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糖尿病性干眼是糖尿病常见的眼表并发症,临床表现为眼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畏光、眼红等症状[1]。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攀升,糖尿病性干眼的患病率也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研究报告了糖尿病患者的DED范围为15.0%~54.3%。全球至少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有症状或无症状的干眼[2]。糖尿病性干眼虽不直接导致失明,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视觉功能。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性干眼多采用人工泪液替代疗法[3],但效果有限。而长期使用含有防腐剂的其他滴眼液,还会损伤眼角膜,严重者还会引起角膜上皮细胞脱落,造成角膜溃疡或者糜烂。
中医古籍中并无“糖尿病性干眼”的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划分为“白涩症”、“神水将枯”范畴。既往医家多从肝肾阴虚、肺阴不足论治,取得了一定疗效。然随着对糖尿病性干眼研究的深入,发现其病机复杂,单一脏腑论治往往难以取得持久效果。清代医家黄元御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以中气为轴,四象为轮,中气于脾胃斡旋,自肺金始降,敛脾土之下,沉入肾水中,复从肾水升出脾土,经肝木生发,上浮于心火,收敛于肺金,循环往复,与糖尿病性干眼的病机演变较为契合,为糖尿病性干眼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新思路。
2. “一气周流”理论体系与目窍生理
2.1. “一气周流”理论概述
“一气周流”理论出自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所著《四圣心源》,是中医气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4]。该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一股无形的“一气”,此气循环不休,周流全身。其中,脾胃中气处于核心地位,是人体气机运行的枢纽。黄元御强调:“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即中土脾胃的升降功能正常,则可维持肝、心、肺、肾四脏之气的正常循环。肝属木,主升发;肺属金,主肃降;心属火,主宣通;肾属水,主封藏。四脏之气围绕中土旋转,肝随脾升,肺随胃降,心火下潜,肾水上济,形成左肝右肺、上心下肾的生理格局。
2.2. 目窍的生理与“一气周流”
目为清窍,其正常功能依赖于五脏精气的濡养。《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中医眼科“五轮学说”将目分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分别与脾、心、肺、肝、肾相应。目窍的清明有赖于一气的正常周流。中气充足,清阳上升,津液上承,则目得濡养;肝气升发,气血上荣,则目能视物;肺气肃降,收敛津液,则目不过润;心火下济,肾水上滋,则水火既济,目窍清明。因此,一目之中,亦有一气之周流,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目窍失养,发为干眼。
3. 基于“一气周流”探讨糖尿病性干眼的病机
糖尿病性干眼的发生发展与“一气周流”失常密切相关。根据黄元御的理论,糖尿病的基本病机为中土虚弱,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得正常输布,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这一病机进一步发展,可影响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从而导致糖尿病性干眼的特殊病理变化。
3.1. 中土失枢:糖尿病性干眼的发病基础
中气虚弱,升降失常,是糖尿病性干眼的核心病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糖尿病患者长期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导致中土虚弱,运化失司。泪是津液所化,泪液本质为津液,具有润泽目珠的功能,《素问·经脉别论》中:“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脾运化水谷精微,形成津液,泪方为有形之体。脾土不升,则清阳不能上达目窍;胃土不降,则浊阴壅滞于上,目窍失养,泪液生化乏源。
3.2. 肝肺不交:目窍失润的关键环节
肝不升发,肺不肃降,肝肺不交,气机阻滞,是糖尿病性干眼发生的重要环节。在“一气周流”理论中,肝左升而肺右降,构成人体气机升降的左右循环。肝属木,藏血,开窍于目;肺属金,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肝气升发,携带精微物质上荣目窍;肺气肃降,收敛津液以润泽目珠。肝气郁结,木不疏土,中土壅滞。肝郁化火,灼伤津液,目失濡养,出现目干涩、视物模糊。另一方面,肺阴不足,金气收敛下降,火气宣上,相火不降,燔灼于外则病燥,而发干眼。
