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隐喻作为文化认知载体,其跨文化差异影响交际效度。英汉“嫉妒”隐喻认知模式有别,易致理解偏差。认知语言学已揭示情感隐喻的普遍性与特异性,但现有研究对“嫉妒”关注少。本研究从体认语言学视角出发,对比英汉语料库中“嫉妒(envy)”隐喻的概念化方式,探究异同及成因。本研究可验证Kövecses观点,丰富“嫉妒”隐喻研究,为跨文化沟通、语言教学翻译及社会心理研究提供支持。
2. 文献综述
具身认知理论提出人类认知不仅依赖大脑,还源于身体与环境互动,但这无法解释抽象概念。概念隐喻理论随后扩展其观点,指出抽象概念通过隐喻形式呈现。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思维方式,通过源域到目标域的系统映射,以具体概念来理解抽象概念,还提出基于具身心智的新哲学视角,以“happy is up”、“sad is down”为例,说明情感隐喻与身体经验的关联[1]。Kövecses系统研究愤怒、幸福、悲伤等多种情感的概念化,提出情感隐喻兼具跨语言普遍性与文化差异性[2]。具身性是情感隐喻普遍性的基础,为情感隐喻跨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框架,推动学界对愤怒、幸福、悲伤、恐惧、自豪、爱、焦虑、无聊、骄傲等情感隐喻的深入研究。国内学者侧重英汉情感隐喻对比,以于宁为代表的学者试图找出基本情感在隐喻概念化方面的普遍性和差异性[3]。
现有研究中,“嫉妒”隐喻的探讨较少。Ogarkova通过语料库分析英语“jealousy/envy”的隐喻概念化方式[4]。罗晓燕总结英汉11种嫉妒隐喻,指出颜色、液体隐喻具有跨语言共性,动物、方位隐喻具有语言特异性[5]。Díaz-Vera和Caballero对比英语与西班牙语,发现英语嫉妒隐喻更多涉及感官体验[6]。Petiak [7]和Mizin等[8]则探讨了乌克兰语与英语的差异,提出嫉妒在乌克兰语中常被隐喻为“黑色”或“愤怒”,更倾向于与“敌意”或“恶意”相关联。Wu和Liu [9]通过多因素分析方法发现,美式英语强调外表、财富,中文嫉妒多与成就、人际关系相关且更具负面性、情感共现频率更高。
在梳理过往研究后可以发现,虽然学界对“嫉妒”隐喻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具身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嫉妒/envy”隐喻的对比不足,概念化差异的成因尚未系统探讨。本研究拟回答以下问题:第一,英汉语料库中“嫉妒”隐喻概念化方式有什么异同?二,英汉“嫉妒”隐喻概念化差异的成因是什么?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聚焦英语与中文“嫉妒(envy)”情感隐喻概念化方式,并选取名词为研究对象。英文“嫉妒”多以“envy, jealousy”表达。汉语以语素为最小音义结合体,嫉妒多由“妒”或“嫉”和其他语素组合而成来表达,如“骄妒、憎妒”等[9]。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固定的隐喻表达——醋,如“吃醋、醋意”。考虑英文“envy”研究较少,中文“妒”使用更频繁,及篇幅限制,本文仅关注英语“envy”与中文“妒”。
本研究借助COCA和CCL语料库,探究英汉“嫉妒(envy)”情感的概念化方式。在COCA语料库中,以“envy”为关键词按非专有名词词性搜索得到4196条结果,经人工核对后最终得到3967条例句,即见图1。CCL为含58.4亿字符的汉语生语料库,以“妒”检索并人工核对词性,得到4921条名词例句。因CCL容量约为COCA的2倍,标准化频率后,从“妒”词例中随机选2070个,与3967个“envy”词例一同分析。
本文采用MIP方法进行隐喻识别。首先通读全文,把握整体文意。随后细分词汇单位,结合索引行分析其在语境中的意义。基于此方法,在3967个英语的“envy”词例中,经判定有1685个(42.47%)被用于隐喻表达;在中文的“妒”词例里,有1117个(53.96%)被认定为具有隐喻用法。
