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近年来,随着中国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国产动画电影在近十年中呈现出类型多样化、题材丰富化的趋势。从《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到《长安三万里》等作品,不仅在国内收获了高票房和良好口碑,还成功走向海外市场,这一趋势表明,在经济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国产动画电影作品的翻译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一环。
目前,该领域研究涵盖了翻译策略、文化负载词处理、字幕翻译技巧等多个方面,但现有研究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梳理与整合。本研究首次对该特定领域进行了系统的文献计量学梳理,为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提供了该领域知识结构的全景图,清晰揭示了研究热点、前沿动态和尚待开发的“无人区”,有助于后续研究者快速定位研究方向,避免重复性劳动,并为提升国产动画电影的翻译实践与跨文化传播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源来自CNKI (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对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的相关文献,本研究将主题词拓展为:字幕翻译和配音翻译。以“国产动画 + 翻译”或“国产动漫 + 翻译”或“中国动画 + 字幕翻译”或“国产动画电影 + 配音翻译”为主题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2014~2025年6月,检索时间为2025年7月6日。对数据题录的标题、关键词和摘要进行逐条阅读,剔除与国产动画电影翻译关联度低的论文,得到有研究价值的文献共120篇。最终,将这些文献的题录信息下载并保存为text文本文档,为进行CiteSpace分析和其他研究做好准备。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借助陈超美教授及其团队开发的科研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对有关近十年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的文献,从文献发表趋势、文献共现关键词、文献来源期刊等方面进行分析,围绕以下3个问题展开: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的总体趋势与特点;研究热点的演进过程和主题类别;对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的启示。
3. 研究数据统计与分析
3.1. 年度发文量分析
文献发布时间与数量的分布可反映该领域的发展与研究前景。借助CiteSpace软件,对120篇有效文献进行统计,绘制出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年度发文数量折线图(如图1所示)。
Figure 1. line chart of annual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on domestic animated film translation research
图1. 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年度发文数变化折线图
2019年以前关于国产动画电影翻译主题的研究较少,在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之后,相关研究文献数量随之显著增加,并在2020年急剧增加,这表明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度有所增加,但此后文献数量又有所减少。结合同期国产动画电影产业发展关键事件,可将该领域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1) 起步发展期(2014~2018年):该阶段年度发文量维持在1~2篇的较低水平,无明显增长趋势。
2) 快速增长期(2019~2022年):发文量呈现阶梯式增长,从2019年的3篇跃升至2022年的20篇。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突破50亿元并启动全球发行,引发翻译研究热潮,这一阶段研究视角丰富,聚焦文化负载词翻译、跨文化传播效果等热点研究[1]。
3) 深化拓展期(2023~2025年6月):2023年发文量10篇,2024年22篇,2025年1~6月已收录25篇。此阶段以《长安三万里》《深海》《哪吒之魔童闹海》等兼具深厚文化底蕴与显著技术突破的国产动画电影,在海外市场热映并引发跨文化传播热议。在此背景下,AI驱动型翻译、流媒体平台字幕适配等聚焦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翻译研究领域,成为学界重点关注的新兴研究方向[2]。
