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校友会在产教融合育人中的角色重构与实践创新
Role Re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Alumni Association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for Talent Cultivation
DOI: 10.12677/ae.2025.1511209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曹玉娟:盐城工学院校友会办公室,江苏 盐城;夏晶晶, 施敏敏:盐城工学院教务处,江苏 盐城
关键词: 校友会产教融合角色重构实践创新Alumni Association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Role Reconstruction Practical Innovation
摘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应用型高校校友会在产教融合育人中的角色重构与实践创新。通过分析当前产教融合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结合校友会的特点和优势,研究校友会如何在产教融合育人中实现角色的重新定位和拓展,以及如何通过创新实践举措,充分发挥校友会在产教融合中的积极作用,为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deeply explore the role re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alumni association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for talent cultivation.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challeng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alumni association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alumni associations can realize the repositioning and expansion of their rol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for talent cultivation, as well as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positive role i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rough innovative practical measures.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talent cultiv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曹玉娟, 夏晶晶, 施敏敏. 应用型高校校友会在产教融合育人中的角色重构与实践创新[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765-77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098

1. 引言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应用型高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产教融合作为其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高端化的趋势。产教融合能够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将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此背景下,校友会作为应用型高校与校友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其在产教融合育人中的角色也正发生深刻转变。传统意义上,校友会更多地侧重于联络校友感情、组织校友活动以及开展校友捐赠等工作。但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广泛的社会网络,校友会逐渐成为推动产教融合的重要力量,在人才培养、实习就业、科研合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为确保研究的规范性与结论的可信度,本文综合采用文献分析法与多案例比较法,通过理论构建、案例验证、结论提炼的逻辑展开研究:在文献分析方面,围绕“应用型高校校友会”“产教融合”等关键词收集中英文文献,整理现有研究在“校友会角色系统理论框架”与“实践–理论衔接”上的缺口;在多案例比较方面,选取覆盖江苏、广东、山东且满足“应用型定位、5年以上产教融合经验、校友会有实践案例”的3所高校(含盐城工学院),通过对高校校友会负责人、校友企业代表、师生开展调研,并结合高校年度报告、校企合作协议等二手资料,采用“案例内分析–跨案例比较”提炼共性规律,验证理论框架适用性。

1.2. 文献回顾与理论研究

梳理现有研究发现,国内外学界已逐步关注校友会与产教融合的关联领域,但仍存在理论框架缺失与实践路径模糊的缺口。在校友关系管理研究中,国外聚焦校友网络价值转化,Bruininks (2018)证实校友会连接教育与产业可使学生就业适配度提升30%以上[1],Taylor (2020)则指出校友网络能通过“低成本信息传递”降低校企合作交易成本[2];国内侧重功能转型,陈艺波(2022)提出校友会需从“情感联络型”转向“发展赋能型”[3],李军与王丽(2023)补充校友社会资本的分层赋能机制,但均缺乏系统性角色框架设计[4]。在理论支撑层面,社会资本理论为二者关联提供核心依据:Putnam (2000)提出的结构型、关系型、认知型社会资本分类,可对应校友会的资源整合、需求对接与协同创新功能[5];Bourdieu (1986)的资本转换理论则解释了校友会促成高校人力资本与企业产业资本跨域转化的逻辑[6],赵炬明(2020)验证此类合作可使科研成果转化率提升28%,但该理论尚未应用于应用型高校校友会场景[7]。在产教融合模式研究中,Etzkowitz (2008)的三螺旋理论提出校友会可作为天然中介组织,但国外研究多聚焦研究型大学[8];国内刘献君(2021)指出校友会能化解校企目标错位矛盾[9],王焰新(2020)将其定位为四维协同网络关键节点,却未明确具体操作路径[10]。基于此,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构建“校友会–高校–校友企业”三维互动框架,将校友会定位为“社会资本转换器”,明确其资源整合者、需求对接者、协同创新推动者三重角色,既弥补现有研究的理论缺口,也为实践提供可操作路径。

