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湿疹是一种以红斑、丘疹、水疱或糜烂、渗出为特征的皮肤炎症性疾病,通常在面部、颈部、四肢等多个部位呈对称分布,常伴有强烈的瘙痒感,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1]。本病病因复杂,涉及内外多种因素。脾的功能失调常见湿疹脾虚湿蕴证。本文将基于土得木而达理论,探讨湿疹脾虚湿蕴证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2. 土得木而达
“土得木而达”出自《素问·宝命全形论》。原文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原文是基于五行相克的理论而论述的。“木克土”,是五行相克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了木行对土行的克制,抑制作用。“土得木而达”的达字,饱含深意,历代对于其的理解,较为统一,达,谓畅达,通达之意[2]。即,“土得木气疏达而健运”,是说土的运化功能要借助木的疏泄作用才能正常发挥。
纵览上文,“土得木而达”包含了“木克土”中相克与相乘两种情况,均体现了土木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规律。在表示相克内涵时,体现木对土的直接作用,土性壅塞,而木反疏泄之[3]。达,通也,出也,行也。强调木行对土行的疏通、畅达作用。在表示相乘内涵时,木乘土分为木郁乘土、土虚木乘。
脏腑配属五行,肝属木,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肝主疏泄,指肝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阻。脾主运化,指脾对水谷的运化,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布散全身。中医认为肝脾之间关系密切,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有助于脾的运化,而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又可使肝有所养。人体正常生理情况下,肝气顺畅条达,可助脾胃运化,使脾土功能旺盛。正如《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所言:“其性镇静是土之正气也。静则易郁,必借木气以疏之”[4]。
人体病理状态下,若肝木之气过亢,会克制脾土太过,气血不调则痰湿内停,出现肝脾不调之证,如胁肋胀痛、腹胀腹泻等症状,即肝旺乘脾。反之,若脾土虚弱,也易招致肝木的侵犯,出现脾虚肝乘的情况。
3. 湿疹脾虚湿蕴证
3.1.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来看,湿疹饮食情志密切相关。脾胃腐熟饮食物,运化水谷精微,乃后天气血生化之源[5]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膏粱之变营卫过,藜藿之亏气血穷。”[6]一方面,长期过食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或暴饮暴食,饥饱无常,会损伤脾胃。生冷食物易伤脾阳,油腻食物难消化,可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脾胃功能减弱,运化功能失常,不能正常地将水液代谢输布,水液就会在体内停滞积聚,形成湿邪,即“脾虚生湿”。湿邪重表现为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伴有腹胀便溏,舌淡等。因而治疗以健脾祛湿;另一方面,长期的忧思、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进而导致肝气郁结,疏泄不利,脾失健运,以致痰湿内生。肝木克脾土,肝郁则横逆犯脾,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表现为皮损肥厚,瘙痒,伴胸胁胀痛,纳差,乏力等。这两方面可以逐渐发展,肝郁可导致脾虚,脾虚湿疹日久影响心情致肝郁。
3.2. 与肝脾密切相关
脾为后天,负责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是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可见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运输与消化。水谷入胃,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后,送于脾,脾胃运化功能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再将这些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只有脾气充足,皮毛、肌肤与腠理才能得到滋养。脾处于中焦核心位置,是调节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喜燥恶湿,承担着水液代谢的重任,是维持体内水液平衡的关键[7]。若脾气虚弱,则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湿邪内生,蕴积于体内,当湿邪外发于肌肤,就容易引发皮肤瘙痒、丘疹、水疱、渗出等脾虚湿盛的表现。若脾脏受到湿气的困阻,脾气变得虚弱,湿邪在体内郁积,日久会引发热象。当体内湿热积聚于肌肤,易引发发红、肿胀,触之有灼热感等。