从整体趋势看,发文数量随时间推移呈现上下波动,尽管2025年的统计数据并不完整,但2025年春节档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成为继《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后又一部现象级动画电影。因此,可以预见2025全年的发文数量很容易超越2024年,将再创历史新高。
3.2. 文献来源分析
通过调查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论文的发表载体,可以进一步了解它的发展状况。这些载体可分为四大类:1) 外语类期刊;2) 影视类期刊;3) 文艺类期刊;4) 其他刊物,涵盖文化、传媒、社科等领域的期刊[3]。总体而言,不同类型期刊对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的聚焦程度存在差异。经统计,得出刊载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论文主要期刊的汇总表(见表1)。
Table 1. Summary table of major core journals
表1. 主要核心期刊汇总表
排名 |
期刊名称 |
发文数量 |
1 |
英语广场 |
32 |
2 |
今古文创 |
14 |
3 |
海外英语 |
13 |
4 |
大众文艺 |
4 |
5 |
戏剧之家 |
4 |
6 |
现代英语 |
4 |
7 |
新传奇 |
4 |
8 |
电影文学 |
3 |
9 |
汉字文化 |
3 |
10 |
名作欣赏 |
3 |
11 |
新楚文化 |
3 |
12 |
传媒论坛 |
2 |
13 |
嘉应文学 |
2 |
14 |
声屏世界 |
2 |
15 |
中国民族博览 |
2 |
由表1可见,外语类与文艺类期刊是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论文的主要刊载阵地。其中,外语类期刊《英语广场》发文数量最多,达32篇,远高于其他期刊,体现出该期刊对国产动画电影翻译议题的重点关注;另一外语类期刊《海外英语》发文13篇,也较为集中地刊载了相关研究成果。文艺类期刊如《今古文创》发文14篇,《大众文艺》《戏剧之家》《现代英语》《新传奇》均发文4篇,显示出文艺类期刊对该领域的持续关注。而影视类期刊《电影文学》仅发文3篇,《传媒论坛》《嘉应文学》《声屏世界》《中国民族博览》等其他类期刊发文多为2篇,这说明影视类及部分其他类期刊对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的关注相对有限,相关研究成果在这些载体上的呈现度较低。
3.3. 研究热点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提炼及浓缩,如果某一关键词在特定时期某一领域的文献中反复出现,则该关键词所表征的研究课题就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对近10年间的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分析,笔者利用CiteSpace进行以下数据处理:“Time Slicing”设置为2014~2025,时间切片为1年,“Term Source”勾选“Title, Abstract, Author Keywords (DE), Keywords Plus (ID)”,“Term Type”选择“Burst Terms”,“Node Types”中勾选“Keyword”,“Selection Criteria”中阈值设定为50,视觉可视化效果选择“Cluster View Static”静态显示最终的网络图谱效果,然后绘制出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在最终显示的可视化图谱中,节点越大表示关键词的频次越高,带有紫色圆圈标记的节点表明该节点是关键节点,紫色线框越粗,其文献的中心性越高[4]。关键节点是共被引网络图谱中连接2个及以上不同的聚类的过渡点或桥梁,且是中心值和被引频次较高的节点。其作用代表了一个研究方向(聚类)向另一个研究方向的跃迁,具有指引研究方向演变路线的作用[5]。
Figure 2. Knowledge mapping of keyword co-occurrence
图2.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在图2的知识图谱中,节点代表文献的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与关键词的出现频次成正比。可以看到,图中较为突出的节点有“字幕翻译”、“文化负载词”、“《长安三万里》”、“跨文化传播”、“目的论”、“生态翻译学”、“翻译策略”等,这些关键词所表征的研究课题,正是国产动画电影翻译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
Table 2. Statistical table of keyword co-occurrence frequencies
表2. 关键词共现频次统计表
排序 |
频次 |
中心性 |
出现年份 |
高频关键词 |
1 |
60 |
0.91 |
2017 |
字幕翻译 |
2 |
29 |
0.29 |
2019 |
文化负载词 |
3 |
18 |
0.15 |
2024 |
《长安三万里》 |
4 |
15 |
0.15 |
2014 |
翻译策略 |
5 |
14 |
