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以苏北地区为例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A Case Study of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摘要: 江苏省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良好的营商环境、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丰富的科教资源,有足够的实力和责任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表率,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争作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方面作出榜样。从新时代新征程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到“强富美高”的江苏新实践,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着必不可少的贡献。江苏省在不断攻坚克难、创新发展的新实践过程中,苏北地区对乡村振兴的持续探索是当下至关重要的。因此,有必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大背景,对江苏苏北地区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展开,提出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瓶颈与挑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能够给苏北地区乡村振兴的实施和农村建设带来一定的启示。
Abstract: With its strong industrial foundation, sound business environment, huge market size and rich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Jiangsu Province has sufficient strength and responsibility to set an example fo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set an example in reform and innovation,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take the lead in realiz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From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new journey of the new era to the new practice of “strong, rich, beautiful and high” in Jiangsu,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makes an indispensable contribu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ly overcoming difficulties and innovating and developing new practice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continuous explor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at pres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 development is divided into five aspects: industry, talent, culture, ecology and organization. The bottleneck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are put forward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given, which can bring certain enlightenment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文章引用:梁咏祺, 楼嘉俊.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以苏北地区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1): 518-52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11025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正式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为今后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指明方向,铺设道路[1]。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新征程富有内涵的有机主体,基于此目标下的乡村振兴,也同样需要与之内涵相契合。同时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的重要判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江苏擘画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宏伟蓝图的建设新篇章[3]。这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新要求并提供了新指引。在此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是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规定不可或缺的部分。江苏省一直争先走在现代化发展前列,而苏北地区作为其中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在不断推进江苏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之下,苏北农村地区建设始终是重点工作,面临着不少新挑战。苏北农村建设好了,江苏才能更好地实现“强富美高”的新蓝图。

2. 苏北地区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

2.1.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以特色产业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前苏北地区正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离不开产业发展提速和质量的提升。要坚持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更好地惠及广大农民。农村电商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就业以及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建设的加快,苏北农村电商蓬勃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乡村振兴。

苏北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盛产出种类丰富的特色农产品闻名于世,比如赣榆大黄鱼、沛县大米、新沂蜜桃、沙塘韭黄等。近年来,地域特色产品走出苏北地区,售卖至全国各地。此外,苏北农村电商迅速发展,使得苏北农产品在线售卖形成一种独特的电商模式,为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贡献极大力量。如表1所示,苏北各市、县根据地域特性,慢慢形成其特色电商主导产业。宿迁市的传统花卉产业发展迅速,逐步成为本地的特色和支柱产业,其规模之大,在省内名列前茅;徐州沙集镇重点进行家具网络销售,已经发展为“中国第一个电子商务村”;连云港东海县水晶资源丰富,甚至通过跨境电商销往国外市场,称为“中国水晶之都”[4]。电商产业发展具有聚集性,形成规模经济,不仅能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为村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例如,泗洪县石集的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立冬冬抓住机会,学习并引进网红直播展销的新模式,利用电子商务新型交易模式,使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大幅提升,推行品牌战略,从而实现农户增收。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major e-commerce industries in Northern Jiangsu

1. 苏北地区主要电商产业分布

苏北地区(市、县)

主要电商产业(电商产业聚集区)

徐州市

家具

连云港市

水晶

宿迁市

花木

沭阳市

苗木

泗洪县

水产

2.2. 人才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源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几年以来,苏北农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相关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平衡、素质偏低等方面,这严重影响了苏北总体的发展。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鼓励各类人才到乡村去施展才华,才能让乡村人气进一步旺起来,发展脚步更快起来。

在人才政策方面,中共江苏省委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利用政策措施吸引高校应届毕业生,到苏北乡镇从事有关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鼓励其扎根基层乡镇。近五年来,江苏已累计选派5335人参加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原“苏北计划”),每年有60%的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留在了江苏,90%以上扎根在县以下的基层一线干事创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生机活力。此外,江苏省大学生乡村创业帮扶计划募集争取到327万元补助资金,支持150个大学生乡村创业项目,这些促进返乡创业就业政策在防止乡村人才流失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3. 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催生新的精神力量

