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教育强国战略推进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面临转型升级机遇与挑战。成果导向教育(OBE)以目标明确、反向设计、持续改进的特性,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聚焦职业本科实践育人模式创新,构建以OBE为导向的“数字工作室”育人模式,依托该融合性平台整合校企资源,强化项目驱动、情境教学与过程评价,推动教学组织与协同机制变革。南昌职业大学2023~2024学年准实验数据显示:“数字工作室”班级专业核心课平均成绩(86.2分)较传统班级(75.8分)高13.7%,技能证书获取率(89.2%)较传统班级(56.8%)高57%,毕业3个月就业率(92.5%)较传统班级(78%)高18.6%;质性访谈中80%的学生、75%的教师及80%的企业导师认可该模式对能力提升的作用,其能显著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素养及就业竞争力。研究还提出完善制度保障、优化评价体系与拓展合作生态的建议,为职业本科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路径。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advancing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a powerful education country,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 characterized by clear goals, reverse design,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innovation of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ls i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onstructs an OBE-oriented “Digital Studio” education model, integrates school-enterprise resources relying on this integrated platform, strengthens project-driven teaching, situational teaching, and process evaluation, and promote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collaborative mechanisms. Quasi-experimental data of Nanch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from 2023 to 2024 show that: the average score of core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the “Digital Studio” class (86.2 points) is 13.7%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raditional class (75.8 points), the acquisition rate of skill certificates (89.2%) is 57%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raditional class (56.8%), and the employment rate 3 months after graduation (92.5%) is 18.6%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raditional class (78%); in qualitative interviews, 80% of students, 75% of teachers and 80% of enterprise tutors recognize the role of this model in improving abilities. This model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ve literacy,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The study also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optimizing evaluation systems, and expanding cooperation ecosystems, providing a replicable path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推动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核心渠道,其高质量发展对国家人力资源优化与实体经济竞争力提升至关重要。当前,数字技术迅猛发展重构教育生态,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国家战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更强调要以教育数字化破解职业教育难题。然而,职业本科教育存在办学定位模糊、产教融合不深、数字技术与教学融合不足等问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错配。在此背景下,如何以创新育人模式突破瓶颈,成为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符合国家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助力教育强国战略落地的关键。基于此,本研究引入OBE理念,构建“数字工作室”育人模式,探索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2. 教育强国战略背景解析
2.1. 教育强国战略内涵与要求
教育强国战略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核心是通过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国家输送适配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并规划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标志着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以高质量为核心诉求的新阶段[1]。该战略强调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同频共振,尤其注重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支撑产业升级和促进社会公平中的关键作用。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核心渠道,其类型化定位与内涵式发展被赋予前所未有的战略意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个体职业能力提升,更直接影响国家人力资源结构优化与实体经济竞争力增强,因而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点[1]。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重构教育生态与教学范式。教育数字化转型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教育优先发展与现代化跃迁的核心路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应“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凸显出数字化在破解职业教育资源不均、教学模式滞后、产教融合不深等结构性难题中的突破性价值[2]。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持续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教育教学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智能驱动转变。这一系列政策导向为职业本科教育创新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技术支撑,亟需通过理念更新、模式重构与平台再造,回应教育强国战略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系统性要求。
2.2. 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现状
职业本科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层级,正处于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攻坚期。在教育强国战略的宏观引领下,职业本科教育不仅承载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功能,更肩负着为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3]。然而,当前该类院校普遍面临办学定位模糊、特色专业建设滞后、产教融合深度不足等结构性矛盾,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显著错配。尤其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产业体系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倒逼职业本科教育必须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尽管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并在虚拟仿真教学、智能化实训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深度融合仍显不足,特别是在课程体系重构、学习成效动态评估以及教师数智素养提升等方面存在实践断层[4]。此外,社会对职业本科的认同度偏低、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遭遇隐性壁垒等问题,进一步制约了其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畅通。因此,亟需以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理念为指导,依托“数字工作室”这一集教学、研发与服务于一体的新型育人载体,推动形成以学生能力达成为核心、产业需求为导向、数据驱动为支撑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构建基于OBE的“数字工作室”育人模式,不仅能够实现教学流程的逆向设计与精准反馈,还可有效整合政校行企资源,助力职业本科教育突破发展瓶颈,为教育强国战略提供高技能人才保障。