0.12 |
2020 |
目的论 |
6 |
11 |
0.03 |
2021 |
多模态话语分析 |
7 |
10 |
0.28 |
2020 |
跨文化传播 |
8 |
9 |
0.01 |
2022 |
生态翻译学 |
9 |
6 |
0.01 |
2017 |
电影字幕翻译 |
10 |
5 |
0.00 |
2024 |
三维转化 |
表2汇总了中介中心度排名前10的关键词,它们反映了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可以看出,10个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差异较大。其中,“字幕翻译”以60次的高频位居第一,中心性达0.91,2017年开始成为研究热点;“文化负载词”频次29次,中心性0.29,2019年进入研究视野;《长安三万里》频次18次,中心性0.15,2024年成为研究焦点;“翻译策略”频次15次,中心性0.15,2014年已有相关研究;“目的论”频次14次,中心性0.12,2020年受到关注;“多模态话语分析”频次11次,中心性0.03,2021年被纳入研究范畴;“跨文化传播”频次10次,中心性0.28,2020年成为热点;“生态翻译学”频次9次,中心性0.01,2022年受到关注;“电影字幕翻译”频次6次,中心性0.01,2017年出现;“三维转换”频次5次,中心性0.00,2024年被提及。
“字幕翻译”是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热点。在本次分析的所有文献中,字幕翻译这一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为60次,中心性为0.91。在影视翻译中,字幕和配音是最常用的两种手段,而字幕又具有耗时短、成本低等优点,因此所受关注更多[6]。从知识图谱可见,“字幕翻译”与“文化负载词”、“功能对等”、“翻译技巧”等多个关键词存在共现关系,这表明研究围绕字幕翻译的方法、理论应用以及文化要素传递等方面展开。
另一大研究热点为“文化负载词”,该关键词频次29次、中心性0.29,2019年开始受到关注。国产动画电影蕴含大量中国文化元素,例如《长安三万里》中的唐诗文化、《中国奇谭》中的民俗文化,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重点影响跨文化传播效果。在图2知识图谱中,《长安三万里》与“字幕翻译”、“功能对等”、“中国文化”等共现,反映出研究围绕该作品展开具体翻译实践分析,包括字幕翻译如何传递唐诗意境、文化元素如何通过翻译实现国际传播等。从共现关系看,“文化负载词”与“文化差异”、“文化意象”、“跨文化传播”等关键词关联紧密,体现出研究聚焦于文化负载词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识别、翻译策略及对文化传播的作用[7]。
从“翻译策略”、“跨文化传播”、“目的论”、“三维转换”等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从细分上集中于这几个方面。翻译策略一直是各个翻译领域所强调的研究课题,恰当有效的翻译策略可以指导翻译工作,提高翻译质量。在国产动画电影翻译中,不论是字幕翻译还是配音翻译,翻译过程中的策略使用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对象[8];跨文化传播这一高频关键词与“国际传播”、“中国文化”、“国产动画电影”共现,体现出研究关注翻译如何助力国产动画电影的文化输出,如何通过翻译减少文化折扣、提升国际接受度;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对策略的指导,在国产动画电影翻译中,为使目标受众理解接受,翻译需遵循目的论进行调整;最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为国产动画电影翻译提供了多维度分析框架,从图2知识图谱中“生态翻译学”与“三维转换”、“文化传播”的共现也能得到印证[9]。
此外,《中国奇谭》《姜子牙》《将进酒》等具体国产动画作品或文化内容的关键词也有所出现,这说明研究不仅关注翻译理论与策略,还聚焦经典国产动画作品的翻译实践分析,体现出该领域既注重理论指导,又强调实践应用与文化传播价值的研究特点。
3.4. 研究前沿
3.4.1. 关键词聚类分析
笔者通过使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聚类分析图谱(见图3)。由图3分析可得,当前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与字幕翻译、翻译理论、跨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动画电影等多领域密切相关。其中,“#0字幕翻译”、“#1目的论”、“#2跨文化传播”、“#3文化意象聚类核心性突出”、“功能对等”、“三维转换”、“关联翻译理论”、“文化负载词”等关键词频次紧随其后,“《长安三万里》”、“《姜子牙》”、“国漫电影”、“中国奇谭”等节点也具有较高关注度,这说明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与中国文化传播、翻译理论应用、动画产业发展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总体来说,目前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的相关研究对字幕翻译技巧、翻译理论(如目的论)的应用关注度较高,而对文化意象的跨语境传递深度、跨文化传播中的受众接受细节等方面仍有拓展空间[10]。国产动画电影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化元素是其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核心一环,因此在文化意象的深层转译、跨文化语境下的翻译策略优化等方面还有较大的空间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Figure 3. Knowledge mapping of keyword clustering
