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中AIGC技术的应用与展望——基于“AIGC专项技能提升工作坊”的学习反思与建议
The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s of AIGC Technology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Reflections and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AIGC Special Skills Enhancement Workshop”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中文教育正迎来数字化转型的新机遇。本文基于笔者参加“国际中文教师AIGC专项技能提升”专题工作坊的学习经历,结合工作坊中文案生成、图像处理、视频合成、数字人制作等实操内容,从教育资源开发、教师角色转型、学生学习体验、行业生态建设等维度,系统探讨AIGC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与现实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推动中文教育智能化、个性化、高效化提供参考。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 (AIGC)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the author’s learning experience in the “AIGC Special Skills Enhancement Workshop for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and combined with the workshop’s practical content including copywriting generation, image processing, video synthesis, and digital human creat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value and practical challenges of AIGC technology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educational resource development, teacher role transformation, student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industry ecosystem construction.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intelligentization, personalization, and efficiency of Chinese education.
文章引用:左彬. 国际中文教育中AIGC技术的应用与展望——基于“AIGC专项技能提升工作坊”的学习反思与建议[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828-83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106

1. 引言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双重浪潮的推动下,国际中文教育不仅承担着语言传播与文化交融的使命,也面临着教学方式、资源形态、师生角色等多方面的变革压力。国际中文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无可阻挡[1],尤其是以ChatGPT、DeepSeek、剪映、Canva等为代表的AIGC工具的涌现,极大地提升了教育内容的生成效率与创意表达的可能性。笔者通过参加由汉考国际与手里智语联合举办的“AIGC专项技能提升工作坊”,系统学习了从文本、图像、音频到视频的全链路AIGC技能,并完成了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实践项目。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工作坊教学内容,从教师视角出发,对AIGC如何重塑国际中文教育进行深入思考并给出建议。

2. 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式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能引发了广泛关注。国际中文教育作为跨语言、跨文化教学的前沿阵地,也迅速展开了对AIGC技术的探索。

首先,在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角色演变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AIGC的发展推动国际中文教学从传统的“师–生”的二元结构向“师–机–生”的三元结构的转型,机器逐渐扮演起导师、助教、语伴等角色[2]。在此结构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前沿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并将教学技能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3]

其次,在教学资源的智能化生成方面。研究指出,AIGC技术能极大提升教学资源开发的效率与质量。借助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可实现教材内容的智能生成与动态优化[4]。此外,AIGC在生成多模态教学资源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有助于构建更为丰富、生动的数字化资源库,优化建设模式[5],甚至为“中文+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最后,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路径。在实践层面,AIGC通过智能化的教学管理与评估,为提升教学效果与学习者体验提供了新路径。针对教师发展,研究开始聚焦于AIGC如何破解实际教学难题,例如通过为新手教师提供人机协同的备课方案,构建“人机共教”新生态[6],这对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7]

综上所述,当前研究已在宏观架构与中观应用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从微观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具体语言教学理论,对AIGC的应用效果、作用机制及潜在风险进行深入实证分析的研究,尚显不足。

2.2. AIGC与语言教学理论的对话与互构

AIGC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并非单纯的技术嫁接,它也与经典的二语习得教学理论不断结合,既为这些理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也对其部分假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强调,学习者接触略高于其现有水平(i + 1)的语言材料是习得的关键[8]。AIGC能够根据学习者的水平,动态、精准地生成海量个性化的“可理解性输入”,从阅读材料到对话脚本,完美契合了这一理论需求。然而,AIGC的作用并不仅限于提供输入。它能够作为交互对象,与学习者进行持续对话,这使其同时扮演了Swain“输出假说”中推动“强制性输出”的角色,并通过即时反馈支持“互动假说”,创造了近乎理想化的互动习得环境。

