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文学,文学承载着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是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深层精神力量。作为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学有责任“走出去”向外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1]。我国民族文学蕴含多元文化记忆,其翻译研究涉及语言转换、文化重构与民族认同等多维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冷门绝学”和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视,民族文学翻译逐渐成为学术热点。本文基于CNKI收录的1984~2025年443篇“民族文学翻译”主题文献,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工具,系统剖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演进脉络及未来趋势,为构建中国特色民族翻译理论体系提供参考。
1.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1. 数据来源
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民族文学翻译”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剔除会议、报纸、成果等非学术期刊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198数据并导入CiteSpace (版本6.1.6),最终获取443篇有效样本文献。该样本数量充足,紧扣“民族文学翻译”这一主题,满足知识图谱的绘制、数据分析与文献评述。
1.1.2. 研究方法
运用CNKI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通过对发文量趋势、学科分类、主题分布、期刊载体、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图谱、突现词时序、时间线以及科研合作网络等维度的系统分析,全面揭示民族文学翻译领域的研究发展轨迹、热点议题与演进趋势。
2. 民族文学翻译研究外部样态分析
运用CNKI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对“民族文学翻译”相关文献发表数量时间趋势、主题分布、期刊分布等分析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与阶段性特征。
2.1. 年度发文量与时间特征分析
Figure 1. Literature related to study of ethnic literature translation for 1980~2025
图1. 1980~2025年民族文学翻译研究相关文献
民族文学翻译研究的发文量时间序列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清晰勾勒出该领域从萌芽到繁荣的发展轨迹。从1984~2025年的整体趋势来看(如图1),发文量(前200篇)曲线呈现“低速起步–波动增长–快速上升”的三阶段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年度发文量长期维持在个位数水平,至1995年年度最高发文量也未超过5篇,这一时期可视为学科萌芽期。此阶段研究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译介实践,多为具体文本的翻译报告或简介,理论化程度较低,反映出民族文学翻译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意识。
2000~2010年期间,发文量开始出现波动性增长,年度发文量在10~20篇之间徘徊,2007年达到阶段性峰值19篇,标志着民族文学翻译研究进入稳步发展期。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研究队伍逐渐扩大,学术关注度有所提升,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始将民族文学翻译纳入研究视野。2010年后,发文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2013年以后,年度发文量突破30篇,2020年达到42篇的历史峰值,2025年虽数据未完全统计,但前半年已发表27篇,显示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开始从国家层面对中华文化“走出去”进行顶层设计[2]。“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的实施以及国家社科基金对“冷门绝学”和民族文化研究的倾斜,均为民族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学术动力。发文量的阶段性变化,可能反映了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2000年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文化认同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研究关注点也更多地转向对民族文学翻译文化功能的探讨;2010年后,伴随着国家层面文化传播战略的强化,研究重点呈现出向对外译介策略倾斜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前后发文量出现显著跃升,这与全国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等系列学术活动的定期举办以及相关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密不可分,学术平台的搭建有效促进了研究成果的集中产出。
