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跳弓节仪式中的集体情感表达与族群文化认同强化机制研究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Collective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Ethnic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Guangxi Tiaogong Festival Ceremony
DOI: 10.12677/ass.2025.14111018, PDF, HTML, XML,   
作者: 周辰浩, 蔡洋阳, 张辛源: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广西 南宁;符 斌: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广西彝族跳弓节集体情感族群文化认同文化传承Yi Ethnic Group in Guangxi Tiaogong Festival Collective Emotions Ethnic Cultural Identity Cultural Inheritance
摘要: 本文以广西彝族跳弓节为研究对象,结合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系统探究其仪式体系、集体情感表达及族群文化认同强化机制。研究指出,跳弓节起源于彝族先祖御敌传说,核心传承区为广西那坡县,以农历四月三天严谨仪式为载体,包含扫山拜山、祭金竹、请铜鼓、跳弓舞等环节,兼具历史传承与情感凝聚功能。节日中,舞蹈音乐、祭祀仪式、饮食社交构成集体情感表达主要形式;金竹、铜鼓、跳弓舞等核心文化符号承载族群记忆,通过仪式参与身份确认、代际情境化传承、社区互动记忆巩固,构建族群文化认同强化路径。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跳弓节对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团结、培育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提供支撑。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the Tiaogong Festival of the Yi ethnic group in Guangx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tegrating fieldwork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to systematically explore its ritual system, the expression of collective emotions, and the mechanism for strengthening ethnic cultural identity.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Tiaogong Festival originates from the legend of the Yi ancestors’ resistance against enemies, with its core inheritance area located in Napo County, Guangxi. Centered on a rigorous three-day ritual in the fourth lunar month, the festival includes such segments as “sweeping and worshipping the mountains”, “worshipping golden bamboo”, “invoking bronze drums”, and “performing the Tiaogong Dance”, and bears dual functions of historical inheritance and emotional cohesion. During the festival, dance and music, sacrificial rituals, and dietary social interactions constitute the main forms of collective emotional expression. Core cultural symbols like golden bamboo, bronze drums, and the Tiaogong Dance carry the ethnic group’s memories. Through ritual participation for identity confirmation, intergenerational contextualized inheritance, and community interaction for memory consolidation, a path for strengthening ethnic cultural identity is constructed.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globalization, studying the Tiaogong Festival holds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afeguarding cultural diversity, promoting national unity, and fostering cultural confidence, thereby providing support for the protection of ethnic minority cultures.
文章引用:周辰浩, 蔡洋阳, 张辛源, 符斌. 广西跳弓节仪式中的集体情感表达与族群文化认同强化机制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1): 450-45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11018

1. 研究背景

广西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核心区域,其彝族跳弓节是承载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传统仪式,在彝族文化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该节日并非单纯庆典,而是彝族情感凝聚、历史传承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从历史维度看,跳弓节起源可追溯至古代,与彝族生产生活、御敌抗争及宗教信仰深度关联。节日中的祭金竹、跳弓舞、击铜鼓等仪式,既让民众重温先辈奋斗历程,也实现民族精神与文化血脉的传递,蕴含彝族对自然、祖先与神灵的敬畏感恩之情:祭金竹仪式体现对金竹的图腾崇拜,认为其具有庇护赐福之力;跳弓舞等活动则兼具娱乐功能与情感表达属性,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族荣耀的自豪及团结精神的歌颂,进而强化族群凝聚力[1]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语境下,从既有研究来看,国内外仪式理论研究中,特纳的“社会戏剧”理论强调仪式对社会秩序的整合功能,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则聚焦情感在仪式中的动员机制,但二者对少数民族传统仪式中“符号–情感–认同”的联动机制探讨仍显薄弱;情感社会学领域,霍赫希尔德的“情感劳动”理论多关注现代社会场景,对传统节庆中集体情感的自然生成与传递路径分析不足;族群认同研究方面,现有成果多侧重宏观政策或经济因素的影响,对微观仪式实践如何具体塑造族群认同的过程性分析较为欠缺。

