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农村电商冷链物流体系的现状与优化对策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ld Chain Logistics System for Rural E-Commerce in County Areas
摘要: 本文旨在系统研究中国县域农村电商冷链物流体系的发展现状、核心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技术采纳与制度经济学的整合视角,深入剖析县域冷链物流发展滞后的深层机理。研究发现,基础设施的空间非均衡性、中小经营主体的技术采纳壁垒以及政策与市场协同失灵,是制约体系效能的关键症结。据此,本文提出强化县域冷链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动适宜性技术扩散与应用、创新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式等系统化对策,以助推县域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development status, core dilemma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of the cold-chain logistics system for rural e-commerce in Chinese countries. Based on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is research delves deep into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for the lagging development of county-level cold-chain logistic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spatial non-equilibrium of infrastructure, the technology adoption barriers faced by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 entities, and the failure of policy-market synergy are the key bottlenecks restricting the system’s effectiveness. Accordingly, this paper proposes systematic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y-level cold-chain infrastructure network, promoting the diffusion and application of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and innovating the multi-subject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odel to boos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in counties,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practical path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文章引用:孙懿凡. 县域农村电商冷链物流体系的现状与优化对策[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11): 706-713.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113491

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县域农村电商注入了全新动能。然而,作为生鲜农产品上行关键支撑的冷链物流体系,却日益成为制约县域电商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冷链物流不仅关乎生鲜产品的流通效率与品质保障,更是串联农业生产、加工、消费与再投资的关键纽带,对于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既有研究多从技术装备、基础设施或运营模式等单一维度探讨县域冷链物流问题,虽具实践启发性,但缺乏对困境形成机理的系统性解构,导致对策建议常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窘境。我们引入供应链管理理论与制度经济学理论,旨在揭示县域冷链物流系统内部的多维互动关系与演化逻辑。

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一是突破了传统分析范式的局限,为理解县域冷链物流问题提供了一个更为系统、动态的分析工具;二是将“技术采纳”行为与“制度环境”纳入分析视野,深化了对中小经营主体行为逻辑的理解,为后续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与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范式。

2. 核心概念界定

2.1. 县域农村电商

指以县级行政区域为中心,辐射乡镇和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活动,重点聚焦农产品上行,即通过电商平台实现本地农产品的在线销售与全国流通。农村电商是数字经济时代下互联网技术与农村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产品的线上交易、支付及售后服务[1]。其核心在于打破城乡信息与流通壁垒,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

2.2. 冷链物流

指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直至消费前的各环节中,全程保持恒定低温环境(如冷藏0℃~4℃、冷冻−18℃以下),以保障易腐农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区别于常温物流,冷链物流强调“温控连续性”与“时效性”,是生鲜电商发展的关键支撑。

2.3. 冷链物流体系

指由冷链基础设施、技术装备、运营主体、信息平台及政策支持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本文特指服务于县域农村电商的区域性冷链物流系统,涵盖“产地预冷–仓储–运输–配送”的全链条协同网络。

2.4. 电商冷链物流体系优化

指通过基础设施升级、技术应用、模式创新与政策支持等手段,提升冷链系统的覆盖率、运行效率与服务质量,降低损耗与成本,从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

3. 相关研究述评

3.1. 供应链管理视角

供应链管理理论协调供应商、制造商、仓储、运输、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用户之间的关系。农产品往往具有定制化的特点,且市场需求变化较大[2]。该理论强调通过整合与协同上下游资源,实现全局效率最优与成本最低。应用于农产品领域,研究聚焦于如何通过优化物流网络布局、信息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降低生鲜农产品的损耗率。

3.2. 区域经济与制度视角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受规模收益递增与运输成本的影响,易产生核心–边缘结构。这从结构上解释了为何冷链设施天然倾向于集聚在需求旺盛的城镇中心,而非偏远的乡村地区[3]。制度理论则强调,正式规则(法律、政策)与非正式规范(规范、惯例)共同塑造组织与个体的行为。在县域冷链物流发展中,补贴政策、行业标准、监管体系以及地方性的合作惯例,构成了影响各方决策的关键制度环境。