多模态学习理论认为,通过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官通道协同学习,能提升记忆与理解效果[9]。AIGC是天生的多模态内容引擎,能够无缝生成文、图、音、视频融合的教学材料。例如,在讲解“龙”这一文化概念时,AIGC可同步生成汉字演变动画、龙的形象图片、相关成语故事音频及节日舞龙视频,为学习者构建一个沉浸式、融入式的认知场景,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多维体验,极大丰富了情景教学法的实施路径。

联结主义则认为学习是大脑内部神经网络通过不断建立和强化连接的过程[10]。AIGC的大语言模型本质,正是基于海量数据训练的复杂人工神经网络。这种结构上的同构性,使得AIGC在生成符合语言联结规律的内容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它能模拟人类如何基于上下文语境联想词汇、生成句子,从而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符合真实语言使用习惯的范本,潜移默化地帮助其在大脑中构建并强化中文的语言网络。

3. AIGC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场景

3.1. 教学资源的智能化生成

工作坊中“文案生成”“图片生成”“视频合成”等模块的系统训练充分表明,AIGC工具正在重塑国际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模式,提升教学素材的设计效率与创作质量。具体而言,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文本类资源开发中,教师可借助DeepSeek、豆包等智能工具,快速生成贴合教学主题的补充阅读材料、分层练习题、情景对话脚本及文化拓展内容。这类工具不仅支持多语言生成和语境适配,还能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自动调整用词和句法复杂度,有力支撑差异化教学策略的实施与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构建。

在图像与视频资源制作方面,通过即梦、豆包等AI绘图工具,教师可生成高质量的文化场景插图、汉字演变动图、成语故事漫画等;结合剪映等智能剪辑工具,能够快速合成微课视频、情景剧片段和虚拟场景导览。这类视觉化资源极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沉浸感和文化传播的感染力,尤其有助于化解抽象语言概念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

在音频资源构建中,Text To Speech、海螺AI等语音合成工具可生成发音标准的普通话示范音频,也可模拟方言或特定语言发音,帮助学习者辨析音位差异、改善语音面貌。此外,AI还能生成带情感语调的对话、配乐朗诵和文化故事音频,使语言输入更加丰富和真实。

利用AIGC产品可以实现多方面的创变[11],这些AIGC工具极大地降低了资源开发的技术门槛和时间成本,使教师得以从繁琐的素材制备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于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教学策略的针对性优化以及与学生更深层次的互动之中,真正实现“教师为人,技术为人服务”的智能教育理念。

3.2. 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与沉浸感提升

“数字人生成”与“视频合成”模块的教学实践表明,AIGC技术正在推动国际中文教学从传统的单向传授模式迈向高互动、强沉浸的智能化形态。借助如腾讯智影、剪映专业版等工具,教师能够自主创建3D数字人讲师,并将其嵌入多种真实语境模拟场景中——如超市购物、餐厅点餐、传统节日体验等,极大丰富了语言操练与文化感知的教学策略。数字人不仅可以模拟真实发音口型、表情变化和肢体语言,还能实现智能问答与情境反馈,为学生提供高度拟真的语言交互伙伴。

这种教学形式在激发学习者参与动机和维持注意力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尤其在非中文语境下的海外教学中,AIGC生成的虚拟场景可在相当大程度上弥补真实语言环境的缺失,帮助学生获得“近似母语环境”的语言使用体验。例如,通过合成一个虚拟春节聚会场景,学生可与数字人进行拜年对话、练习祝福语,甚至参与虚拟包饺子活动,从而在情境化、游戏化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掌握语言形式与文化内涵。

此外,AIGC技术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实时反馈动态调整情境难度与互动内容,实现响应式教学适配。这种融合多模态交互与智能情境生成的教学方式,不仅强化了语言输入的具身性和真实性,也为国际中文教育在高感知、高情感介入的教学路径上提供了新的可能。

