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钥匙”解锁社区新生活:廊坊广阳区治理模式探秘
Unlocking a New Community Life with “Three Keys”: An Exploration of the Governance Model in Guangyang District, Langfang
摘要: 廊坊市广阳区作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借助信息化平台搭建、网格化管理推行、智慧物业打造、居家养老市场化运作以及文化空间营造等实践活动,探索并形成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广阳模式”。此模式运用科技手段赋能社区服务,整合各类资源以优化网格管理,推动“社区 + 物业”的联动协作,构建智慧安防体系;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运营相融合的方式,发展社区养老与医养结合服务;重视文化建设,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Abstract: As a national pilot zone for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service innovation, Guangyang District of Langfang City has explored and developed the “Guangyang Model” for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through practical initiatives such as building information-based platforms, implementing grid-based management, developing smart property services, promoting market-oriented operation of home-based elderly care, and creating cultural spaces. This model leverages technological means to empower community services, integrates various resources to optimize grid management, promotes the linkage and collaboration of the “community + property management” model, and builds a smart security system. It develops community elderly care and integrated medical-nursing services by combining government guidance with enterprise operation. Meanwhile,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reates immersive experience spaces to inheri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文章引用:袁娜. “三把钥匙”解锁社区新生活:廊坊广阳区治理模式探秘 [J]. 服务科学和管理, 2025, 14(6): 824-829. https://doi.org/10.12677/ssem.2025.146103

1. 引言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根基在于基层,关键在于社区。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其治理效能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当下,社会结构经历着深刻变革,利益格局发生了显著调整,居民需求愈发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如何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有效应对新时代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成为了亟待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尽管全国各地已出现众多创新实践,但系统总结这些实践经验、客观分析其存在的局限,并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仍是学术研究和政策实践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作为国家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在信息化平台搭建、网格化管理实施、智慧养老推进以及文化空间打造等领域开展了综合性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阳模式”,为研究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案例。本研究将系统梳理广阳区的实践案例,深入剖析其创新举措、运行机制、治理成效以及面临的挑战,旨在为同类地区的社区治理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理论支撑。

国内外学界对于社区治理的研究,经历了从国家主导到多元共治的理论演进。早期研究多强调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主导作用,随着治理理论的发展,学者们的研究视角逐渐转向协同治理、多元共治等,强调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中国社区治理实践探索主要形成了行政主导型、社区自治型、多元合作型等典型模式。广阳区社区治理实践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构建了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良好生态系统。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分析法、单案例研究法以及参与式观察法。文献资料分析方面,系统地收集并剖析了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以及与广阳区社区治理相关的政策文件、工作报告、和当地媒体的公开报道等。在案例选择依据上,本研究选择廊坊市广阳区作为研究案例,一方面,广阳区是经国家民政部正式认定的“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另一方面,其治理模式具有系统性,“广阳模式”并非单一项目的革新,而是在智慧治理、市场化养老、文化认同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系统性的集成探索。单案例研究法与参与式观察主要是对金星道、康乐、馨境界等典型社区进行多次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其文化活动、养老服务等情况,从而获取了一手的研究材料。

3. 社区治理的意义

基层治理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尺[1]。社区作为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基层单元,是基层治理的关键所在,社区治理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

社区治理实践,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个人生活均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从国家层面来看,高效的社区治理能够将矛盾和问题化解于基层,增强居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美好生活之基。就社会层面而言,社区治理借助构建公共交往空间与协商平台,能够推动居民融合,重塑社会信任,减少社会冲突,营造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2]。对于居民个体来说,既能满足其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又能增强其归属感与幸福感。

综上所述,社区治理不仅是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有效举措,更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4. 廊坊市广阳区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与成效

近年来,伴随社会管理理念的持续深化,各地在基层治理领域积极探寻契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逐渐形成了多样化且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廊坊市广阳区作为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之一,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搭建平台、健全机制、引入企业、强化治理以及鼓励居民参与等举措,探索出基层社会治理的“广阳模式”。

4.1. 引进实践信息化管理平台,在社区治理中彰显科技力量

实现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必须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持续探索治理的新模式与新方法,增强管理的科技支撑能力[3]

4.1.1. 整合社区资源,构建“智慧+”便民服务体系

广阳区积极尝试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基层治理,围绕社区服务中心功能建设,高效整合各类资源,搭建“线上APP”服务平台,推动“一站式”服务的落实,使多项便民事务能在居民家门口办理,促进传统服务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例如,金星道社区推出的“智慧社区”APP,集宣传展示、网格管理、便民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整合窗口业务,让居民可通过手机完成预约挂号、社保卡领取、费用缴纳等事务,真正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大幅提高了服务效率[3]

