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胜县汛期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Rainfall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in Yongsheng County
DOI: 10.12677/ojns.2025.136130, PDF, HTML, XML,   
作者: 朱宝菲, 王晏东, 杨锦涛, 成国芳:云南省永胜县气象局,云南 丽江;朱宝倩:云南省永仁县气象局,云南 楚雄;张崇莉:云南省丽江市气象局,云南 丽江
关键词: 气候特征汛期暴雨时空分布永胜县Climate Characteristics Flood Season Heavy Rainfall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Yongsheng County
摘要: 本研究基于永胜县国家气象站(1993~2023年)和38个区域自动站(2013~2023年)的5~10月逐日降水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永胜县汛期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具有明确的区域应用价值。永胜县地处地形复杂区域,汛期暴雨是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主要诱因。因此,系统分析该地区暴雨的气候特征,可为当地的防灾减灾、水资源管理和气象预报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Abstract: Based on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May to October collected at the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 in Yongsheng County (1993~2023) and 38 regional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 (2013~2023),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rainfall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in Yongsheng County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wavelet analysis. The research has clear regional application value. Located in an area with complex terrain, heavy rainfall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is a major trigger of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flash floods,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in Yongsheng County. Therefore,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rainfall in this region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lo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meteorological forecasting services.
文章引用:朱宝菲, 朱宝倩, 王晏东, 杨锦涛, 成国芳, 张崇莉. 永胜县汛期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J]. 自然科学, 2025, 13(6): 1248-1255. https://doi.org/10.12677/ojns.2025.136130

1. 引言

永胜县是云南省丽江市下辖县之一,县境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丽江中部,地处滇西北高原与横断山脉交汇处,长江上游地区。永胜县县城位于永北镇,全县面积4952平方千米,辖9个镇、6个乡,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海拔高度在1056至3963米之间,东与华坪县相交界,西与玉龙县相依,北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毗邻,南与大理州宾川县相连,是丽江的重要交通枢纽地。永胜县占据地理优势,地跨横断山脉和滇西北高原两种地貌,是三江并流的边缘地区,有江、河、湖泊、河谷等多种地貌类型,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金沙江从县境北部的松坪乡入境,沿西部往南经大安、顺州后向东折,经涛源、片角、鲁地拉、仁和等乡镇后出境,在永胜境内有长达215千米的河段。受复杂地形、地貌及季风气候影响,永胜县降水具有很强的局地性、突发性及短时降水强度大的特征,因汛期5~10月累计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94.8%,导致汛期暴雨引发的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成为永胜县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常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1]-[6]。虽然不少学者对云南暴雨进行研究分析,如:张云瑾等[3]通过对长达14年云南盛夏45次成片暴雨的当天和前一天各层天气图的统计分析,分析出9种与暴雨形成有关的天气系统;朱莉等[7]对云南两次局地特大暴雨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其条件不稳定性、对流不稳定性以及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性;铁永波等[8]针对2020年5月25日贡山县强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分析了其发育分布特征与形成机制及地形影响;黄初龙等[9]对比分析了昆明地区发生在夏季和秋季的两次局地大暴雨过程,分析影响系统、水汽来源和对流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解明恩等[10]利用1961~2018年云南省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云南雨涝过程特征,构建了雨涝指数,用于客观定量监测和评估云南洪涝灾害的强度,并分析了1961`2018年云南雨涝过程的特征;胡颖等[11]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承灾体易损性三个方面,建立了云南省1 km分辨率的暴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与风险区划。但是针对永胜县县域降水的分析较少,本研究基于永胜县国家气象站(1993~2023年)和38个区域自动站(2013~2023年)的5~10月逐日降水数据研究汛期暴雨日数、暴雨强度、暴雨贡献率、暴雨初终日、连续暴雨等的气候特征,分析出永胜县汛期暴雨时空特征分布,进一步为当地的防灾减灾、水资源管理和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2.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永胜国家基本气象站1993~2023年5~10月的逐日降水资料,运用统计和线性分析方法分析近31年汛期暴雨日数、暴雨强度、暴雨贡献率及暴雨初终日的变化等,并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汛期暴雨对时间的变化规律。

由于区域站建站时间偏晚,部分资料缺失,选择2013~2023年近11年38个区域自动站降水数据和永胜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汛期5~10月降水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利用Surfer软件,对统计数据和基底图进行网格化处理,从而形成永胜县汛期暴雨空间分布图。

