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青年教师培养的实践反思与策略优化
Practical Reflections and Strategy Optimiz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Teacher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摘要: 思政课青年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生力量,培养新时代思政课青年教师具有深刻时代意义。本文从二十届三中全会教育综合改革精神出发,分析当前思政课青年教师培养存在的水平不高、培养内容过时、教师培养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为此,要发挥师范院校培养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摇篮作用,促进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为思政课青年教师培养提供制度保障,促进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增强,师风师德水平提高,以更好地服务中国现代化教育建设。
Abstract: Young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e the new force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ivating young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new era has profound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Starting from the spirit of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reform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entral Committe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uch as low level, outdated training content, and low enthusiasm of teachers for training.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normal universities as the cradle of cultivating young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raining, provid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nhan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teaching ability, and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conduct, so as to better serv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education.
文章引用:郑致远, 邱国勇. 思政课青年教师培养的实践反思与策略优化[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856-86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109

1. 引言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而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针对这一任务作出重要指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立足时代需要,坚持“六要”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以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风险与挑战。

2. 培养高素质思政课青年教师的现实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思政课建设作为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上的关键一环,关系国家战略实施与长远发展。随着世界范围内日益激烈的文化激荡,思政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聚焦思政课新形势,思政课教师的培养要求也日益提高,深受党和国家的重视。培养高素质思政课教师,对于广大思政课教师如何讲好思政课,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以“以才育才”逻辑为指引,思政课教师的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的整体质量,思政课青年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生力量,是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生力军,这就要求思政课青年教师在综合素质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具备优秀的师德师风,并不断学习与实践[3]

3. 思政课青年教师培养的现状与挑战

3.1. 职前培养

高学历、年轻化已成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新状态。目前活跃在教育一线的思政课青年教师,有大部分都出身师范院校。除了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师范)、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依照师范生培养方案,师范生往往在学生时期就学习过与教育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班级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等课程。高水平高校生源具备良好的学科基础知识与学科专业素质,但面临着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能力薄弱的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在面临广大师范生都会有的同质化问题同时,还要应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转化并传授的难题。

师范院校是师范生培养的“工作母机”,也是支撑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进入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4]。然而,当前我国师范院校存在着基数大,但高水平师范院校数量不足的现实难题,极大地限制了优秀师范生培养规模。从水平层次上看师范院校本、专科学校占比来看,目前大学较少,学院较多,以6所部属师范大学为参照标杆的话,高水平师范大学整体并不多,特别是多所师范学院中有些是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成,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化、培养模式凝固化、脱离基础教育实际,教育理念落后、教学过程理性化、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调、教师继续教育滞后、师范性研究薄弱的问题[5]。具体来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思政课课程结构作了重大调整,课程目标一体化设计使课程结构更加符合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的需要。而我国部分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并没有据此做出及时地调整,职前培养课程内容更新速度相对于基础教育课程内容而言较为缓慢从而导致职前教育课程结构所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6],还在用老观念、老方法教学生,最终导致用旧课程内容培养出来的师范人才不被认可。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承担职前教师培养任务的高等师范院校一直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规格,学生在职前教师教育中接受统一的教学方案、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教育技能训练、统一的评价和考核,基本上是千人一面的共性教育,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展[7]。这实际上削弱了思政课最核心的“讲道理”的环节。统一教学培养出的思政课教师,在严谨与求真上可能表现尚佳,但往往在沟通协调、开放与包容上有所缺陷,有些还缺乏热情与活力,只知循规蹈矩,所讲的思政课缺乏感染力,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情感联系薄弱,只能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由于教师教育在职前培养过程中追求“学高为师”的目标,过于强调学科专业知识,削弱了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忽视职前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放松了职前教师“身正为范”的“教师人格”教育,致使教师职业理想不坚定,敬业和奉献精神不强,职业性格方面存在较多缺陷,教育研究能力较弱。

