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工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结合喘息服务的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Medical Social Worker Intervention in Elderly Chronic Disease Patients Combined with Respite Care Services
DOI: 10.12677/ns.2025.1411274, PDF, HTML, XML,   
作者: 刘颖秋:十堰市人民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医养中心,湖北 十堰
关键词: 医务社工老年慢性病患者喘息服务Medical Social Worker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ditions Respite Care
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慢性病患者群体日益庞大,其长期照护需求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本文分析了喘息服务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发展现状,以及医务社工介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医务社工介入的具体策略,旨在为我国喘息服务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population ageing process, the cohort of elderly chronic disease patients continues to expand, placing a heavy burden on families and society due to their long-term care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respite services for elderly chronic disease patients, alongside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medical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It proposes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medical social work involvement, aim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ramework for the application of respite services among this demographic in China.
文章引用:刘颖秋. 医务社工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结合喘息服务的策略研究[J]. 护理学, 2025, 14(11): 2047-2051. https://doi.org/10.12677/ns.2025.1411274

1. 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慢性病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慢性病患病率高达59.1%,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患病人数超1.9亿[1],呈现“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负担”的三高特征。慢性病不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还对其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产生深远影响,导致失能风险增加、医疗费用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2]。目前,居家养老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家庭照护者需投入大量精力应对患者的日常起居、用药管理及突发健康状况,易引发自身睡眠障碍、肌肉劳损等生理问题,长期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为缓解家庭照护者的照护负担,喘息服务(respite care)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支持措施由美国学者Griffith于1993年提出并逐步发展[3]:即为慢性病患者间歇性地提供照护服务,减轻家庭照护者负担,在不少发达国家中应用效果良好并得到大力发展。然而,其在我国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医务社工即医务社会工作者,受过临床与护理专业技能训练,且工作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提供老年人上门照护服务,是为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喘息服务的重点人群。因此,本研究旨在喘息服务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发展现状,以及医务社工介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医务社工介入的具体策略,以缓解家庭照顾者负担,提升患者及其家庭的整体生活质量。

2. 喘息服务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发展现状

2.1. 喘息服务在国外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发展现状

在国外,尤其是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喘息服务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以澳大利亚为例[4],其喘息服务涵盖短期与长期多种形式,包括居家喘息、日间照料、过夜服务及住院喘息等,服务时间灵活,覆盖范围广泛。其喘息服务的开展与法律法规息息相关,1985年,喘息服务得到政府支持,《家庭和社区照料法》正式立法,在制定老年照料政策时,把喘息服务作为支持家庭照护者的核心措施。通过为照护者提供临时替代照护,缓解其身心压力,保障照护者自身的健康与生活质量,进而巩固居家养老模式,推动整个养老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2.2. 喘息服务在国内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发展现状

相较之下,我国的喘息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受我国传统家庭观念养儿防老、孝道伦理的影响,许多家庭对陌生人介入照护存在排斥态度。在中国文化中,家庭照护被视为子女应尽的责任,将老人交予陌生人照顾往往被认为是对老人的不孝,也不放心外来照护者的服务质量。这种观念不仅降低了家庭对喘息服务的接受度,也增加了服务推广的难度。最早的为2011年,杭州市西湖区开展并推广喘息服务服务[5],直至2014年,广州市最先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喘息服务。2018年,毛智慧[6]等探索了喘息服务对失能老人的影响,研究显示喘息服务提高了失能老人及照护者的生活质量。2022年,十堰市针对失能、失智老年人也开启了该项服务的试点工作。尽管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探索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喘息服务”,但整体制度设计仍不完善。目前,喘息服务多由地方政府进行探索,缺乏统一的实施标准,导致服务供给不均衡,且多集中于失能、失智老人,对慢性病患者关注不足。服务形式也较为基础,多限于简单的上门服务或短期托养,缺乏针对照护者心理健康、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支持。

国内外研究主题主要聚焦于喘息服务对失能老人照护者负担的缓解效果[7],一致表明喘息服务可显著降低照护者抑郁、焦虑与照护压力,提升照护质量与患者满意度。然而,医务社工介入的干预方式缺乏标准化服务,国内缺少跨学科的干预研究与长期效果探讨。

3. 医务社工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结合喘息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老年慢性病患者结合喘息服务的推进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现实难题亟待解决,而医务社会工作在化解这些困境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在实践工作中,医务社工运用专业方法与技能对患者实施护理,减轻其身心痛苦,这种专业介入不仅能助力疾病的防治与康复,还能有效缓解家属照护压力,提升患者及家庭对慢性病的应对能力,推动照护服务人性化发展。

