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普及,数字通信已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途径。表情符号(Emoji)作为非语言交际的数字化形式,不仅丰富了情感表达方式,更成为文化互动的通用工具。特别是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新媒体语境下,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也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表情符号的文化属性与语用功能展开了多维度探讨。国外研究如符号学家Marcel Danesi指出,表情符号作为一种“视觉方言”在互联网中兴起。他认为,表情符号的系统性使用正在弥补数字通信中缺失的非语言线索,并可能预示着人类沟通方式更依赖于图像化符号的历史性回归。David Crystal则强调语言(包括符号使用)习惯在群体身份认同中的重要作用。Ruth Filik等人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指出,性别、年龄与文化背景会显著影响个体对表情符号的理解差异;国内研究方面,学者蔡畅从网络跨文化交际的特征切入,比较了中外社交媒体体系、网络语言、emoji以及价值观的差异,探讨了如何利用其进行良性对话;尚咏尉等人则关注网络表情符号使用中的“文化窒息”现象,对比东西方符号差异,挖掘语言机制、价值观冲突及社会文化根源。这些研究为本领域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数研究侧重于宏观层面的符号比较或单一文化内部的语用分析,对“通用情感类表情符号”这一理论上最具跨文化潜力的符号类别,缺乏系统的理论整合与实证检验;同时,现有成果在解释“为何即使是最基本的情感符号仍会在跨文化语境中被误读”这一核心机制上仍显不足。
“通用感情类表情符号”,即全球范围内认知度较高的、直接表达人类基本情感的表情符号,如笑脸、爱心等,这些符号源于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理论上应具有最强的跨文化通用性,但实际情况却较为复杂。同一符号在不同文化中可能产生不同解读,这种语义理解上的差异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出现误解,这不仅挑战了“情感通用主义”的预设,也凸显了在符号学与跨文化交际交叉视角下重新审视该类符号的必要性。
基于此,本研究以通用感情类表情符号为具体对象,致力于在以下方面实现学术推进:第一,构建以符号学为核心的整合性理论框架,系统阐释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能指与所指断裂机制;第二,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揭示文化价值观、语言认知模式与平台技术设计如何共同塑造符号的实际语义;第三,在实践层面,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沟通改善策略,旨在降低跨文化误读,提升数字交流的效率与温度。本研究不仅是对现有表情符号研究的有益补充,也为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数字传播伦理提供了理论参照。
2. 表情符号的定义、特点
2.1. 表情符号的定义
1、定义
通用感情类表情符号是指由Unicode联盟统一编码与规范,在数字交际中用以表达人类基本情感(如喜、怒、哀、惊等)的标准化视觉符号[1]。这类符号以高度相似性的方式表征情绪,其核心功能是补充或强化文本情感、调节交际语气,弥补线上交流中非语言线索的缺失[2],是图像型非语言视觉符号,属于非言语交际的电子化与平面化延伸。根据Unicode技术标准,该类符号需具备以下特征[3]:
1) 拥有唯一Unicode编码,并在各主流平台中呈现一致的视觉形态;
2) 所表达的情感意义在跨文化语境中具有较高共识性和可识别性,如高兴、悲伤、喜爱等。
2、分类
根据通用情感类表情符号表达的情感类型和使用功能,表情符号可分为以下几类:1) 积极情绪类:如微笑、笑哭、爱心、点赞等,用于表达喜悦、喜爱、支持等正向情感;2) 消极情绪类:如哭泣、生气、咒骂等,用于表达悲伤、愤怒、不满等负向情绪;3) 中性/复杂情绪类:如吃惊、思考、冷汗等,常用于表达惊讶、疑惑、尴尬等复杂情绪;4) 特殊情感类:如坏笑、滚地笑、飞吻等,多用于幽默、调侃或暧昧语境。
2.2. 表情符号的特点
1、标准化与跨平台统一性
表情符号由Unicode联盟统一编码,具备跨平台、跨系统的基本一致性,确保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可识别性与传播性。国际统一标准的Unicode联盟管理编码,每一个表情符号都对应一个唯一的Unicode码位。在操作系统或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输入“U + 1F600”这个代码,都会显示为代表“笑脸”的符号。底层技术的标准化确保了表情符号作为一种“通用语言”的基本可行性,为全球用户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稳定、可预期的符号基础。