3.3. 教师工作效率与专业发展的支持

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任务主要由本土中文教师来承担[12]。AIGC工具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显著优化了教师的工作流程并拓展了专业成长路径。具体而言,在教案撰写、PPT设计与制作、宣传海报设计等重复性或创造性要求较高的任务中,诸如AIPPT、Canva等人工智能辅助工具可自动生成结构清晰、内容合理的教学框架和视觉材料,极大减轻教师在行政事务与美术设计方面的负荷,使其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情分析、教学策略调整、互动设计与个别化辅导等核心教学环节中。

与此同时,教师在熟练运用这些AIGC工具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资源整合与多媒体设计能力,也逐步构建起跨技术、教育、设计等多领域的复合素养。这种数字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推动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技术应用的引导者和跨文化教学的创新者”。例如,教师可借助AIGC工具快速构建跨学科主题单元(如“中文 + 中国茶文化”“汉语与人工智能”等),开发融合语言学习与文化体验的综合型课程,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现实关联性。

更为重要的是,AIGC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基于数据的教学反思与专业发展支持。例如,某些平台可自动记录教学资源使用效果、生成课堂互动分析报告,从而帮助教师识别教学瓶颈、优化活动设计,实现循证教学(evidence-based teaching)。因此,AIGC不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更是推动国际中文教师走向专业化、研究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助力。其中数字素养作为国际中文教师借助数字技术支持教与学的综合能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胜任未来的教育工作[13]

4. AIGC时代国际中文教师的角色转型

工作坊的“反思与改进”环节突出强调,教师不能仅仅成为AIGC技术的被动使用者,而更应成为融合技术与教育的创新引领者和教学设计者。AIGC技术的广泛运用正深刻推动国际中文教师实现以下多维角色转型:

4.1. 从内容传递者转变为学习设计者

教师需超越传统意义上知识的单向传授,更多地专注于如何有效整合AIGC生成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元资源,系统设计具有启发性、互动性与包容性的学习任务。例如,借助AIGC工具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为不同汉语水平的学生提供定制化阅读材料、自适应练习和虚拟情境任务,推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4.2. 从技能传授者转型为文化阐释与跨文化沟通的引导者

在语言技能教学之外,教师可借助AIGC工具(如文化场景生成、虚拟数字人、跨文化对话模拟等)开展深层次文化比较、价值探讨及跨文化沟通教学。例如,通过AI生成与中国传统节日、社会习俗相关的视听材料,引导学生辨析文化异同,培养其文化敏感性与全球胜任力。

4.3. 从传统教师发展为终身学习与教学创新实践者

AIGC技术的快速迭代要求教师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主动掌握新工具、新方法,并批判性地将其融入教学。教师需具备良好的算法素养与伦理判断能力,能够在人机协同中保持教学主导性,同时积极参与教育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反馈与优化,成为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变革的重要力量。

4.4. 从课堂管理者转变为学习生态的构建与协调者

教师可运用AIGC技术构建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协调真实与虚拟教学主体(如学生、教师、AI助教)之间的互动,管理多模态学习资源与动态学习过程,推动形成开放、协同、自治的学习共同体。

5. AIGC在国际中文教育中面临的挑战

尽管AIGC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实际推广与深度融合过程中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挑战:

5.1. 技术使用门槛与培训不足

目前许多国际中文教师对AIGC工具的功能边界和实际操作仍不够熟悉,缺乏将人工智能工具有效整合于教学实践的系统训练。短期、零散的培训难以帮助教师形成可持续的人机协同教学能力,导致AIGC多停留于素材生成、内容美化等浅层应用,尚未充分发挥其在个性化教学、过程性评价和跨文化语境构建等方面的潜力。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和专业机构开始推出面向国际中文教师的人工智能应用培训项目,以弥合这一能力鸿沟。例如,北京语言大学开发的“国际中文教育智慧系统实训课程”,系统涵盖了AIGC工具的教学整合、多模态资源开发以及智慧教学设计方法,帮助教师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提升数字教学素养。“手里智语”主办的“AIGC专项技能提升工作坊”——即笔者所参与的本次培训——也通过模块化实操训练,包括文案自动生成、数字人驱动、视频合成与智能海报设计等,使教师能够快速掌握实用技能并应用于真实教学场景。

