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与实践模式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Pathways and Practice Mode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Econometrics”
DOI: 10.12677/ces.2025.131186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雄英:广东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Econometr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Moral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摘要: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材思政建设工作指引大纲》精神,高校应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从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基于这一导向,探讨课程思政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融合路径与实践策略。通过分析该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现状及课程思政的理论依据,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案,旨在促进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强化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为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Guidance Outlin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extbooks,” universities should deepen teaching reforms, fully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herent in various disciplines, achieve holistic education involving all staff, the entire process, and all aspects, thereby comprehensively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Guided by this princi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pathways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incorpo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Econometrics”. By analyzing the 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its current teaching status, an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rgete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he aim is to promote the organic unity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mpartation and value guidance, strengthen the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specialized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s.
文章引用:李雄英. 《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与实践模式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1): 263-26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1865

1. 引言

将马克思主义教学理论系统融入高等教育体系,尤其需要统筹协调思政知识教育、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协同推进。理论课程建设为思政教育提供学理支撑,教学实践则反哺思政理论的深化与创新,从而整体提升思政教育的系统性质量。“立德树人”作为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包括专业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都承担起育人职责[1]。为此,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这种“全”的特性体现在整体性和系统性上,要求高校整合各类教学资源,着力推动“教”与“学”的协同互动,助力教师教学有方、学生学习有向,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深刻理解其背后的价值意蕴,明确学习的目的、方法与意义[2]

事实上,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伦理关怀与社会责任,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国际上的科学教育领域早有关于“价值负载”(Value-Laden Science)的讨论,强调知识传授并非价值中立的过程。例如,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提出“STEM for Social Good”倡议,主张科学与技术教育应服务于社会正义、可持续发展与公共福祉,鼓励学生在掌握技术工具的同时反思其社会影响[3];类似地,英国部分高校推动“多元视角经济学”(Pluralist Economics)运动,倡导在经济学教学中引入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生态经济学等多种理论范式,打破新古典主义的单一叙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价值自觉[4]。相比之下,我国的“课程思政建设”并非简单的价值渗透,而是立足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对全球专业教育价值观融合议题的创新性回应。因此,从“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视角出发,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着力将思政元素系统融入教学改革,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课堂教学作为落实“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主阵地,其成效直接影响思政教育的实效。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推动思政与专业融合的关键力量。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最大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与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时代新人[5]。在此背景下,推动课程思政与《计量经济学》专业改革的深度融合,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该专业实现内涵式发展和育人成效提升的现实路径。

2. 《计量经济学》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研究中的基本数量分析方法,是高等教育经管类学科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经管类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然而,当前《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仍面临一系列挑战,主要表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脱节、概念框架与实际案例分离以及统计关联与因果推断混淆等方面(如表1所示)。这些困境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推导能力,但将知识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分析的能力明显不足,从而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术体验。

近年来,各高校针对这些问题积极探索改革路径,重点关注从知识精度、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三个维度推进教学创新。在改革取向上,强调强化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和逻辑性,旨在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与思维层次。然而,由于《计量经济学》对学科基础要求高、学习难度大,教学过程仍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无法系统性掌握分析技能等问题[7]-[9]。特别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些问题更为突出,迫切需要通过教学改革加以解决。

Table 1. Core challenges and reform directions in “Econometrics” teaching

1. 《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核心挑战与改革方向

核心挑战

改革方向

预期目标

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脱节

强化应用性与实践性

提升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概念框架与实际案例分离

构建案例库与实证项目

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统计关联与因果推断混淆

突出逻辑性与方法论训练

培养严谨的因果推断思维

此外,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也是制约《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对《计量经济学》产生畏难情绪。为此,各高校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法(PBL)等新型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然而,这些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将这些新模式有效融入《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并实现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仍需进一步探索。

3. 课程思政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3.1. 重构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

课程思政在《计量经济学》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上,即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知识与价值双引领。2025年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计量经济学》教材的编写明确强调“思政引领”,注重通过学习与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中国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导向促使《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发生深刻变化,不再局限于技术层面的模型估计和假设检验,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同感和理论自信[10]-[11]