根据云南汛期的定义,将汛期定义为每年5~10月。暴雨日定义为:前日20:00~当日20:00,日降雨量 ≥ 50 mm,大暴雨日降雨量 ≥ 100 mm,特大暴雨日降雨量 ≥ 250 mm;暴雨强度定义为暴雨降雨量和暴雨日数的比值;暴雨贡献率定义为暴雨降雨量与同期总降雨量的比值;连续暴雨为连续2 d及以上的暴雨。

3. 永胜国家基本气象站汛期暴雨时间分布分析

3.1. 汛期雨量分析

1993~2023年均降雨量为912.4 mm,汛期年均降雨量为864.7 mm,占94.8%;汛期年均暴雨降雨量为143.1毫米,占汛期年均降雨量的16.5%。经计算暴雨日数与汛期暴雨降雨量、年降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27,说明暴雨日数与汛期暴雨降雨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但与年降雨量的相关性较弱。1993~2023年汛期有5年无暴雨日,占16.13%,最多暴雨次数出现在2019年的5次,占3.23%,近31年来每年有1场暴雨的频率占19.34%,每年有2场的暴雨频率占41.94%,每年有3场的暴雨频率占16.13%,每年有4场的暴雨频率占3.23%。

3.2. 月际变化

由每年汛期各月暴雨累计次数(图1)可知,除5月未监测到暴雨外,6~10月均监测到暴雨。其中,汛期暴雨单月累计:6月9 d,7月18 d,8月19 d,9月9 d,10月1 d。7~8月汛期暴雨在15 d以上,占总日数的66%,10月仅出现1 d (2018年10月1日61.3 mm),由此可见汛期暴雨集中在7~8月,且1995至2003年连续9年在7月均出现一场暴雨天气,而相较于其余月份,在8月多出现2场及2场以上的暴雨天气。

Figure 1.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of heavy rainfall frequency during the 1993~2023 flood seasons

1. 1993~2023年汛期暴雨次数累计分布

3.3. 年际变化

对永胜县汛期暴雨发生次数进行统计发现,近31年汛期暴雨总日数为56 d,年平均1.8 d,大暴雨日数为4 d,占7%,除2004年外,仅在2019年至2022年陆续出现3次大暴雨现象,但无特大暴雨天气现象。暴雨日数出现最多的年份为2019年5 d,有5年无暴雨日(2006、2008、2011~2013年)。从汛期暴雨日数变化趋势(图2(a))可得知,近31年来永胜汛期暴雨日数以0.007 d/年的速率增加,趋势系数为0.052 (未通过α = 0.05的显著性检验),增幅不明显。由图可知,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中期,暴雨日数处于相对稳定期;21世纪00年代中后期至10年代中期,暴雨日数处于偏少期,且无暴雨趋势明显;21世纪10年代中期至2023年暴雨日数逐渐偏多,突破1993年来暴雨日数极值,总体呈增长趋势。从汛期暴雨日数的小波分析(图2(b))看,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具有低频波动、局部年际突变的特点。高值年集群呈现约8年的时间间隔及局部年际波动的4年左右的小周期;汛期暴雨日数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性特征,且在不同时期尺度的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存在显著差异,短周期波动活跃,中、长周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规律。

(a) (b)

Figure 2. Interannual variation (a) and wavelet analysis (b) of heavy rainfall days during the 1993~2023 flood seasons

2. 1993~2023年汛期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a)和小波分析(b)

Figure 3.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heavy rainfall intensity during the 1993~2023 flood seasons

3. 1993~2023年汛期暴雨强度的年际变化

永胜县汛期平均暴雨强度(图3)为66.3 mm/d,单日最大平均暴雨强度出现在2022年90.2 mm/d,单日最小平均暴雨强度出现在2003年51.6 mm/d (除无暴雨年份);单日最大暴雨强度出现在2004年132.7 mm/d,最小暴雨强度50 mm/d,出现在1996年(除无暴雨年份)。汛期平均暴雨强度以0.35 mm/(d·年)的速率增强,趋势系数为0.273 (未通过α = 0.05的显著性检验),突变性明显。由图知,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中期,暴雨强度呈稳步增长趋势;21世纪0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10年代中期,暴雨强度波动明显,且有5年无暴雨日明显;2014年以后暴雨强度逐渐稳定偏强,呈增长趋势。