尽管如此,这类培训的覆盖范围与推广力度仍显不足,尚未形成体系化、规模化、可持续的教师发展路径。绝大多数教师仍处于“自学自用、零散探索”阶段,缺乏针对学科特点的系统训练与后续支持。因此,构建常态化、多层次、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AIGC培训机制,已成为推动技术真正赋能国际中文教育的关键所在。

5.2. 内容准确性与文化适配性

尽管AIGC工具能够快速生成大量教学材料,但其输出内容的准确性与文化适切性仍存在显著隐患。这类系统通常基于大规模数据训练而成,数据中潜在的偏见、错误或文化刻板印象可能被复制甚至放大。例如,在生成与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相关的文化介绍时,AIGC可能混淆不同地区的习俗,或过度简化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导致教学内容缺乏深度甚至传达错误信息。在国际中文教学中,当处理诸如“关系”“面子”“客气”“缘分”等具有高度文化负载的词语时,AIGC很可能仅能提供字面解释或基于西方文化视角的类比,而无法精准传达其在中文语境中的微妙意蕴和情境适用性。以“面子”为例:AIGC或许会将其解释为“尊严”或“声誉”,但它很难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那样,生动地阐释“给面子”“留面子”和“丢面子”在不同社交情境中复杂的人际互动逻辑和情感权重。这种理解的偏差,可能导致学习者在实际交际中产生误解或行为失当。以“关系”为例:AIGC生成的解释极易落入将其简单等同于“人际关系”或带有负面色彩的“走后门”的窠臼,而难以深刻揭示其作为中国社会一种基础性的、蕴含情感、义务与利益交织的动态社会网络本质。这种文化解码的偏差,使得AIGC生成的内容可能在“知识”上正确,却在“文化得体性”上存在缺陷,最终导致学习者形成刻板印象或碎片化的文化认知。

语言是活的,是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发展的。AIGC本质上是基于已有数据的“模式复现”,在理解和生成反映当代中国社会新现象、新思潮的鲜活语言时,可能显得滞后或力不从心。例如,对于网络流行语、特定社群的黑话或地方性表达,AIGC可能无法准确捕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情感色彩。更深入的风险在于,过度依赖AIGC进行教学内容生成,可能会在无形中削弱教育者和学习者自身的文化阐释能力与语言创造力,导致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失语”现象——即大家满足于技术提供的标准化答案,而放弃了更深层次的、个性化的文化思考与对话。

因此,国际中文教师不能完全依赖AIGC的原始输出,而须具备批判性评估与适配的能力。教师应结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经验,对生成内容进行准确性验证、语境化修正与文化敏感性调整,使其真正符合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和跨文化理解需求。这一过程不仅涉及语言层面的校对,更包括文化转译、意义澄清和价值引导,使AIGC生成内容从“技术产物”转变为“教育性资源”。

AIGC不应被视为替代教师专业判断的工具,而应作为辅助教师实现跨文化教学目标的协作伙伴。教师在使用过程中需始终保持主导地位,通过人机协同实现文化传播的准确性、包容性和教育性。

5.3. 伦理与版权问题

首先,在版权归属方面,AIGC生成的内容——包括文本、图像、音频及视频等——其知识产权界定仍处于法律模糊地带。当前多数国家和地区尚未出台明确法规判定AI生成作品的著作权归属,这导致教师和教学机构在使用、修改乃至商业化此类内容时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例如,若教师直接将AI生成的课文辅助材料或文化插图用于出版教材,可能面临原创性质疑甚至版权纠纷。因此,教育工作者需提高版权意识,在使用AIGC资源时审慎考量来源标注、使用范围及合规性要求。