1) 案例教学与价值引导相结合: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通过精选体现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案例,如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脱贫攻坚成就、科技创新突破等,使学生在实证分析中直观感受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以讲解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中国各省份GDP增长数据,进而建立模型,将教育投入、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展开分析,以此来实证探究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再以“共同富裕进程测度”这一具体案例来说(如表2所示),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链条,使思政教育不再以孤立、外在附加的部分存在,而是深度嵌入并蕴含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逻辑架构之中。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计量方法,还能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理解和认同。

2) 方法论教学与学术品格培养相统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方法论课程,蕴含丰富的科学精神和研究伦理要素。在讲授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类比学术研究乃至人生发展中的基本价值取向。例如,通过“无偏性”强调客观公正的重要性,通过“有效性”引申至“优化决策需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通过“一致性”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这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技术概念转化为具象的价值引导,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Table 2. Teaching design for the “Process Measurement of Common Prosperity”

2. “共同富裕进程测度”的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问题提出

探讨基尼系数的变化能否切实反映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

这一问题的提出,旨在引发对共同富裕量化指标科学性的深入思考,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数据获取

引导学生系统梳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覆盖率等多维度面板数据。

通过全面、准确的数据收集,为深入研究提供详实的资料支撑。

模型选择

构建固定效应面板模型,严格控制地区、时间等因素,深入剖析教育普及率、税收调节政策等因素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通过严谨的计量方法,揭示各因素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内在关系。

结果阐释

若数据显示某项政策在显著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具有积极成效,则顺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的战略意义。

结果阐释不仅是对模型分析结果的解读,更是将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紧密结合,提升学生对政策体系的认知水平。

价值升华

组织小组讨论:“数据背后的温度”,即深入探讨计量结果如何助力我们以更加理性、全面的视角看待社会发展目标。

价值升华旨在超越单纯的学术研究,引导学生关注研究结果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宏观视野。

3) 中国经济问题导向的实证训练:教育部“101计划”《计量经济学》教材特别强调“探讨并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设置,要求学生在掌握国际通用计量方法的基础上,能够针对中国经济的具体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共同富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设计研究课题,运用计量方法验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更增强了其运用科学方法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2. 创新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思政元素的课程体系

《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环节是教学内容的创新,即通过挖掘和整合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具有价值引领功能的课程体系。2025年多所高校的实践表明,《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内容创新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案例库建设、课程知识图谱开发和配套教学资源优化三个方面。这些创新旨在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知识讲授,避免生硬嫁接,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1) 构建融入思政元素的案例库:案例教学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思政元素融入的有效载体。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在“101计划”框架下,重点建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案例,如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效应,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等。这些案例既体现了计量方法的实用性,又展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外,应用型本科院校还积极探索将地方经济发展案例引入课堂,如区域创新能力评估、产业升级效果分析等,使学生在研究地方经济问题的同时,增强服务区域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2) 开发凸显思政导向的知识图谱:知识图谱作为新型教学工具,能够清晰展示《计量经济学》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联。在“101计划”《计量经济学》教材编写中,各章节均配套建设了中英文课件、教案、习题集和知识图谱。这些教学资源特别注重将习近平经济思想有机融入知识体系设计,如在讲授因果推断方法时,引入“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在讲解时间序列分析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历程阐释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逻辑。这种知识图谱不仅帮助学生构建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还使其在专业学习中深入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科学内涵。

3) 建设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平台:《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性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北京久其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为“101计划”《计量经济学》教材配套建设的算法软件“易算筹”,作为自主研发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实验平台,内置教材案例与算法,支持学生进行在线模型操作和数据分析。该平台未来还将结合大模型技术,用AI进一步增强教学支持。类似地,山东财经大学2025年开展的“研究生AI + 课程建设项目”中,也强调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推动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深度融合。这些平台的建设使学生在实践中既掌握了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又增强了对中国自主研发软件和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