2.2. 高产作者与学科分布
2.2.1. 高产作者及合作情况
科研合作网络图谱中(如图2)节点数量(N = 235)较多,但连线数量(E = 32)相对较少,网络密度(Density = 0.0011)极低,说明民族文学翻译领域作者间合作虽有一定规模,但整体联系较为松散,尚未形成高度协同的科研合作生态。这种低密状态,可能源于民族文学翻译研究的跨学科特性,不同学科背景(文学、语言学、民族学等)作者研究视角差异大,也与研究资源分散、交流平台有限等因素相关,导致学者多独立或小范围合作开展研究。
Figure 2. Visualization analysis chart of high-yield authors in the study of ethnic literature translation
图2. 民族文学翻译研究高产作者可视化分析图
以刘雪芹为核心的子网络,深入挖掘少数民族口传文学的翻译过程,总结民族口传文学的译者应精通双语乃至三语;熟知少数民族文学、文化、艺术;懂得运用民族学的研究方法[3]。还有些小规模合作子网络,如“杨青、耿延宏”、“刘丹、熊辉”等,可能是基于特定项目、学术会议临时协作,或因研究兴趣契合形成短期合作,虽规模小但灵活,能激发多元研究思路。从文化翻译、接受理论及美学视角探讨翻译文学的本质属性及译者的文化身份,进而为民族文学翻译批评提供客观的参照系数和新视野[4]。此外,合作网络中还存在一些国际合作的节点,如与马克·本德尔等国外学者的合作,表明民族文学翻译研究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但这类合作相对较少,尚未形成规模。
部分节点虽规模不大,但代表新兴研究力量,如“向阳、阚海英”,其研究聚焦民族文学翻译的细分领域当代蒙汉文学交流[5]、“龙利、陈林”研究世界性的文学声名以及原文与译语文化的“融合”[6]。未来,这些潜力作者若加强跨子网络合作,可打破研究壁垒,促进民族文学翻译在翻译技术融合、文化认同构建等方向创新。同时,核心作者团队需强化引领,通过学术传承(如导师带徒、团队培育)壮大研究队伍,提升领域整体合作水平。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作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构建更加紧密的学术共同体。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建立跨机构的研究中心、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促进学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资源共享,提升研究的整体水平。
2.2.2. 学科分布分析
民族文学翻译研究的学科分类分布呈现出以文学和语言学为核心,多学科交叉渗透的鲜明特征。从CNKI学科分类统计结果来看(如图3),文学学科占比最高,达49.83% (146篇),语言学紧随其后,占41.64% (122篇),两者合计占比超过90%,构成了民族文学翻译研究的学科基础。这一分布特征表明,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文学文本的翻译实践与语言转换机制,体现了翻译研究的本质属性。
在文学学科内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与翻译研究形成了紧密的学科关联,前者侧重民族文学文本的文化内涵挖掘,后者关注文本的跨语言转换,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民族文学翻译研究的核心内容。除文学
Figure 3. Disciplinary distribution chart of ethnic literary translation research
图3. 民族文学翻译研究学科分布图
和语言学外,新闻传播学(6篇,2.05%)、民族学(8篇,2.73%)和图书情报档案学(3篇,1.02%)等学科也有所涉及,展现出跨学科研究的潜力。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研究主要探讨民族文学翻译的媒介传播效应和国际传播策略。如苗润章梳理《阿诗玛》的多语种整理和翻译,以分析日语翻译传播路线为例,探究《阿诗玛》在日本的传播状况[7]。民族学研究则侧重于翻译活动中的文化认同与民族关系建构,图书情报学的介入则为民族文学翻译文献的整理与数字化提供了方法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公共管理(3篇,1.02%)和计算机科学(2篇,0.68%)等学科的零星涉及,预示着民族文学翻译研究正在突破传统人文社科的范畴,向跨学科、交叉学科方向发展。学科分类分布图可以看出我国民族文学翻译正在构建跨学科研究的格局。公共管理领域通过“政策”和“战略”两个视点综述上述两方面的研究,呈现“翻译政策研究”这一翻译学领域新动向及其研究的范围、目标和价值[8]。计算机科学的应用则与翻译技术、语料库建设相关。如汪晓莉、康嘉琦基于汉英平行语料库和BNC小说语料库研究茅盾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读者关照和海外接受[9]。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格局不仅拓展了民族文学翻译的研究视野,也为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多元路径。
学科分布的不均衡性也反映出当前研究的局限性。文学和语言学的过度集中可能导致研究视角的单一化,而其他学科的边缘性参与则表明民族文学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当前学科分布的不均衡性表明,未来研究或有必要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鼓励社会学、人类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深度介入,将有助于构建更为多元协同的研究范式。