Figure 1. Corpus retrieval of “envy” in the COCA corpus
图1. COCA语料库“envy”语料检索
4. 结果讨论
4.1. 英汉嫉妒情感隐喻的共性
基于人类相同生理与身体经验,英汉语料库对“嫉妒”情感概念化有共通性。统计表明,英汉描述“嫉妒”有4个高频和4个低频共享概念隐喻,体现中美部分重合认知,揭示跨语言情感隐喻的内在联系。
Table 1. Proportion of the shared conceptual metaphors for “envy”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表1. 英汉“嫉妒(envy)”共享概念隐喻占比
源域 |
英文例子 |
百分比 |
中文例子 |
百分比 |
物质 (无形) |
full of/with, a touch/hint/tinge/trace of, suppress, pressed down, mix of/with, a mixture of |
17.5% |
心存嫉妒、心怀嫉妒、 一分、一份、一点、一丝、 压抑、控制、平息、 混合、融合 |
27.93% |
物体 (有形) |
come, toward twisted, tremendous, weight, cold hold, hide, disguise, venom, toxic, poisonous shaft, daggers, arrow, |
29.85% |
接踵而至、相继来袭、 扭曲的,最大的,冰冷的 持著、赠予、隐藏、抛弃、 毒酒、毒箭、 冷箭、利剑 |
24.08% |
容器/ 地点 |
lived in, wrapped up in, freedom from, got rid of, out of, from, between |
9.13% |
在嫉妒中/里、陷在 逃脱、解脱、摆脱、 出于、深渊、地狱 |
10.47% |
力量 |
destroy, impairs, driven, pushes, motivated, |
4.09% |
破坏性、摧毁性、 驱使、促使 支撑、动力、 |
3.22% |
“嫉妒是物质”将“嫉妒”概念化为可测量、可混合且需容器盛放的物质。物质需容器承载,如英文以“full of greed and envy”将身体作为容器,中文用“心存/心怀嫉妒”以“心”为容器。可测量性体现在有大量量词修饰“嫉妒”,且容器存在满溢可能,需抑制溢出,即见表1。如例(1)提前抑制嫉妒避免不良后果,而例(2)中因未抑制导致不良情绪流露。物质多为混合物,“a mix of resentment, envy and appreciation”与“好奇心与嫉妒的混合感觉”均表明嫉妒常与其他情感交织。同时,该隐喻包含“嫉妒是水”隐喻,以“ocean,wave”、“浪、洪流”等描写水的涌现、消退及冲击力,指代嫉妒的出现、消失与破坏力。
(1) A big improvement over two days journey, Rod thought, suppressing a touch of envy.
(2) 前几天我刚好看见她男朋友买了玫瑰在楼下等她,也不知道是不是你们都看见了,才压抑不住嫉妒说这样的话。
“嫉妒是物体”将嫉妒视为有形的物体。作为运动物体时,会因触发条件运动,如“envy accelerated by opportunity”。作为静止物体时具备形状、大小、重量、温度等物理属性,如“a tremendous envy”、“冰冷的嫉妒”,即见表1。同时,物体有可操纵性。例(3)通过“hold”展现个体的掌控状态,例(4)以“赠予”暗示嫉妒的人际传递。此外,该隐喻包含“嫉妒是尖锐物体”和“嫉妒是有毒物体”,前者如“a shaft of envy”、“嫉妒是一把利剑”,以“尖锐”喻示伤害性;后者如“the venom of envy”、“妒忌却恰似一杯毒酒”,借“毒液、毒酒”强调侵蚀性。
(3) A restraint I hold no envy for.
(4) 你赠予的嫉妒,愤怒与侮辱。我都不接受,它们都归属于你共勉之?
