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合作的工科院校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Translation Talents in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through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摘要: 面对“新文科”建设带来的新要求,工科院校可借助与翻译企业开展的产学合作,探索构建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当前翻译人才培养仍存在实践能力薄弱、知识结构单一和师资支撑不足等问题,而引入翻译企业深度参与合作,对学校发展、学科建设、地方服务以及师生成长都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突出“政产学研”四方协同的特色,分别从创新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和共建双师队伍三个方向,提出与翻译企业协同育人的具体实施办法,以期为工科院校培养既掌握翻译技能,又具备工科背景,能够适应语言服务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可操作的参考。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demands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initiative,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can explore new pathways for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translation talents through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with translation enterprise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current training models still suffer from inadequate practical skills, narrow knowledge structures, and insufficient faculty support. Intensive involvement from translation companies in such collaborations holds significant value for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disciplinary enhancement, regional services, and the growth of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Highlighting the distinctive feature of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this study proposes implementation approaches for collabor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with translation enterprises from three aspects: innovating training models, restructuring curriculum systems, and building dual-qualified teaching teams. It aims to provide actionable references for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ith composite capabilities who are not only skilled in translation but also grounded in engineering, thereby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language services industry.
文章引用:何晓莉. 基于产学合作的工科院校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1): 247-253.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1863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翻译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翻译人才多元化、专业化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新文科”概念的提出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新文科”强调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融合,旨在培养具有宽厚人文素养、扎实专业知识、卓越创新能力和良好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工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资源条件,在“新文科”背景下探索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新文科”背景下工科院校如何构建基于产学合作的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解决传统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新文科”概念的解析,明确了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基于产学合作的工科院校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路径,以期为工科院校在“新文科”背景下培养高质量的翻译人才提供有益参考。

2. “新文科”概念的提出

“新文科”建设已成为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引领着传统文科教育的深度变革。回溯其发展历程,赵奎英[1]的研究表明,1980年,美国“斯隆基金会”最早提出“新文科”概念,提倡将技术和定量素养纳入古典文科的研究领域;1981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怀特(Stephen White)出版“新文科”小册子;1982年,《自然》杂志发表短评《文科的新出路?》,麻省理工学院出版《语言的生物学视野》等“新文科”系列研究专著;2017年,为了将急剧变革的新技术引入传统文科教育体系,美国希拉姆文理学院正式提出了强调文理交叉的全方位系统变革方案。

我国“新文科”概念于2018年正式提出。2019年,“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在天津大学召开,会议强调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2020年,“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召开,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2],指出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

从国内外“新文科”的发展脉络可见,“融合”是其核心要义,尤其是“文文”融合、“文理”融合、人文与科技的融合。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的定义及内涵讨论、与传统文科之间的关系、发展路径及困境探索、具体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四个方面[3],但缺乏基于校情、院情的“新文科”具体建设路径研究,以“工科”为特色的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有待丰富。在此背景下,探索“基于产学合作的工科院校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路径,既是响应国家“新文科”建设战略的必然举措,也是破解工科院校翻译专业发展瓶颈、满足行业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实选择。

3. 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融合型翻译人才既应掌握翻译基本知识与能力,也应掌握行业学科,如法律、经济、医学等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融合型翻译人才是具备多重能力和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类翻译人才具有知识集成、能力复合、素养全面的特点[4]。培养融合型翻译人才不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通过培养融合型翻译人才,不仅可以推动翻译学科与其他学科及相关领域的交叉与融合,还能提升翻译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契合翻译专业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与深化,翻译人才必须具备更高的国际视野和更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机器翻译、自动化译后编辑等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的引入,给翻译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对掌握新技术、拥有新思维的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发展势在必行。

一方面,翻译专业本身充当着语言转换与文化传播的桥梁,是一门应用导向、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各个领域,例如国际贸易、文化交流、法律事务,科技合作、教育交流等,对多样化、专业化的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提升翻译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既具备翻译专业技能,又拥有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融合型人才,不仅能够推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也能够应对新时代社会发展对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2) 传统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① 培养导向失衡,重理论轻实践,与行业需求脱节。传统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传授”为核心,现有课程多集中于翻译理论、技巧讲授和模拟训练,缺乏以真实产业项目为载体的实践环节。学生虽掌握基础翻译理论,但缺乏应对工科行业真实场景的实践能力,这既增加了企业用人成本,也凸显了高校培养导向与行业需求的严重脱节。