2.3. 研究机构分析
图4揭示了民族文学翻译研究领域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研究力量的地域分布特征,为理解学术资源的配置和研究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视角。从机构合作网络图谱来看,图谱呈现出节点(N = 215)与连线(E = 31),网络密度(Density = 0.0014)低,反映民族文学翻译领域机构间合作虽有开展,但整体协同性弱,尚未形成紧密、高效的合作网络。这与民族文学翻译研究跨学科、跨地域特性有关,不同机构因学科侧重、地域文化差异,在资源整合与协作衔接上存在壁垒,导致合作生态有待完善。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依托民族文化研究深厚积淀,在民族文学文本挖掘、翻译理论构建中发挥引领作用,是民族文学翻译“内容 + 理论”研究的核心阵地。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等,凭借外国语学科优势,聚焦翻译实践、跨文化传播,在民族文学外译策略、国际推广路径上成果颇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外语类强校,借助语种资源与翻译学科实力,为民族文学译介提供多语种支持,拓宽传播维度。
Figure 4. Research collaboration network distribution chart of institutions in ethnic literary translation studies
图4. 民族文学翻译研究机构科研合作网络分布图
未来,需强化核心机构辐射力,推动跨地域、跨学科机构合作,打破“小而散”格局。借学术组织搭建协同平台,整合民族文化、翻译学科、国际传播等资源,完善从文本挖掘到译介推广的全链条合作,助力民族文学翻译在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中发挥更大效能。
3. 民族文学翻译研究内部样态分析
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网络清晰地展现了民族文学翻译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该领域的知识图谱。从共现网络图谱来看(如图5),图谱中,“翻译”、“民族文学”、“英译”、“传播”等为核心节点,凸显领域研究重心。“翻译”处于网络中心,与“民族文学”、“英译”、“翻译文学”等紧密相连,说明民族文学翻译实践及理论是研究基础,围绕民族文学文本的语言转换、文化传递展开。“民族文学”作为关键节点,关联“文化翻译”、“民族性”等,体现对民族文学独特文化内涵、民族特质在翻译中呈现的关注,强调翻译对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作用。“英译”节点突出,反映民族文学对外译介,尤其是英语翻译是重要方向,契合文化“走出去”战略下民族文学国际传播需求。
而关键词间连线构成复杂知识网络,呈现多维度研究关联。“翻译”与“比较文学”、“世界文学”相连,表明研究借鉴比较文学方法,将民族文学翻译置于世界文学格局,探讨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互鉴、融合;“传播”节点关联“对外传播”、“传播策略”、“文化形象”,说明研究聚焦民族文学翻译后的传播路径、策略优化,及对民族文化形象塑造的影响,形成“翻译–传播–文化影响”研究链。如何敏以在美国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选集为研究对象,考察篇目选择和副文本阐释,勾勒出中国文学的形象
Figure 5. Keywords co-occurrence graph for the ethnic literature translation research
图5. 民族文学翻译研究关键词共现图
在美国的演变轨迹[10]。“翻译策略”、“典籍英译”等节点,体现对翻译方法、经典民族文献翻译的细化研究,丰富民族文学翻译实践维度。从关键词拓展看,“次生态”、“文学史观”等新兴节点出现,预示研究向多元视角延伸。如徐俊六研究中认为,中华民族文学史观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转型升级,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顺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家意志和时代话语主潮未来[11]。未来可深化跨学科融合,如结合传播学强化民族文学翻译传播效果研究,借文化研究深挖翻译中民族文化身份建构;拓展研究对象,除经典文献,关注民族口头文学、新兴民族文学形式翻译;响应时代需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融入研究,强化民族文学翻译的文化凝聚价值。
3.2. 关键词聚类与时间线分析
Figure 6. Keyword frequency clustering mapping of ethnic literature translation research
图6. 民族文学翻译研究关键词频次聚类图谱
关键词聚类分析将共现网络中的关键词划分为若干个主题簇,形成了系统的研究主题分类体系,为理解民族文学翻译研究的理论架构提供了重要视角。从聚类图谱来看(如图6),共形成了12个主要聚类,分别为#0翻译、#1英译、#2民族文学、#3世界文学、#4翻译文学、#5传播、#6翻译研究、#7文学史观、#8文学作品、#9翻译策略、#10中国文学、#11文化意象。这些聚类涵盖了民族文学翻译研究的主要领域,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研究体系。