以往相关研究中,不少学者聚焦于个人因素对职业认同的影响,但从我国教育行业新的发展态势来看,“性别优势”“就业环境”等外部因素必须纳入考量的范围,修正了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单一归因。可以观察到,由于受到就业的裹挟与功利主义的影响,部分思政专业师范生对于教师工作并无兴趣但仍会对其进行选择,这与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失衡有重要关系。对比而言,女性作为教师较之其他行业有着更为“纯净”的交往圈、更为自由和稳定的空闲时间以及更稳定的收入,女性教师在工作、生活甚至未来的婚恋中皆存在一定的优势,因此中小学教师常常作为女性求职的首选行业之一[8],部分师范生对于教育本身的热爱可能要打折扣,其教育自觉也就很难内在生成。此外,在职前培养阶段,部分师范生对于教育价值的理解不准确、不深刻,尚未意识到教育对学生、对民族、对国家的重要价值,从而进一步导致其忽略了自身教育自觉的构建[9]

3.2. 职后培养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五阶段理论,刚刚从学校毕业、步入工作岗位的思政课青年教师正处于生存关注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他们不仅面临着由教育专业的学生向正式教师角色的转换,也存在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教学实践的“磨合期”。对于高校的思政课青年教师来说,如何把握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在体现政治逻辑的同时贯穿学理逻辑和思想逻辑是一大难题。对于中小学的青年思政课教师来说,则更关注如何深耕教学内容,增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积极性。

根据教师职业认同理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作为个人和职业者,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工作,受学校内外和教师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产生的完全认可的情绪体验或心理感受[10]。因此,学生、学校乃至家长对待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态度,也同样制约着青年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早在2012年,学者秦元海在文章中提到,影响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中,学校因素起到重要影响:一是思政课青年教师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高投入与低回报影响工作热情;二是人事制度改革,聘任制加重思政课青年教师生存压力,普遍忙于授课与科研以晋升职称;三是教学评价不科学,思政课教师获取的教学评价与专业课教师获取的教学评价不对等,学校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成果认可度低;四是受社会环境影响,课堂效率低,学生兴趣缺乏,思政课教师长期面对冷漠的课堂容易丧失职业热情[11]

步入新时代,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职后培养面临着新情况,聚焦现状发现,存在诸多问题,既有学者们提到过的旧问题,也有新问题,也有新老问题交织叠加。

刚入职的思政课青年教师他们精力旺盛、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强,同时对教育充满憧憬,正经历着从学习者向教育者的转变,是最需要接受指导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如果不能较好地完成转变,会造成教师的挫败感和职业认同感,进而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最终直接影响到新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12]。思政课青年教师职后培养的重要前提是,教师必须要有积极向学的精神,能够在培养过程中感受到自身职业的价值,产生职业认同感。

从培训内容和形式来看,传统的培训内容往往根据上层领导的要求进行任务型培训,以理论知识学习、思想培训为主,这些内容大多空洞、广泛,过于理论化的内容缺少实际运用性;培训中并没有针对教师的现实需求进行教育,导致教师主体意识缺失。同时,培训内容与职前培养的内容相差无几,失去职后培养的意义。培训形式往往过于单一,如成百上千名教师坐在报告厅听讲座,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从参与培训的意愿来看,相当一部分思政课青年教师不愿意在工作时间外参加额外的教育培训。这并非是说这些教师懒散、不求进取,这其实与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负担较重有关。目前各个地区招聘思政课教师的情况表明,思政课教师的配备在各个地区仍有缺口,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一个中小学思政课青年教师往往在兼任班主任工作的同时,还要负责几个班级的教学任务,相似的教学内容反复上,让教师对教学过程产生倦怠感,对职业缺乏认同感和归宿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兴趣不高,愈发不想参加培训;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也同样面临着“非升即走”带来的严重的负性情绪(沉重的压力、焦虑、抑郁等),他们需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合同规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否则将面临考核不合格而被解雇的风险[13]。如此重压下,思政课青年教师连日常生活的休息时间都难以保障,更何况付出额外的精力去参与培训。