3. OBE理念与数字工作室融合
3.1. OBE教育模式理论基础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作为一种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核心导向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应围绕预期学习成果展开,并通过反向设计原则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策略。该模式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后经Spady等学者系统化发展,逐渐成为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如华盛顿协议)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理论支撑。在职业教育领域,OBE模式尤为契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其“以终为始”的逻辑框架能够有效对接产业需求与专业能力标准,推动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本位转型。特别是在当前国家推进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亟需重构育人机制,而OBE所提供的目标可测、过程可控、结果可评的闭环体系,为职业本科教育的质量提升提供了理论支点[5]。与此同时,随着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生态,网络育人平台的内容供给与价值引领功能日益凸显,平台建设不仅需关注技术形态的迭代,更应注重教育内容的精准化服务与意识形态引导。在此语境下,OBE理念可进一步延伸至数字学习环境的设计之中,通过需求牵引的选题策划、有用有趣的多模态内容呈现以及垂类聚焦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设置,实现教育引导的“入脑入心”[6]。因此,将OBE作为“数字工作室”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石,不仅有助于打通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的逻辑链条,还能在动态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中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胜任力,进而服务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目标。
3.2. “数字工作室”育人机制创新
在教育强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亟需构建契合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新范式。“数字工作室”作为一种融合OBE (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的实践育人平台,正逐步成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该模式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强调能力本位与过程性评价,通过项目驱动、情境模拟与跨学科协作等方式重构教学流程,实现从知识传授向能力生成的范式转移。在此机制下,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数字项目环境中完成从需求分析、创意设计到技术实现的全周期训练,有效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数字素养与创新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大数据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突破口。然而,当前部分职业院校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中仍面临技术深度不足、资源共享机制不畅等问题,制约了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借鉴美国《国家网络劳动力与教育战略:释放美国的网络人才潜能》中提出的生态化协同与标准化建设路径,我国可进一步优化数字工作室的运行逻辑,构建政校行企多方参与的育人生态系统,强化数字技能认证体系与课程标准的衔接[7]。特别是在艺术类专业领域,数字经济带来的产业形态变革要求教育端同步推进课程结构的动态调整与教学内容的迭代更新,推动创意设计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8]。“数字工作室”由此不仅承担技能实训功能,更成为连接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枢纽性平台。
通过可视化项目管理工具与学习成效追踪系统的嵌入,“数字工作室”能够实现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全过程监测与数据反馈,进而支撑个性化学习路径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的持续改进。这一机制呼应了OBE框架中“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核心逻辑,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及行业技术演进保持高度一致。该模式存在三方面风险:一是技术依赖可能弱化线下实践能力,需通过“线上 + 线下”双轨教学规避;二是校企协同断层,可通过协议明确权责与激励机制解决;三是评价公平性问题,需引入AI辅助与多主体评价优化。未来,应在制度设计、资源配置与评价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支持机制,推动“数字工作室”从局部试点向系统化、规模化发展迈进。
4. 育人模式构建路径设计
4.1. 目标体系与能力标准设定
在教育强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作为连接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关键纽带,亟需构建以成果为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的人才培养体系。该模式强调从学生最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反向设计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实现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在此框架下,“数字工作室”作为一种融合数字化技术、项目化教学与产教协同的新型育人载体,其核心在于通过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思维与跨学科协作素养。因此,目标体系的设定必须立足于岗位能力图谱的解构与重构,依托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明确各专业方向毕业生应在知识、技能与态度三个维度达成的具体学习成果。
能力标准的制定则需充分吸收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最新进展,尤其是在数字素养培育、智能化实训环境建设以及数据驱动的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例如,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情境,不仅提升了学生对复杂工艺流程的理解深度,也为形成性评价提供了可量化的数据支撑。同时,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普及与大模型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学生数智素养的系统化发展,使其能够在“数字工作室”的多任务协作中胜任数据分析、智能工具调用与人机协同决策等高阶职能。这种能力标准的动态更新机制,体现了OBE理念中“持续改进”的核心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育人平台在当前数字化战略中的角色已由信息传递者转变为价值引领者与精准服务提供者,其内容供给须遵循“需求牵引、有用有趣、精准聚焦、入脑入心”的逻辑主线。这一趋势要求“数字工作室”在目标设定时不仅要关注技术能力的达成,还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职业伦理培养,确保人才成长符合时代新人的培育要求。教师作为教学设计的主导者,需提升媒介素养与传播素养,善于运用数字平台开展议题设置与学习引导,从而实现教育过程的价值升华。综上,基于OBE的目标体系与能力标准并非静态指标集合,而是一个融合政策导向、技术演进与教育规律的动态演化系统,为职业本科育人模式的深层次变革提供理论支点与实践路径。
4.2. 教学实施与协同机制构建