4. 县域农村电商冷链物流体系的现状

4.1.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从“数量增长”到“网络雏形”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通过“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程”“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等政策,加大对冷链仓储设施的财政补贴与用地支持。农业冷库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十四五”以来,冷库容量稳步增长,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冷库总容量(以销区为主的公共型食品冷库)为2.6亿立方米,折合库容约为1.04亿吨,同比增长6.12%,其中2025年第二季度新增302万立方米[4]

4.2. 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从“技术应用”到“生态融合”

在农产品冷链物流领域,先进技术的应用对保障产品品质、提升物流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冷链物流企业在制冷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制冷技术上,部分企业采用新型制冷设备与智能温控系统,能够精准把控冷链各环节温度。信息技术方面,物联网、大数据、GPS等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借助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对冷链设备和运输车辆的实时监控;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分析物流数据,优化配送路线;GPS技术则能实时跟踪货物位置,提升物流透明度[5]

4.3. 主体多元化发展:从“单一主体”到“协同联动”

第三方物流企业加速布局县域市场,提供一体化冷链服务。顺丰、圆通等企业已在重点产区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农产品冷链运输效率并降低了损耗。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自建冷库实现资源共享,既减少了自身损失,也为周边农户提供服务,成为县域冷链体系的重要补充力量。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资源整合、设施共享”,成为县域冷链物流的重要补充力量。例如,据福州市农业农村局报道,福清市恒盛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4000立方米冷库,使农产品损耗率从原来的20%降至5%以内。同时,该冷库还缓解了龙高半岛地区辣椒集中上市导致的跌价问题,可以为周边农户提供仓储服务。

5. 县域农村电商冷链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5.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失衡与设备老化并存

县域农村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短板主要体现在空间分布不均与设备性能退化两大方面。从空间布局看,冷库资源高度集中于城镇中心,乡镇及偏远乡村的冷链覆盖几乎处于“空白地带”[6]。大量生鲜农产品在采摘后无法及时预冷,只能依靠普通货车运输至城镇冷库,途中损耗严重。此外,现有冷库普遍存在设备老化现象,制冷效率下降,难以满足电商对精准温控的要求。

5.2. 技术水平偏低:智能化缺失与信息割裂突出

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中,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在数字化时代,虽然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但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短板,在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依然是阻碍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难题。一方面,农村地区冷链物流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农产品的发货、到站等物流信息无法同步更新,农民也无法实时享受售后服务,还易导致产品丢失。另一方面,冷链物流分管各类系统信息分散,各系统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数据整合平台和有效的管理[7]

5.3. 运营成本高企:能源与资金的双重压力

县域冷链物流的高成本主要源于能源消耗与资金约束,严重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一方面,能源消耗大是推高成本的重要因素,核心恒温控制需持续供电,但农村地区电力供应稳定性差,企业不得不依赖备用发电机维持运营,额外增加了能耗,其中电力成本占比尤为突出,农村地区的电力短板显著加剧了能源消耗负担。另一方面,资金短缺导致的融资难严重制约设施升级,进一步推高长期成本——县域冷链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无法承担冷链设施的高额建设费用。有些企业无法承担冷库建设成本,设施升级滞后不仅降低了运营效率,更使得企业难以通过规模化、现代化手段降低单位成本,形成“成本高–利润薄–无法升级–成本更高”的恶性循环。

5.4. 人才匮乏:专业技能与管理经验的双重缺口

冷链物流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涉及食品科学、机械工程、物流管理等多领域,但县域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管理能力均难以满足电商时代的需求。一方面,专业技能欠缺导致跨领域人才严重短缺——冷链物流需要掌握制冷技术、食品保鲜、质量管控等综合知识,而县域从业人员多为“转岗工人”,缺乏系统培训,专业能力难以覆盖跨领域需求[8]。另一方面,管理经验不足使得传统理念难以适配电商需求——许多小型冷链物流企业的管理者仍依赖“经验主义”开展运营,缺乏供应链协同、成本精细化管控、客户体验优化等现代管理思维。这种专业素养与管理能力的双重短板,不仅降低了县域冷链物流的运营效率,更成为其融入电商生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