从思政课青年教师自身来看,大部分青年教师在工作后,没有进行系统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对现代的教育理念不够了解,缺乏专业发展持续性的内在要求,从而也就缺乏对专业发展的动力和远大的追求。所以,他们在参加学习培训的过程中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培训效果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还停留在大学时代的理论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仅有的理论知识也会遗忘。只有靠日常仅有的教学经历和经验去支撑教学[14]

从社会对思政课的态度来看,以深圳为例,深圳市中考教育改革中将道德与法治课中考方式改为开卷,分值仅有50分,在总分630分的深圳中考中,占比较低。尽管此调整能够降低学生学习负担、强化教育的素质导向,但从实际看来,这一政策很大程度上会加剧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的校领导、学生、家长甚至是教师同事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把思想政治课当作“副课”或者“选修课”来对待。部分学生处于应付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影响到教师在教学中动力不足,备课不认真,上课随意。这些都不利于教师的职后培养。

4. 基于改革精神的思政课教师培养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首要关注的是发挥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思政师范生的摇篮作用。针对以往思政师范生培养方案课程繁琐、过时,脱离教学实际的问题,师范院校要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尽量通过最小的课程调整达到最大的育人效益。首先,在课程体系中渗透融合教育理念。为了让师范专业学生将来进入班级能从容面对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的学生,需要在师范教育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增加相应的一门课程或一个课程模块,比如开设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的课程,而且要有实践环节,不能仅停留在理论课的层面。特别是需要让思政师范生学会进行课程与教学调整,并通过加强见习、实习、研习等“三习”的贯通设计,在实操中提升融合教育的基本技能。通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帮助思政师范生提升融合教育理念,掌握融合教育知识与技能,引导他们从“一专多能”不断朝“复合多能”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大幅度提升师范生融合教育素养的培养目标[15]。此外,高校一定要为思政师范生培养创造实践学习的条件,如增设微格课室等,确保每个师范生都能在微格教室中磨练教学技巧。微格训练不仅仅是对高校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也是对高校师范生的教态、教学语言的训练以及教学心理的培养。能够将高校师范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以便让高校师范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16]。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在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中,有设置《微格教学》一课,采用分组训练模式,学生到微格教室向小组成员展示授课并相互点评,能够在微格教学中丰富教学经验,更加符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在对思政师范生师风师德的培养方面,既要加强理论学习,让思政师范生了解并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嘱托;又要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等,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师德修养。

教师岗位对思政师范生吸引力不强,归根到底是因为思政课教师待遇不高,教师招聘考试竞争激烈。提高待遇合理制定薪酬标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适当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待遇,有利于避免出现思政课教师待遇过低的情况,进一步调动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吸引教师更加主动地投身到思政教育中,有利于形成教育自觉。要增设思政课教师岗位,同时要明确思政课教师不是一个混吃等死的岗位,要在教师招聘环节中,不仅仅只考核专业知识、讲课能力,还应通过面谈等方式认真筛选出真正有志愿有热情投身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

学校应大力支持数字化教学能力培养活动开展,提供学习资源、鼓励教师参与网络研修。数字化教学能力是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要构成内容,思政课青年教师职后培养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2022年教育部研究制定《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旨在扎实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思政课青年教师学习能力强,对现代信息技术掌握更深,更了解现在学生学习风格和课堂习惯,是数字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对象。通过培养思政课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有利于思政课教师创新课堂形式,发挥数字化教学合作探究或情境模拟教学的优势,增强思政课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课堂效果。同时数字化教学能力培养具有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数字化教学技能过程是增进思政课教师终身学习能力、数字化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过程,反哺思政课数字化教学和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17]