本研究以广西彝族跳弓节为个案,正是试图填补这一研究空白,通过剖析仪式中的符号载体、情感表达与认同建构逻辑,为少数民族仪式研究提供更具情境性的理论补充。跳弓节作为广西彝族文化的核心代表,其传承发展对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团结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深入研究其仪式中的集体情感表达与族群文化认同强化机制,既能揭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认同的内在逻辑,为文化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又能丰富民族文化研究体系,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社会发展及文化自信培育提供借鉴,对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广西跳弓节仪式概述

2.1. 跳弓节的起源与传说

广西彝族跳弓节是族群文化核心载体,起源于御敌传说。据口述史,远古彝族先祖抗敌时被围山间竹林,以竹制弓反击获胜。战后族人栽金竹纪念其“救亡之功”,并以铜鼓、芦笙、歌舞庆祝,仪式逐渐固化为年度跳弓节,传承逾千年。

该传说赋予节日深层意涵:金竹升华为族群图腾,祭金竹成核心仪式,承载对先祖的缅怀、历史记忆传承及未来祈愿,既强化族内情感凝聚与文化认同,也奠定其在彝族文化体系的核心地位,是维系文化连续性的关键纽带。

2.2. 跳弓节的时间与地域分布

跳弓节基准举办时间为农历四月,因地域与村寨习俗差异,具体日期集中于四月上、中旬。此期为农耕文明万物生长关键阶段,仪式既体现彝族对自然、祖先、神灵的敬畏感恩,也蕴含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年度祈愿,反映族群文化与自然节律的契合。

地域上,广西那坡县是核心传承区,集中于城厢镇达腊、念毕、者祥三屯及下华公社坡伍屯。这些村寨山水环绕,传统生活模式完整,为仪式原生态传承提供场域。以达腊屯为例,农历四月初八启动筹备,村民备服饰、供品、包谷酒,至十一日落幕。此外,桂滇交界部分彝族聚居地亦传跳弓节,虽仪式细节有地域变体,但文化内核一致,均承担维系族群联结、强化文化认同的功能[2]

2.3. 跳弓节的传统仪式流程

2.3.1. 节前预热仪式

节前一天扫山拜山仪式由寨中马芒、妈芒(长老)主导,马芒手持刻有古老纹路的木剑,扛祭祀生猪走在队伍前列,同行的妈芒则手提装有糯米、米酒的竹篮,口中不断念诵“山神护佑,子孙平安”的短句。专人敲铜锣时,节奏为“两短一长”,村民听到后迅速聚集完毕,青年们手持镰刀清扫山头杂物,过程中无人喧哗,仅偶尔有长辈提醒“勿伤草木,山神有灵”。马芒主持祭仪时,先以彝语诵经文,内容包含“先祖曾在此狩猎,护我族群生存”的历史叙事,再持剑朝东、南、西、北四方各舞三次,每舞一次便弯腰鞠躬,村民列队跟随,双手合十。仪式后集体聚餐在山头空地上进行,菜肴以烤猪肉、水煮玉米为主,村民围坐分享[3]

2.3.2. 第一天核心仪式

第一天核心为祖先与天地众神祭祀,清晨“种金竹”于舞场中央时,所选金竹为直径约5厘米、高3米的新鲜竹秆,根部裹着红布,由3位青年合力栽种,马芒在旁撒糯米粒,念诵“金竹扎根,祖先常在”。随后村民携糯米、美酒等供品进山“请铜鼓”——达腊屯的铜鼓存放于后山岩洞,鼓身刻有蛙纹与太阳纹,鼓面边缘有3个铜环。请鼓过程中,4位青年抬鼓,其他人围在两侧,步伐缓慢且整齐,口中哼着无词的调子,能感受到众人对铜鼓的敬畏,无人随意触碰鼓身。

2.3.3. 第二天核心仪式

第二天以入户祈福与竹枝宫祭拜为核心,村民先至喃公、麻公居所。喃公身着黑色对襟长袍,领口绣金色花纹,先将米酒倒入竹制酒碗,举过头顶念诵经文,再将酒分饮给每位村民。随后众人随锣鼓器乐起舞,动作以踏步、转身为主,节奏较舒缓。入户仪式后,众人往竹枝宫(祭祖场所,为木质结构小屋,屋内供奉祖先牌位与杉枝),喃公领唱敬酒歌,歌词大意为“敬祖先,赐安康;敬族人,永团结”。关键“接种仪式”中,村民采优质杉枝回竹枝宫,喃公手持杉枝在村民头顶轻扫三下,口中念“杉枝戴头,平安长久”,再将枝叶分发给众人。