6. 县域农村电商冷链物流体系的问题成因分析

6.1. 宏观层面:制度环境缺陷与政策协同失灵

制度供给的碎片化与执行层面的偏差,是导致体系发展缓慢的根本性障碍。政策体系缺乏统筹与连续性:冷链物流涉及农业、商务、交通、发改、财政等多个部门,各类扶持政策往往分头推进,缺乏顶层的统一规划和有效的部门协同机制,导致资源投入分散,难以形成合力。部分政策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倾向,一次性补贴完成后,对设施的持续利用率和运营效益缺乏跟踪与后续支持,易造成“建而不用”或“大材小用”的资源闲置。行业标准缺失与监管执行不到位:国家虽已出台《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等标准,但在县域层面,针对生鲜农产品在“最先一公里”的预冷处理、不同品类农产品的差异化温控、全程温度监测数据的合规性等细分领域的操作标准仍较为模糊。基层市场监管力量有限,对运输途中“断链”、温度不达标等行为的监管和惩处力度不足,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企业缺乏遵循高标准的内生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保障不足:冷库建设面临土地性质审批复杂的现实困境;冷链设备持续运行属于高耗能项目,而农村地区电网稳定性相对较差,电价优惠措施未能全面普及,显著推高了运营成本,直接削弱了市场主体投资和升级设施的积极性。

6.2. 中观层面:产业生态薄弱与市场机制失灵

县域市场自身的局限性,难以自发形成支撑冷链体系健康发展的产业生态。规模经济难以形成,投资回报周期长:县域生鲜农产品生产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和分散性,除少数优势主产区外,大部分地区货源不稳定,难以形成全年无间断地规模化运输需求。冷链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巨大,在货量不饱和的情况下,固定成本难以摊薄,导致单票物流成本高昂,投资回收周期漫长,无法吸引社会资本大规模进入。专业化第三方服务缺失,协同网络松散:成熟的冷链市场依赖于专业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一体化服务。然而在大部分县域,此类市场主体数量少、规模小、服务能力弱,更多依赖于传统物流企业兼营或个体司机零散承运,无法提供稳定、可靠、全程可视化的高标准服务。电商平台、生产者、物流企业之间多为短期契约关系,未能建立紧密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信息互不相通,行动难以协同,整个产业链条呈现“碎片化”状态。融资渠道狭窄,金融支持可及性低:冷链物流是重资产行业,中小型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县域物流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物,难以从传统银行获得信贷支持。尽管存在“农担贷”等金融产品,但审批流程复杂、门槛较高,无法有效满足广大中小主体的融资需求,使其陷入“缺钱–无法升级–效益差–更缺钱”的负向循环。

6.3. 微观层面:经营主体能力不足与技术应用壁垒

作为体系核心的各类经营主体,其自身的能力局限构成了发展的微观瓶颈。合作社及农户:冷链意识与资本双重薄弱:大量小型合作社和农户对冷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其视为“不必要的成本”,而非“能增值的投资”。即便有意识,也因自身资本积累薄弱,无力承担预冷、冷藏等环节的初始投入和后续电费支出,更倾向于选择成本更低的传统方式,被动承受较高的腐损风险。县域物流企业:管理粗放与技术人才短缺:多数企业由传统运输公司转型而来,管理模式粗放,缺乏现代供应链管理知识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既懂制冷技术又懂物流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导致现有设施操作不规范、维护不到位,智能化升级更是无从谈起,运营效率低下。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虽然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理论上是解决溯源和透明化的完美方案,但其在县域的落地面临现实障碍。包括传感器硬件成本、网络覆盖质量、数据平台维护费用以及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都对中小主体构成了较高的技术应用壁垒,导致先进技术“叫好不叫座”,难以普及。

7. 县域农村电商冷链物流体系的优化对策

7.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高效协同的冷链网络基底

为破解县域冷链物流“断链、低效、不透明”的核心问题,需以“网络布局”为基础、“技术赋能”为关键,构建“全链路覆盖、全流程可控”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

