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聚焦烧伤与整形外科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带教工作,提出当前带教需求升级与体系滞后并存的困境,分析出教学模式与学科发展脱节、临床实践资源供需不平衡、教学方法与考核体系单一、师资与教学支撑不足四大核心问题。提出构建动态更新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完善考核机制、强化师资建设等破局方法,以期为进一步提高烧伤整形外科临床教学工作质量提供依据。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linical teaching of Master of Medicine students specialising in Burn and Plastic Surgery. It identifies the current predicament where evolving teaching demands coexist with an outdated system, analysing four core issues: teaching models out of step with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imbalance between clinical practice resources and demand; monotonous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systems; and insufficient faculty and teaching support. Proposed corrective measures include establishing a dynamically updated teaching system, innovating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s, refining assessment mechanisms, and strengthening faculty development alongsid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These initiatives aim to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teaching in burn surgery.
1. 引言
烧伤与整形外科作为融合急救医学、修复重建与美容医学的特色学科。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在烧伤与整形外科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临床后备人才的质量。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转型及循证医学的广泛渗透,传统带教体系正面临多重挑战[1]。本文结合临床教学实践,剖析带教现状与问题,提出系统性整改措施。
2. 带教工作现状
当前烧伤与整形外科专硕带教呈现需求升级与体系滞后并存的格局。在培养定位上,专硕以临床胜任力提升为核心目标,需掌握烧伤休克救治、创面修复、整形美容手术等核心技能,同时兼顾患者心理干预、康复指导等延伸能力。教学场景已从单一病房实践扩展至门诊接诊、手术示教、模拟训练等多元场景,部分院校引入多媒体课件、双语教学等形式,甚至通过国际合作搭建跨文化实践平台[2]。从学科发展背景看,烧伤整形外科因安全意识提升导致病例减少,整形外科与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明显,临床资源向美容外科倾斜,这使得专硕培养需兼顾专科深度与难度。
3. 带教工作存在的核心问题
(一) 教学模式与学科发展脱节
传统带教仍停留在疾病诊治导向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聚焦烧伤面积计算、休克治疗等基础内容,对成批烧伤急救、现代武器致伤救治、火灾逃生指导等实用知识涉及甚少,与公共卫生应急需求严重不符[3]。虽然教学案例分析、场景演练等多元化教学纳入体系[4] [5],但教学内容更新滞后,制约了学员临床解决问题能力提升。
(二) 临床实践资源供需失衡
高校扩招导致专硕数量激增,部分导师同时指导数十名学生,而烧伤整形专科病例减少、科室规模萎缩,人均实践机会大幅降低。医患关系紧张加剧了实践困境:美容手术因效果评判主观性强,带教老师不敢轻易让学员参与;应届专硕因无执业资格,难以独立开展基础操作,毕业时仍无法单独完成常规手术。
(三) 教学方法与考核体系单一
教学手段仍以填鸭式大课为主,虽普及多媒体应用,但缺乏双向互动设计,学员主观能动性难以调动。考核侧重理论笔试与操作结果评价,对临床思维、团队协作、医患沟通等综合素养的评估缺失。同时,带教缺乏分层设计,对有临床经验的专科医师与无经验的应届生采用统一标准,因材施教难以落实[6]。
(四) 师资与教学支撑不足
带教老师多为临床骨干,缺乏系统教学培训,重临床轻教学现象普遍。教学辅助资源匮乏,多媒体课件体系不完整,AI等先进技术应用极少,难以满足沉浸式学习需求。医护协同不足,护理团队的创面护理、疼痛评估等专业经验未有效融入带教体系。
4. 整改措施与优化路径
(一) 构建动态更新的教学体系
采用活页式教材机制,建立由学科专家、临床骨干组成的内容审查委员会,每一年更新烧伤急救指南、创面修复技术等前沿内容,强制纳入循证医学、心理干预、康复管理等模块。增设公共卫生应急课程,结合案例开展烧伤救治演练,强化预防与健康教育能力培养。
(二) 创新实践教学与资源配置模式
推行医教协同双导师制,由主治医师与资深护士组成联合带教团队,在换药、手术等场景中同步传授技能与人文关怀,设置缝合练习站与模拟考核区强化实操训练。搭建跨机构病例共享平台,通过AI技术模拟烧伤创面处理、整形手术流程,弥补临床病例不足的短板。建立分层实践体系:对应届生从基础缝合、创面护理逐步过渡到辅助手术,最后逐步到疑难病例处理能力培养。
(三) 完善教学方法与考核机制
推广“案例–模拟–反思”三维教学法:精选重症烧伤、复杂整形等典型病例,组织跨文化团队讨论;利用VR技术开展火灾急救、术后并发症处理等模拟训练;建立学员反思日志制度,强化临床思维培养[7]。构建新考核体系,将医患沟通评分、应急处理表现、科研参与度等纳入总成绩,毕业前需通过住院总医师水平手术考核方可结业。
(四) 强化师资建设与国际交流
实施带教能力提升计划,定期开展教学方法、多媒体制作等专项培训,将带教质量与职称晋升挂钩。搭建国际化教学平台,采用双语双轨模式,通过中外学员混合编组、跨国病例研讨,培育全球医疗协作能力[8]。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库,整合手术视频、3D解剖模型、典型病例等素材,引入VR模拟系统提升教学直观性。
烧伤与整形外科专硕带教的核心在于实现临床需求到教学供给,最后实现能力输出的精准匹配。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模式、完善考核体系、强化师资支撑,可破解当前资源失衡与质量下滑的困境,培养出兼具专业技能、人文素养与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临床人才,为学科发展与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