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全球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加剧,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等老年髋部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作为终末期髋关节疾患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在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虽然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但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对手术创伤及麻醉的耐受性较差,存在围术期并发症风险高、术后恢复缓慢、住院时间延长,甚至影响远期生存率等缺点[2]。不仅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也造成了沉重的家庭与医疗负担。目前,传统的围术期临床护理主要包括术前长时间禁食水、术中大量输液、术后卧床制动以及单一的疼痛护理等,这些措施可加剧老年患者的生理应激反应、胰岛素抵抗、肌肉流失及功能减退,从而阻碍其康复进程[3]。在此背景下,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应运而生,通过一系列基于循证医学的围术期优化措施,旨在减少手术应激反应、维持生理功能稳定、防止并发症,最终实现患者的加速康复[4]。目前,ERAS已被成功应用于胃肠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妇科及心胸外科等外科择期及急症手术,甚至重症监护病人,并通过大量临床实践验证了ERAS模式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以及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优越性[5]。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ERAS方案应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临床效果,通过系统评价其对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疼痛控制水平、关节功能恢复速度、平均住院日及再入院率等关键指标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老年THA患者的围术期管理策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循证依据,推动ERAS理念在老年外科领域的科学化与精细化应用。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3年9月~2024年2月就诊于重庆市某医院骨科住院处的136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根据制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来进行筛选,每组各68例。试验组年龄60~78岁,平均(68.37 ± 4.43)岁;男性28人,女性40人;对照组年龄61~80岁,平均(71.72 ± 5.39)岁,男性31人,女性37人。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重庆市大足区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2.2. 纳入标准
① 年龄 ≥ 60岁;② 单侧、初次、THA;③ 术前诊断符合THA的适应证,如确诊为髋关节骨关节炎、髋部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④ 自愿配合本研究并于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2.3. 排除标准
① 髋关节存在近期感染;② 术侧髋关节有既往手术史;③ 双侧髋关节置换术或翻修手术;④ 术前有凝血功能障碍或DVT形成;⑤ 腰椎病变引起的髋关节功能障碍;⑥ 无法遵循口头或书面指示;⑦ 伴严重心、脑、肺或精神神经疾病。
2.4. 治疗方法
2.4.1. 对照组
① 全面评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病情,确保其在术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监测并记录血糖、血压等关键指标;
② 胃肠道准备:根据医嘱术前禁食6~8小时、禁饮4小时,以防麻醉中误吸;
③ 术前用药:严格遵医嘱给予术前抗生素(如头孢唑林)以预防感染,或其他镇静药物;
④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鼓励并监督患者进行踝泵运动,每日多次;鼓励患者每日多次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
⑤ 营养支持:麻醉清醒后无恶心呕吐即可进食清流质,逐步过渡到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普食,促进伤口愈合。
2.4.2. 试验组
1) ERAS措施步骤
① 通过文献回顾,确定本研究中围手术期ERAS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围术期疼痛管理、健康教育、营养管理、保温及术前术后功能锻炼等;② 成立ERAS小组(核心成员为手术医生、护士、麻醉师、药剂师、康复师和营养师)并编写ERAS知识手册;③ 协助科主任和护士长组织全科室人员进行ERAS知识培训;④ 实施预实验并针对预实验所存在的问题对ERAS方案进行调整与总结。
2) ERAS干预方案
① 手术方式及麻醉方法
i) 手术方式:均为THA,手术均遵循微创的操作理念;
ii) 麻醉方法:术中首选腰硬联合麻醉,术后采用患者自控式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联合口服或静脉给予止痛药进行止痛。
② 围手术期ERAS干预措施:
试验组患者围术期实施ERAS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术期处理。两组具体实施措施见ERAS手册。
2.5. 观察指标及疗效
观察指标
1) 基线资料
患者入院时收集姓名、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
2) 康复资料
收集试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VAS疼痛评分、Harris髋关节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满意度评分比较等,比较两组之间差异,分析ERAS在THA围手术期中的临床效果。
2.6. 统计学方法
研究资料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应用由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定量资料由均数 ± 标准差(
)表示,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定性资料由频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经检验,两组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术后第1、3、7日晨静息状态下、以及术后首次床上和下床活动时间比较,术后返回病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时间点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VAS pai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
