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谚语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简练而富有哲理的短语。它们通常源于口语,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在民间广泛流传。谚语虽然字数不多,但寓意深远,能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复杂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谚语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凝聚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为中国文化宝库增添了璀璨的瑰宝,对中国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文化想要走出去,书籍的英译质量不可忽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译者开始关注中国书籍的英译,同一经典作品的英译本也层出不穷,但质量也参差不齐。典籍中的谚语翻译更是译者翻译的难点。谚语翻译的核心困境在于,如何在“让读者看懂”和“保留原文文化特色”之间取得平衡。归化和异化正是处理这一对矛盾的主要策略。如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葛浩文的译本在英语国家取得成功,其便是用异化法和省略法翻译《生死疲劳》中的谚语,保留谚语中的中文文化,为西方读者构建真实的“他者形象”,有助于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1]。但异化可能会造成译文生硬、晦涩,使人费解等理解障碍,如果读者缺乏相关文化背景,可能会对保留的意象产生错误理解,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在此情况下,采用归化译法抓住谚语内容和喻义,舍弃形象和比喻,以表征原意的通顺表达[2]。二者之间的平衡如何把握?体认翻译学要求译者探究谚语背后的认知机制和现实体验,当无法直译时,如谚语,不是简单地用归化谚语替换,而是去挖掘其深层的“体认”核心,并用目标语读者能认知的方式重新表达。因此,本文将以体认翻译学为指导,依据其“现实–认知–语言”的核心原则,对所举例的谚语进行体认解读,探讨翻译策略,分析翻译效果。
2. 从认知语言学到认知翻译学
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第2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开始成型。该学派主要研究自然语言范畴化的结构特点、语言组织的功能原则、句法和语义之间的关系与概念分界、语用的经验基础和交际背景、语篇模式的认知表征、语言演化的认知基础和文化因素等。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后,认知语言学逐渐成为我国主流学派之一[3] [4]。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众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认知翻译学,以研究翻译过程。认知翻译学是一门涉及认知心理学和翻译学的新兴学科,他以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探讨译者的认知活动和心理行为[5]。认知翻译学观点认为,翻译并不简单只是语言的转换,而更是一种认知活动。它把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动态作为研究对象,从四个层面研究翻译:深层认知层面、意义构筑层面、翻译表现层面和外部层面。认知语言学与认知翻译学都强调认知过程在语言和翻译中的重要性。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而认知翻译学则关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的认知过程,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系统的转换过程。两者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层面和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3. 从认知语言学到体认语言学
四川外国语大学的王寅教授以及川外体认团受认知语言学与西方后现代哲学思想的启发,在研究中发现,认知语言学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认知语言学宣称要深刻反思英美分析哲学,但究竟具体反思的是什么却语焉不详[6]。其次,认知语言学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语言理论,而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该理论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其研究范围广泛且深入,但还未能将其与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结合在一起。辩证唯物观包含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而作为探讨语言与认知的关系的认知语言学,势必要考虑认知与现实世界的关系[3]。基于此,王寅教授及其团队将研究放在了探讨认知与物质世界以及实践的关系上,并提出,“认知语言学”的名称突出心智,而忽略了现实世界对人的心智的影响,忽略了人的心智的来源,因此该名称存在不妥之处[3]。因此,王寅教授及其团队认为,应将“认知语言学”修补为“体认语言学”以强调辩证唯物观对人的认知的影响。该修补突出了中国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强调“认知–语言”的过程,而修补后的“体认语言学”将其核心原则确认为“现实–认知–语言”[7]。该核心原则强调,人的认知来源于现实世界,人们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体验形成认知,该过程可称为“体–认”过程。该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为基础,强调语言凝缩于人的认知,而人的认知来源于对现实世界的体验。
4. 从体认语言学到体认翻译学