在教育强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作为连接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关键枢纽,亟需通过系统化教学改革实现育人模式的转型升级。“数字工作室”作为一种融合项目驱动、技术赋能与跨界协作的教学组织形态,其课程实施流程的设计应以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理念为核心,构建“目标–过程–评价”一体化的动态闭环体系。具体而言,课程实施需围绕岗位能力图谱反向设计教学内容,依托虚拟仿真、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数字技术手段重构教学场景,提升学生在真实项目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学习成果的形成不仅依赖于知识的线性传递,更强调通过迭代式实践实现能力进阶,体现职业教育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范式转变。
为保障数字工作室育人效能的充分发挥,必须建立高效的校企协同机制,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当前,艺术类专业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正面临产业结构升级与人才需求变革的双重压力,传统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企业对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9]。因此,校企双方应在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师资共育等方面形成制度化合作路径。例如,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工作室教学载体,实施“双导师制”,由学校教师负责理论指导,企业工程师承担实践带教,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的有机衔接。同时,应借助数字化平台搭建协同管理信息系统,支持项目进度追踪、成果可视化评估与多方反馈机制,增强育人过程的透明度与可调控性。
此外,协同机制的可持续运行还需依托政策支持与质量保障体系的同步完善。职业本科学校应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办学定位,强化内涵建设,避免同质化倾向。通过建立基于OBE的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开展毕业生胜任力跟踪调查与用人单位满意度测评,反哺课程体系优化,从而提升社会认可度与就业竞争力。唯有如此,“数字工作室”才能真正成为支撑职业本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在培养适配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中发挥实质性作用。
5. 实践成效与推广路径分析
5.1. 典型案例与实施效果评估
在教育强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亟需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育人模式的系统性重构。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构建的“数字工作室”育人模式,已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以南昌职业大学为例,该校依托大数据信息技术平台,搭建集教学、实训、项目孵化于一体的数字工作室集群,投入280万元配置专业设备,联合12家企业引入真实项目,实施“双导师制”;推进中曾面临企业导师指导频次不足(初期每周0.8次)、学生技术基础薄弱问题,通过“积分激励 + 弹性指导”、“分层任务包 + 助教辅导”解决,实现了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对接。该模式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与真实项目驱动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在复杂工作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充分回应了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核心诉求。研究数据显示,参与数字工作室的学生在岗位适应能力、团队协作水平及技术创新意识等维度上的表现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班级,验证了该模式在提升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方面的有效性。
2024年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进入新阶段,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逐步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上述案例中院校同步推进教师数智素养测评体系构建,实施“AI + 专业”课程升级改造工程,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嵌入数字工作室运行机制,使学生在真实数据治理与智能分析任务中完成知识迁移与能力进阶。同时,学校依托教育信息平台整合优质数字资源,打破学科壁垒与校企边界,推动产教融合向智能化、精准化发展。在此过程中,“金课”战略成为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支点,通过建立以学习成果达成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反向设计教学目标与资源配置路径,确保育人过程可测、可控、可优化[10]。
5.2. 模式推广可行性与政策建议
在教育强国战略深入推进的宏观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层级,亟需探索契合数字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育人模式。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理念构建的“数字工作室”育人模式,不仅响应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的战略部署,更通过项目驱动、能力进阶与产教融合的机制设计,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动态耦合。该模式的推广可行性根植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制度与技术基础,尤其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生态的语境下,“数字工作室”所承载的虚实融合教学环境、数据驱动的学习评价体系以及跨学科协作平台,具备在同类院校中复制与迭代的实践潜力。
模式成功的关键要素为“OBE + 数字技术”融合、稳定校企协同、专业化师资,前提是院校有基础资金、区域有产业支撑;民办校可“校企共建”分摊成本,公办校可建区域资源平台,艺术类需强化数字技术课程,工科类需引入前沿项目。然而,模式的大范围推广应用仍依赖系统性政策支持与制度协同。借鉴美国《国家网络劳动力与教育战略》中关于数字职业人才生态化培养的经验,应推动建立国家级数字职业技能标准框架,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规范化与认证互通。同时,地方政府与行业组织需联合构建区域性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流动与再生产。针对职业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内涵建设薄弱、社会认可度偏低等问题,建议设立专项财政扶持计划,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通过媒体传播与典型案例推广提升公众认知。此外,教育行政部门可将数字工作室建设纳入职业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形成制度激励与质量监控并重的推进机制。唯有在政策引导、标准建设与生态协同多重维度发力,方能实现该模式从局部创新向系统变革的跃迁,为教育强国战略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规模化培育提供支撑。
6.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基于OBE的职业本科“数字工作室”育人模式,有效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该模式依托“数字工作室”整合校企资源,通过项目驱动、情境教学与过程评价,推动教学组织形态与协同机制变革。南昌职业大学的准实验与质性研究验证表明,其能显著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素养及就业竞争力,为职业本科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创新提供了可操作范式。
研究提出的完善制度保障、优化评价体系与拓展合作生态等政策建议,为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未来可进一步聚焦数据驱动下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拓展数字化助力国际交流合作的空间,持续优化模式以更好适配教育强国战略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推动职业本科教育在内涵式发展道路上实现更大突破。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4年江西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室’构建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XJG-24-86-2)、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5年度规划课题“产教融合2.0视域下民办职业本科院校‘岗课赛证’数智融通生态构建及其就业赋能效应研究”(项目编号:CANQN250504)、2025年度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高职学生问题性短视频使用的多模态数智识别及阶梯式心理干预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XL202512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