2. 应用型高校校友会的现状剖析

2.1. 传统角色与功能

在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历程中,校友会一直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传统意义上,其首要职能是联络校友情感,通过定期组织校友聚会、返校日活动等,为校友搭建起重温校园时光、交流人生经历的平台。毕业多年的校友重回校园,漫步在熟悉的教学楼、图书馆和操场,与昔日师长、同窗重逢,畅谈毕业后的生活与成长,感受到母校的温暖和校友间的情谊。

组织各类校友活动也是其重要职责。邀请校友中的专家学者回校开设学术讲座,分享学科前沿知识和研究成果,拓宽在校师生的学术视野;联合不同行业的校友举办职业发展分享会,讲述职场经验和发展路径,为在校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参考;组织校友篮球赛、足球赛等文体赛事,既增强校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也丰富校友的业余生活。

此外,校友会还承担着募集资金的使命,积极动员校友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校友捐赠的资金被广泛用于支持教学科研、设立奖助学金、建设校园设施等方面。许多高校都设立校友奖学金,其资金很大一部分就来自校友捐赠;部分校友还会捐赠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改善学校教学条件[11]

2.2. 现有产教融合参与程度

当前,部分应用型高校校友会已意识到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参与行动。例如,部分校友企业会为母校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职业发展通道;有些校友借助自身人脉,联系所在企业组织参观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生产运营流程和行业发展现状,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职业认同感。

但总体而言,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同时,校友会在组织协调方面存在资源整合力度不足的问题,未能充分发挥校友网络的优势,无法将校友企业、学校和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共享。在信息沟通上,也未能及时准确对接企业需求和学校教学资源,导致校企合作存在信息不对称,影响合作效果和效率。

3. 产教融合育人的时代需求与挑战

3.1. 产教融合育人的内涵与意义

产教融合育人是一种将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产业需求与教育教学的深度对接。通过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协同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实现教育与产业同频共振、学校和企业共赢发展。其核心是打破教育与产业的壁垒,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接触实际生产和工作场景,掌握实用技能和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应用型高校而言,产教融合育人能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更贴合市场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效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产教融合育人可以为产业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需求,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能够将最新的行业动态、技术标准和市场需求传递给学校,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企业实际需要,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产教融合还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加速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2]

3.2. 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尽管产教融合育人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推进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不紧密是一个突出问题。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高端化,但部分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未能及时跟上产业变化,导致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一些新兴产业对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但高校在相关人才培养方面的力度和针对性不足。

企业参与度低也是一大难题。企业作为产业主体,在产教融合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目前许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一方面,企业担心参与会增加自身的成本和负担,如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指导和管理,且短期内难以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对产教融合的认识不深,未充分意识到参与人才培养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战略眼光[13]

体制机制障碍严重制约产教融合深入发展。在管理体制上,教育部门和产业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政策制定和执行存在“两张皮”现象,难以形成推动合力。在激励机制方面,缺乏对企业和学校参与产教融合的有效激励措施,企业在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政策力度不足,学校教师参与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影响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产教融合的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方法,难以对产教融合的成效进行准确评估和反馈。

4. 校友会角色重构的必要性与方向

4.1. 角色重构的必要性

在当前产教融合背景下,传统校友会的角色和功能已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角色重构十分必要。

从产教融合的需求来看,传统校友会侧重校友情感联络和一般性活动组织,对产业与教育融合的关键环节关注不足。在信息收集与传递上,无法及时、全面收集企业人才需求、技术创新需求以及行业发展动态等信息并准确传递给学校,导致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缺乏针对性,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在资源整合与配置上,未能充分挖掘校友企业的资源优势,无法将其与学校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难以给产教融合提供有力支持。例如,一些校友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但因校友会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这些资源未能与学校共享,无法应用于实践教学和科研项目。

对提升校企合作效率而言,角色重构也至关重要。校企合作中,由于双方在目标、利益诉求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容易出现沟通不畅、合作动力不足等问题。校友会深入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角色重构,发挥中介和协调作用,可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促成精准合作,加强沟通与信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解决合作中的矛盾问题,从而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和效果。