2.3.4. 第二天核心仪式

第三天为节日高潮,全村着民族服饰聚于金竹舞坪,女性服饰多为蓝色土布长裙,裙摆绣彩色花纹,头戴银饰;男性服饰为黑色长裤,外罩对襟短褂,腰间系红腰带。仪式以芦笙队为前导,芦笙声为“欢快急促”调,喃公领众人绕金竹跳交换踏步舞,动作需先左脚向前踏,再右脚向后撤,双手交替摆动。随后的民俗展演中,小孩赶鸟游戏使用的工具为竹制小鸟模型,孩子们手持模型追逐,笑声不断;摔跤比赛在舞坪一侧进行,围观村民呐喊助威。最终全体参与者手拉手绕金竹共舞时,不仅有彝族村民,还有周边壮族、汉族的群众参与。

3. 跳弓节仪式中的文化符号与意义建构

3.1. 金竹:祖先化身与族群延续的图腾符号

金竹是跳弓节最核心的物质符号,其意义源于彝族“先祖以竹制弓御敌”的历史传说,在仪式中被赋予“连接祖先与现世”“守护族群延续”的双重文化意涵。从符号筛选与准备来看,仪式所用金竹需严格遵循特定标准,由族内长老亲自挑选,栽种前需用红布包裹根部,撒上糯米粒——红布象征“吉祥护佑”,糯米代表“对祖先的供奉”。从仪式实践中的符号运用来看,金竹被栽种于舞场中央,成为整个节日的“精神坐标”:祭祀时,参与者需围绕金竹鞠躬叩拜;舞蹈时,所有动作均以金竹为中心展开;节日结束后,金竹会被妥善保存,次年仪式重新栽种。这种对金竹的特殊对待,使金竹从自然植物转化为文化图腾,让参与者在触摸、围绕金竹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到“与祖先的联结”,进而强化对族群根源的认知[4]

3.2. 铜鼓:历史记忆与族群力量的声音符号

铜鼓是跳弓节中兼具“神圣性”与“工具性”的符号,承载着彝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力量,通过“物质形态–仪式仪轨–声音传递”构建意义体系。在物质形态层面,跳弓节所用铜鼓多为家族传承的老鼓,鼓身刻有蛙纹、太阳纹等图案:蛙纹象征“雨水与丰收”,对应彝族农耕文明的需求;太阳纹代表“光明与希望”,寄托族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面边缘的铜环则被解读为“族群联结的纽带”,象征族人团结一心。那坡县者祥屯的铜鼓已有两百余年历史,鼓身虽有磨损,但图案仍清晰可辨,村民称其为“族宝”,禁止随意触碰。在仪式仪轨与声音传递层面,铜鼓的使用需遵循严格流程:节前需进山“请铜鼓”,由长辈带队,以米酒擦拭鼓身、红布包裹鼓面,过程中需念诵“请鼓出山,护我族人”的短句;仪式中,铜鼓按特定节奏击打,鼓点雄浑厚重,既能指挥舞蹈动作,又被视为“祖先的声音”。

3.3. 跳弓舞:族群精神与历史叙事的行为符号

跳弓舞是“以肢体为载体”的文化符号,通过具象化的动作语言,传递彝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特质,实现“行为实践–意义理解–认同生成”的转化。从动作分类与意义来看,跳弓舞动作可分为“御敌式”与“农耕式”两类:“御敌式”包含高跃、急旋、挥臂等动作,模拟先祖抗敌时“拉弓射箭、奋勇反击”的场景,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急促,传递彝族“勇敢坚毅”的精神;“农耕式”则有弯腰、抬手、踏步等动作,再现播种、收割、灌溉等生产场景,动作舒缓灵动,节奏平缓,体现彝族“勤劳质朴、与自然共生”的特质[5]。从传承与理解层面,年轻一代学习跳弓舞时,长辈会同步讲解动作背后的故事,而非单纯教授技巧。这种“动作 + 故事”的传承方式,使跳弓舞超越了艺术表演的范畴,成为传递族群历史与精神的“活态教材”,让参与者在肢体实践中直观理解彝族的文化特质,强化身份认同。

