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以外研社八年级上册Module 11 Unit 2为例
Pathways for Deep Integration of Yi Kewang Intelligent Synchronized Teaching Platform with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A Case Study of Module 11 Unit 2 in the Eighth-Grade Textbook Published b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摘要: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借助智能化平台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文章以建构主义、输入与输出假设等理论为指导,聚焦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与外研社八年级上册Module 11 Unit 2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出“课前预学–课中互动–课后巩固”三段九环实施路径。笔者通过案例研究,系统挖掘平台在丰富阅读资源、提高阅读效率、革新评估手段等方面的优势,同时揭示教师技术意识薄弱、整合层次浅、资源滥用等现实困境。结果表明:平台的数据驱动与即时反馈机制显著优化了教学决策,情境化任务设计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多元评估促进了个性化学习;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实现技术对内容、活动、互动与评价的系统嵌入。研究建议通过校本培训与分层任务设计,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构建“技术–教学–评价”一体化课堂,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信息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
Abstract: Amidst the deepening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leveraging intelligent platform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in junior secondary schools has emerged as a critical issue i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Guided by constructivist theory and the input-output hypothesi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Yi Kewang intelligent synchronous teaching platform with the reading module (Module 11 Unit 2) of the eighth-grade textbook published b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It proposes a three-phase nine-step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pre-class preparation, in-class interaction, and post-class consolidation.” Through case study analysis, this research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 platform’s advantages in enriching reading resources, improving reading efficiency, and innovating assessment methods, while also identifying practical challenges such as teachers’ limited technological awareness, superficial integration, and misuse of resource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platform’s data-driven and real-time feedback mechanisms significantly optimize instructional decision-making, contextualized task design stimulates students’ reading interest, and diversified assessments facilitate personalized learning. The key to deep integration lies in centering on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systematically embedding technology into content, activities, interactions, and evaluations. The study recommends enhancing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through school-based training and tiered task design, thereby constructing an integrated “technology-instruction-assessment” classroom model that offers a replicable and scalable paradigm for the informatization of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in ju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文章引用:杨雪. 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以外研社八年级上册Module 11 Unit 2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1): 282-291.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1868

1. 引言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近年来,随着网络新媒体的普及,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向。然而,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效果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教师对技术应用的意识不足和融合程度不深。本研究旨在解决这些问题,探索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技术辅助语言学习(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ALL)能够有效促进语言习得的效率和质量。例如,Warschauer & Healey [1]指出,CALL的发展经历了行为主义、交际主义和整合式三个阶段[1],当前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将技术与语言学习深度融合,实现学习者中心、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此外,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作为传统教学与在线学习的结合,被证明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教学领域,国内外学者也提出了多种理论框架,如Grabe (2009)提出的阅读认知模型,强调阅读策略、背景知识和元认知意识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和互动性,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协作学习。此外,本研究还借鉴了输入假设理论,强调可理解性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以及Swain [2]的输出假设理论,认为语言输出能够促进语言形式的注意和语言能力的提升。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本文将“深度融合”界定为:在教学目标统摄下,将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的功能与英语阅读教学的内容、方法、评价等要素进行系统化整合,使技术不再仅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是成为教学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和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具体而言,深度融合应具备以下四个评价维度:1) 教学目标与技术的契合度,即技术的使用是否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2) 教学活动与技术的整合度,即技术是否被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3) 师生互动与技术的支持度,即技术是否有效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4) 教学评价与技术的融合度,即技术是否为教学评价提供了有效支持,实现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反馈的即时性。

本研究通过分析翼课网智能化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优势,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提出了课前预学、课上交流和课后巩固三个阶段的融合方法。研究结果显示,翼课网智能化教学平台的运用显著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阅读效率,并更新了评估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本研究揭示了信息技术在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和丰富教学资源方面的关键作用,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研究强调,信息技术与英语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化发展,最终实现高质量的教育目标。这一发现不仅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策略,也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推动了教育技术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

2. 文献综述

2.1. 技术辅助语言学习(CALL)的研究

技术辅助语言学习(CALL)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到交际主义再到整合式的发展阶段。早期研究主要关注计算机在语法操练和词汇记忆中的应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理念的更新,研究者开始探索如何将技术与语言学习深度融合,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例如,Chapelle在2001年提出,CALL应关注学习者的认知过程,通过设计真实、互动的学习任务[3],促进语言习得。近年来,移动学习(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MALL)和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成为CALL研究的新热点,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如何利用移动设备和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为学习者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2.2. 混合式学习的研究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指将传统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研究表明,混合式学习能够充分发挥传统教学和在线学习的优势,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4]