图3. 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3.4.2. 视角分类
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的研究视角丰富,笔者结合CiteSpace可视化图谱,从目的论、跨文化传播、文化意象、字幕翻译(以《长安三万里》为核心)、陌生化、翻译技巧等视角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其他视角因篇幅限制暂不展开。
1) 目的论视角。该视角以“#1目的论”聚类为核心,围绕“目的论”、“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动画电影”等关键词展开。诸多学者在目的论框架下分析《长安三万里》《姜子牙》的字幕翻译:针对《长安三万里》,聚焦其诗词、历史典故等文化负载词,探讨直译、意译、功能对等策略在“传递文化”与“受众理解”双重目的下的应用;针对《姜子牙》,从目的论切入评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得失并提出优化建议;还有研究结合归化、异化策略,探索在目的论三原则指导下的翻译路径选择,为国产动画电影的文化输出提供理论支持。
2) 跨文化传播视角。此视角对应“#2跨文化传播”聚类,核心关键词为“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动画字幕”、“中国电影”。研究聚焦国产动画电影如何通过翻译实现文化国际传播:分析《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等作品的字幕翻译如何消解文化差异,提升海外受众接受度;探究字幕翻译对中国文化国际形象构建的作用,思考如何通过翻译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国产动画电影的国际传播实践。
3) 文化意象视角。该视角以“#3文化意象”聚类为依托,围绕“文化意象”、“归化与异化”、“文化差异”、“国产动漫”等关键词展开。研究以《姜子牙》《中国奇谭》《长安三万里》为主要对象,探究神话符号、传统美学、文化意象的翻译路径:分析《长安三万里》中诗词意象的英译策略,探讨《姜子牙》中神话元素的转译方法,研究如何在“归化”以贴近受众与“异化”以保留文化特质之间找到平衡,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意象理解障碍[11]。
4) 字幕翻译视角(以《长安三万里》为核心)。该视角整合“#0字幕翻译”与“#4《长安三万里》”聚类,核心关键词包括“字幕翻译”、“《长安三万里》”、“《将进酒》”、“国漫电影”、“功能对等”。研究聚焦《长安三万里》的字幕翻译实践:分析《将进酒》等诗词的字幕转译技巧,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该作品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同时以“国漫电影”为研究场域,探究其字幕翻译在跨语言、跨文化场景中的双重适配性。
5) 陌生化视角。该视角对应“#5陌生化”聚类,围绕“陌生化”、“字幕英译”、“文化元素”、“影视翻译”等关键词展开。研究探索如何通过翻译技巧保留中国文化元素的“陌生感”,激发海外受众的认知兴趣:例如对《长安三万里》中传统礼仪、文化典故的英译处理,验证“陌生化”在提升文化传播吸引力方面的效果,为文化元素的海外传播提供新方法。
6) 翻译技巧视角。此视角以“#6翻译技巧”聚类为核心,关键词为“翻译技巧”、“关联翻译理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归纳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的具体技巧,并结合关联翻译理论,分析如何在有限字幕空间与跨文化语境下选择最优技巧:例如探讨《中国奇谭》中民俗元素的翻译技巧,研究如何通过关联理论提升翻译的语境适配性,为翻译实践提供可操作的方法指导。
此外,还有研究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功能对等理论等视角切入,如运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分析国产动画电影字幕的翻译生态,或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探讨《姜子牙》文化意象的翻译适配性,这些研究从多维度为国产动画电影翻译提供了方法与策略支持,助力其翻译质量与文化传播效果的提升。
3.4.3. 时间线视图分析