“嫉妒是容器/地点”隐喻借助容器的限制性与地点的位置性具象化嫉妒情感。例(5)、(6)均以“wrapped up”、“陷在”等词,展现被嫉妒束缚的状态,而“free of”、“逃脱”则诠释了试图挣脱嫉妒这个“容器”的束缚心理。此外,这里的“地点”有抽象与具象双重属性,抽象层面如“run from interest to envy”,将嫉妒概念化为情感流动中的抽象位置;具象层面如“埋葬在嫉妒的深渊里”,二者共同拓展了“地点”的语义范畴。
(5) And I was just so wrapped up in the envy that I felt for everything you had.
(6) 偶尔也会一直陷在“羡慕嫉妒恨”的世界不能自拔。
“嫉妒是力量”展现嫉妒的多元特性,涵盖破坏性、推动性、激励性,即见表1。例(7)以“destroyed”表明嫉妒可破坏具体情感联结。英文“envy drives the wheels”中的“drive”与中文“在嫉妒和不满驱使下”中的“驱使”相呼应,仅仅强调嫉妒的推动事物发展。英语“motivated by envy”与中文“嫉妒和报复,支撑你走到今天”,则从积极层面揭示嫉妒可能产生的激励效应,共同构建起嫉妒作为“力量”的复杂属性网络。
(7) A sibling’s love is weak and easily destroyed by envy.
(8) 妒忌的破坏性如何?
除高频概念隐喻,英汉语料库还有“嫉妒是建筑物、污渍、阴影、障碍”等低频隐喻。“嫉妒是建筑物”中,英汉都将嫉妒产生发展类比建房,如“build up the envy”;“嫉妒是污渍、阴影”都基于三者负面性,英文“delete the stain of envy”和中文“妒嫉一扫而空”表达消除嫉妒的期待;“嫉妒是障碍”中,英汉都将嫉妒比作“obstacles”、“绊脚石”、“枷锁”,强调其对行动等的干扰。
4.2. 英汉嫉妒情感隐喻的差异性
因为受到不同的文化影响,所以在将“嫉妒”情感概念化时会出现不同的概念隐喻。本文中将从频率差异、相同隐喻域喻体差异、独有隐喻三方面分析。
4.2.1. 频率差异
英汉语料库中都有相关颜色词汇来描写嫉妒。如例(9)用的“green with envy”,将绿色与嫉妒关联起来,使用频率高达8.6%。而中文语料库多使用“烧红双眼、双眼通红”等表述,但是频率只有0.35%,即见表2。
(9) They finished leaving Don Chaney green with envy, wishing he could get this production from his guards every game.
由于嫉妒与疾病均会在心理和生理层面带来痛苦感受,英汉语料库中均存在“嫉妒是疾病”的隐喻,但二者在使用频率与描写角度上差异显著,即见表2。英语中该隐喻占比达10.74%,例(10)通过“cramped with envy”聚焦嫉妒引发的身体痛感;而中文中该隐喻仅占4.47%,更多将嫉妒直接命名为“嫉妒谵妄症、红眼病”等“病症”,并以“寻找药物治疗”等表述隐喻对嫉妒的消解,如例(11)。
(10) Scarlett saw the look they exchanged and her heart cramped with envy.