2.3. 阅读教学理论的研究

阅读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阅读理论模型,如Grabe [5]提出的阅读认知模型,强调阅读策略、背景知识和元认知意识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此外,交互式阅读理论(Interactive Reading Theory)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过程,读者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文本。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融入技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

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本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和互动性,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协作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真实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文本意义。此外,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机会,促进他们的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

3. 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的优势

3.1. 丰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内容

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深度融合,能够显著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6]。翼课网平台的多媒体资源为真实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可能,其素材均取自自然语境中的原生语料(新闻短片、纪录片等),使学习者在完整语境中通过问题解决路径实现意义建构。例如,一段呈现英国排队文化的短视频即可成为“观察–质疑–协商”的认知起点;平台内置的弹幕与评论功能支持学习者以社会性对话方式外显思维过程,教师再以“支架式”提问(如“该行为背后隐含何种价值规范?”)促使学生在对文本与经验的对照中主动生成文化解释。在此流程中,技术资源完成了由“输入材料”向“建构情境”的范式转换,契合建构主义关于“知识只能在真实语境与社会互动中被学习者主动建构”的核心命题。此外,平台的即时性特点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取英语原文阅读资料和实时报道,进一步丰富了学习内容。

3.2.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效率

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通过该平台,教师可以节省大量板书时间,并以多样化和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目标语言,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转换思维、衔接不同学习进程[7]。同时,平台还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方案,学生可根据自身水平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和练习,从而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此外,平台的互动性功能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阅读过程中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3.3. 更新评估手段与方法

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具备强大的评估功能,能够详细记录学生的阅读速度、自动批改阅读题目,并及时反馈阅读结果[8]。与传统的纸质测试相比,该平台的评估方式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可以根据平台提供的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此外,平台还能依据后台收集的数据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为因材施教提供数据支持,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4. 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尽管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不足、应用程度不够深入,以及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滥用。

4.1. 应用翼课网平台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意识不强

目前,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用翼课网平台的意识较为薄弱[9]。一方面,部分教师对新技术存在陌生感和畏难情绪,仍过度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课本和黑板,未能充分认识到翼课网平台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部分教师未能掌握如何将翼课网平台有效融入阅读教学的方法,也不了解如何利用平台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从而导致其应用平台的意识逐渐淡薄。

4.2. 应用翼课网平台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程度不深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充分发挥翼课网平台的潜力[10]。在教学方式上,一些教师仅将平台作为简单的PPT展示工具,未能深入挖掘其交互性功能,导致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无法有效发挥平台的优势。在资源利用方面,许多教师未能充分利用平台上丰富的拓展阅读资源,很少引导学生阅读适合其水平的补充读物。此外,在评估环节,部分教师仍过度依赖传统的纸质测试,未能充分利用平台的实时反馈功能进行形成性评价,这不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3. 滥用翼课网平台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当下,部分教师在应用翼课网平台时存在滥用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资源,每节阅读课上大量使用视频和动画,从而忽视了文本本身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在课堂上不合理地使用电子设备,例如让学生全程使用电子设备学习,可能导致学生被设备上的其他软件分散注意力。最后,在教学评价环节,部分教师仅依赖平台的在线测试系统来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能会受到系统局限性的影响,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阅读素养[11]

综上所述,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通过教师培训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来进一步优化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5. 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与途径探究

鉴于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及当前面临的挑战,本文提出以下方法与途径,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5.1. 积累知识,课前预学

课前预学是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课前预学的目标是通过翼课网平台发布预习任务,激活学生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1) 任务发布与资料推送

实际操作:教师在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原则和前置激活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发布相关练习和视频。例如,在学习外研社八年级上册Module 11 Unit 2“In England, you usually drink tea with milk”时,教师可设计“问题驱动式”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英国文化相关资料(如饮食习惯、交通规则等),并在平台上提交“我对英国生活的3个好奇问题”。这个学习任务以建构主义为基础,强调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和互动性,学生能够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

翼课网平台的运用:翼课网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互动功能,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提交,为课堂互动提供了素材。

2) 数据收集与反馈调整

实际操作:通过翼课网平台收集学生的预习数据,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需要运用输入假设理论,即这些新知识略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根据反馈进行针对性教学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翼课网平台的运用:翼课网平台的数据驱动功能使教师能够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3) 兴趣激发与思维发展