② 知识结构单一,学科壁垒明显,融合程度不足。工科院校虽拥有丰富的工科专业资源,但翻译专业与工科专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学科壁垒,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这种“单一语言型”知识结构,使得学生无法满足行业对既懂翻译又懂专业的融合型人才需求。

③ 师资结构滞后,学科背景单一,实践经验不足。翻译专业师资队伍的学科背景单一化与实践经验不足,是制约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瓶颈。从学科背景来看,多数教师毕业于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仅具备语言教学与理论研究能力,缺乏工科专业学习或从业经历,缺乏参与工科行业翻译项目的实战经历,对翻译工具的行业应用标准、工科文本的翻译规范、跨文化技术沟通技巧等认知较为模糊。此外,跨学科师资整合不足,高校未建立有效的“翻译+”师资协作机制,难以形成跨学科教学合力,制约了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 产学合作培育融合型翻译人才的意义

基于产学合作的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破解现有培养模式的弊端,对学校、专业、地方及师生均具有重要意义:

1) 学校层面:彰显校本特色,助力一流本科建设。工科院校的核心优势在于工科专业的深厚积淀与行业资源的紧密对接。通过产学合作培养融合型翻译人才,能够将翻译专业建设与学校工科特色绑定,构建“翻译+”的差异化发展路径,避免与综合类院校翻译专业的同质化竞争。同时,这种模式能够推动翻译专业从传统语言型向应用融合型转型,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支撑。

2) 专业层面:优化知识体系,促进学科交叉发展。产学合作能够推动翻译专业与工科专业、行业资源的融合,优化翻译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使课程内容更贴合行业需求,促进翻译学科与工科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形成“翻译+”的交叉学科方向,丰富翻译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此外,产学合作还能为翻译专业带来行业前沿资源,推动学科研究与行业实践同步发展,提升学科竞争力。

3) 地方层面:服务产业发展,强化校地协同纽带。工科院校多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紧密,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能够精准对接地方工科产业的语言服务需求。通过产学合作培养的融合型翻译人才,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文档翻译、国际展会陪同、跨境项目沟通等语言服务,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同时,高校通过与地方企业、政府部门的合作,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地方产业发展动态,为地方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服务,强化校地协同发展的纽带。

4) 师生层面:实现教研相长,提升综合能力。对教师而言,产学合作提供了走进企业、贴近实践的机会,进而将实践案例融入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研成果向实践转化。对学生而言,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实训、校企双导师指导,能够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工科专业认知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辩证逻辑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岗位适配度与就业竞争力,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无缝衔接。

5. 面向产学的融合型翻译教学模式创新

1) 模式特色

本项目在已有基础上构建“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三方面特色:

① 立足地方产业,实现需求导向与特色发展结合。紧密对接地方汽车、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的语言服务需求,通过企业调研明确翻译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据此设计翻译 + 专业的个性化培养路径,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既发挥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又形成了工科院校翻译专业的差异化特色。

② 深化协同育人,促进“新文科”翻译专业“政–产–学–研”四主体协同培养。突破传统学校与企业二元合作模式,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四主体通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展实训、共同评定成果,形成育人合力。

③ 聚焦师资建设,构建跨学科整合与双师型培育并举的团队模式。依托学校工科优势,通过内培外引整合师资资源:对内提升教师工科素养,对外聘请企业资深译员、工科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课堂教学与实训指导。同时,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形成理论指导与实践带教的双轨培养模式,打造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跨学科师资团队。

2) 建设内容

基于产学合作的融合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从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三个维度推进建设,具体内容如下:

  • “新文科”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与创新

“守正创新”是“新文科”建设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一。“新文科”建设既不可丢弃传统,也需力求创新。构建符合地方与学校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应通过有机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传承与创新。“新文科”有三种融合的可能,即学科/专业融合(包括人文学科内部融合、人文与社科融合、人文与理工科融合)、专业与新技术融合和人才培养产学研融合[5]。探索地方工科院校“翻译+”的全新培养模式,可以以翻译学科知识为主体,实施“文文”、“文理”学科交叉,提升工科院校翻译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一流本科建设,着力构建既符合国家“新文科”发展战略,又基于校情及院情,探索以职业需求与实践能力培养双导向的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② 适合工科院校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