基于CiteSpace对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进行关键词聚类及时间轴可视化分析,共得到关键词节点146个,334条连线。其中“字幕翻译”节点直径和层数最大,呈现彩虹色圈分布,其后是“目的论”、“跨文化传播”,说明这些关键词研究持续时间最长,共计形成“#0字幕翻译”、“#1目的论”、“#2跨文化传播”、“#3文化意象”、“#4《长安三万里》”、“#5陌生化”、“#6翻译技巧”前7个聚类标签,如图4所示。通过整理2014~2025年6月关键词时间轴共现可视化图谱,可清晰梳理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的热点演进。
Figure 4. Visualization map of keyword co-occurrence on timeline
图4. 关键词时间轴共现可视化图谱
2014年,“《哪吒闹海》国产动画片翻译策略”、“国产动画电影”等关键词出现,作为国产动画经典作品,《哪吒闹海》的翻译研究为该领域奠定了早期实践基础,聚焦传统神话动画的翻译方法探索;同期“关联理论”、“电影字幕翻译”等关键词涌现,标志着翻译理论开始系统性介入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
2020年前后,“哪吒之魔童降世翻译三原则”、“文化翻译”、“功能对等”、“国漫电影”等关键词密集出现,这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现象级热度直接相关。该片以50.14亿元票房成为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标杆,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跨文化传播策略等成为研究焦点,推动翻译研究从理论应用转向现象级作品的深度解析,例如学者开始在目的论框架下分析该片直译、意译策略的适配性,探讨“讲好中国故事”的翻译路径。
2023~2025年6月,《长安三万里》成为研究核心,“《将进酒》”、“三维转换”、“多模态话语分析”、“《长安三万里》影视字幕翻译”等关键词凸显。该片以密集的唐诗、历史意象为特色,其字幕翻译在生态翻译、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多维研究成为热点;同时《姜子牙》的“归化策略”、“文化传播”等关键词,体现对神话动画文化意象传递的持续关注。此外,“文化转向”、“国际传播”、“动画字幕”等关键词,反映研究对国产动画电影翻译在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作用的深入探索,如分析字幕翻译如何助力《中国奇谭》《白蛇缘起》等作品的海外受众接受,探讨“文化转译”在《大鱼海棠》高低文化语境适配中的应用。
从时间演进可见,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热点与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热潮、文化传播需求紧密联动。早期聚焦经典作品的翻译策略与理论奠基,中期随《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现象级作品转向文化负载词、翻译原则的深度解析,近年则以《长安三万里》等文化精品为载体,融合多模态话语分析、三维转换等方法,推动翻译研究向文化精准传递、跨语境受众接受的方向深化,体现了翻译研究与产业实践、文化传播的同频发展态势[12]。
4. 研究不足
本研究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揭示了近十年间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的现状与趋势,2014~2025年6月间我国影视翻译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论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内容不断拓展,研究视角逐渐多元化。然而,该领域的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值得我们反思。
首先,总体研究数量较少,研究层面单一。动画电影翻译主要指电影作品的配音与字幕翻译,数据表明,现有研究集中于文本层面的字幕翻译分析,而忽略了声音、口型、表演等多模态符号的协同翻译研究,未来可引入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对配音的“具身性”翻译进行探讨。配音翻译在动画电影的国际传播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它涉及语音语调、口型匹配、角色情感表达等多方面因素,需要综合考虑语言、文化、表演等多个维度;动画电影作为一种多模态文本,包含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符号系统,其多模态传播的翻译研究对于提升观众的综合观影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
其次,核心期刊占比小,研究质量有待提高。本研究主要基于CNKI数据库的文献为分析对象,该领域研究成果中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的比例不足15%,数据来源相对单一。国际期刊文献纳入不足,缺乏跨语言、跨文化的比较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动画电影翻译具有各自的特点与经验,纳入国际期刊文献进行对比研究,能够拓宽研究视野,为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视角和思路。