3.3. 改革教学方法:多元化手段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教学方法是课程思政实施的载体,直接影响思政元素的融入效果和学生的接受度。当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改革主要体现在混合式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法(PBL)和协同教学机制三个方面。这些方法通过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互动方式,有效提升了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1) 混合式教学增强思政元素渗透力: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多元化实施路径。在线上环节,教师可以利用超星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工具开展主题讨论、随机选人、弹幕互动和在线测验。例如,在讲授《计量经济学》中的“异方差”概念时,可以线上发起关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经济现象背后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线下课堂则通过小组研讨形式,深入分析区域发展差距的成因及对策。这种混合式教学不仅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时空边界,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了教学互动性和学生参与度,使思政元素在专业学习中得到自然渗透。

2) 项目驱动教学法(PBL)促进思政素养内化:项目驱动教学法(PBL)强调通过完成实际任务来学习知识和技能,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有效方法。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PBL可以通过设计具有思政内涵的研究项目,如“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科技创新对就业质量影响评估”等,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既掌握计量方法的实际应用,又深入思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价值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2025年暑期《高级计量经济学》培训中,就采用了“理论原理讲解与实践应用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聚焦《计量经济学》基础知识、因果推断与机器学习等内容,使学员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学习和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

3) 协同教学机制提升思政育人合力: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需要打破传统教学中“单打独斗”的模式,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协同教学机制。北京化工大学信息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合作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可以组建由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行业专家构成的教研共同体,通过联合备课、合作研究、共同指导等方式,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共同打造文理融合的“课程思政金课”。例如,在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设定”问题时,思政课教师可以从哲学角度讲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专业课教师则从技术层面讲解模型设定的科学方法,二者结合使学生既掌握了专业技术,又理解了科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普洱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在2025年开展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磨课活动中,也特别强调“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通过集体研讨确定了多个思政元素融入点。

3.4. 优化教学机制:思政融合的风险识别与张力调适

在推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影响,潜藏着多重结构性张力与实践困境。若未能有效辨别并妥善调适这些矛盾,不仅可能导致思政元素的融合流于形式,还可能削弱该课程的专业属性。因此,亟需从机制层面系统地审视融合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并构建相应的调适路径,以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深层耦合。

1) 平衡价值导向与学术客观性:《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以实证为基础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其底层逻辑在于通过数据与模型揭示经济规律,强调“让数据说话”的客观立场。若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侧重结论的价值导向,可能诱发研究预设先行、有意识选择数据等问题,进而损害科学研究的中立性与公信力。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问题导向”,明确要求学生呈现真实的分析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结果偏差的成因——究竟是模型设定偏误、关键变量遗漏,还是样本期内外部环境变迁所致?推动学生在数据真实性与逻辑严谨性的基础上,理性辨析经济现象背后的复杂成因。这一过程既能坚守学术研究的本质要求,又能促使学生在批判反思中深化对思政实践的理解,最终实现价值引导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

2) 调和教学负荷与内容饱和的矛盾:《计量经济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抽象性与技术复杂性,专业课程内容已具较高的认知压力,若在有限课时内强行附加大量思政元素而造成“知识过载”现象,反而会降低教学效率与学习动机。对此,应遵循“少而精”的融合原则,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思政融合点。例如,在讲授双重差分法(DID)时,可围绕“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设计专题案例;在讲解工具变量法时,可探讨“教育回报率估算中的内生性问题及其社会意义”。通过典型情境的深度剖析,减轻教学内容的冗余压力,又增强思政教育的穿透力与感染力。

3) 避免教条化与形式主义: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应警惕“标签化植入”、“口号式宣传”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将政治术语机械嵌入教案、在PPT中堆砌领导人语录,或在结论部分强行拔高主题等。此类做法严重割裂了专业知识与价值教育的内在联系,使思政元素沦为外在附加的装饰物,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为有效破解这一困境,关键在于设计具有真实社会意义的研究课题与探究性学习任务。教师应通过项目驱动、案例研讨等形式,引导学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议题(如共同富裕、绿色低碳转型、区域协调发展)自主设计研究方案,使学生在数据收集、模型构建与结果解释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计量方法的社会功能与伦理责任,实现思政教育从“外铄”到“内生”的转化,避免教学陷入形式主义窠臼。