4. 跳弓节仪式中的情感动员与集体共鸣

4.1. 祭祀仪式:神圣场域中的敬畏与感恩之情动员

祭祀仪式是跳弓节情感动员的“核心场景”,通过规范的仪轨、肃穆的氛围,激发参与者对天地、祖先、山神的敬畏与感恩之情,实现“个体敬畏–集体共鸣”的转化。在祭天地仪式中,情感动员通过“供品摆放–经文诵读–集体叩拜”展开:祭台按“上供米酒、中摆糯米、下陈水果”的顺序排列,供品需提前由女性村民精心准备,确保干净整洁;祭司身着黑色长袍,以彝语诵读经文,语调低沉缓慢,充满庄重感;参与者列队站立,双手合十,随祭司鞠躬叩拜,动作整齐划一,无人喧哗。在祭祖与祭山神仪式中,情感动员更侧重“记忆唤醒”与“联结感知”:祭祖时,祖先牌位前点燃香烛,香烟缭绕,参与者依次向牌位诉说生活近况、祈求庇佑,长辈会借机向晚辈讲述家族历史;祭山神时,参与者携带肉类、酒水等供品进山,在山神像前献供、歌舞,表达对山神“提供生存资源、抵御自然灾害”的感恩。这些仪式让参与者在“与祖先、山神对话”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敬畏与感恩之情,且这种情感通过集体参与形成共鸣,成为族群共有的情感体验[6]

4.2. 音乐舞蹈:活力场域中的自豪与团结之情动员

音乐舞蹈是跳弓节情感动员的“活力载体”,通过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刺激,激发参与者的族群自豪感与集体团结感,实现“个体情绪–集体共鸣”的升华。在音乐层面,铜鼓与芦笙的声音搭配构建情感基调:铜鼓声音雄浑厚重,频率较低,传递力量感与历史感,被视为“族群的声音”;芦笙声音悠扬悦耳,频率较高,传递亲切感与生活感,象征“族人的欢歌”。仪式中,二者交替或配合演奏,如铜鼓先以特定节奏开场,芦笙随后加入,形成“庄重而不失热烈”的氛围[7]。听到铜鼓声时,参与者多会挺直身体,眼神坚定;听到芦笙声时,则会面带微笑,身体不自觉地跟随节奏晃动。在舞蹈层面,集体舞蹈通过“动作同步–肢体接触”强化情感联结:无论是刚劲的铜鼓舞还是灵动的芦笙舞,都要求参与者动作整齐,且多为“围圈共舞”的形式,参与者手牵手、肩并肩,身体的接触能快速拉近心理距离。

4.3. 饮食社交:日常场域中的亲和之情动员

饮食社交是跳弓节情感动员的“生活化场景”,通过“共享美食–互动交流”,增进族群内部的亲切感与归属感,让集体情感在轻松氛围中自然生成[8]。长桌宴是标志性的饮食活动,村民会将桌椅在空地上拼接成长桌,桌上摆放烤猪肉、鸡肉、糍粑、包谷酒等特色美食——烤猪肉需提前一天用柴火慢烤,外皮金黄酥脆;糍粑则由女性村民手工捶打,软糯香甜。用餐时,不分辈分、不分贫富,村民围坐长桌,相互敬酒、夹菜,没有身份隔阂。席间,大家会唱“酒歌”,这种轻松的互动,让参与者在共享美食、畅谈生活的过程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减少个体间的距离感。

5. 跳弓节仪式中的认同再生产

5.1. 代际传承

代际传承是族群认同“从老到少”传递的核心路径,通过“情境教学–实践模仿–情感内化”,让年轻一代理解并接纳彝族文化,实现认同的纵向延续。在情境教学层面,长辈不会刻意“说教”,而是在仪式实践中同步传递文化知识。在实践模仿层面,年轻一代会主动参与仪式的各个环节,承担起更复杂的任务,如协助长辈砍金竹、抬铜鼓、清扫祭台,在实践中体会仪式的意义。在情感内化层面,长辈的情感表达会潜移默化影响年轻一代:看到长辈在祭祀时的敬畏、在跳舞时的自豪,年轻一代会不自觉地模仿这种情感;听到长辈讲述族群历史时的骄傲,会逐渐产生“我是彝族,我自豪”的认知。这种情感的传递,比单纯的知识讲解更有效,能让认同深入内心,成为稳定的心理特质[9]