此外,角色重构对于增强校友参与度和归属感也意义重大。随着校友事业发展,他们对母校的关注不再局限于情感层面,更希望凭借自身资源和力量为母校发展做贡献。传统校友会的角色定位限制了校友参与母校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导致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充分发挥。通过角色重构,校友会为校友提供更多参与产教融合的机会,如参与实践教学指导、提供实习就业岗位、开展科研合作等,让校友在母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不仅能增强校友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还能进一步激发其对母校的热爱之情,促进校友与母校的共同发展。

4.2. 角色转变方向

为更好适应产教融合育人需求,应用型高校校友会需实现角色转变,从单纯的联络组织向资源整合者、需求对接者和协同创新推动者转型。

校友会应成为资源整合者,充分挖掘和整合校友企业、学校及社会的各类资源。一方面,积极与校友企业沟通,了解其资源优势和需求,如技术设备、研发团队、资金等,将这些资源引入学校,为实践教学、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持。例如,与校友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践锻炼,提高实践能力;邀请校友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学校教学和科研项目,传授最新的行业技术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如师资力量、科研成果、教学设施等,为校友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实现资源双向流动和共享。

在需求对接方面,校友会应精准把握企业和学校的需求,搭建沟通平台,促进双方的深度合作。定期组织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专业技能要求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及时反馈给学校,协助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同时,收集学校在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向校友企业推介,推动学校科研成果在企业中的转化应用,实现产学研结合。此外,还可以组织校企对接会、项目洽谈会等活动,为双方提供面对面交流机会,促进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合作落地。

在协同创新方面,校友会要积极推动企业与学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协同合作。鼓励校友企业与学校共建研发中心、创新实验室等平台,共同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双方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学术交流活动等,激发师生和校友的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产业升级和学校发展。

5. 实践创新路径探索

5.1. 搭建校企资源对接平台

校友会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校企资源对接平台。线上建立专门的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小程序或APP,设置企业需求发布、学校资源展示、项目合作对接等板块。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人才招聘、技术研发需求、实习岗位等信息,学校则展示专业设置、科研成果、师资力量等资源,方便双方快速了解彼此需求,实现精准对接。线下定期举办校企对接会、项目洽谈会、产业论坛等活动。邀请校友企业代表、学校领导、专业教师和学生参加,为他们提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对接会上,企业详细介绍自身的发展情况和需求,学校展示人才培养成果和科研实力,双方就合作项目深入探讨和交流,促进合作意向达成。通过搭建该平台,打破校企之间的信息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双方在人才、技术、项目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5.2. 推动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

为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匹配,校友会应积极联合企业与高校专业,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首先,深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他们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和工作经验带入课堂,让学生更好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实际运作情况。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在真实工作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此外,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根据企业需求,选拔和培养特定专业和技能的学生。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订单企业工作,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这种模式能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企业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也为企业提供稳定人才来源,促进企业发展[14]

5.3.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校友会在促进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实际需求对接方面可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加强与学校科研部门的沟通合作,及时了解学校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动态。组织科研成果推介会,邀请校友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参加,展示学校的科研成果,促进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另一方面,深入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需求,反馈给学校科研团队,引导开展针对性的科研攻关。

为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校友会可以协助学校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合作。通过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优势和企业市场优势,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例如,设立科研成果转化基金,投资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项目,帮助科研团队解决资金难题,促进产业化进程。此外,搭建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提供技术评估、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5.4. 建立校友导师制度

校友导师制度是应用型高校校友会在产教融合育人中的重要创新实践。在实施方式上,校友会首先制定严格的校友导师选拔标准,选拔行业内经验丰富、知名度高、职业素养好的校友担任导师。这些校友应在专业领域取得一定成就,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能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建议。

选拔出校友导师后,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熟悉指导学生的方法和技巧,了解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规划,将学生与校友导师进行精准匹配,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关系。

校友导师主要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发展路径和要求,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他们还会分享行业经验,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拓宽视野。在实践技能提升方面,校友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和实践活动,提高其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友导师制度也加强了校友与母校的联系,增强了校友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和校友文化。

6. 保障机制与实施策略

6.1. 完善组织与管理机制

校友会应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联合学校专门的产教融合工作部门,统筹协调产教融合相关事务,有效推动项目开展,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建立企业和学校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健全工作流程和规范至关重要。定期组织校企合作座谈会、工作协调会等,及时了解企业发展动态、人才需求和合作意向,以及学校在产教融合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加强信息共享,通过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发布产教融合工作简报等方式,及时传递双方信息,促进沟通与合作。