2、情感表达的直观性与多义性
如“微笑”、“哭泣”等通用情感类表情,能迅速传递基本情绪,降低语言障碍带来的理解成本。然而,由于个人理解的偏差,表情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社会约定性,一些表义含糊的表情符号可能引发不同解读,例如:“微笑”在亚洲常用于表达“害羞”或“尴尬”。在西方更倾向于单纯的“友好”或“感谢”。
3、文化适配与语境依赖性
表情符号的意义高度依赖上下文语境与文化背景。例如:“点赞”在中东、西非等地区可能被视为侮辱;“红色爱心”在东亚可能用于朋友间(非爱情),而在欧美更倾向浪漫关系。其他颜色的爱心可能代表特定的文化含义;滚地笑在印度等地区可能被用作“疯狂”而非“好笑”;飞吻在拉美文化中可能更随意,而在东亚需注意关系亲疏。
3. 表情符号在交际中的功能
3.1. 情感补偿与语气缓和功能
纯文本交流更容易造成语气生硬和情感误读。表情符号的核心功能在于其情感补偿性,创造情感上的“在场感”。学者黄厚文、李北伟在研究中指出,表情符号充当了“文本情感的有效补偿工具”,其直观的视觉形象能迅速传递情绪,降低交流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沟通效率和满意度”[4]。当需要提出批评或不同意见时,“这里可能有点问题(思考表情)”中的“思考”表情有效缓和了质疑的尖锐感,使其更容易被对方接受。这体现了表情符号在维系中文社交“面子”与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3.2. 人际关系构建与维系功能
表情符号成为构建和维系线上人际关系的重要润滑剂,其功能远超简单的情绪表达。刘梦迪在其关于微信表情符号的研究中提出,表情符号的使用是网络时代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和“关系管理策略”。通过交换表情符号,用户能够进行“情感互动和关系沟通”,快速拉近社交距离,巩固既有的社会关系网络[5]。在微信群或朋友圈的互动中,相互点赞和发送“爱心”等正向表情符号,已成为一种数字化的“礼尚往来”。这种互动并非总是源于深刻的情感共鸣,而常常是一种维系群体认同和关系连接的仪式性行为,是线上“人情”社会的直观体现。
3.3. 语义澄清与语境锚定功能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熟练度和文化差异常导致语义模糊。通用表情符号能对文本信息进行锚定,提供关键的语境线索,引导对方朝预期方向理解。符号学家Marcel Danesi指出,表情符号作为“视觉方言”,为文本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解读框架[6]。一句“That’s an interesting idea.”含义模糊,它可能是真诚的赞美,也可能是含蓄的否定。但如果在后面加上“思考”表情,则表达了慎重的考量;加上“笑哭”表情,则可能表示“这想法搞笑得不切实际”;而加上“鼓掌”才是明确的赞赏。通用感情符号在此充当了语义的“路标”,明确了话语的真实意图,防止了跨文化误读。
3.4. 文化身份标识与跨文化适应功能
尽管是“通用”符号,但其使用偏好和细微解读仍折射出文化身份,同时也成为跨文化适应能力的试金石。如David Crystal所讨论的,语言(包括符号使用)习惯是群体身份的标志[7]。“微笑”是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个东亚用户可能习惯性地使用“微笑”来表达友好、礼貌甚至尴尬,而一个西方用户则可能更直接地使用“大笑”来表达开心。在跨文化交际中,意识到对方使用“点赞”时可能并无恶意,或主动避免向来自某些文化背景的人使用该符号,正体现了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良好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4. 跨文化表情符号的语用差异现象
4.1. 同一表情产生歧义
在全球化的网络交流中,通用情感类表情符号通常与文字配合使用,而文字的使用习惯深受用户语言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时,如果缺乏对彼此文化背景与语言习惯的了解,极易对同一表情符号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以“点赞”表情为例,设计初衷是表达“认可”或“鼓励”,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呈现出多样的文化解读:在北美和欧洲地区通常表示赞同或表扬;而在部分中东、西非地区,由于该手势在当地文化中具有侮辱含义,使用此表情可能引发误解甚至冲突。同样,“笑哭”表情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表示大笑,但在东方文化中,年轻人常常用它来表达“哭笑不得”或“自嘲”的情绪,这与西方用户用“笑哭”表情表达“喜极而泣,开心到极点”理解存在明显差异[8]。
从文化动机角度来看,东方使用者倾向于借助表情符号传递善意、缓和语气,以减少误解或冲突,体现的是高语境文化中对关系维系的重视;而西方用户则更注重幽默表达与个性展示,表情符号常被用作增强语言趣味性或表达反讽。这种使用目的的根本差异进一步加大了跨文化解读的难度。
4.2. 语境差异致使表情表达误解