#0翻译为核心聚类,节点规模大、连接紧密,是民族文学翻译研究的基础范畴,涵盖翻译实践、理论等多维度探讨;#1英译聚焦民族文学对外译介的英语转换,契合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传播需求;#2民族文学锚定研究对象,围绕民族文学文本的文化内涵、文学特质与翻译适配性展开,凸显民族文学在翻译中的独特价值。聚类间关联展现多元研究维度。#0翻译与#1英译、#6翻译研究深度连接,体现民族文学翻译从实践(英译)到理论(翻译研究)的体系化探索;#2民族文学关联#11文化意象和#7文学史观,反映研究既关注民族文学的文化符号传递,也注重从文学史脉络审视其翻译价值,构建起“文本–文化–历史”的研究链条;#5传播与#1英译、#3世界文学互动,说明民族文学翻译研究融入传播视角,探索民族文学借英译进入世界文学体系的路径与效果。
从聚类分布看,#9翻译策略、#11文化意象等聚类展现研究细化趋势,未来可深化翻译策略适配性研究,针对不同民族文学体裁(史诗、民歌等)探索精准翻译方法;强化文化意象传译研究,挖掘民族文化符号在翻译中的重构与认同构建价值。同时,#3世界文学聚类提示,可拓展民族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互鉴研究,借翻译推动民族文学融入全球文学对话。
Figure 7. Chronological mapping of keywords at the forefront of ethnic literature translation research
图7. 民族文学翻译研究前沿关键词时序图谱
基于CiteSpace生成的民族文学翻译领域时间线图谱(如图7)将关键词聚类按时间维度展开,直观展示了各研究主题的兴起、发展和演进轨迹,为理解民族文学翻译研究的历史脉络提供了纵向视角。图谱中,#0翻译作为基础主题,自2002年起持续贯穿,早期聚焦翻译实践基本探索,随时间推移,与“英译”、“传播”等主题深度关联,体现研究从单一语言转换向跨文化传播拓展;#1英译在2005年后逐步凸显,契合文化“走出去”战略,反映民族文学对外译介需求增长,研究重心向英语翻译策略、国际传播效果倾斜;#2民族文学始终与“翻译”绑定,从早期对文本的简单译介,发展到挖掘其文化内涵、民族特质在翻译中的呈现,凸显研究对象的深化。
“翻译”与“世界文学”在2010年后连接紧密,说明民族文学翻译研究融入世界文学视野,探索民族文学借翻译进入世界文学体系的路径;“民族文学”与“文化意象”关联增强,反映研究关注民族文化符号在翻译中的传递与重构,深化文化传播维度;“英译”与“传播”持续互动,体现英语翻译在民族文学对外传播中的核心作用,及传播策略对英译效果的反哺。从时间线看,“世界文学”、“文化意象”等主题后期节点增多,预示研究向多元融合拓展。未来可深化民族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互鉴,借翻译推动民族文学参与全球文学对话;强化文化意象传译研究,挖掘其在民族文化认同构建中的价值;响应时代需求,探索数字技术(如AI翻译)对民族文学翻译的赋能。
3.3. 关键词突现分析
Figure 8. Keywords emergence chart of hotspots in ethnic literature translation research
图8. 民族文学翻译研究热点关键词突现图
关键词突现分析揭示了民族文学翻译研究领域热点话题的时序变化,为理解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和转向提供了动态视角。从突现词列表来看(如图8),1995~2025年间共有13个关键词呈现出显著的突现性,这些关键词按突现时间顺序排列,清晰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和学术转向。
早期(2003~2012年),“翻译文学”(2003~2012)、“意识形态”(2004~2011)、“比较文学”(2005~2011)等突现,反映研究从文学翻译本体,拓展到文化、意识形态视角,借鉴比较文学方法探索民族文学翻译的多元价值,是学科理论化初期的探索。2012年后,“典籍英译”(2012~2020)、“翻译策略”(2013~2014)、“少数民族”(2014~2017)等接力突现,体现研究聚焦实践,针对民族典籍、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策略优化,强化研究对象的针对性与实操性。如邢楠研究了文化语境影响下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策略[12]。2013年“翻译策略”的突现,体现了研究对实践应用的关注,试图通过策略创新提升民族文学翻译的质量和效果。2014年“少数民族”的突现,进一步明确了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强调少数民族文学翻译的独特性和挑战性。近年(2011年后),“世界文学”(2011~2025)、“英译”(2012~2025)、“民族文化”(2012~2025)持续突现,契合“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凸显民族文学翻译在构建世界文学格局、传播民族文化中的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外宣翻译”的突现,反映了民族文学翻译与国家对外宣传战略的对接,凸显了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外宣翻译”、“文化交流”作为新兴突现点,代表研究新方向,李杨透过流通环节中的馆藏与读者反馈,分析英译本《穆斯林的葬礼》的传播现状以及产生这种情况的因由[13]。未来可探索民族文学翻译在外宣中的话语构建、文化交流中的身份认同塑造,为领域研究布局与创新提供方向指引,助力民族文学翻译服务文化强国建设。
4. 研究热点与趋势
4.1. 核心研究热点的历时演进
民族文学翻译研究热点呈现从实践探索到理论建构、从单一译介到文化传播的演进特征。早期研究(2003~2012年)聚焦“翻译文学”、“意识形态”、“比较文学”等理论议题,如2003年“翻译文学”以4.13的突现强度成为核心概念,反映学界对翻译文学独立性的理论探索;2005年“比较文学”的突现(强度2.61),表明跨文化比较方法在当时受到关注,与此同时,民族文学翻译研究也展现出从语言转换向文化对话拓展的态势。