(11) 因情感僵化也会患嫉妒谵妄症,这些有一种不足感,惧怕被人离弃。
中文“嫉妒是火”隐喻的频率(10.56%)显著高于英文(1.54%),即见表2。在中文中,常借助“妒火如焚”等感受类词汇,生动传递嫉妒引发的焦灼感。例(12)以“汤姆妒火如焚,失控纵火”为例,将抽象的嫉妒情绪具象化为灼烧的身体感受,并最终导致具有破坏力的行动,凸显嫉妒如烈火般的失控性与危害力。
(12) 妒火如焚的汤姆喝酒发狂,烧掉了他原本为了想迎娶哈丽而盖的房子。
Table 2. Comparison of metaphor frequency differences for “envy”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表2. 英汉“嫉妒(envy)”隐喻频率差异对比
源域 |
英文例子 |
百分比 |
中文例子 |
百分比 |
面容 颜色 |
Green with envy, bright green with envy |
8.6% |
眼红、双眼通红 |
0.35% |
疾病 |
sick/weak with envy, crazed/wild with envy, a pang of envy, pained by the envy |
10.74% |
妒病、红眼病 疗妒羹、抗嫉妒药 承受、忍受、忍着 |
4.47% |
火 |
burn upon the fires, ignites,
stoked, burn with, burst |
1.54% |
如火焚似的、妒火焚心、妒火煎熬、妒火如焚、 引火自煎 |
10.56% |
4.2.2. 相同隐喻域喻体差异
在“嫉妒是生物”隐喻中,英文多使用“worms of envy”,以虫子为喻体,暗示嫉妒在心中的滋生与心灵腐蚀;中文语境则常用“妒嫉之蛇”来强化嫉妒的攻击性与危害性,即见表3。尽管嫉妒作为负面情感常与负面形容词关联,但中文语料库中出现如例(13)这样的中性表述,凸显嫉妒者形象的多面性,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复杂情感的包容性。
(13) 蛮性的嫉妒有时也带着几分高贵的气质。
英汉语料库均从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实现对嫉妒情感的多维度具象化。在味觉隐喻层面,英语主要以“bitter”指代嫉妒带来的苦涩感,见表3。中文因常以“醋”象征嫉妒,故多借助“酸溜溜、辛酸、酸涩”等词汇概念化嫉妒,如例(15)中用“一丝酸溜溜的妒意”刻画嫉妒的复杂味觉联想。
(14) I’m sorry did I detect a note of bitter envy in there!
(15) 说起这点,许多过从密切的文朋诗友无不掺和着一丝酸溜溜的妒意,极言鼓吹她的“贤德”。
英汉语料库都将嫉妒概念化为风,如“whirlwind, swirl”、“狂飙疾风”等词,突出其如风般的强大破坏力。此外,英文将嫉妒与季节关联,如例(16)中“envy season”,视其为阶段状态,反映个体情感随时间变化。中文则多用“云雾”、“烟云”等变化天气隐喻嫉妒,体现其暂时性与虚幻性,蕴含中国文化对事物变化关系的思考。
(16) It’s envy season again.
(17) 嫉妒之云雾灰尘一旦扫除,则人才如群星当空,尽在眼前。
虽然,两个语料库中都有将嫉妒概念化为罪行,但是其中的内涵却有所不同。英语中的罪行多使用“sin”一词,含有明显宗教意味,指的是基督教所强调的“原罪”,需要通过“confess”来祈求得到赦免。而中文中所指的罪指的是对封建统治的冲击与道德准则的突破,如例(19)中的“犯七出”等行为,需要通过“克己复礼”来得到避免。
(18) You do have a sin to confess. The sin of envy.
(19) “写休书至少得犯七出,无子、淫佚、不事公婆、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Table 3. Comparison of vehicle differences in the same metaphorical domains for “envy”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表3. 英汉“嫉妒(envy)”相同隐喻域喻体差异对比
源域 |
英文例子 |
百分比 |
中文例子 |
百分比 |
生物 |
moths, worms, mosquito, bite, stung, covetous, vigilant, stupid old |
9.85% |
蛇、狮子、猛虎、狼、
撕碎、咬啮、啃呲、
可怜的、高贵的气质 |
10.92% |
感官 感受 |
see, smell, buzz with, bitter envy |
2.43% |
看到、闻到、吼出 辛酸、酸溜溜、酸涩 |
2.23% |
罪行 |
sin, confess |
3.2% |
罪行,犯了 |
0.35% |
天气 |
envy season |
0.17% |
云雾灰尘、过眼烟云、
酸风妒雨 |
0.8% |
4.2.3. 独有隐喻
“嫉妒是商品”是英文语料库中特有的隐喻,通过赋予嫉妒价值属性,暗示其在特定语境中可被视为可利用的“商品”。如例(20)直接将嫉妒与石油并列,凸显其作为“资源”的可交易性;例(21)通过“stole”一词,间接赋予嫉妒可窃取的“商品流转”属性,共同体现该隐喻对嫉妒工具化的认知视角。
(20) There are two great commodities in that Arab-Muslim region: Oil and envy.