总之,《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机制四个维度协同推进。通过将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塑造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随着教育部“101计划”的深入推进和各高校的持续探索,《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将不断深化,为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作出积极贡献。因此,有必要从更高维度审视当前改革进程中存在的深层障碍,并据此提出更具前瞻性的深化路径。

4. 当前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深化改革的路径选择

尽管目前通过上述机制调适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学实践中的结构性张力,但课程思政在《计量经济学》中的深度融合仍面临若干现实挑战,难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范式。其一,存在“生硬嫁接”与“两张皮”现象,部分教学实践仍停留在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做简单叠加,未能实现有机的内在融合。其二,思政育人成效难以量化评估,现有考核体系多侧重于知识掌握与模型应用,对价值引领、科学精神等素养的提升缺乏有效的衡量标准。其三,部分专业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与自觉性仍有提升空间,对如何自然、有效地在方法论教学中渗透价值观引导感到困惑。

针对上述问题,深化改革的路径需系统规划。首要任务是推动思政元素从“形式融入”走向“实质融合”,通过开发以回答“中国之问”为导向的精品教学案例,让学生在掌握因果推断、回归分析等工具的同时,深刻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制度优势。同时,必须构建一个多元、过程性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在案例分析、项目实践中展现的价值取向和综合素养纳入考核,以实现对育人成效的科学评估。同时,为破解思政育人成效“看不见、难测量”的难题,教育改革应倡导“循证教学”理念,鼓励教师开展小规模、行动导向的实证研究。例如,可设计对照组教学实验:一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而另一组融入思政案例模块(如“脱贫攻坚政策效应评估”),通过教学前后问卷调查测量学生在理论掌握、方法应用、制度认同、社会责任感等各方面的差异,并辅以课堂观察记录、学生课堂评价与半结构化访谈,形成混合证据链。此类研究不仅能为课程思政的有效性提供初步数据支持,更能反哺教学设计,实现“实践–反思–优化”的良性循环。

根本而言,教师是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关键。高校应着力构建完善的支持体系,通过跨学科教研活动、专项培训及激励机制,全面提升专业课教师将价值塑造融入知识传授的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从而保障《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行稳致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5. 结语

本文围绕“课程思政”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融合路径展开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现状,然后论证了进行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依据最新的政策指引,重点探讨了思政元素融入《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四大路径:在教学目标上,实现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的重构,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建设中国特色案例库和知识图谱,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嵌入专业知识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利用混合式教学、项目式学习(PBL)等手段,提升育人效果;在教学机制上,平衡价值导向与学术客观性,避免形式主义,实现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统一。

有效的融合能显著提升课程的育人功能,但同时也面临思政元素“硬融入”、效果评价难等挑战。对此,本文提出应强化内涵式融合、构建多维评价体系、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等对策。总而言之,推动课程思政与《计量经济学》的深度契合,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更是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基金项目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AI赋能统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

参考文献

[1] 陈婷婷, 张淑丽, 刘晓宇. 课程思政视角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才智, 2021(25): 67-70.
[2] 潘文军. 论专业课教师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作用[J]. 教育现代化, 2018, 5(40): 182-183+194.
[3]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2020) STEM for Social Good: A Call to Action.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4] Rethinking Economics (2022) Pluralist Pedagogy in Economics Educati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Rethinking Economics Press.
[5] 王飞.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及其实施策略[J]. 教育现代化, 2018, 5(41): 1-4.
[6] 赵明. 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探讨[J]. 时代经贸, 2021, 18(1): 118-120.
[7] 黄桂琴. “三位一体”的思政价值融入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 38(12): 26-28+32.
[8] 赵继志. 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5(14): 133-136.
[9] 位雪丽. 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改路径探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24, 45(22): 206-208.
[10] 吴锴, 卢昱霏, 史柯. 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研究[J]. 高教学刊, 2024, 10(17): 171-175.
[11] 康晴晴. 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思政建设探析[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3, 41(6): 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