2012年后,研究重心向实践维度倾斜,“典籍英译”(2012~2020年突现)、“翻译策略”(2013~2014年突现)及“少数民族”(2014~2017年突现)成为新热点。例如,针对《格萨尔》[14]、《福乐智慧》[15]等少数民族典籍的英译策略研究,形成“深度翻译”、“文化传真”等本土化方法体系。同时,“少数民族”主题的突现(强度4.72)凸显对彝族、藏族等特定民族文学翻译的聚焦,反映研究对象的精细化。
4.2. 当代研究的多维拓展
当前研究呈现“翻译–传播–认同”的三维整合趋势。关键词共现网络显示,“英译”、“传播策略”、“文化形象”形成紧密关联,如“英译”节点与“世界文学”、“民族文化”的强连接,体现民族文学通过英语译介参与世界文学建构的路径。2023年“外宣翻译”的突现(强度1.72),可视为研究取向与国家文化传播战略相对接的一个信号,预示着民族文学翻译研究与国际话语建构相结合的可能性。
学科交叉特征显著,文学(49.83%)与语言学(41.64%)为核心学科,但民族学、传播学的介入催生新增长点。例如,“五个在场”模式下对《勒俄特依》[16]英译的彝族史诗翻译研究,探讨跨国合作翻译模式为准确理解彝文原文的作用;传播学对“对外传播”、“文化交流”的关注(2023年突现),拓展了民族文学翻译的媒介传播路径研究。
4.3. 未来研究趋势研判
“生态翻译学”、“深度翻译”等理论的应用潜力有待挖掘,可结合社会学、人类学方法,构建“民族文化–翻译实践–社会认同”的跨学科分析框架。计算机科学(0.68%)的零星介入预示翻译技术的应用空间,如构建民族文学翻译语料库、开发AI辅助翻译工具,提升多语种译介效率,向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成为核心导向,可从民族典籍互译、多语传播策略等维度,强化翻译在民族文化整合中的作用。当前对口头文学(如阿昌族《遮帕麻和遮米麻》)、新兴民族文学形式的翻译研究不足,需突破典籍中心主义,关注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局限
本研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局限性:首先,数据来源仅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未能纳入Web of Science、Scopus等国际学术数据库的文献,导致本研究视角集中于国内学术动态,未能充分反映该领域在国际学界的讨论全貌与研究前沿。而基于国内数据得出的结论,例如关于“翻译策略”或“传播路径”的发现,在国际学术语境下的适用性与独特性如何,需要未来结合更广泛的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其次,检索策略以“民族文学翻译”为主题词,虽能保证核心文献的覆盖,但可能遗漏部分以具体民族、作品或更广义的“翻译研究”、“文学外译”为主题的相关文献,无法穷尽所有相关研究。此外,CiteSpace作为一种基于引文和关键词共现的分析工具,其分析结果在揭示宏观结构方面具有优势,但对文献深层内容与具体学术观点的解读仍需结合人工判读,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空间。关键词时序图谱(图7)和突现分析(图8)可以显示某个主题在何时兴起或消退,但其背后的动因往往是多元和复杂的。本研究将其与政策、社会需求关联是一种合理解读,但必须承认,这种关联是基于逻辑推演的、相关性的,而非严格的因果性证明。可能存在其他未被量化的因素(如关键学者的个人研究兴趣、特定基金项目的设立等)同样驱动了这些变化。未来研究可以通过扩展数据源、精细化检索策略,并结合质性的文本深度分析,来弥补这些不足,从而获得一个更全面、立体和深刻的理解。
5.2. 研究展望
通过对民族文学翻译研究领域的发文量趋势、学科分类、主题分布、期刊载体、关键词网络、科研合作等维度的系统分析,本研究揭示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基于本文的分析可见,民族文学翻译研究历经了萌芽探索、稳步发展与多元拓展三个阶段,所分析的数据显示其当前已形成以文学和语言学为核心,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格局,研究重点集中在典籍翻译、翻译策略和对外译介等方面,呈现出理论化、国际化和现实导向的发展特征。
未来民族文学翻译研究可在以下几个方向进一步拓展:一是加强跨学科研究,推动民族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与翻译研究的深度融合,构建多维度的研究框架;二是提升研究的理论建构能力,在吸收西方翻译理论的基础上,立足民族文学翻译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翻译理论体系;三是深化数字化研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展民族文学翻译语料库建设和智能化翻译研究;四是强化国家战略对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开展针对性研究,提升民族文学翻译的文化传播效能;五是拓展国际学术交流,加强与国际汉学界的合作,提升民族文学翻译研究的国际话语权。
民族文学翻译作为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文明交流的重要途径,其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肩负着重大的文化使命。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整合学术资源,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视野,为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