此外,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对产教融合工作中的重大事项进行集体决策。成立由校友会领导、企业代表、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组成的产教融合决策委员会,负责审议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合作项目方案等重大事项,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6.2. 加强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

学校应制定出台一系列鼓励产教融合的政策措施,如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支持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实践锻炼等;对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教师给予教学工作量认定、职称评定倾斜等激励,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培养方面,将参与产教融合实践活动纳入学分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实习、实践项目等。

政府也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责任和义务,为企业参与提供法律保障。设立产教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对参与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项目支持等,降低企业参与成本和风险,提高积极性。例如,对企业提供实习岗位给予补贴,对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等[15]

在资源投入方面,除政府和学校的资金支持外,还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产教融合。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产教融合产业基金,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金、设备、技术等资源,支持产教融合工作。同时,充分利用校友会资源优势,广泛动员校友提供支持,如校友捐赠资金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奖励在产教融合实践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和教师;校友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设备、技术支持等。

6.3. 建立评估与反馈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产教融合效果的关键。评估指标应涵盖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深度、科研成果转化、社会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可通过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专业技能水平、实践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估;在校企合作深度方面,考察企业参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指导、实习基地建设的程度,以及合作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等;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评估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产业化应用情况等;社会经济效益方面,关注产教融合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以及对社会就业的贡献等。

采用多样化评估方法,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准确。定量评估可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如学生考试成绩、就业率、企业满意度调查数据等,对产教融合效果进行量化评价;定性评估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校企双方、教师和学生对产教融合的看法和建议,以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将定量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产教融合成效。

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实践策略。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校企双方,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期限。同时,加强对整改情况的跟踪和监督,确保问题有效解决。定期总结和反思产教融合工作,不断完善模式和机制,提高质量和水平。

7.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增长,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也将愈发凸显。校友会应紧跟时代步伐,通过角色重构,持续创新实践举措,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在产教融合育人中必将发挥显著作用,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推动应用型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金项目

2024年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育现代化实践研究专项课题: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务数据治理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4CXJG039。2025年度市社科基金项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务数据治理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5skB175。

参考文献

[1] Bruininks, R. (2018) The Role of Alumni Associations in Connecting Higher Education and Industry Need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40, 289-305.
[2] Taylor, S. (2020) Alumni Social Networks: Reducing Transaction Costs in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Research Policy, 49, Article 104235.
[3] 陈艺波. 应用型高校校友会功能转型: 从情感联络到发展赋能[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2(4): 156-162.
[4] 李军, 王丽. 校友社会资本分层赋能产教融合的机制与路径[J]. 教育发展研究, 2023, 43(12): 78-85.
[5] Putnam, R.D. (2000)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Simon & Schuster.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6]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Richardson, J.G.,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Greenwood Press, 241-258.
[7] 赵炬明. 社会资本视角下校企合作的效率提升路径[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20, 18(3): 123-138.
[8] Etzkowitz, H. (2008) The Triple Helix: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Innovation in Action. Routledge.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9] 刘献君. 产教融合中校企目标错位的化解机制[J]. 高等教育研究, 2021, 42(7): 56-63.
[10] 王焰新. 协同育人生态: 高校-企业-校友-政府四维联动的探索[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8): 45-52.
[11] 方倩.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校友会的育人功能与实现途径[J]. 现代商贸工业, 2025(15): 58-60.
[12] 施敏敏, 周锋, 王如刚, 王媛媛. 基于产教融合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改革探索与实践[J]. 大学教育, 2024(16): 34-38.
[13] 施敏敏. “1 + X”证书制度下高校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构建[J]. 教育评论, 2023(1): 76-80.
[14] 何坚强, 张兰红, 张春富, 陆勇, 陈小海. 新能源学院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江苏科技信息, 2020, 37(34): 63-65.
[15] 秦芬. 产教深度融合的政策分析与推进策略[J]. 教育与职业报, 2023(15): 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