使用路径。

4.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4.1.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与制度保障

要想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从政策与制度上做好保障。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推动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结合。人工智能是当前世界科技竞争的最前沿,只有出台有利于人工智能发展的相应政策,并制定好一系列标准、完善法律法规,同时制定促进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刺激政策,让人工智能企业去和高校进行合作,才能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工智能的赋能水平。建立高校人工智能资源共享制度也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有高校根据自身资源设计出人工智能之后,可以通过建立网页、小程序的形式实现人工智能资源共享,让来自全国各个地方的高校通过网络进行访问。此外,还可以将设计好的人工智能的代码和使用的硬件信息分享到其它高校,实现人工智能资源共享。

4.2. 推动应用创新,开发思想政治教育专用人工智能

开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专用人工智能,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危机,也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高校可通过与国内的人工智能企业进行合作,投喂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学术数据和学生数据,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专用的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有人工智能企业推出了比较成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高校可以通过与这些企业进行合作对较成熟的人工智能进行思想政治领域的改造,更加便捷地开发出思想政治教育专用的人工智能。此前已经接触过类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学生,也可以更快地上手。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去开发不同的人工智能。例如,根据思修、近现代史、毛概和马原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不同,开发出相应的课程专用人工智能。除此之外,也要及时向高校学生宣传、普及使用国外人工智能应用的不安全性。青年学生可能会为了猎奇,去向国内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询问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敏感话题。因此,高校思政教师需要及时向大学生普及相关知识,让大学生认识到使用国外人工智能应用会遇到的意识形态领域上的风险。开发高校思政教育专用人工智能,还需要从内容审核机制、伦理风险评估和设计人机交互原则三方面去构建一个初步框架。第一,建立动态更新的敏感词库与语义理解模型,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进行实时过滤与多轮审核,确保其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绝对可靠,杜绝错误价值导向。第二,要将隐私保护、算法公平与透明性置于首位。定期进行伦理审查,评估数据使用边界,防止算法偏见,并向师生适度公开人工智能决策逻辑,建立纠错与问责机制。第三,要遵循“辅助而非替代”原则,设计人性化、情感化的交互界面。注重引导式对话与启发式教学,使人工智能成为温和的“学习伙伴”,最终促进师生深度交流与价值共鸣。

4.3. 加强技术研发,建立数据安全保护制度

利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建立一个稳定的数据安全保护制度。一方面是要完善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工智能数据输入、储存、使用等的数据安全保护制度。首先,可通过校内校外合作的形式,建立起数据安全保护制度,同时聘请专业的数据安全管理公司定期对高校教师、学生群体和校内的信息管理部门进行专门的培训。其次,高校的人工智能数据管理人员应当适时对人工智能的数据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加强和完善数据安全保护制度。最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和教师等使用者对数据安全保护制度积极提出改进意见,修复好相应的漏洞。另一方面是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工智能监管机制。教师、学生和技术人员须在该监管机制下才能使用、管理高校内的人工智能的数据。例如,监管机制可以与学校的校园网管理系统相结合,教师和学生通过自己的校园网账号登录后才可以使用校内的人工智能。当面对来自外部的网络入侵时,监管机制也可以及时识别出来,并向技术人员发出警告,让技术人员去解决问题。

4.4. 优化队伍建设,完善教师数字素养培养体系

要想提高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必须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完善高校内部思政教师培训体系。学校应组织集体学习,对全校的思政教师进行数字素养方面的培训,包括科普当前的网络流行文化,如何使用人工智能等知识。二是积极引进相关的优秀人才,包括引进优秀教师和优秀的技术人才。引进优秀的技术人才,有利于建立、使用、维护和修复高校自己的专属人工智能。在具体使用中,如果学生或教师在使用人工智能时出现问题,也可以及时找到技术人员进行解决。三是加强思政教师数字素养实践。可以通过举办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教学比赛,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及时掌握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同时也在实践和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优化人工智能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四是提高思政教师的人机协作能力。重点培养思政教师从人工智能生成的学情报告、互动数据中识别学生思想动态与教学重难点的能力,以及基于数据去优化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的能力。此外,思政教师要深入学习人工智能应用中关于隐私保护和使用规范等知识,确保技术应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技术滥用。

4.5. 坚守教育本质,避免技术理性至上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意人文精神与温情关怀,避免出现技术理性至上的极端情况。高校思政课是为国家培养思想过关的未来人才,坚守教育本质,就是要把目光聚焦到现实中的人身上,也就是学生身上。青年人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让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帮助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推动青年大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通过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点不在人工智能,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因此,不能让量化标准成为衡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唯一标准,也就是不能仅仅凭借单纯的数据就去判断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在利用人工智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此外,应避免技术使用流于形式,防止出现“技术高于一切”的思想而造成本末倒置,应真正挖掘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契合点,合理利用其优势及部分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效果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 彭正德, 邵似玉.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7): 45-50.
[2]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3]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17(12): 10-16.
[4] 董辉, 马鑫一. 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困境与实践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6): 80-83.
[5] 武亚运.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 新样态、技术边界与实践框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 39(5): 124-129.
[6] 王少. 机遇与挑战: AIGC赋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J]. 教学与研究, 2023(5): 106-116.
[7] 燕连福, 秦浦峰.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与对策[J]. 广西社会科学, 2023(9): 201-206.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华中师范大学积极探索AI赋能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新模式[EB/OL]. 2025-06-26.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201/202507/t20250701_1196105.html, 2025-10-15.
[9] 海德格尔. 人诗意地安居[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07.
[10]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EB/OL]. 2021-11-05.
https://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 202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