4.1.2. 优化网格服务,组建贴近居民的志愿团队

广阳区积极发挥网格化管理的效能,借助精细化的网格单元划分,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切实解决行政管理分散、资源设施割裂的难题。金桥社区构建了“1 + 6 + 7”治理模式,搭建线上平台,将社区划分为梅、兰、竹、菊、芳、香六个网格。在每个网格内设立管理小组,挑选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的居民代表担任负责人,进而组建网格服务队伍。该队伍将居民服务事项全方位纳入网格管理范畴,使基层工作更具系统性与精细化,让参与其中的人员“有平台开展工作、有方向提供服务”,真正达成“一网统筹群众事务”的目标[3]

4.1.3. 推进物业管理智慧化,构筑社区安全防线

广阳区大力引入优质物业服务企业,推行“社区 + 物业”的联动模式,规划建设“智慧社区平台”管理系统,安装智能前端设备,以此提升居民的服务体验和社区的安全保障水平。尤其针对无物业小区,安装智能门禁、视频监控、车牌识别等设备,显著增强了安全管理能力。以迎春北路社区为例,居民通过扫码登录智慧社区系统,完成信息录入后,便可凭借“刷脸”或“车牌识别”进出社区。该系统还具备远程对讲开门、智能充电、电梯电动车阻隔、无感支付停车等多项功能,全面推动了社区治理向现代化迈进。

4.2. 响应居民康养需求,探寻社区养老市场化路径

广阳区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优势,积极探寻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化的新路径[4]

4.2.1. 统筹多方需求,推动社区养老项目落实

当前,广阳区老龄化问题愈发严峻,而且社区当中中高龄失能独居老人数量不断增多。面对强劲的养老服务需求,仅依靠政府力量难以全面解决。为此,广阳区委区政府积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市场化的新模式,将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与效率纳入民生工程总体规划,发挥社区的统筹协调功能,整合社会资源以推动项目落地。例如,康乐社区通过共建机制,建成了占地面积达33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并与相关单位协调场地,建设了养老服务驿站,切实保障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品质。

4.2.2. 政府搭台、企业运营,推动养老服务市场化

广阳区探索“政府建设平台、委托实体运营”的居家养老模式,运用社会化、市场化手段,利用社区现有设施引入第三方进行运营。在康乐、国际花园、上善颐园等社区开展“长者食堂”试点建设,目前已有8个社区食堂投入运营。例如,上善颐园社区的“食修坊”面积约1000平方米,每日接待居民超千人,提供健康营养的食餐,并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送餐服务,有效解决了老年人的用餐难题。

4.2.3. 拓展服务渠道,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

为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健康需求,广阳区创新医养结合服务,引入社会资源和专业医疗机构,建设“养老康复院”,建成金星道、康乐等7个面积超1000平方米的社区医养结合中心。例如,金星道社区为企业免费提供用房,建立了集预防、治疗、看护为一体的社区医养服务中心,入住率达71%,失能、半失能老人可接受专业的康复训练,居民在养老的同时可享受医疗服务,并能参与医保报销,实现了养老与医疗的有效衔接。

4.3. 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弘扬家国精神与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建设需着眼于思想引导与精神塑造,培育积极向上的社区价值观念[5]

4.3.1. 建设社区教育基地,培育认同感与归属感

广阳区各社区积极推进基层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通过自建或共建的途径持续巩固服务阵地。比如,馨境界社区建成了面积达300平方米的家园故事馆,馆内设有活动室、长廊、主题墙、老电影厅、非遗角以及老照片屋等多个展示区域,借助实物、照片、影像等形式,使居民能够沉浸式体验历史的变迁,引发共鸣与认同。

4.3.2. 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软实力

广阳区在完善社区硬件设施的基础上,着重提升文化服务能力,常态化开展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国际花园社区组建了文体协会,在重大节日举办文艺演出,开设主题讲堂,联合辖区单位开展月度讲座,促使居民尤其是青少年以沉浸式的方式学习典型事迹、了解历史,增强社区文化的凝聚力。