表1.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
VAS疼痛评分(分) |
ERAS组(n = 68) |
对照组(n = 68) |
t |
P值 |
返回病房时 |
2.5 ± 0.8 |
2.6 ± 1.1 |
−3.876 |
0.000 |
术后第1日晨 |
2.8 ± 0.7 |
4.8 ± 1.0 |
−12.543 |
0.000 |
术后第3日晨 |
2.0 ± 0.6 |
3.5 ± 0.9 |
−10.789 |
0.000 |
术后第7日晨 |
1.2 ± 0.5 |
2.4 ± 0.7 |
−10.500 |
0.000 |
首次床上活动时 |
3.9 ± 0.9 |
6.5 ± 1.3 |
−12.872 |
0.000 |
首次下床活动时 |
4.2 ± 1.0 |
7.1 ± 1.5 |
−12.345 |
0.000 |
3.2. 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
经检验,两组患者出院前、术后1月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Harris hip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
表2. 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
)
Harris髋关节评分(分) |
ERAS组(n = 68) |
对照组(n = 68) |
t |
P值 |
出院前 |
78.6 ± 5.2 |
70.3 ± 6.8 |
7.654 |
0.000 |
术后1月 |
85.9 ± 4.1 |
76.8 ± 5.9 |
9.876 |
0.000 |
3.3. 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
经检验,两组患者出院前、术后1月ADL评分比较,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ADL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
表3. 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
)
ADL评分(分) |
ERAS组(n = 68) |
对照组(n = 68) |
t |
P值 |
出院前 |
75.4 ± 6.5 |
65.8 ± 8.2 |
7.123 |
0.000 |
术后1月 |
82.7 ± 5.3 |
72.1 ± 7.6 |
9.012 |
0.000 |
3.4.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满意度评分比较
经检验,两组患者出院前、术后1月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满意度评分比较,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Table 4. Comparison of hospital stay duration, total hospitalization costs, and satisfac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
表4.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满意度评分比较(
)
|
ERAS组(n = 68) |
对照组(n = 68) |
t |
P值 |
住院天数(天) |
7.5 ± 1.6 |
12.8 ± 2.5 |
−14.721 |
0.000 |
住院总费用(万元) |
4.8 ± 0.5 |
5.5 ± 0.7 |
−6.456 |
0.000 |
满意度评分(分,出院前) |
96.2 ± 3.5 |
88.4 ± 5.9 |
8.765 |
0.000 |
4.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比传统围术期管理与ERAS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ERAS方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可有效缓解围术期疼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并提升患者满意度。这一结果与国内外多数相关研究结论相一致,进一步证实了ERAS在老年骨科择期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推广意义。
在改善疼痛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从术后返回病房时至术后第7日,ERAS组患者在静息及功能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ERAS理念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打破了单一依赖阿片类药物镇痛的传统模式,通过术前预先镇痛、术中局部浸润麻醉以及术后规律性、按时给予非甾体抗炎药等多种方式协同作用,阻断了疼痛信号传导的不同环节,从而在源头上减少了疼痛刺激及中枢敏化的发生。ERAS包括微创的外科手术治疗、优化的麻醉方式和围术期护理三大方面,其顺利实施是在包括外科医生、麻醉师、护士、营养师、药剂师及康复师等在内的医务工作者的协作下完成的[6] [7]。有学者认为接受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变化较大,可能与疾病本身无关而更多反映的是术后健康服务实践的质量。医师作为健康服务实践的管理者、决策者、计划者、沟通者、管理及康复促进者及教育咨询者,在ERAS的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8]。
在功能恢复方面,ERAS组患者出院前及术后1个月的Harris评分与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有效地控制疼痛为早期康复训练提供支持;术中微创操作及护理减少了组织创伤与水肿;术后早期进食为机体修复提供了必要的营养支持;而由多学科团队共同指导和督促的、标准化的早期功能锻炼计划,则是促使关节功能得以迅速重建的关键[9]。这表明ERAS并非单一技术的叠加,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其最终目标是功能的加速康复。
在安全性方面,ERAS组患者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极大地降低了深静脉血栓(DVT)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通过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其相关的恶心、呕吐、便秘、尿潴留及呼吸抑制等副作用也相应减少[10]。
本研究结论主要适用于老年全髋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短期预后,显示ERAS方案在疼痛控制、功能恢复、住院时间及费用方面效果显著。然而,研究存在局限性:单中心设计可能导致选择偏倚,样本量有限影响结果外推性,且缺乏盲法可能引入实施和测量偏倚。此外,部分研究报道ERAS在远期功能恢复或生存质量上效果不显著,可能与本研究随访时间短、指标侧重近期预后有关。结果差异可能源于患者群体特征(如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干预细节(如疼痛管理方案)或康复计划执行力度不同。在资源有限医院推广ERAS面临挑战:一是多学科协作机制薄弱,需通过定期培训强化团队配合;二是流程改造资金不足,可优先优化关键环节(如术前宣教、术后早期进食);三是患者依从性低,需加强健康教育。未来研究应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合作,并探索低成本ERAS模式,以提升证据等级和临床适用性。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