5.2. 社区协作

社区协作是族群认同“在群体间强化”的关键路径,通过“分工配合–集体实践–记忆固化”,让社区成员形成“我们是彝族共同体”的认知,实现认同的横向联结。在分工配合层面,仪式筹备阶段,村民会自发按能力分工,不分你我,能快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在集体实践层面,仪式中的核心活动都需要全村参与:祭祀时,所有人列队站立,动作整齐;舞蹈时,大家围圈共舞,不分彼此;长桌宴时,围坐共享,畅谈交流。这种“无差别”的集体参与,让个体感受到“自己是社区的一份子”,淡化个人差异,强化“集体”意识。有社区成员在仪式中形成的“共同体验”会转化为集体记忆,反复回忆这些场景,能不断强化“我们是彝族共同体”的认知,让认同在社区中扎根、巩固[10]

5.3. 代际与社区的协同

代际传承的“纵向传递”与社区协作的“横向联结”并非孤立,而是相互配合,形成认同再生产的完整闭环。一方面,代际传承为社区协作提供“文化基础”。年轻一代通过长辈的教导,理解了金竹、铜鼓、跳弓舞的意义,才能在社区协作中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如果没有代际间的文化传递,年轻一代不了解仪式内涵,社区协作就会变成“形式化的热闹”,无法真正强化认同。另一方面,社区协作为代际传承提供“实践场景”:年轻一代在社区的集体实践中,能将长辈教授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实际体验,如在集体舞蹈中感受“团结”,在长桌宴中感受“亲和”,这种体验能让认同更深刻、更稳定;如果只有代际教导,没有社区实践,认同就会停留在“认知层面”,难以转化为真实的情感与行为[11]。正是这种“纵向传递 + 横向联结”的协同,让跳弓节成为彝族族群认同再生产的核心机制,确保族群文化在代际间稳定传递、在社区内深度扎根,使彝族的文化认同得以长久延续。

6. 结语

本研究以广西彝族跳弓节为对象,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结合的跨学科视角,系统剖析其仪式体系、集体情感表达及族群文化认同强化机制。研究发现,跳弓节作为承载彝族千年历史的传统仪式,以金竹、铜鼓、跳弓舞为核心文化符号,通过三天严谨规范的仪式流程,既传递对自然、祖先、山神的敬畏感恩,又以舞蹈音乐、饮食社交等形式凝聚集体情感。从内在逻辑看,跳弓节通过仪式参与的身份确认、代际间的情境化文化传承、社区互动的集体记忆巩固,构建起完整的族群文化认同强化路径,使节日超越庆典本身,成为维系彝族文化连续性、增强族群凝聚力的核心纽带。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下,跳弓节对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团结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本研究揭示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认同逻辑,不仅为跳弓节的活态保护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也为丰富民族文化研究体系、助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自信培育提供有益借鉴,对推动中华民族文化整体繁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秦炜棋. 百色世居民族影像撷珍——那坡彝族跳弓节[J]. 百色学院学报, 2019, 32(3): 2+141.
[2] 杨建美. 那坡县彝族传统体育“跳弓节”的调查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8, 8(20): 164-165.
[3] 方士杰. 彝族跳弓节探说[J]. 民族艺术, 1987(3): 109-120.
[4] 韦玺. 金竹、跳弓节、酒歌——那坡彝族音乐文化考察[J]. 歌海, 2006(6): 23-25.
[5] 张冰倩, 朱亚欣. 那坡白彝“跳弓节”中的音乐文化调查[J]. 戏剧之家, 2020(25): 67-68.
[6] 方士杰. 彝族跳弓节的原始宗教烙印[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2): 61-64.
[7] 彭学新. 那坡彝族跳弓节魅力核初探[J]. 新世纪论丛, 2006(2): 53+56.
[8] 张丽壁, 王光荣, 李学伦. 广西彝族的跳弓节及跳弓舞[J]. 民族艺术, 1987(4): 67-77.
[9] 肖语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那坡县系列高校直播助农活动策划与执行阐述[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大学, 2022.
[10] 罗树杰. 论彝族跳弓节仪式的伦理意蕴[J].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0, 41(1): 91-96.
[11] 张莉萍. 滇桂交界地区彝族“跳弓节”调查与分析[J].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3): 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