3.1. 医务社工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结合喘息服务的必要性

一是与普通医护人员不同,医务社工专注于诊疗之外的心理、社会支持服务;与志愿者不同,他们毕业于高等院校,系统学习了社会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知识,并通过培训和考试获得专业资质,能够科学评估患者及家庭的需求,使用专业方法提供服务。相较于非专业的服务提供者,医务社工更能精准识别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和社会问题,并提供有效的干预。其服务范围广泛,涵盖心理、医疗、康复、社区健康服务等多个方面[8]。此外,医务社工还会根据患者与家属的时间安排,灵活调整服务时段,提供上门喘息服务,满足不同家庭的个性化需求,具有便利性与可及性。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需求多元且复杂。除了基本的医疗护理外,他们往往面临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9],以及因疾病导致的社会孤立、家庭关系紧张、经济压力等问题。医务社工的介入能够有效满足这些需求,提供专业的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是老年慢性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并发症多等特点,需要长期的照护支持,不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照护负担。许多家庭照护者长期承担着繁重的护理任务,包括协助日常生活、监督服药、陪同就医、处理突发状况等,这不仅消耗了他们大量的体力和时间,更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情绪困扰乃至经济负担。长期的耗竭式照护使得许多照护者自身健康状况下降,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到自身的工作与生活,形成“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10]。因此,探索有效的支持模式以减轻家庭照护者负担,已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迫切需求。医务社工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结合喘息服务,对缓解家庭照护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在喘息服务期间,专业的照护人员接替家庭照护者的工作,为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照料。家庭照护者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休息、恢复体力,也可以处理个人事务、参与社交活动,缓解心理压力,改善自身的生活质量。

3.2. 医务社工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结合喘息服务的可行性

一是医务社工的专业素养与老年慢性病喘息服务的实施需求高度契合。医务社工具备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知识储备,可满足服务的多维需求。在医学层面,医务社工能够协助医护人员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比如记录血压、血糖波动情况,提醒患者按时服药、复诊,同时向家属普及慢性病护理常识,降低居家照护风险;在心理层面,老年慢性病患者易因长期治疗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医务社工可通过专业心理疏导技巧,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负面情绪[11];在社会学层面,医务社工熟悉社区资源,能为患者提供居家照护、康复理疗等社区服务,解决家属照护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根据患者家庭经济状况,协助申请医疗救助、养老补贴等政策支持,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全方位助力喘息服务落地,缓解家属照护压力。

二是政策环境和社会支持,为医务社工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结合喘息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强医务社工队伍建设。《“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12],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为医务社工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服务提供了政策依据。随着社会公益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始关注老年群体的需求,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事业,为喘息服务的开展提供人力支持。

4. 医务社工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结合喘息服务的策略

4.1. 提供个性化支持,精准匹配患者需求

医务社工需以全人关怀为核心,为老年慢性病患者及照护者提供喘息服务支持[13]。首先,开展包含生理、心理、社会、家庭功能的综合评估清单,生理包括基础疾病、疾病程度、ADL评分;心理包括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社会包括居住状况、社交活动参与度;家庭功能包括照护者负担指数、经济能力等。医务社工依据清单量化评分,划分照护等级,对应制定喘息服务频次与形式,实现精准干预,建立一人一档服务档案。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重点评估其认知功能、行为异常表现及照护风险;针对照护者,则侧重评估其情绪状态,是否存在焦虑、抑郁倾向和照护技能掌握情况。其次,提供分层干预服务。对于病情稳定但照护者压力较大的家庭,医务社工可协调居家喘息服务,安排专业照护人员定期上门替代照护,同时为照护者提供心理疏导,通过情绪宣泄、压力管理技巧指导等方式缓解其心理负担;对于病情复杂、需专业医疗支持的患者,可对接机构喘息服务,如联系老年病医院、护理院等,为患者提供短期住院照护,期间由医务社工全程跟进,协助患者适应新环境,同时与照护者保持沟通,反馈患者情况。此外,还需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疾病特点制定健康管理方案,减轻照护者的照护压力。

4.2. 搭建多元化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

医务社工需整合医疗、养老、社区、社会公益等多方资源,构建“医养结合 + 社区支持 + 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喘息服务平台[14]。为清晰呈现多方协同机制,建议绘制一张“医养公益协同流程图”,以不同颜色箭头标注信息流:如患者需求评估、医生随访记录,资金流:如医保结算、公益补贴,服务流:如转诊、日间喘息、志愿者上门,直观展示各主体间实时互动与资源循环。在医疗资源整合方面,与医院老年科、康复科建立合作机制,将喘息服务纳入患者出院康复计划,实现医疗照护与喘息服务的无缝衔接,患者出院后,可根据需求直接转入合作的护理院接受短期喘息服务,期间由医院医生定期随访;在养老资源整合方面,联合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民办养老院,拓展喘息服务场所,推出“日间喘息”“短期托养”等多样化服务形式,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同时,引入社会公益资源,通过慈善组织、志愿者团队,为经济困难家庭提供喘息服务补贴,为服务平台注入人力支持。组织专业志愿者,如医护专业学生、退休医护人员参与喘息服务,协助开展健康监测、生活照料等工作。