教师培训应具有选择性、非线性与明确的价值属性,要改进思政课教师的职后培养内容和形式,根据教师的个人特点和发展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培训方案和发展规划,及时收集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培训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优化。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培训和学习,方便教师随时随地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线下培训则注重实践操作和互动交流,如教学观摩、工作坊等,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是新教师入职培训的两大基本模式。集中培训通过专题报告、小组合作、案例教学等进行,其中案例教学要突出问题引导的案例参与式培训,问题要源于真实的案例;校本培训通过“师徒结对”“青蓝工程”“同课异构”等形式,给新教师配备有经验的稳定、持续、可靠、热心的骨干教师,制定清晰具体的新教师成长规划,对新教师进行帮带、传。开展师徒结对制的培训模式是现代新教师培训的大趋势。“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新教师师徒化培训的理想期许,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给予新教师及时的指导与反馈。基于新教师学校和课堂工作场景,强化校本培训的作用,突出强调以案例为载体,以实践和问题为导向,以项目化学习为突破口,使新教师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提升。新教师应有强烈的反思意识,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善于总结,撰写反思日志,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才能快速地成长。同时,为保障思政课青年教师参与职后培养的积极性,学校应秉承人本主义理念,尊重新教师主体性和话语权;要适当减轻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负担,设置激励机制;学校要在教师工作时间内预留出教师反思教学和学习的时间,使教师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汲取新知识、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从而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动教师职业专业化进程。我国教师培训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帮助教师发展专业精神,使教师努力达到“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境界,助推教师对自我实现的追寻,避免使教师产生精神压力与负担[18]

面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二十届三中全会教育综合改革对思政课教师的指示既是任务,也是鼓励。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师范院校、教育管理部门以及思政课青年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师待遇、支持数字化教学能力培养以及改进职后培养内容和形式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专项资助重点课题暨2023年度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一体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课题编号2023ZA026);武汉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江汉大学) 2024年度培育类课题“武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研究”项目编号:WHHS20243001。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 2020(17): 4-16.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3] 柳丽平, 刘芳正. 思政课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和提升问题研究——以皖南某高校为例[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3): 164-165.
[4] 刘益春. “国优计划”: 时代意蕴、战略目标与创新举措[J]. 中国高教研究, 2024(6): 14-17, 25.
[5] 王辉. “双一流”建设视阈下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0, 37(1): 95-101.
[6] 黄培森. 教师教育一体化实施中的困境与对策[J]. 教育探索, 2013(12): 106-107.
[7] 黄培森. 加强职前教师教育素质培养的思考[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9, 19(1): 87-89.
[8] 韩雪娇, 柳海民. 中小学教师队伍亟待增强“阳刚之气”——基于调查的教师性别结构状态与改进建议[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 34(3): 57-61.
[9] 邹太龙, 双小雨. “守一而望多”: 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第三选择与建构路径[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50(4): 162-172.
[10] Goodson, L. and Fcole, A.L. (1994)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nstructing Identity and Community.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No. 1, 85-105.
[11] 秦元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缺失的成因与对策[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2, 21(6): 1081-1086.
[12] 黄雯, 周凯, 毕诗文. 职前职后一体化视域下的新教师培训: 做什么? 怎么做? [J]. 当代继续教育, 2021, 39(2): 35-40.
[13] 谢晓东. “非升即走”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心理品质与离职倾向的关系: 职业倦怠的中介作用[J].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22(4): 59-61, 88.
[14] 闻琪.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15] 雷江华.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 努力提升教师融合教育素养[J]. 现代特殊教育, 2024(19): 4-6.
[16] 张莉, 钟楚珊. 微格训练在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运用的有效性研究[J]. 北方音乐, 2016, 36(13): 141-142.
[17] 骆虹.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培养探论[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28): 25-29.
[18] 张雪凌. 中小学教师负担表征透视、形成机理及纾解路径[J]. 教师教育学报, 2024, 11(6): 1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