一方面,坚持“县域统筹、镇域衔接、村级延伸”原则,打造“产地预冷–区域中转–销地配送”三级冷链网络:产地端聚焦“最先一公里”,在果蔬、畜禽、水产等农产品主产区推广小型预冷库,直接对接田间地头,解决农产品采摘后因无法及时预冷导致的腐损问题;县域中转枢纽依托县城或中心镇建设综合性冷链集配中心[9],集成仓储、分拣、包装、检测、电商对接等多功能,建议每个县域至少配套1个万吨级以上高标准冷链仓储中心,作为区域冷链物流的“心脏”,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高效中转;末端配送网点推动冷链服务向行政村延伸,鼓励邮政、快递企业利用现有网点增设冷藏柜或小型冷链仓,打通“最后一公里”低温配送瓶颈,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低温可控。

另一方面,提升技术水平是推动县域冷链物流从“传统”向“现代”跨越的核心动力,需聚焦“智能化、透明化、一体化”方向,打造信息驱动的冷链体系:智能化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冷链深度融合,在产地预冷库、中转枢纽、冷链车辆上部署温湿度传感器、智能温控设备,实现环境实时监测与自动调节;透明化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体系,记录农产品种植、采摘、预冷、运输等全流程数据,生成唯一溯源二维码;一体化搭建县域冷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产地、中转、末端各环节信息,实现车辆调度、库存管理、订单跟踪的一体化运作。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于冷链物流管理部门的建设,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对整个冷链市场进行有效地整合和管理,真正地发挥相应的作用,提高冷链物流的质量[10]

7.2. 提升技术水平:打造智能化、信息化冷链体系

提升县域农村电商冷链体系的技术水平,需聚焦智能化、信息化升级,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系统等建设[11]。首先,加快智能化装备普及以实现“全程可视可控”,在县级冷链企业强制推广实时温控监测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采集温度、湿度、震动等关键数据,异常情况自动触发报警并上传云端,确保冷链环境稳定;同时鼓励引入自动化立体仓库、AGV搬运机器人、智能分拣线等设备,显著提升作业效率与准确性,减少人工干预带来的温度波动、货物损坏等风险。其次,构建统一的县域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依托政务云或与阿里云、京东云等第三方平台合作,搭建“县域智慧冷链大脑”,减少中间的流通过程,使得供应商和经销商之间联系起来[12]。整合四大核心模块:资源调度平台可实时显示冷库空位、冷藏车位置及运力供需情况,实现“车找货、货找仓”的智能匹配,避免空驶浪费;全程追溯系统基于区块链技术,完整记录农产品从采摘、预冷、入库、出库到配送的全过程数据,确保信息不可篡改,增强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信任;订单管理系统对接淘宝、拼多多、抖音电商等主流电商平台,实现订单自动抓取、路径规划与履约跟踪,提升订单处理效率;数据分析中心则利用大数据技术预测销售趋势、优化库存结构,帮助农户合理安排采收与上市节奏,减少滞销风险。此外,需强化交通配套以打通冷链运输通道,加快农村道路硬化与等级提升,保障冷藏车辆在乡村地区的通行条件;同时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园区配套建设冷链专用停车与补能设施,支持新能源冷藏车长途运输,解决冷链物流“最后一公里”与跨区域运输的瓶颈问题。

7.3. 降低运营成本:通过能源优化与模式创新减负

为降低县域农村电商冷链体系运营成本,需通过能源优化与模式创新双轮驱动实现减负。一方面,优化能源结构,发展绿色低碳冷链[13],大力推广“光伏 + 储能 + 冷链”一体化项目,在冷库屋顶安装太阳能板,白天发电供冷、夜间用储能电池维持运转,可降低电费支出30%~50%;同时支持新能源冷藏车购置与充电桩建设,给予每辆车1.5万到3万元补贴,优先在县域公交线路、城乡配送线路试点电动冷藏微卡,减少传统燃油车能耗成本与排放。另一方面,创新合作模式分摊初期投入压力,推行“政府引导 + 企业运营 + 合作社参与 + 农户受益”四位一体共建机制——政府提供土地划拨、税费减免、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负责技术投入与运营管理,合作社组织农户集中供货保证货源稳定,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或融资租赁服务,多主体协同缓解一次性投资压力,降低冷链运营的资金门槛。