人的语言是具有体认性的。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们,因为相似的现实世界体验,会创造出核心相似的语言。例如中文常用“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谚语来比喻一个坏的因素破坏了整体。而英语国家同样有类似的比喻如“the fly in the ointment”,这是英文中的一个习语,源自于《圣经》中的典故,用于形容破坏整体美好事物的小事。两个不同国家的不同习语具有相同的释义,就是因为两个国家的人民对于现实世界具有相似的体验与认知。同样,人类写作也是基于生活经验。“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文学作品便是体验与认知相统一的产物。因此,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语言可译,便是因为人类基于现实世界而产生的认知具有相通之处,正是因为有相同之处,才使翻译成为了可能。因此,王寅教授及其团队同样提出,基于认知语言学而建立的认知翻译学,同样忽视了“体验”对于人类语言互译的重要性,因此,将其修补为“体认翻译学”,以强调唯物世界对于人类认知的影响,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辩证观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8]。概括地说,体认翻译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源于三个方面创新资源要素的整合:马列主义唯物论,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与体认语言学以及认知科学[9]。本研究认为,汉语中的谚语同样是劳动人民基于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发展而来,该语言具有体认性,因此此类翻译问题,同样可置于体认翻译学理论之下进行探讨。
5. 谚语具有体认性
谚语,是随着人类语言能力的提高和社会历史的进步而产生的一种口头艺术[10],而“体认”概念之于谚语,应当融合文化与集体意识[11]。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形成了对于气象经验的经验总结,便产生了诸如“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日落胭脂红,无风必有雨”之类的谚语;而作为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劳动人民同样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以谚语形式总结出了农业经验,如“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等谚语。且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形成的经验也就不同,谚语也就不同,如,在江西地区流传着“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的谚语,而到了闽南地区,该谚语则转变成了“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而到了北方,更是成为了“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这些无一不反映着谚语这一语言独特形式所具有的体认性。
谚语常借助形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和具体。例如:“新官上任三把火”使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述了新官上任时的情景。“新官上任”属于与广大劳动人民息息相关的、所熟悉的现实世界相关联的人事物,而“三把火”则是在此基础之上,借用喻体,将“三把火”所代表的人物初期所展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行动传达给人民。同样“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以吃刚出锅的热豆腐会烫嘴的生活体验,来喻指人类在做事或追求目标之时,若过于急躁、缺乏耐心,可能会导致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谚语具有显著的体认性特征。谚语深深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中,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等。要准确理解和翻译谚语,译者需要深入体验和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找到最恰当的译文表达。
6. 谚语体认性及其英译
根据体认翻译学“体验–认知–语言”的核心原则可知,语言来源于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观又表明,人类的认知来源于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因此,就翻译而言,必然要触及语言背后所蕴含的认知,以及该认知形成的现实世界的基础。表面上看,翻译是语言到语言之间的转换,但更深层次上,它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民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的异同。只有将对于翻译的研究从语言层面深入到对于现实世界的“体验”的层次,才算是触及了翻译的本质。因此,我们以此为标准来判断谚语英译的优劣,分析现存英译是否达到了体认相统一。
例1: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译文1:The skinny camel is bigger than a horse.
译文2:It is better to own 10% of an elephant than 100% of a rat.
这句谚语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语境,它用来比喻即使是一个处于劣势或衰落的强大实体,其底蕴和实力仍然超过一个普通的实体。这里的“骆驼”通常被看作是耐力强、负重能力大的动物,而“马”虽然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战争伙伴,但在负重能力上通常不如骆驼。因此,这个谚语强调的是底蕴和实力的对比,而非单纯的外表或状态。在翻译这句谚语时,译者需要认知到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和比喻,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这一含义。同时,译者还需要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习惯,以便他们能够理解并接受这一译文。
译文1在字面上直译了原句,但忽视了谚语背后的比喻和文化含义。它只强调了“瘦”的骆驼和马的体型对比,而没有传达出骆驼作为强大实体即使衰落也依然强大的含义。此外,这个译文也没有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认知习惯,因为“skinny camel”在英语中并没有类似的文化比喻。而译文2,这个译文虽然使用了不同的动物来比喻,但成功地传达了原句的核心含义,即拥有强大实体的一小部分也比拥有普通实体的全部要好。这个译文使用了英语中常见的“elephant”和“rat”作为比喻,易于目标语言读者理解和接受。根据体认翻译学的“体验–认知–语言”核心原则,译文2更好地传达了原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文化含义和比喻,同时也考虑了目标语言读者的认知习惯。相比之下,译文2是更好的选择。
例2:远水救不了近火。
译文1:Water from afar quenches not fire.
译文2:A slow remedy can not meet an urgency.