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要实现两个转向:从传统翻译教学到专业翻译教学的转向、从以语言加翻译为主的必修课向以翻译为核心加专业和专业翻译的一体化课程转向[4]。适合工科院校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既应考虑翻译专业的特殊性,又要体现学科交叉、突出地方特色,实现传统翻译专业的自我革新与创新发展。人才供给侧与人才需求侧协同构建以课程、课程链、课程体系为“点–线–面”的校企协同课程;打破学科界限,进行外向型“跨学科”教学,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以“翻译+”课程作为翻译专业“新文科”建设的突破口,融入科技发展,使学生既掌握翻译理论与技巧,又能够运用语音、文本分析工具,开展学科融合的翻译实践。

③ 整合跨学科、跨院校、跨行业、跨社会资源的师资力量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保障。多方式、多渠道构建跨学科师资队伍对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运用学校深厚的工科背景,整合校内外教师力量,通过双聘任制度、引育并举等措施构建结构合理、知识体系完善、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翻译教学与科研团队,加强翻译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翻译教学能力,加强校内外导师交流合作,构建优势互补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有机衔接,促进新型翻译专业与课程建设与实施,满足翻译专业“新文科”建设需要。

3) 实施路径

为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系统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本部分从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及双师型队伍共建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实施路径。

① 在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应立足现有培养框架,开展可持续的渐进式优化。重点深化项目与实训协同,可依托已有翻译技术与翻译实训类课程,引入合作翻译企业提供的工科翻译子项目作为学生课程实训内容。学生依照翻译行业实际操作流程,完成包括术语统一和译后校对等环节的任务,并由企业译员参与成果点评,从而强化应用导向(实施范例见表1表2)。同时,可在现有课程中增设企业特色微模块,如AI辅助工科翻译实操专题,由企业导师演示如何使用技术工具预处理技术文档,解析工科翻译常见错误,并结合真实案例进行讲解,以灵活嵌入学期教学,有效扩充原有课程内容。此外,应着力优化实习与就业的衔接机制,利用已有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开设定向实习岗位,遴选高年级学生参与辅助性工科翻译工作,如术语库整理与译稿初校,并由企业导师实施带教。对实习表现优异者,可优先录用,切实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无缝过渡。

② 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应以翻译专业特色为根基、工科交叉为支撑、企业需求为导向,梳理并优化原有核心课程,形成涵盖基础、核心与实战的三阶课程体系。该体系注重夯实语言与翻译基础,强化工科翻译能力,并对接企业岗位实际需求,构建点线面结合的模块化协同课程体系,以突出工科翻译特色,推动传统课程迭代升级。进一步构建行业导向的课程链,按照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与实战能力的递进逻辑,串联形成语言基础、工科素养和实战应用三条课程链。在保留原有核心课程框架、夯实翻译基本功的同时,对接工科院系共享资源,补充工科常识,并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实现从工具操作到项目实战的贯通,末端课程由翻译企业主导,全面提升课程应用性。最终,应整合形成覆盖知识、能力与素养的模块化课程矩阵,包括语言基础、工科素养、翻译实践及行业拓展四大模块。其中必修模块保留专业核心课程,确保人才根基不偏移;选修模块设置汽车翻译、翻译技术等方向课程,支撑个性化培养;实践模块则开展校企协同实训,实施双师共授与双向评价。

Table 1. The industry-university integration design of “Automotive Translation Practice”—Course content, hour allocation, and task requirement

1. 《汽车翻译实训》校企融合设计方案——课程内容、学时分配与任务要求

课程内容

学时分配

核心任务与校企融合设计

项目启动与准备

4学时

1. 项目启动会:翻译企业项目经理线上/线下参与,发布本次实训的真实汽车技术文档、明确项目交付要求(格式、工期、质量)。2. 技术准备:企业导师讲解“汽车技术文本的语言特点、翻译规范与CAT工具入门”。学生熟悉项目工具,并基于文档提取术语,共同创建项目术语库。