其次,学生隐私保护问题亦不容忽视。当教师使用AIGC工具进行个性化教学或学情分析时,往往需要输入学生的学习数据、语言产出甚至个人背景信息。这些数据若被第三方平台收集、存储或用于模型训练,可能存在泄露或滥用风险。尤其是在跨境教育场景中,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数据跨境流动的法律要求存在差异,更增加了隐私保护的复杂性。教师应当优先选择符合数据安全标准的工具,并在获取学生知情同意的条件下合理使用相关数据。

此外,AIGC还可能引发算法公平性与透明度问题。例如,某些生成模型在训练数据中存在文化、性别或地域偏见,可能导致生成内容隐含歧视性表述或刻板印象。教师在使用过程中需警惕这些潜在偏见,避免强化不公平认知。

6. 推动AIGC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落地的建议

为推动AIGC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实现深度、有序融合,需多方协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应用生态。

对教师而言,关键在于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应积极学习主流AIGC工具,提升数字素养,将其视为拓展教学边界的“智能协作者”。教学中可优先在课件制作、练习生成、情景模拟等环节进行小规模尝试,并坚持撰写教学反思,积累有效案例。同时,应主动加入或组建教研共同体,在开放交流中共享经验,避免“技术孤岛”。

院校与教育机构需提供系统性支持。应将AIGC技能培训纳入教师发展必修内容,通过常态化工作坊提升整体应用能力。建设集教学资源、优秀案例于一体的共享平台,能有效降低应用门槛。更重要的是,应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将AIGC等数字化教学创新成果纳入考评体系,从制度上激励教师的探索热情。

行业组织应发挥引领与桥梁作用。首要任务是牵头制定AIGC应用规范与伦理指南,为技术应用划定红线。同时,应加强与企业合作,推动开发更贴合中文教学实际需求的专业化工具。通过举办教学设计、微课等创新大赛,能够有效激发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形成示范效应。

最后,对学生的引导不可或缺。在鼓励学生利用AIGC进行个性化学习和创意表达(如共同创作故事、短视频)的同时,必须着重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使其能理性辨别AI生成内容的优劣,最终成为具备数字表达与文化传播能力的智慧型学习者。

唯有教师、院校、行业、学生四方联动,方能真正释放AIGC的赋能潜力,共同开创国际中文教育人机协同的新格局。

7. 结语

AIGC技术正在重新定义“教”与“学”的边界。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参加本次工作坊不仅是一次技能提升,更是一次教育观念的革新。未来,只有将技术与教育理念深度融合,才能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真正实现“智能赋能教育,教育塑造未来”的愿景。我们也呼吁更多教师、机构、企业携手共建AIGC教育应用生态,推动国际中文教育走向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王春辉. 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与反思[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3, 21(2): 1-8.
[2] 蔡薇. ChatGPT环境下的汉语学习与教学[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23(4): 13-23.
[3] 宋继华, 张曼, 何春. 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国际中文教育数字生态建设[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3, 21(5): 18-26.
[4] 马瑞祾, 梁宇. 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三重逻辑——从ChatGPT谈起[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63(5): 112-118+155.
[5] 欧志刚, 刘玉屏, 覃可, 等. 人工智能多模态教学资源的生成与评价——基于AIGC在国际中文教育的应用[J]. 现代教育技术, 2024, 34(9): 37-47.
[6] 余江英, 杨晓珊, 郑开文. 人机共教: AIGC赋能国际中文新手教师智慧备课的新生态[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4, 22(2): 49-59.
[7] 祝智庭, 戴岭, 胡姣. 高意识生成式学习: AIGC技术赋能的学习范式创新[J]. 电化教育研究, 2023, 44(6): 5-14.
[8] Krashen, S.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Longman.
[9] 张德禄. 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 中国外语, 2010, 7(3): 48-53+75.
[10] Thorndike, E.L. (1968) Human Learning.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Astor, 17.
[11] 沈书生. 适应与变革: AIGC产品如何改变教育过程——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J].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3): 15-21.
[12] 陆俭明. 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的若干思考[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22(4): 1-8
[13] 方紫帆, 徐娟. 国际中文教师数字素养指标体系建构研究[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6): 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