教师通过翼课网平台上传与主题相关的视频和微课,提出引导性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知识,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兴趣,重视兴趣在提高学习动机中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上传关于英国人日常生活的短片,并提出问题:“What do people in England take every time when they go out?”(英国人每次出门都会带什么?),学生根据问题主动探索并协作学习。

翼课网平台的运用:翼课网平台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功能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取学习资源,促进思维发展。

5.2. 提升效率,课堂互动

课上交流是信息技术赋能教学的核心环节。基于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收集的数据,教师结合真实情境创设原则、任务驱动与互动参与原则和即时反馈与过程性评价原则可以精准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难点,设置独立和小组学习任务。在必要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帮助,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建构和内化。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使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

本节阅读课以“王辉在英国旅行的经历”为主要线索,通过对英国人打招呼的方式、下午茶的习惯、公共场合候车排队时的行为和他们的传统食物进行描述和分析,让学生学会使用包含“can’t”和“mustn’t”的否定句描述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从而了解中英生活的差异,并学习课文的写作方式,为最后的写作产出(给来中国旅游的Nick写一封建议信)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这一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够通过实际情境的创设,将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多采取提问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提问和小组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文本,为学生的迁移创新打下坚实基础。此外,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具体步骤如下:

1) Pre-reading (10分钟)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分钟)

学习任务:教师利用翼课网平台呈现一封来自英国的信,创设真实任务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任务的兴趣。例如,信中提到学生将要去看望英国的朋友,需要通过浏览信件了解英国人的生活方式。这个任务体现了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和互动性,认为真实情境能够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

设计意图:提供翼课网平台查找相关网络资源,从而为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提供了可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任务的兴趣。

环节二:对比图片,引发思考(3分钟)

学习任务:交互式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过程,读者需要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文本。因此,教师在翼课网智能化同步平台上发布一些关于英国和中国生活方式的图片。通过对比图片,学生感知到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有区别的,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到了英国之后应该怎样生活。

设计意图:利用驱动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明确学习任务,形成学习期待。这种对比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文化差异的初步认识,为后续的阅读和讨论提供思维基础。

环节三:预测文章,激活旧知(5分钟)

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观察翼课网平台上所展示的王辉提供的两张图片,表述自己从图中得出的信息并根据图片推测文章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描述从图片中得出的信息,激活学生对英国生活已有的知识储备。同时,让学生根据图片推测文本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这一环节通过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与新知识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2) While-reading (15分钟)

环节四:浏览文章,概括大意(5分钟)

教师任务: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认为学习者需要通过自主阅读来概括文章大意。因此,教师利用翼课网平台的相关练习向学生解释重点单词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关注课本上的图片和文章每段的首句,概括文章大意。

学生任务:学生需要掌握重点单词的含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快速阅读文本从而感知文章大意。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文本,帮助学生总结快速有效地获取文章主旨的技巧与方法。

环节五:寻读文本,获取细节(10分钟)

问题:

  • Read quickly and match the correct headings.

  • What did Wang Hui notice when he was in England?

  • What are traditional English foods and where can you buy them?

  • When you wait for a bus in England, what should you do?

学习任务:输入假设理论强调可理解性输入的重要性,认为学习者需要通过查找特定信息来准确获取文章细节。因此,在这个环节,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每段文本,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如匹配标题、回答问题等。教师使用翼课网平台的自动批改功能,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答案,掌握文章细节。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培养他们查找特定信息、准确获取、梳理和记录关键信息的能力。

3) Post-reading (13分钟)

环节六:分析文本,构建框架(5分钟)

学习任务: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和知识体系构建,认为学习者需要通过分析文本和构建框架来深化理解。基于此,教师在翼课网平台上搜索与文本相匹配的同步视频,学生跟随视频内容再次阅读文本,并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复述文章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翼课网平台搜索到的视频,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章主旨和细节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的能力。

环节七:联系实际,对比中外(5分钟)

学习任务:输入输出假设理论强调语言输出对语言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认为学习者需要通过联系实际和对比文化来促进语言输出。首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协同建构“文化解释”。翼课网平台推送一张“中国早高峰地铁vs英国早高峰公交”的对比图,学生四人一组,用“在线共享导图”工具共建一张“文化差异解释图”。规则:每人至少提出一个“观察点”(如排队方式、眼神接触);组内必须用课文证据或课前搜索资料支撑观点;导图节点需呈现“现象–解释–价值观”三级逻辑。其次,学生提交导图后,平台随机分配给另一组进行“二次建构”。学生需要用“评论”功能指出对方逻辑漏洞,然后给出一条改进建议并用★标记最值得学习的节点。最后,教师延迟介入,先让学生暴露认知冲突,再以“整体支架”形式总结典型误区,实现维果茨基所言“在最近发展区内提供支架”。最后,学生进行反思性自评。

学生在平台填写“建构日志”,回答三个问题:

Q1:我最初如何解释这种文化差异?