翻译实践与审校

8学时

初译与交叉审校:学生独立/分组进行初译;小组内进行交叉审校。2. 企业审校反馈:企业导师抽取代表性译稿进行集中批改讲解,分析高频错误类型;学生根据反馈修改译文。

项目交付与复盘

4学时

1. 模拟项目交付:小组展示最终译稿与项目总结;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担任评委,模拟问答。2. 职业复盘:企业导师分享职业成长路径与行业前景;学生交流实训心得,完成反思报告。

Table 2. The industry-university integration design of “Automotive Translation Practice”—Assessment criteria

2. 《汽车翻译实训》校企融合设计方案——成绩评定标准

考核项目

考核要求

比例

评价主体

项目译文质量

术语准确、表达流畅、符合技术文档规范,达到可交付标准。

50%

企业导师(主导)、

校内教师

项目过程表现

包括术语库贡献、CAT工具使用、团队协作、修改反馈的采纳情况。

30%

企业导师、

校内教师

反思报告

深刻总结在技术、流程、团队合作上的收获与不足。

20%

校内教师

③ 在双师型队伍共建方面,应建立并完善校企师资双向流动与协同发展机制。首先,系统构建教师能力提升体系,建立校内教师定期赴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与实践培训制度,积累行业实战经验。同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跨学科教学能力专项培训,邀请工程技术领域专家开展工科知识讲座,选派教师到校内工科院系进行访学交流,掌握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与术语体系,提升教师的工科素养与跨学科教学能力。其次,拓展企业导师引进与融入机制,设立行业导师特聘岗位,聘请企业资深译员、技术文档工程师与项目经理担任实践课程教师、毕业设计联合指导教师及产业导师,并将其纳入学校兼职教师库统一管理。建立企业导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通过举办教学方法工作坊和课程设计研讨会,提升企业人员的教学规范性与有效性,使其更好融入育人过程。最后,创新跨学科共育与共同教研机制,定期举办校企联合教研活动及跨学科教学研讨会,聚焦工科翻译人才培养中的重点难点,共同研讨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编写特色教材与教学案例,形成常态化交流机制,促进翻译教学与工程技术前沿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相长与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跨学科教学水平与实践指导能力。

6. 实施挑战与应对策略

本模式的落地实施预计将面临以下几项主要挑战:其一,校企目标不同。企业侧重效益与效率,高校注重育人过程,双方在效率与成果预期上易产生分歧。其二,双师团队管理困难。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在教学方法、知识背景上存在差异,可能影响教学连贯性与效果。其三,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不一致。行业技术发展迅速,课程内容若滞后,将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以上挑战可通过以下策略解决: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与统筹;定期组织教研交流,推动提升双方在教学理念与方法上的契合度;与企业共建共用课程案例库,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资源等。

7. 结语

随着语言服务行业向智能化、专业化加速转型,市场对兼具语言能力、技术素养与行业知识的融合型翻译人才需求迫切。工科院校依托其鲜明的工程技术学科背景,在培养面向特定技术领域的翻译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然而,传统培养模式与翻译行业实际需求的脱节,制约了这一优势的发挥。因此,推动工科院校翻译专业与语言服务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以真实项目为驱动、以行业标准为导向的产学协同育人机制,不仅是破解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举措,更是工科院校翻译专业凸显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路径。

基金项目

1)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024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工科院校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Y2024047);

2) 2024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产学合作的工科院校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2409022134);

3) 第四期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语言服务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2025050272513);

4) 湖北省教育厅2023年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立项成果,《英汉翻译》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5)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023年度一流本科课程立项成果,《交替传译》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XYLK2023021)。

参考文献

[1] 赵奎英. “新文科” “超学科”与“共同体”——面向解决生活世界复杂问题的研究与教育[J]. 南京社会科学, 2020(7): 130-135.
[2] “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 2020-11-0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2025-09-23.
[3] 尚晓倩, 朱佳林, 马明华. 我国“新文科”领域研究综述及趋势展望[J]. 图书情报导刊, 2022, 7(7): 56-66.
[4] 武光军. 复合型翻译人才: 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方向[J]. 外语界, 2011(3): 2-8.
[5] 刘和平, 韩林涛. “新文科”背景下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2, 5(4): 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