3.3. 坎阳亏虚与水火不济:疾病迁延的根源
糖尿病性干眼迁延不愈,其根在于坎阳亏虚、水火不济。传统中医治疗糖尿病多从“三消”立论,认为“肾消”或“下消”是疾病后期核心病机,当以补肾化气为主。《金匮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肾为水脏,主藏精,寓真阴真阳。肾水本应随肝木上升,以济心火;心火本应随肺金下降,以温肾水。糖尿病日久,阴损及阳,坎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蒸腾水液上达目窍。同时,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致心火独亢于上,灼伤津液,目失濡养。李晴等人运用益肾调肝方补肾水、调肝气,肝肾得充,化生泪液,进而润目解涩[5]。
4. 基于“一气周流”探讨糖尿病性干眼的现代医学病理生理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性干眼是一种多因素交织的复杂眼表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代谢紊乱、神经病变、炎症免疫及细胞凋亡等多个层面。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以其动态、系统的整体观,为整合理解这些复杂的现代医学发现提供了适当的理论框架。
4.1. 中土失枢与全身代谢紊乱及微循环障碍
现代医学认为持续的高血糖状态是DDE的始动因素。它通过多元醇通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积累,加剧氧化应激反应,造成全身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6]。眼表的结膜和角膜缘同样富含微血管,高血糖会导致结膜微循环障碍、血流减慢,进而影响泪腺和眼表组织的氧气与营养供应[7] [8]。此过程正对应“中土失枢,湿浊内停”。脾主运化,相当于人体的代谢中心。糖尿病中,脾失健运,无法正常运化水谷精微(葡萄糖),导致“浊阴”(即异常代谢产物如AGEs)在体内堆积。这些“浊阴”壅塞于脉络,阻碍气机与营血的流通,形成“瘀阻”。清阳(营养物质与氧气)因之路阻而不能上达目窍,泪腺与眼表组织因而失养,功能衰退。
4.2. 肝肺不交与神经–免疫调控失衡
糖尿病可导致角膜神经病变,表现为角膜知觉减退和神经纤维密度降低,影响泪液反射性分泌和眨眼反射,导致泪液分泌减少和泪膜稳定性下降[3]。此与肝气郁滞,经络失濡相对应。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其经脉连目系。“肝木郁滞”可类比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肝气不舒,则经络之气不行,目系(角膜神经)失于濡养,导致感觉与调节功能失常。
此外,DDE眼表存在一个慢性低度炎症状态。高血糖激活免疫细胞,释放大量炎症因子TNF-α、IL-8、IL-6等,并招募炎症细胞浸润泪腺和眼表组织,破坏泪腺的分泌功能、促使杯状细胞凋亡、加剧角膜上皮损伤[3]。这可对应肺金不降,浊阴上逆。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且“肺主卫外”,与现代医学的免疫屏障和免疫调节功能相合。“肺金不降”则肃杀(免疫抑制与炎症消退)无权,导致“浊阴”(炎症因子、氧化应激产物)不能下降排出,反而上逆壅滞于目窍,郁而化火(炎症反应),灼伤津液。
4.3. 坎阳亏虚与组织修复能力下降
糖尿病晚期,长期的代谢紊乱会导致组织细胞的修复再生能力显著下降,出现“代谢记忆”效应[9]。泪腺和眼表上皮细胞的凋亡进程加速,而增殖修复能力不足,导致眼表健康的不可逆损害。肾为水火之宅,寓元阴元阳,是人体根本动力和修复能力的源泉。“坎阳亏虚”意味着命门火衰,机体温煦、推动、气化的功能严重减退,肾阳无法蒸腾津液上承,即使泪腺组织本身尚有部分功能,也无法有效分泌,表现为顽固性眼干。组织再生与修复能力衰退,眼表损伤难以愈合,疾病迁延不愈。
5. 基于“一气周流”探讨糖尿病性干眼的治疗
临床实际中,糖尿病性干眼往往多种病机并存,治疗需综合施治,恢复一气周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确定治疗重点,以健运中土,斡旋气机为核心,根据具体病机变化,灵活运用疏肝、润肺、温肾之法。
5.1. 调理中气,健脾祛湿
中气亏虚,湿浊内阻是糖尿病性干眼的始动因素。治疗当以健运脾胃,升清降浊为首务。常用黄芽汤(人参、茯苓、干姜、炙甘草)为基础方。若脾虚湿盛,清阳不升,症见眼干涩、视物模糊、脘腹胀满、大便稀溏,可加黄芪、白术、山药等健脾益气;若湿郁化热,湿热内蕴,症见眼干涩、灼热感、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赤,可加黄连、黄芩、薏苡仁等清热利湿。霍勤基于“一气周流”理论辨治干眼症时强调,培己土达乙木而养肝血以润达于目,行戊土生金水而敛肺阴以泽溉于目,即通过健运脾胃,促进肝血充足、肺阴敷布,从而濡养目窍[10]。
5.2. 疏肝达木,调畅气机