7.4. 培养专业人才: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人才供给体系

为强化县域农村电商冷链体系的人员专业素养与管理能力,需从基层操作队伍培养、高端复合型管理人才引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三方面协同推进。一方面,开展定向技能培训以夯实基层基础,联合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开设“冷链物流运维专班”,覆盖冷库日常维护与故障排查、温控系统操作与数据读取、农产品保鲜知识与包装规范、安全用电与应急处置等实操内容;实施“万名冷链技工下乡计划”,每年培训不少于1万人次,颁发职业技能证书并推荐就业,切实提升基层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与岗位适配性。另一方面,聚焦高端人才引育以提升管理与技术水平,设立“县域冷链英才引进计划”,对具备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背景的本科及以上人才给予安家补贴、子女入学便利、职称评定绿色通道等政策激励;同时鼓励高校教授、科研人员以“科技特派员”身份入驻县域冷链企业,协助开展技术攻关与流程优化,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此外,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以实现人才供需对接,引入专业电商培训机构入驻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面向企业经营管理者、创业群体、物流从业人员、农民等不同电商主体,创新打造“专业 + 技术 + 行业”特色化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14]

7.5. 强化政策扶持:构建“财政 + 税收 + 金融”的支持体系

为推动县域农村电商冷链体系高质量发展,需从财政、税收、金融及监管多维度构建全方位政策支撑体系。首先,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县域农村电商冷链物流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新建、改扩建冷库、购置新能源冷藏车、建设智慧冷链信息系统,并对偏远地区项目提高补贴比例至70%,确保政策公平覆盖。其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将冷链物流企业纳入“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范畴享受增值税减免;对从事农产品冷链运输的车辆免征车船税;允许冷链设施折旧年限缩短至8年,加速企业资本回收。再者,创新金融服务产品,鼓励银行开发“冷链贷”“冷库按揭贷”等专属信贷产品,允许以冷库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推动农业保险机构拓展“冷链断链险”,保障因停电、设备故障导致的货物损失,降低企业运营风险。最后,加强行业监管与标准建设,制定《县域农产品冷链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明确各环节温控要求、包装标准、配送时限;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多次出现温控超标、虚假追溯的企业取消补贴资格并公开通报,规范行业秩序。通过以上多维度政策组合,为县域冷链体系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8. 结论与展望

县域农村电商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技术水平、优化管理模式,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持,为农产品电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可以预见,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渗透,县域农村电商冷链物流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 余荣.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的高质量发展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 2025, 71(9): 115-119.
[2] 林露华. 种业供应链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联研究[J]. 分子植物育种, 2025, 23(18): 6324-6330.
[3] 纪有福. 城市物流业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19.
[4] 朱睿颖, 卫小波. 105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网络实现全域覆盖[N]. 现代物流报, 2025-07-30(007).
[5] 刘明靖. 农产品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 商业经济, 2025(11): 70-72, 81.
[6] 于峰, 牛森远. 河南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J].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5(18): 19-21.
[7] 董鹏. 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行[J]. 商场现代化, 2025(18): 78-80.
[8] 郁志鹏, 安海岗. 河北省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问题研究[J]. 中国储运, 2025(8): 248-249.
[9] 陈晓菲, 胡晓辉, 李富昌. 县域农村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困境与协同路径[J]. 决策与信息, 2025(10): 29-41.
[10] 马佳欣. 互联网下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探析[J]. 中国储运, 2021(1): 152-153.
[11] 尹玥. 我国东部地区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淮南: 安徽理工大学, 2022.
[12] 张宇薇. 供应链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构建管理[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14): 127-128.
[13] 张凯杰, 张宝银. 低碳视角下京津冀地区冷链物流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5, 47(6): 128-132, 145.
[14] 马璀翠. 如东县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5, 36(16): 229-231,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