喜怒忧思悲恐惊作为人体正常的情感表现,一旦超出正常限度,便会扰乱脏腑气机,导致其功能失调,气血运行,水湿代谢等都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湿疹的发生[8] [9]。中医认为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影响很大,《医碥》云:“百病皆生于郁,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肝脏疏泄失常引发气机郁滞,易诱发各类病症。肝在五行中属木,兼具阴柔之体与阳刚之用——依赖阴血滋养,却以阳气推动功能,通过疏泄作用调节全身气机运行,维持情志的稳定平和[10]。
湿疹,从表面上看,在皮肤上呈现如红斑、水疱、糜烂等多样形态的病变,但实际上,其发病根源在于体内脏腑功能的失衡,气血运行的紊乱,阴阳失衡。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湿邪为湿疹发生的关键因素,湿证病理机制在脾,脾虚导致湿邪内生,湿邪又进一步损伤脾阳,形成恶性循环。《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记载,脾为水液代谢之枢纽,脾虚则水液运化无力,聚湿困脾。《疡科心得集》云:“湿毒疮……在外属足阳明、少阳经,在内属足厥阴、太阴经”。《医宗金鉴》“此证由肝脾二经湿热,外受风邪,袭于皮肤。”可得出湿疹与肝脾密切相关。
3.3. 临床表现
脾虚湿蕴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食欲不振,腹胀,肢体肿胀,便溏,精神萎靡,舌苔厚腻等。
脾虚运化功能减弱,对食物的受纳和消化能力下降,导致食欲不振,进食减少;脾虚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食物在胃肠内停留时间长,就会出现腹胀,常伴有隐痛,且在进食后症状加重;脾虚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停聚在体内,泛溢肌肤,就会出现肢体水肿,以下肢水肿较为常见;脾虚湿盛,水湿不能被正常运化吸收,导致大便稀溏不成形,严重时可出现腹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湿蕴会影响气血的生成,导致气血不足,表现为身体乏力,少气懒言,稍微活动后就会感到疲倦;舌苔厚腻,是脾虚湿蕴的典型表现之一,颜色多为白色或淡黄色。
脾虚是湿蕴的内在基础,湿蕴又会进一步加重脾虚,形成恶性循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导致湿邪内生,湿邪困脾,又会阻碍脾胃的气机,使脾胃的运化功能更加虚弱,进而导致更严重的脾虚湿蕴状态,长期不愈造成心理负担,影响情志。
4. 治则疏肝理脾
在临床上湿疹的治法主要有疏肝理脾、清热利湿、养血祛风等。清热利湿:核心针对湿热证湿疹(如红肿、渗液、瘙痒剧烈),以“祛邪”为目的,适用于急性期、实证湿疹;养血祛风:核心针对血虚风燥证湿疹(如皮肤干燥、脱屑、瘙痒反复发作),以“扶正”为目的,适用于慢性期、虚证湿疹;疏肝理脾:核心针对肝郁脾虚证湿疹,以“调畅气机、修复脾胃功能”为目的,适用于因“情绪 + 脾胃”失调引发或加重的湿疹,是从“病因调节”角度治疗,而非单纯针对皮损状态。因而,疏肝理脾治法同时满足皮损典型、情绪波动相关、脾胃功能失调、慢性反复发作等特点,覆盖面广。
“土得木而达”与中医整体观念、藏象学说等理论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理论基础,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它强调了人体各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传变,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具体到脏腑之中,则为肝脾相互配合、协同运作,提示肝脾之间紧密而又微妙的联系,临床治以疏泄肝气,补益脾气,调节机体平衡。正如《六元正纪大论》中 “木郁达之”的原则疏解肝木之抑郁,以健运脾土。当肝木过旺横逆犯脾(木横克土)时,患者多表现出心烦气躁、情绪易怒等症状。对此病症,治疗的核心策略是以疏肝解郁为主,辅以健脾益气。所谓健脾,就是通过增强脾气的运化功能,来阻断病情发展,防止疾病进一步蔓延[11];而脾虚肝乘(土虚木贼)的患者,除了出现肝阳上亢导致的头晕目眩、胁肋胀满等症状外,还会伴有食欲不振、身体倦怠等脾虚表现。这类人群体质较弱,容易感受外邪,常在过度劳累或外感邪气后发病。与木横克土证型不同,土虚木贼证的脾虚症状更为突出,治疗时需以健脾益胃、培补中焦为主,同时辅以疏肝理气之法,旨在恢复脾胃气机升降的正常功能,从而使肝气自然调和[12]。