肝气郁滞,木不疏土是糖尿病性干眼的重要病机。治疗当以疏肝解郁,调达气机为法。常用丹栀逍遥散、柴胡芍药汤加减。若肝郁化火,灼伤津液,症见眼干涩、灼热感、情绪急躁、胸胁胀痛,可加栀子、牡丹皮、夏枯草等清肝泻火;若肝血不足,目失所养,症见眼干涩、视物昏花、头晕耳鸣,可加当归、枸杞子、桑椹等养血柔肝。研究表明,丹栀逍遥散加减可促进泪液分泌,改善患者症状,有疏肝解郁明目之效[11] [12]。这与现代医学认识相符,因为情绪因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泪液分泌[13]。
5.3. 清降肺热,生津润目
肺金不降,津液无权是糖尿病性干眼津液代谢失常的关键。治疗当以清降肺热,生津润目为法,可用百合固金汤、清燥救肺汤加减。若肺阴不足,津液亏虚,症见眼干涩、口干鼻燥、干咳无痰,可加沙参、麦冬、天冬等养阴润肺;若肺热壅盛,灼伤津液,症见眼干涩、灼热感、咽喉肿痛,可加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等清泻肺热。《审视瑶函》指出,干眼多因“气分伏隐,脾肺湿热”引发,并有季节性。脾主运化水湿,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当脾失健运,则内生湿热;肺气郁遏,则水液代谢失常。湿热之邪上犯于目,导致“爽快不得,沙涩昏朦”。秋季燥热之性也会耗伤肺阴,肺阴被耗,则“水之上源”枯竭,本应上润于目的津液减少。强调了肺在干眼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5.4. 温补肾阳,蒸腾津液
坎阳亏虚,命门火衰是糖尿病性干眼迁延不愈的根源。治疗当以温补肾阳,蒸腾津液为法。临床常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加减。若肾阳不足,津液不化,症见眼干涩、畏光、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可加附子、肉桂、淫羊藿等温补肾阳;若肾精亏虚,目失所养,症见眼干涩、视物模糊、头晕耳鸣,可加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等填补肾精。现代研究表明,糖尿病性干眼病变的发生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密切相关[3]。许多温阳中药如附子、干姜等,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能改善微循环[14] [15],从而改善干眼。
临床实际中,糖尿病性干眼往往多种病机并存,治疗需综合施治,恢复一气周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确定治疗重点,但始终不离中气之调理。可参照表1分型论治。
Table 1. Differentiating and treating diabetic dry eye syndrom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yclical Flow of Qi”
表1. 从“一气周流”分型论治糖尿病性干眼
治疗方向 |
核心病机 |
辨证要点 |
主方 |
调理中气
健脾祛湿 |
中土失枢
清阳不升 |
主症:眼干涩而欲闭懒睁,视物易疲劳,久视后加重。
兼症:脘腹痞满,纳谷不香,肢体困重,气短乏力,大便溏。
舌象:舌质淡,或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或滑。
脉象:脉濡细,或缓弱。 |
黄芽汤合参苓
白术散 |
疏肝达木
调畅气机 |
肝郁气滞
木不疏土 |
主症:眼干涩伴有胀痛、瞬目频繁,情绪波动时加重。
兼症:胸胁胀满,善太息,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
舌象:舌质暗红,或尖边红,苔薄白或微黄。
脉象:脉弦,或弦细。 |
柴胡芍药汤或
丹栀逍遥散 |
清降肺热
生津润目 |
肺金不降
津液不布 |
主症:眼干涩伴有灼热、沙粒样感觉,眼眵粘稠。
兼症:口干鼻燥,咽干咽痛,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舌象: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而干。
脉象:脉浮细数,或右脉偏大。 |
百合固金汤合
清燥救肺汤 |
温补肾阳
蒸腾津液 |
坎阳亏虚
津液不化 |
主症:眼干涩持久不愈,畏光严重,入暮视物模糊。
兼症:腰膝酸软冷痛,四肢不温,夜尿频多,精神萎靡。
舌象:舌质淡胖,或暗淡,苔白滑。
脉象: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 |
金匮肾气丸或
右归丸 |
6. 结语
糖尿病性干眼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病情复杂,迁延难愈。基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该病的核心病机为中土失枢,四维升降失和,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上逆、目窍失养。治疗上当以健运中土,恢复一气周流为核心,根据具体病机,配合疏肝达木、清降肺热、温补肾阳等法,使气机调畅,津液正常输布,目窍得养。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