东西方语境的差异直接影响情感类表情符号的使用习惯。西方表情符号的使用通常较为直接,情绪指向明确,例如“生气”表示不满,“哭泣”代表悲伤,这些符号在跨文化环境中辨识度较高。相比之下,东方文化中表情符号的使用往往依赖特定语境或集体共识,受众能够较多地从隐含信息、非语言符号、情境暗示里获取意义内容[9]。以“微笑”表情为例,在西方文化中通常表示友好和愉快,但在东方某些语境中并不代表真正的开心,反而可能暗示无奈、无语甚至不满。这类符号如脱离其原生的文化土壤,极易引起困惑甚至误判。
在实际交流中,东方用户习惯先发送如“微笑”等表情以示友好或缓和对话气氛,这与东方文化中强调关系先于内容的交际模式相符。然而西方用户可能更倾向于以语言问候作为对话开端,对表情符号的初始使用会显得谨慎。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符号的选择上,更反映出背后文化脚本与交际逻辑的根本不同:东方重视语境与集体默契,西方则倾向于明确与个人化的表达方式。
5. 产生语用差异和误解的原因
5.1. 文化价值取向差异
根据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文化可分为高语境与低语境两种类型,高语境倾向指的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不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将想要说的意思与交际时的语言文化环境结合在一起,含蓄地表达出来。低语境的交际方式则正好相反,人们有什么就当面直接地表达出来,不兜圈子[10]。高语境文化(如中国、日本)在沟通中高度依赖情境和非语言线索,表情符号承担着更为复杂和隐含的语义功能。例如,在中国网络语境中,“微笑”表情很少表示真正的愉快,而更多地用于表达尴尬、无奈甚至讽刺,这种用法与中国文化中重视面子、讲求委婉的表达习惯密切相关。相反,在低语境文化(如美国、德国)中,表情符号的解读往往更加直接和明确,“微笑”就是表示友好和愉快。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进一步揭示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取向对表情符号使用的影响。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更倾向于维护和谐的关系并减少不必要的冲突。相反,来自个人主义文化的人则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通常直言不讳地道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11]。在强调集体和谐的中国社会,用户更倾向于使用缓解冲突的表情符号,如“冷汗”、“笑哭”等来表达负面情绪,以避免直接冲突。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用户更直接地使用“生气”、“愤怒”等表情来表达个人情绪。这种价值取向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同一表情在不同文化中的情感强度和社会功能的显著不同。
5.2. 语言机制差异
1、语言结构与表达习惯
西方语言(如英语)在表达上倾向于使用长句和复合结构,语法严谨,表意抽象,使用者需要理解完整句子才能准确把握含义。因此,表情符号通常不单独使用,而是作为文本的辅助,置于句末以补充或强化情感。相比之下,东方语言(如汉语)多以短句、实词和主动语态为主,表达直观具体[12]。表情符号形象简明、表意直接,与汉语的表达特点高度契合,常可替代部分词汇甚至独立传达完整信息,使得纯表情交流在东方网络环境中更为常见。语言结构与表达习惯的差异,导致东方用户更易接受并频繁使用表情符号进行独立表意,而西方用户更多将其视为文字附属,用于修饰或补充语句情感[13]。
2、语言认知机制
语言认知机制也存在深层差异。根据沃尔夫假说,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使用者对符号的处理方式存在本质区别。中文使用者擅长整体性思维,能接受表情符号的多义性,如“微笑”既可表示友好也可表达讽刺。而英文使用者受线性逻辑影响,倾向于单一明确解读。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进一步揭示,中文使用者能同时激活“笑哭”表情中“大笑”和“哭泣”两个图式,理解其“喜极而泣”的复杂情感,而西方使用者往往只能识别主导的“大笑”含义。
5.3. 媒介平台与技术设计差异
媒介生态学理论强调,技术平台不仅传递信息,更塑造着沟通方式和文化表达。不同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算法推荐和社区规范形成了独特的表情使用文化。例如,微信中的“捂脸”表情多用于表达无奈或自嘲,已成为一种标志性的网络表达;而同一表情在Twitter或Instagram上可能缺乏这种文化共识。平台间的隔离导致符号语义的分化,形成了各自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14]。
技术渲染的差异也是重要因素。各操作系统(iOS、Windows)对同一表情符号的视觉设计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微笑”表情在不同系统中的嘴角弧度、眼睛形状等细节差异,可能导致用户解读时产生愉悦或尴尬的不同感受。研究表明,iOS系统中的“微笑”表情嘴角较为平直,看起来更像是一种礼貌性的微笑;而Android系统中的同款表情嘴角更上扬,显得更为真诚。这种技术层面的不统一性客观上加剧了跨平台沟通的障碍。