Q2:小组对话后我的观点发生了什么变化?

Q3:下次遇到类似文化现象我还会使用哪些策略?

日志公开可见,学生可互访留言,形成“持续反思–持续建构”的循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超越语篇、联系实际生活方式,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粗略感知英国和中国生活方式的不同,为下一次的写作做铺垫。同时,通过这种对比,学生在观点碰撞中重组原有经验,生成新的文化解释框架,体现“意义在社会协商中形成”。

环节八:总结归纳,评价自我(3分钟)

学习任务: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认为学习者需要通过总结归纳和自我评价来深化理解和提升能力。学生对照翼课网平台上的自我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如表1所示),教师根据平台反馈的数据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通过上述方法与途径,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率,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赋能作用,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Table 1. Self-evaluation form

1. 自我评价表

我能流利地阅读这篇文章,并能正确地运用其中的新单词。

⭐⭐⭐⭐⭐

我能基于证据提出对英国文化的一个解释,并在小组内为其辩护。

⭐⭐⭐⭐⭐

我能够在学习中与他人合作。

⭐⭐⭐⭐⭐

我能说出“我最初的对英国文化的理解”与“现在的观点”之间的具体变化。

⭐⭐⭐⭐⭐

我能在导图评论中至少使用一次“because/as a result”等逻辑连接词,使意义更清晰。

⭐⭐⭐⭐⭐

5.3. 迁移创新,课后巩固

课后巩固是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环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认为学习者需要通过个性化作业来巩固知识和提升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布置作业,例如:

① 让学生在翼课网“全球伙伴”板块发布一封给英国笔友的Advice Letter,主题为“How to behave when having hotpot in China”。

② 英国结对班级将在一周后回复疑问,学生收到回信后需完成“二次反思”——用100词总结“我对中国文化的新理解”,并指出“哪一条建议被英国朋友质疑得最激烈”,实现“输出–反馈–再建构”的完整循环。

同时,教师可以使用翼课网智能同步教学平台进行智能组卷,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运用其批改功能,及时、高效地批改学生的作业;挖掘丰富的网络资源,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本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翼课网智能教学平台上发表的有关“讨论中国生活方式与国外生活方式的差异”的话题,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话题作文。

6. 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关键力量。本文通过对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进行研究,揭示了信息技术在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和丰富教学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与英语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步骤。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实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最终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将会采用“一核三段九环”模型梳理本节课的脉络,如图1所示。本节阅读课的九个环节都与翼课网智能教学平台紧紧结合,极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课前,学生利用翼课网智能教学平台唤醒原有的知识,同时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翼课网智能教学平台收集学生课堂表现的数据,为形成性评价提供全面、精准且具时效性的依据,从而能够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及时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与指导,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后,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总结课堂所学,并根据自我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从而查漏补缺。

Figure 1. “One Core, Three Stages, Nine Links” diagram

1. “一核三段九环”图

参考文献

[1] Warschauer, M. (1997) A Sociocultural Approach to Literacy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Call.
[2] Swain, C.P., Salmon, P.R., Kirkham, J.S., Bown, S.G. and Northfield, T.C. (1986) Controlled Trial of Nd-YAG Laser Photocoagulation in Bleeding Peptic Ulcers. The Lancet, 327, 1113-1117.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3] Irham, I. (2018) Assessing Livemocha and Duolingo Evaluation Tasks: Adapting Chapelle Call Assessment Criteria in Autonomous Leaning Experience. Erudio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5, 103-114.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4] 臧弘哲, 周芸, 程如凯. “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对大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探究[J]. 神州, 2021(9): 153-154.
[5] Grabe, W. (2005)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Read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6] 张进. 信息技术助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探索——以翼课网为例[J]. 英语教师, 2019, 19(21): 38-39+55.
[7] Klyne, G. and Carroll, J.J. (2004)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RDF): Concepts and Abstract Syntax. W3C Recommendation.
[8] 韩卫, 程瑞春. 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小学电教(综合), 2024(9): 39-41.
[9] 萨仁娜, 巴金. 民族地区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纾解之策[J]. 青海民族研究, 2025, 36(3): 72-80.
[10] 朱叶. 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物流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 海外英语, 2023(23): 232-234.
[11] 宋超. 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融合途径探索[J]. 中小学电教, 2025(Z2): 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