1993~2023年永胜县汛期平均暴雨贡献率为13.9%,2019年最大40.2%,1998年和2005年最小6.1% (除无暴雨年份外)。由(图4)可知,近31年来永胜县暴雨贡献率变化由稳定至先减后增。1997、2009、2014、2018~2022年8年暴雨贡献率在20%以上,其余年份均在20%以下。1993~2004、2018~2022年暴雨贡献较为稳定。

Figure 4. Contribution rate of heavy rainfall during the 1993~2023 flood seasons

4. 1993~2023年汛期暴雨贡献率

3.4. 暴雨初、终日的变化

永胜县1993~2023年汛期暴雨平均初日为7月8日,最早在6月10日(2009年),最晚8月4日(2004年),暴雨初日出现在6、7月份次数最多,均占45%;平均终日为8月18日,暴雨终日出现在9月份次数最多,占35%,终日最早7月6日(2016年),最晚10月1日(2018年);汛期暴雨初日至终日平均持续41天,最长109天(2009年6月10日~9月27日)、最短10天(2007年7月10日~7月20日),汛期暴雨长度变化大,从10天到109天。分析可知,1993~2023年,暴雨发生时间在年际尺度上保持相对稳定,汛期暴雨初终日及汛期长度无显著的线性变化趋势。

3.5. 连续暴雨的变化

永胜县汛期自1993~2023年来仅有一次连续两天出现大于50毫米的降水,出现在2020年8月17日至18日,分别降雨91.7 mm、60.8 mm。由此可知,永胜县连续性降暴雨的概率较小。

4. 永胜县汛期暴雨的空间分布

由于永胜地区仅一个国家基本气象站,因此,本研究还选取2013~2023年永胜地区38个区域自动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将站点选取更密集,数据更具代表性,空间分布呈精细化,能较好反映出永胜县汛期暴雨的空间分布,但由于选取时间仅11年,也存在时间上的局限性。

从2013~2023年永胜地区汛期暴雨的平均暴雨日数空间分布(图5(a))可知,永胜平均暴雨日数基本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增多”的分布特点,即永胜南部片角向北至松坪暴雨日数逐渐增加,南部片角、涛源、期纳、鲁地拉、程海一带降雨日数最少,东山、松坪一带最多。平均暴雨日数的最高值区出现在永胜东南部东山,为3.6 d,次高值为永胜的北部松坪3.5 d,其周围暴雨日数均呈正常;最少暴雨日数位于片角–程海一带,最小值为1 d左右。

从2013~2023年永胜地区汛期暴雨的平均暴雨强度空间分布(图5(b))可知,汛期暴雨强度呈现“中间弱四周强”的特点,中部暴雨强度相较于北部松坪、南部片角、东部仁和一带较弱,且中部暴雨强度往四周逐渐增强,其中南部片角一带最强,最大值达78.7 mm/d,其次为东部仁和–六德一带为78.6 mm/d;而暴雨强度的小值区位于大安–程海–期纳一带均值约为63.7 mm/d。由平均暴雨强度分布图也可知,永胜暴雨点受地形影响和相邻县域强对流天气影响较大,永胜县域边缘地区平均暴雨强度值较大,且暴雨强度低值区呈片状分布。

由汛期暴雨日数图和暴雨强度图知,松坪、东山、仁和一带降雨次数与强度呈正相关,片角一带降雨次数少但降水强度大,县中间区域相对稳定,也侧面反映与其他县域紧邻的乡镇,降水受影响较大。一般而言,北部松坪、大安降雨常受西北部玉龙、古城一带的影响,对流由西北向东南移动,常具有局地性短时强降水的特征;东南部东山、仁和、六德一带受楚雄的影响,对流常呈东南–西北移向,伴随着强降水和冰雹天气;片角、涛源、期纳等南部一带降水常受大理影响,对流由西向东移动,边缘地区常影响到片角区域,造成片角出现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且近年来片角影响最重的自然灾害常出现在9月;受东北部宁蒗的影响,对流呈东北–西南移,常影响到光华、三川、羊坪、永北一带,带来强降水和冰雹天气。

(a) (b)

Figure 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eavy rainfall days (a) and heavy rainfall intensity; (b) during the 2013~2023 flood seasons