4.3.3. 沉浸式体验非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广阳区各街道积极推动非遗文化融入社区、走进校园,让居民能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已举办棉布画、核雕、胜芳花灯、木贴画、秸秆扎刻等非遗项目的体验活动。例如,新源道街道六景社区开展的市级非遗棉布画制作活动,通过传承人讲解和现场教学,并结合线上直播,营造出“沉浸式”的非遗传承氛围。

4.4. 面临的挑战与局限

在充分肯定“广阳模式”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时,也应当客观地审视其在实践推广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局限。

4.4.1. 技术推广层面的“数字鸿沟”难题

智慧社区平台的应用,实际上对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提出了一定要求。一些不熟悉智能手机的老年群体,可能会在“数字鸿沟”面前遭遇不便,难以平等地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存在被边缘化的潜在风险。怎样提供更多的线下辅助渠道、开发适老化界面,是达成科技普惠目标必须攻克的关键难题。

4.4.2. 市场化养老服务的“可持续性”挑战

“政府搭台、企业运营”模式虽能够引入专业力量,但其长期可持续性取决于企业的良性运营状况。在秉持普惠性原则的前提下,如何平衡服务价格与运营成本,保证企业获取合理利润以实现长期稳定的服务,同时防止因过度市场化而损害养老服务的公益属性,是市场化路径需要不断探索的核心问题[6]

4.4.3. 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不均衡”现象

当前文化活动的参与群体相对固定,主要以退休老人和闲暇居民为主,难以有效覆盖中青年在职群体、外来务工人员等。如何设计更具吸引力、分众化的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和时段,以激发更广泛居民群体的参与积极性,是提升社区文化凝聚力的关键所在[7]

综上所述,廊坊市广阳区的实践是一条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系统集成创新的治理路径。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已有的成功经验上,更在于它坦诚面对并积极化解发展中的挑战。未来,只有在科技普惠、市场活力与公益底线、文化包容性等方面实现更深层次的突破,“广阳模式”才能更具韧性和生命力,为全国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具启发性的范例。

5. 广阳区优化基层社区治理的思路与对策

社区治理这一研究课题具有独特属性,它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从理论维度来看,其关联国家治理现代化等相关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其实践价值,社区治理的实际成效最终需体现于能否达成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7]

综合广阳区社区治理过程中遭遇的现实难题,基于以上分析,可探索以下创新路径。其一,创新基层资源整合机制。社区治理属于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整合多方面资源方可达成良好治理效果。可将社区物业、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主体进行联合,挖掘各方利益的契合之处,为社区治理创新贡献力量。其二,调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群众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小组长、居民代表、楼栋长等骨干在治理中的积极效能,营造社区治理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其三,完善相关机制。一方面,健全社区干部培训制度。当前,社区工作人员整体结构存在失衡状况,具体体现于性别、年龄、学历、能力等方面。社区工作人员中女性占比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较少,适应新形势、接纳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较弱。部分人员虽获取社会工作资格证书,但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社区治理工作经验不足。同时,高学历、年轻化、知识型的社区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优质人才留用存在困难。另一方面是经费保障问题。目前,社区工作人员薪资福利保障水平较低,收入增长难以匹配物价及生活成本的上涨速度,养老保险、公积金等福利覆盖范围不全。因此,应适度改善社工待遇,为社区治理创新提供人才保障。其四,优化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社区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空间,居民对社区服务存在多样化需求。例如营造宜居的社区环境、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提升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与归属感。

6. 结语

廊坊市广阳区通过优化社区组织架构,推动治理水平提升,逐步构建起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网格协同为基础、居民参与为动力的基层治理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主动发现、分层解决、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广阳经验。该区“智慧社区”建设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居家养老的“广阳模式”也在全省范围内得到推广,获得省、市的充分认可[2]。然而,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当前社区治理中仍存在部分不适应的环节,需持续探索治理方式与路径,以便更好地实现城市社区治理目标,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姜晓萍.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创新[J]. 中国行政管理, 2019(2): 10-15.
[2] 史亮. 基层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21.
[3] 周泓宛. 智能化技术在物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区域治理, 2020(24): 59-60.
[4] 赵国龙. 社区治理视域下广阳特色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以廊坊市S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例[J]. 山西青年, 2018(22): 23-24.
[5] 王惠娜. 同驻共建同心共治同福共享——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 17(16): 220-221.
[6] 李晓侠, 方堃, 李琼. 适合社区的“医养结合”新养老模式探索[J]. 超星期刊, 2021, 18(4): 195-198.
[7] 郁建兴. 共建共治共享: 中国社会治理的新篇章[J]. 社会科学战线, 2018(5): 14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