(21) The pictures tell the story of a young girl so beautiful, she stole envy from the moon.
5. 英汉“嫉妒”情感隐喻的相似性及差异性阐释
5.1. 英汉“嫉妒”情感隐喻的相似性阐释
Kövecses指出,情感隐喻的形成和人类生理结构、身体经验紧密相连[10]。鉴于人类身体体验在诸多基本层面存在普遍性,不同国家与文化里便有可能出现相同或类似的情感隐喻。
5.1.1. 相同的生理结构
人类相同的身体结构和生理特征,使中美对“嫉妒(envy)”的基本认知相似。“嫉妒是面容颜色”体现面部生理结构与情绪表达的关联。嫉妒时神经系统调控面部肌肉收缩舒张、影响血液流动与血管扩张,导致面容颜色改变(如红、绿)。“嫉妒是容器中的物质”揭示了嫉妒时身体各器官系统出现呼吸急促、胆汁分泌增多等变化,使人觉得身体被“物质”充满。同时,人体作为容器有承受限度,过度嫉妒会超出身体调节范围,以情绪爆发形式呈现(如容器中物质溢出)。同时,容器中物质多为混合物,也契合嫉妒常与其他情绪混合的特点。
5.1.2. 相同的身体经验
日常生活中,人们把与外界互动积累的身体经验,投射到对嫉妒的理解上,催生出多样的嫉妒源域。对物体和生物的感知是理解嫉妒的重要身体经验基石。我们能切实感受物体的温度、大小、重量、形状等属性,其与嫉妒情绪有微妙相似;动物的攻击性、植物生长特性等,也为嫉妒隐喻提供素材。力量有破坏、推动等特性,映射出嫉妒在人际关系和成长中的复杂影响;空间地点的容纳性和限制性,让人们将嫉妒比作“容器”或“危险地点”。感官感受进一步丰富了嫉妒源域。味觉上,用“bitter”、“酸溜溜”传递嫉妒的苦涩。因嫉妒引发的心理不适与疾病相似,产生“嫉妒是疾病”隐喻;火的危险,让“嫉妒如烈火”成为跨语言常见表达。
5.2. 英汉“嫉妒”隐喻的差异性阐释
Kövecses提出,文化和历史经历的差异以及不同认知偏好,是导致隐喻跨语言使用差异的主要因素[10]。不过,鉴于人类经历的方方面面皆受文化影响,这种跨文化差异完全在情理之中[11]。
5.2.1. 医学观差异
中英嫉妒隐喻差异,或与传统医学对“情感–生理”关系的阐释逻辑有深层共鸣,背后是“四体液”与“中医五行”两套传统医学文化模型。古希腊“四体液说”认为嫉妒刺激消化系统分泌黄胆汁致体液失衡、面色泛绿。因绿色在文化认知中与毒性相关,遂被赋予“病态”的道德隐喻,并沉淀为“green with envy”的固定表达。美国现代医学受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影响,将嫉妒解构为可测生理反应,这与“四体液说”的病理化逻辑存在一定延续性。中医五行理论中,嫉妒与“心、火、红”构成象征系统。心为君主之官统摄情志,故嫉妒隐喻多以“心”为容器[3],病理起点常为心火亢盛,外化为“火性”表征,并催生出“红眼病”等病理化命名,强化负面属性并构建生理规训依据。现代中医延续该理论,认为情志过激可损伤对应脏腑精气,将焦虑症、抑郁症、胃肠功能紊乱等划归此类疾病。
5.2.2. 哲学观差异