5. 2013~2023年汛期暴雨日数(a)和汛期暴雨强度;(b) 空间分布

5. 永胜县暴雨时空分布特征与云南降雨的相似点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地区,影响云南降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为南支槽、昆明准静止锋、切变线、辐合区、西南低涡、热带气旋等,且云南靠近孟加拉湾和南海两个热源和水汽源,受东亚夏季风和印度西南季风的影响,和来自北方和青藏高原上空冷空气的影响以及地形的作用,局地暴雨频发,具有突发性强、强度大、历时短的特点[3] [7],从永胜汛期暴雨空间分布图上也能反映出以上特点,松坪、东山、仁和一带降雨次数与强度呈正相关,片角一带降雨次数少但降水强度大,说明单次降雨强度大;由于永胜地貌多样,地形对降雨的影响也较大,从图5也能看出,由华坪移来的暴雨往往影响到六德和仁和区域,受地形影响,向永胜中部移动时强度减弱,降雨强度相对偏小。“七下八上”是云南防汛期的关键时刻,从永胜汛期暴雨日数分布也能发现,暴雨集中出现在7月下旬和八月上旬的频率较高。总而言之,云南省地貌丰富、地形多样,暴雨类型及分布也受多方协同影响,永胜县暴雨的分布特征也仅是云南省暴雨天气的缩影之一。

6. 结论

1) 汛期暴雨日数与汛期暴雨降雨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与年降雨量的相关性较弱。

2) 汛期暴雨集中在7~8月,累计汛期暴雨日数在15 d以上,占总日数的66%,1995至2003年在7月均出现暴雨天气,8月出现2次暴雨天气的概率较大。

3) 汛期暴雨总日数为56 d,年平均1.8 d,大暴雨日数为4 d,除2004年外,仅在2019年至2022年陆续出现3次大暴雨现象,但无特大暴雨天气现象;暴雨日数出现最多的年份为2019年5 d,有5年无暴雨日,且仅有一场连续暴雨。

4) 永胜县汛期平均暴雨强度为66.3 mm/d,最大暴雨强度出现在2004年132.7 mm/d,最小50 mm/d,出现在1996年(除无暴雨年份)。

5) 1993~2023年永胜县汛期平均暴雨贡献率为13.9%,2019年最大40.2%,1998年和2005年最小5.1% (除无暴雨年份外)。

6) 汛期暴雨平均初日为7月8日,暴雨初日出现在6、7月份次数最多,均占45%;平均终日为8月18日,暴雨终日出现在9月份次数最多,占35%。

7) 2013~2023年永胜地区汛期暴雨的平均暴雨日数空间分布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增多”的特点,平均暴雨强度空间分布呈现“中间弱四周强”的特点。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LJQXKJCX-2024-06;项目名称:永胜县汛期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1] 于淑婷, 罗亚丽, 李建. 1982-2016年云南省不同强度降水气候态及其变化[J]. 暴雨灾害, 2020, 39(4): 363-371.
[2] 万石云, 李华宏, 胡娟. 云南省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区划[J]. 灾害学, 2013, 28(2): 60-64.
[3] 张云瑾, 张成军, 冉茜, 等. 云南盛夏暴雨分析[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S1): 132-136.
[4] 程建刚, 解明恩. 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5): 19-26.
[5] 程建刚, 王学锋, 范立张, 等. 近50年来云南气候带的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1): 18-24.
[6] 浦吉存, 黄中艳, 高敏. 云南气候特征与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适宜性的关系[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1, 42(1): 53-57.
[7] 朱莉, 张腾飞, 丁治英. 云南两次灾害性特大暴雨不稳定机制的对比分析[J]. 自然灾害学报, 2015, 24(2): 178-185.
[8] 铁永波, 阮崇飞, 杨顺, 等. 云南省贡山县“5·25”暴雨诱发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形成机制[J]. 水土保持通报, 2021, 41(2): 10-15+24.
[9] 黄初龙, 王将, 耿琼, 等. 昆明不同季节两次局地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2): 315-325.
[10] 解明恩, 陈鲜艳, 张文千, 等. 雨涝指数在云南洪涝灾害监测中的应用[J]. 灾害学, 2022, 37(3): 77-83.
[11] 胡颖, 殷娴, 陈剑桥, 等. 基于GIS的云南省1km精细化暴雨灾害风险评估[J]. 气象科技, 2022, 50(5): 74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