这句谚语源于中国的日常生活经验,形象地说明了在紧急情况下,远处的资源或帮助往往不能及时到达以解决眼前的危机。这里的“远水”指的是远离火源的水,“近火”则指正在燃烧的火焰。这种体验反映了时间和距离对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的影响。译文1直接对应了谚语的字面意思,准确地传达了“远处的水无法扑灭近处的火”这一事实。然而,它可能未能完全体现谚语所蕴含的紧急性和距离对解决问题的影响。译文2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水”和“火”的字眼,但它通过“slow remedy”和“urgency”两个词汇,巧妙地传达了原谚语所表达的紧急性和距离感。它强调了在紧急情况下,缓慢的解决方案无法满足需求,这与原谚语的含义高度一致。比较来看,译文1虽然忠实于原句的字面意思,但在传递谚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哲理方面略显不足。它可能让不熟悉这一谚语文化的读者难以完全理解其背后的含义。而译文2则通过巧妙的词汇选择,成功地传达了原谚语所表达的紧急性和距离感。它不仅忠实于原句的意思,还使得译文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尤其是在跨文化交流的语境中。
例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译文1:One can no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译文2:You canno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
这句谚语来源于中国农村的生活体验,强调的是即使是一个有技巧的厨师(巧妇),在没有必要的食材(如米)的情况下,也无法做出美味的饭菜。这反映了资源的重要性以及现实条件的限制。即无论个人技能如何高超,如果缺乏必要的条件或资源,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或成果。译文1来自于《圣经》当中的典故,《圣经·出埃及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从前以色列人在埃及常常给埃及人做苦力,为埃及人干和泥、制砖等粗活。当时,砖头是用稻草、贝壳、木炭等混合制成的。因此,若没有稻草,砖块也就无法制成。而译文2同样为英语语言中已经广为流传的习语,意为“你不能把母猪的耳朵变成丝绸钱袋”。它直接传达了原句的核心含义:即使你有高超的技能(如制作丝绸钱袋),如果原材料不合适(如母猪的耳朵),你也不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它直接、准确地传达了原句的含义,同时使用了英语文化中一个广为人知的谚语,使得目标语言的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不过相较之下,笔者认为译文1更好。因为“米”是“炊”的必备之物,而“草”同样是“砖”的必备之物,该翻译虽然用于比喻的物不同,但其比喻构建方式是相同的。
例4: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译文1:A dog’s mouth emits no ivory.
译文2:Look not for musk in a dog’s kennel.
译文3:A filthy mouth cannot utter decent language.
译文4:An enemy’s mouth seldom speaks well.
这句谚语源于对狗的习性的一种普遍体验。狗作为一种动物,其口腔自然无法吐出象牙这种珍贵的材料。这里通过“狗嘴”和“象牙”这两个意象的对比,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用以比喻某些人或机构不可能产生出高贵、有价值的东西。译文1直接翻译了原句的字面意思,保留了原句中的“狗嘴”和“象牙”两个意象。然而,由于文化差异,英语读者可能不会立即理解这种对比所传递的深层含义。译文2采用了另一种类似的意象——“musk”(麝香)和“dog’s kennel”(狗窝)。虽然这种表达在英语文化中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但它改变了原句中的“狗嘴”和“象牙”这两个意象,可能导致部分原意的丢失。译文3将原句中的“狗嘴”和“象牙”转化为“filthy mouth”(不干净的嘴)和“decent language”(得体的语言)。这种译文通过类比的方式,将原句中的动物意象转化为人类行为,使英语读者更容易理解其深层含义。然而,这种翻译方式也改变了原句的直接意象。译文4将“狗嘴”隐喻为“enemy’s mouth”(敌人的嘴),并指出其“seldom speaks well”(很少说得好)。这种翻译方式将原句中的动物意象转化为人际关系中的敌对关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原句的寓意,但可能偏离了原句中的直接意象和体验。综上所述,译文3通过类比的方式将原句中的动物意象转化为人类行为,既保留了原句的深层含义,又使其更易于被英语读者理解。因此,可以认为译文3是这四个译文中更好的选择。当然,翻译的质量还取决于具体的使用场景和目标读者的需求。
例5:一个巴掌拍不响。
译文1:One hand alone can’t clap—it takes two to make a quarrel.
译文2:It takes two to tango.
这句谚语来源于对拍手这一动作的体验,即单独一只手是无法拍响的,需要两只手相互配合才能产生声音。这一体验被用来比喻某些事情需要双方的合作或参与才能发生或完成。这句谚语传递了一种普遍的认知:即任何需要双方互动或合作的事情,如果只有一方参与,那么这件事情就无法完成或达到预期的效果。译文1首先直接传达了“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字面意思,即一只手无法拍响,后半部分的“it takes two to make a quarrel”确实可以传达出需要两个人才能引发争吵或冲突的意思。这符合原谚语想要表达的寓意,即没有双方的参与或合作(在这里是负面的合作,即争吵),某些事情(如争吵)就不会发生。但这种表达在英语中并不太常见。译文2则巧妙地运用了英语中的另一句谚语“It takes two to tango”,意为“跳探戈需要两个人”。这句谚语与“一个巴掌拍不响”在意义上高度契合,都强调了需要双方的合作或参与。同时,它也保留了原句的隐喻性,使得英语读者能够轻易地理解其深层含义。因此,两者相比,译文1可能稍显直译,没有像译文2那样巧妙地运用英语中的另一句谚语来传达原句的深层含义。
例6: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译文1:Mosquito never bit the no aperture egg.
译文2:Troubles never come to a man who does no wrong.
译文3:A fly never hovers over a clean pot.