英语社群对嫉妒的认知与“天人两分”文化模型存在共鸣。该模型凸显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征服与控制”倾向,因此常将嫉妒类比为季节,认为其存在内在规律却难以受主观意志直接支配。为洞悉嫉妒本质,现代西方心理学中常通过量化心理变量,将其从主观情感体验中抽离,以客观理性方式剖析成因、发展及影响并制定应对策略。汉语社群对嫉妒的认知,更贴近“天人合一”文化模型。这一模型是中国传统哲学在情感领域的投射,强调自然与人性、变化与恒常的辩证统一,因此倾向于将嫉妒视为自然现象与情感体验共生的产物。风雨带来的潮湿阴冷,常被用来对应嫉妒时内心的酸涩凄凉;云雾、风雨的形态多变,也恰似嫉妒情绪的无常。
5.2.3. 宗教观差异
美国社群对嫉妒的认知受新教原罪观与预定论的影响。原罪观将嫉妒视作需忏悔救赎的罪行,预定论赋予职业与世俗成就神圣意义,视努力工作、追求财富为上帝拣选的印证,形成积极入世的宗教伦理。因此,当代美国人倾向从个体行为模式理解嫉妒,勇于风险承担,强调自我实现,且视嫉妒为市场竞争的自然副产品。中国无全民性宗教信仰体系,但儒家伦理思想兼具宗教功能且逐具宗教特质。在儒家“家国一体”观念下,嫉妒认知与“国”、“家”紧密相连。因嫉妒失控可能损害统治稳固与家庭和谐,故儒家倡导“克己复礼”,个体倾向于风险规避,重视社会和谐。儒家又以“中庸之道”为嫉妒认知注入包容维度,体现对人性复杂面的理解与接纳。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以平和、理性的方式对待嫉妒情绪,反映了儒家文化模型在当代的延续。
5.2.4. 经济模式与地理物产差异
中美嫉妒隐喻的味觉投射差异鲜明,美国以“苦”为情感载体,中国以“酸”为核心意象,其根源或可关联到不同地理物产与饮食传统。美国嫉妒隐喻中“苦”味的主导性,与殖民贸易影响下的地理物产密切相关。作为咖啡、可可全球供应链主导者,美国将拉美咖啡种植园、西非可可产区纳入经济版图,形成以浓缩咖啡、黑巧克力为核心的苦味饮食体系。同时,温带大陆性气候下干燥环境导致味觉钝化,咖啡因提神作用与嫉妒引发的警觉心理同构,为“苦味”承载嫉妒情感提供了认知基础。而在南北不同气候影响下的本土农业塑造了中国对“酸味”的饮食偏好。南方湿热催生出酸爽柑橘类水果,北方干冷则孕育出以醋为代表的发酵酸味体系。酸味刺激口腔的收缩、刺痛感,与嫉妒带来的“心口发紧、喉间哽塞”形成通感,而有关醋的表达也沉淀为嫉妒的固定表达。
6. 结论
本研究基于具身认知与概念隐喻理论,对比英语“envy”与中文“嫉妒”语料库数据,考察英汉“嫉妒(envy)”情感隐喻概念化特征。研究发现,英汉“嫉妒”隐喻有共性,源于人类共通的生理结构与身体经验;也有差异,体现在隐喻使用频率及相同隐喻域喻体差异。研究验证了情感隐喻兼具普遍性与文化变异性的理论,补充了体认语言学跨语言对比研究,揭示了中西医学观、哲学观、宗教观以及经济模式与地理物产差异对隐喻建构的影响。这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语言教学与翻译实践提供了系统性知识。不过,研究未对比英文“envy”与中文“醋”,以及语料库规模差异或影响频率分析。未来可拓展研究范围,结合心理学实验推动情感隐喻跨学科发展。
致 谢
感谢姜蕾教授在数据收集设计中的宝贵建议。感谢张有军教授对论文结构提出的宝贵建议。感谢董革非教授设计指导本研究,并对稿件进行审阅、修改与润色。同时感谢我的家人在论文写作中给了我很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