第三,研究焦点分散,核心议题聚焦不足。从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图谱与聚类分析结果来看,该领域研究关键词呈现“多而散”的特征,尚未形成集中的核心议题群。高频关键词多集中于“字幕翻译”、“归化”、“异化”、“跨文化传播”等基础概念,而“文化负载词翻译”、“配音翻译”、“文化差异”、“翻译伦理”等属于低频关键词,值得持续和深入研究。同时,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单一作品或单一翻译方法,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期刊群,研究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并构建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框架。
最后,技术融合与实证研究不足。现有研究多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缺少借助翻译技术工具的辅助研究。对于机器翻译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应用潜力、人工智能技术对翻译效率的提升作用、语音同步翻译技术的适配性等前沿议题关注度不足,与当前翻译技术革新趋势存在脱节[13]。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对2014~2025年6月近十年间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后发现:该领域研究整体呈现论文数量逐步上升、研究内容持续拓展、研究视角日趋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与国产动画电影产业崛起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需求相呼应,体现出学界对该领域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但同时,研究仍存在局限:总体研究数量有限且层面单一,对配音翻译、多模态传播及小语种翻译的关注不足;核心期刊成果占比偏低,国际文献纳入不足导致跨文化比较视角欠缺;研究焦点分散,核心议题尚未形成集中集群;技术融合与实证研究薄弱,与翻译技术革新趋势存在脱节。这些不足表明,国产动画电影翻译研究虽取得了一定进展,却尚未形成成熟系统的研究格局,与产业国际化传播的实践需求仍有差距。
基于上述结论,可以获得以下启示:其一,拓展研究范畴,丰富研究维度。针对研究层面单一的问题,需平衡字幕与配音翻译的研究权重,引入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开展配音的“具身性”翻译研究。未来研究应系统引入“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超越文本分析,将视觉模态、听觉模态与语言模态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聚焦视觉符号与文字翻译的协同——例如,分析《深海》中国风水墨特效的英文字幕表述(如“粒子水墨”译为“particle ink wash”)如何与视觉画面呼应,探讨多模态符号的文化意象传递效率;针对国产动画出海的重点目标市场,支持开展小语种翻译的案例研究。可通过与市场国的汉学家或本土化公司合作,分析语言结构和文化心理带来的独特挑战,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精准的本地化知识储备[13]。其二,提升研究质量,强化国际视野。针对核心期刊占比低、研究质量待提升的现状,应引导学者以CSSCI来源期刊及高水平国际期刊为发表目标,明确核心期刊的发表目标与研究标准;同时拓宽文献来源,在研究中加入国际比较维度——例如,对比中国《哪吒》与日本《鬼灭之刃》的英语版字幕翻译策略,分析中日动画文化元素的国际传播差异。其三,聚焦核心议题,整合研究资源。针对研究焦点分散的问题,需对具有价值的低频关键词开展持续性深度研究,确定核心议题清单,针对低频但关键的议题,制定优先级研究清单:第一优先级为“文化负载词的动态翻译”、“配音的具身性表达”;第二优先级为“多模态协同效应”、“小语种翻译标准化”等;推动CSSCI期刊开设动画翻译研究专栏,定期发布领域研究综述,凝聚学术共识。其四,加强技术融合。紧跟翻译技术革新趋势,探索翻译技术的动画场景应用,开展人机协同的动画翻译工作,评估与优化神经网络机器翻译(NMT)在动画剧本,尤其是口语化、诗化对白翻译中的表现,并开发针对性的动画翻译优化器;利用语音合成(TTS)与语音克隆技术,进行配音口型同步的预演与优化,降低试错成本。开展AI配音的角色适配性研究——例如,可用TTS技术生成《哪吒》中敖丙的多语种配音,通过受众偏好问卷调查,对比“AI配音与人工配音的接受度差异”;建立国产动画翻译专用计算机辅助翻译(CAT)语料库,收录国产动画电影高频词汇(如“法术”、“妖怪”)、文化专有项的标准译法,提升小语种翻译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