6. 改善误读的策略建议
6.1. 实现动态语义适配
平台作为表情符号的传播媒介,在消除歧义方面承担了首要责任。然而当前各平台在表情符号的视觉呈现上存在显著差异,这是导致误解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平台方应与Unicode联盟更紧密地合作,统一最常用且最易引发歧义的核心情感表情符号如“微笑”、“笑哭”、“捂脸”等表情的码点,并在设计指南中就关键情绪特征达成共识[15]。这并非要求设计细节完全一致,而是确保在不同平台上,同一表情符号传递的核心情感保持一致,从而减少因平台差异而造成的表情误解现象。
同时,推动Unicode联盟升级符号元数据系统,为每个表情添加文化注释字段或智能提示功能。如长按“骷髅头”时显示分层解释——“墨西哥:亡灵节庆典符号;中国Z世代:幽默化‘笑死我了’;欧美通用:危险警告”。这种技术介入能直接阻断多数因符号能指与所指断裂导致的误解。
6.2. 倡导明确性的沟通文化
在技术与设计层面的改进需要时间,而提升用户的跨文化沟通素养是立即可行的补充策略。沟通是双向的,所以用户的理解与使用习惯至关重要。首先,用户在跨文化交际的场景之下应尽量减少一些含义复杂、具有特定文化群体特征的表情符号的使用[13]。例如“憨笑”对于西方国家的用户而言仅代表表面意思,而对于中国网民而言,尤其是青年群体,则另含“自嘲”、“嘲讽”等延伸意义。减少表意复杂的表情符号的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误读现象。
同时,倡导“文本 + 表情”的明确化沟通模式。用户自身需要认识到,在工作、交易或初次社交等语言明确性需求高的情境下,单纯使用情感类表情符号存在误读风险。所以社交平台应鼓励用户养成简短文字辅助说明表情符号的习惯,例如在发送“笑哭”的表情时,附带一句“这也太好笑了”,可大大减少对方将其误读为嘲讽的可能性。这种“情境确定”方法,能有效地锁定表情符号的含义,避免在开放的语境中被误解。
6.3. 加强跨文化敏感性教育
文化差异是产生误解的主要来源,那么提升用户的跨文化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一项针对中国大学生的调查显示,高达98%的参与者认为不同文化对表情符号的解读可能不同,这表明年轻一代具备了这种意识[16]。科技公司、教育机构和媒体可以合作推出相关的科普内容,让用户进行轻量化学习。例如,通过短视频、文章等形式,介绍一些在不同文化中含义差异巨大的典型表情符号案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竖大拇指含有侮辱意味。同时,培养用户在跨文化交流时更加谨慎、更愿意主动询问对方感受的习惯,也是弥合跨文化理解鸿沟的根本之道。
7. 结语
本研究以通用情感类表情符号为例,探讨了网络新媒体环境下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现象及其成因。研究表明,尽管表情符号的设计初衷是增强沟通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但其理解与使用仍深受文化背景、语言机制、技术平台的影响。表情符号不再是简单的情绪标签,而是承载丰富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的符号系统。其在跨文化语境中的多义性和可变性,既体现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也反映了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沟通挑战。未来,随着全球化与数字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入,表情符号的使用将更加频繁,其跨文化语用研究也将更具现实意义。
为此,我们建议用户在使用表情符号时增强文化意识,平台方也可通过多语言提示、文化注释等功能辅助理解。学术界则应继续深入跨文化符号学、语用学与新媒体研究的交叉领域,推动更具包容性的数字沟通规范的形成。
总之,表情符号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兴语言形式,其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当代沟通方式的演变,也为构建更加和谐、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环境提供了重要启示。
致 谢
承蒙凌瑜老师指导,提供了宝贵的修改建议。文中如有错误,概由作者负责。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杭州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课题“网络新媒体环境下跨文化表情符号的研究”支持,并得到杭州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课题(编号:4065C52825004111)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