4.3. 强化政策倡导,推动制度保障建设

医务社工需主动承担政策倡导者责任,推动建立健全老年慢性病患者喘息服务相关政策制度,为服务开展提供长效保障。一方面,开展政策调研,通过收集服务实践中的问题数据,如服务覆盖率低、资金投入不足、服务标准不统一等、总结典型案例,形成政策建议报告,向政府相关部门反馈,推动将喘息服务纳入老年慢性病患者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推动服务标准与规范制定,联合医疗、养老领域专家,结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喘息服务的服务内容、质量评估标准、从业人员资质要求等规范,明确服务机构需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和社工,服务过程中需定期开展患者健康评估、照护者心理支持等内容,确保服务质量;建立服务质量监督机制,由医务社工、行业专家、患者及照护者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对服务机构进行定期评估,促进服务质量提升。此外,开展政策宣传与社会倡导,通过社区讲座、媒体报道等方式,普及喘息服务的重要性,转变社会对喘息服务的认知,营造支持老年慢性病患者照护的社会氛围,同时提升照护者对喘息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鼓励更多家庭主动利用服务,推动喘息服务从被动需求向主动选择转变,实现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5. 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慢性病患者数量持续增加,家庭照护压力日益沉重。然而,喘息服务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仍面临诸多限制。医务社工兼具专业能力与服务灵活性,其介入不仅能够满足患者的多元化需求、有效缓解家庭照护压力,其跨学科知识背景也与服务需求高度契合,同时获得政策与社会层面的支持。未来,应着力推动个性化服务、搭建多元资源整合平台,并加强政策倡导与制度保障,为老年慢性病患者喘息服务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菲, 常家宁, 莫玉芳. 基于fsQCA组态视角的山西省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特病保障待遇水平影响因素研究[J]. 医学与社会, 2025, 38(9): 123-130, 144.
[2] 李楚楚, 党媛媛, 史晓洁, 等. 基于潜在类别分析中老年慢性病共病对一般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25, 52(18): 3282-3289.
[3] Kirsten, S. (1996) Development in Short-Term Care: Breaks and Opportunities.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1.
[4] 蒙艺, 孙家乐, 谭静. 澳大利亚喘息服务的特征与启示[J]. 护理学报, 2021, 28(14): 64-68.
[5] 杭州市民政局. 西湖区推出失能老人家庭“喘息服务” [EB/OL]. 2011-10-15.
http://mz.hangzhou.gov.cn/art/2011/10/15/art_1530899_21054595.html
, 2024-07-11.
[6] 毛智慧, 李魏, 孙晓婷. “喘息服务”对失能老人及其照护者生活质量和照护负担的影响[J]. 护理研究, 2018, 32(19): 3098-3100.
[7] 张卉悦, 尹敏, 南雪, 等. 失智症患者家庭照护者“居家喘息服务”的概念演化分析(英文) [J]. 国际护理科学, 2025, 12(4): 352-360.
[8] 王雪琳, 牛润桂. 医务社会工作视角下晚期癌患照顾者照护负荷的质性研究[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 32(6): 798-802.
[9] 卢晓玉, 魏翠苹, 丁济菊. 家属参与式心理护理联合叙事护理在老年抑郁症中的应用效果[J]. 心理月刊, 2025, 20(16): 151-153, 157.
[10] 刘婧星, 张红萍, 杜玉开. 国内外家庭照顾者喘息服务的研究现状[J]. 全科护理, 2025, 23(11): 2045-2049.
[11] 徐佳辉, 李旭苗, 魏荣赛, 等. 老年慢性病病人照顾者灵性照护能力的研究进展[J]. 循证护理, 2025(19): 3996-4000
[12] 卢嘉宁, 冯硕, 徐若天. 老年人肌少症营养干预的多通路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5, 45(19): 4847-4852.
[13] 贾存莲, 徐皓洋, 潘孝富. “喘息服务 + 社会工作”实务策略介入癌患家庭照顾者照顾负荷问题的研究[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 21(1): 118-125.
[14] 张鹏程, 关晓光, 洪丹丹, 等.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策略研究[J]. 卫生软科学, 2020, 34(5): 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