综上,笔者认为脾虚贯穿湿疹的全部病程中,湿为本病最基本病机,“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脾为湿疹诊疗首要,因而治疗以健脾为主[13],要始终关注实脾、护脾的思想。由于湿疹发展病程长,会出现肝气不疏、气机郁滞、肝郁化火的情况,故在健脾的基础上强调疏肝理气之法。
因此,肝郁脾虚湿蕴湿疹临床施治疏泄肝气,理气健脾利湿止痒。
5. 病案
患者李某,男,45岁(已获得病人的知情同意)。因工作性质需长期加班,精神压力较大,饮食作息不规律。近2个月,其双上肢、头面部及小腿反复出现皮疹,严重影响生活,于2024年3月12日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曾自行外用“皮肤清”,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平日里脾气较为暴躁,情绪波动大,特别是在进食辛辣、饮用酒水后,皮疹明显加重。现患者双上肢、头面部及小腿可见红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伴有明显渗出,表面覆有鳞屑,搔抓后有糜烂面,瘙痒剧烈,尤其在夜间和情绪波动时加剧,严重影响睡眠。患者常感精神抑郁,胁肋部胀满不适,食欲欠佳,食后胃脘部有饱胀感,大便溏稀,日行2~3次,舌淡红,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弦细。诊断:湿疮。证候:脾虚湿蕴证。治则:理气健脾,祛湿止痒。以导师自拟理脾消疹汤(白术、苍术、合欢皮、陈皮、厚朴、土茯苓、荆芥、防风、枳壳、苦参、薏苡仁、藿香、佩兰、甘草),7剂,每日1剂。并嘱患者注意忌口,避免食用辛辣、油腻、海鲜等刺激性食物,调节睡眠,饮食均衡,保持心情舒畅。
方解
君药:白术、苍术。二者直击“脾虚”病机根本,共为君药。白术偏于健脾益气、燥湿利水,通过补脾气增强运化能力,从源头减少湿邪生成;苍术偏于燥湿健脾、祛风除湿,既助白术除体内湿滞,又能针对湿疹相关的“风邪”发挥作用,二者一补一燥,实现双重效果。
臣药:薏苡仁、藿香、佩兰、厚朴、土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既能助白术健脾,又能通过“渗湿”使湿邪从下焦排出;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醒脾和中,可化解湿邪困脾导致的脾失健运,其芳香之性还能“醒脾”,让君药的健脾效果更易发挥;厚朴燥湿行气、消积除满,既能助苍术燥湿,又能行气以改善脾虚可能伴随的“气滞”(如腹胀),符合“气行则湿化”的治则;土茯苓利湿解毒,清利肌肤湿热毒邪,直接针对湿疹“湿”的病理基础,祛邪更直接、高效。
佐药:合欢皮、荆芥、防风、苦参、陈皮、枳壳。合欢皮疏肝解郁、活血消肿,既能治“肝郁”之因,避免肝郁气滞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又能针对湿疹局部的红肿发挥作用;荆芥、防风祛风解表、止痒,二者为“风药”,能疏散肌表风邪,且防风可胜湿、荆芥能透疹,直接缓解湿疹瘙痒;陈皮、枳壳理气健脾、行滞消胀,进一步增强方中“行气”之力,助湿邪排出;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针对湿疹渗液、瘙痒剧烈,清除局部湿热毒邪。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兼辅助健脾。甘草味甘性平,能平衡方中苦寒药(如苦参)与辛温药(如苍术、藿香)的药性,避免苦寒伤脾、辛温耗气;同时其补中益气的功效,可辅助君药白术增强健脾效果,实现“调和药性 + 辅助治疗”的双重使药作用。
综上,本方既调“脾”之运化(健脾祛湿),又调“肝”之疏泄(疏肝解郁),避免“肝郁影响脾运、脾虚加重湿阻”的恶性循环;同时陈皮、枳壳理气,合欢皮活血,体现“气行则湿化、血行则风灭”,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此外,通过“燥湿”(苍术、厚朴)、“渗湿”(薏苡仁)、“化湿”(藿香、佩兰)三法并行,从不同维度清除体内湿邪,同时以“行气”(陈皮、枳壳、厚朴)助湿化,强化祛湿效果。
6. 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之人们生活压力也增加,心烦急躁易怒,湿疹的患病率大大提高。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类型丰富,恣食肥甘厚味伤脾。气郁易致脾虚湿蕴导致湿疹,湿疹日久也会影响心情。湿疹在发病机制层面,根源和脾虚紧密相关。脾虚生湿或累及他脏。故以健脾利湿为治疗法则,兼以疏肝理气[14]。湿疹患者的日常调护应保持好心情,饮食以清淡健康为主,远离致敏源。
基金项目
1) 教育部春晖计划HLJ2019037。基于Th17/Treg细胞调控探讨蜈蚣托毒丸治疗血瘀型银屑病模型的作用机制。
2)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研项目GY2022-16基于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的“补而散之”之法应用消疹固本煎治疗银屑病血虚风燥证的临床研究。
3) 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局科研项目2022ZCZJNS079基于《黄帝内经》探讨情志因素对银屑病的影响。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