这句谚语所表达的是对于没有瑕疵或弱点的事物不容易受到攻击这一体验的概括。它体现了自然界中的某种规律,也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的某种现象。只有自身没有弱点或错误,才能避免受到攻击或批评。这种认知是基于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刻理解。译文1在意象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变(将“苍蝇”替换为“蚊子”,“无缝的蛋”替换为“无孔的蛋”),但这样的改变并不利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首先,“蚊子”和“苍蝇”在英语中的含义是不同的,且“蚊子”通常不用于这种隐喻。其次,“无孔的蛋”这一表达在英语中并不常见,容易让读者感到困惑。译文2没有直接翻译原句中的“苍蝇”和“无缝的蛋”这两个意象,而是将其转化为了一个更普遍、更易于理解的概念——“没有错误的人不会遇到麻烦”。这种处理方式既保留了原句的核心意义,又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使得目的语读者能够轻松理解。译文3将“无缝的蛋”比喻为“干净的锅”,虽然改变了原句中的具体意象,但整体上仍然传达了原句的意思——即没有瑕疵或弱点的事物不容易受到攻击。这种处理方式在英语中是比较常见的,且易于理解。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角度出发,译文2和译文3都是较好的选择。它们都准确地传达了原句的意思,同时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不过,如果要在两者中选一个更好的,那么译文2可能更为简洁、直接,且更具普遍性,因此可以认为它是三个译文中最好的一个。
例7:情人眼里出西施。
译文1: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译文2:Beauty is in the lover’s gaze.
这句谚语表达的是情感体验中的一种主观美感,即当某人对另一个人产生情感时,往往会觉得对方特别美丽,甚至超过了实际的美貌。这种体验是情感驱动的,与客观审美标准有所不同。揭示了人类情感对审美判断的影响。它指出,美丽不仅仅是外在的、客观的,也是内在的、主观的,受到情感状态的影响。译文1采用了“beholder”一词,泛指观察者或观看者,没有特指“情人”或“爱人”。虽然它捕捉到了原谚语中的主观美感概念,但未能准确传达出“情人”这一特定情境下的情感体验。译文2明确使用了“lover”一词,强调了“情人”或“爱人”的角色。同时,“gaze”一词也暗示了深情地、专注地注视,更符合原谚语中“情人眼里”的情感色彩。这个译文更准确地传达了原谚语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意义。从体认翻译学的“体验–认知–语言”核心原则来看,译文2“Beauty is in the lover’s gaze”更好地体现了原谚语的体认性。它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句的主观美感概念,还强调了“情人”这一特定情境下的情感体验,使得译文在保留原句精髓的同时,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因此,译文2是更好的选择。
7. 体认翻译学与谚语翻译的局限性
谚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华各民族互鉴互动的社会生产实践在中华谚语中得以呈现[12]。农耕文化创制了农谚,如“过了芒种,不可强种”、“豌豆立了夏,一夜一个杈”;游牧文明创造了独属于他们的谚语,如“田不耕生杂草,马不骑性子野”、“秋天不堆羊草,春天就堆死尸”;农牧混合地区,其谚语也相应地呈现出畜牧生产场景,如“骏马遍山坡,马奶流成河”、“冬放洼塘夏放岗,秋放山阴春放阳”等。总之,“物质生产及其技术系统构成的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和文化创造的主要中介”[13]。也正因此,体认翻译学在谚语翻译上具有局限性。
1) 理论本身的局限性。体认翻译学强调基于人类共同的身体体验去寻找“认知共性”,但许多谚语的魅力恰恰在于其文化特异性,即源于某个文化独有的历史、传说、宗教或生态环境,这些并非基于普遍的身体体验。
2) 实践操作的局限性。对每一个文化负载词浓厚的谚语都进行深入的“体认基础”溯源,是一项极其耗时费力的学术研究工作,效率较低。
3) 对译者认知要求高。翻译是译者在知觉行为层生成对译文的初步体察感受,而后深入理解的译文形成过程需要译者主体性的参与,即译者对初步感受进行深入认知加工[14]。体认翻译学要求译者不仅是双语专家,更是“跨文化认知学家”,需具备源语文化洞察力、精准的目标语认知表达力,以及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8. 结语
谚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哲理。这些短小精悍的语句,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更承载着深厚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将这些谚语精准地翻译成英文,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体认翻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该理论强调从“现实–认知–语言”三个层次出发,深入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进而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在谚语的英译中,这一理论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谚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果仅仅从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很容易失去其原有的韵味和深意。本文通过探讨体认翻译学在谚语英译中的应用,旨在展示中国谚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谚语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不仅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在典籍的英译过程中,谚语的翻译尤为关键,其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的传播效果。本文依据体认翻译学的“现实–认知–语言”核心原则,对谚语及其英译的体认过程进行了深入解读,分析了翻译策略及其效果。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发现体认翻译学的三层次观在谚语英译中具有显著的适用性,能够有效指导译者深入理解谚语的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实现谚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有效传播。期待更多的学者和译者能够关注体认翻译学在典籍英译中的应用,不断探索和创新翻译方法,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