文化振兴是发掘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因此,要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打造文明乡村新风尚;要积极推进文旅融合,不断提高文旅产业发展的质量,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农村收入增加。苏北地区积极建设美丽乡村,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完善乡村文化及旅游业设施与服务建设,推动文旅融合,以实现“环境美、产业旺、文化兴”的美丽村庄目标,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助力。

红色资源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苏北乡村地区以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核心基础,开发了一大批以党史学习为核心的红色旅游路线,直接带动了与旅游业紧密相关的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深入推进了文旅融合。宿迁市大王庄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当地政府依托红色资源,助力宿迁乡村振兴。大王庄作为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心,将红色资源与教培产业融合发展,以其党性教育基地建设红色教育平台,打造深度文旅体验活动,发挥红色旅游潜力。仅2021年,大王庄红色旅游区累计接待游客49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000万余元,给当地带来巨大价值,形成独具特色的大王庄文化,促进当地乡风文明建设[5]

2.4. 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向绿色发展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建设美丽乡村风貌,就要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根据相关调研,苏北地区部分乡村还存在垃圾围村现象,蚊蝇满天飞,污水遍地流,以及垃圾桶等设施配套不齐全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实施生态振兴仍是重要一环,需要加快落实村容村貌改善、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改造和农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措施,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江苏省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乡镇实施“村庄整治行动”,取得不错的成果,又新提出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践活动[6]。特色田园乡村规划目的在于增强产业融合,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独具魅力的宜居乡村,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苏北地区各市积极响应,截至2022年7月,苏北地区已经建立了184个特色田园乡村试点。例如,淮安市淮阴区渔沟镇杨庙村将“特色”“田园”“乡村”相结合,不仅将杨庙打造为绿意盎然的生态村庄,更是集销售、体验、观光于一体的绿色农场;连云港市东海县则立足本县实际,坚持“村庄 + 产业”、“乡村 + 旅游”发展思路,打造多元一体的特色田园乡村。这些举措不断提升苏北地区特色田园乡村的品质,维护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及生态稳定,促进生态振兴。

2.5. 组织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要加强党建工作,推进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和干部是关键,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注重“村两委”基层人才的素质培养,逐步建设和完善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7]。例如,苏北盐城市响水县当地政府重视组织振兴,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首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班子”建设好了,组织优势才能更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8]

3. 苏北地区乡村振兴探索中面临的挑战

3.1. 乡村电商发展质量有待提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建设的加快,农村电商逐渐成为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2020年,苏北地区拥有308个淘宝村,占全国总数的5.6%,数量和产业规模发展可观,且有115个镇发展成为电商镇,相比2019年增长71%,苏北一跃成为全国农村电商聚集强度较强地区之一[8]。然而,据实地问卷调研发现,在苏北农村农产品销售方式中,49.5%的被调查者还是采取传统的自产农产品拉到集市进行销售,仅有约20%通过网络销售,但约40%的村民认为电商建设对农民增收有非常大的帮助[9]。因此,苏北农村电商整体发展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1.1. 农村电商专业人才缺口大,培养机制不健全

电商人才缺乏是制约苏北地区农村电商的最大瓶颈。相比苏中和苏南,地域吸引能力较低,电商专业人才更是稀缺,对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支撑力度远远不够。对于经营主体,一方面,农民的电商能力较弱,大多缺乏现代经营意识,对信息技术的掌控和运用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农户的学历层次较低,从事电商的意愿不高并且电商意识薄弱。因此,阻碍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没有专业人士指导、不懂电商,在运营上主要依靠政府引进的第三方公司进行网络销售。另外,苏北各地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服务力度参差不齐,大部分乡村地区有关农村电商的专业服务和培训普遍不到位。

3.1.2. 品质监管不足,缺乏品牌竞争力

缺乏品牌优势,产品在电商平台难以形成竞争力。苏北地区农产品资源丰富,但鲜少打造自主品牌,影响力较小。整体而言,特色农产品生产多处于“小、弱、散、单”的状态,没有形成产业集群,规模化、品牌化、商品化培育供给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而且,由于缺乏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增加了产业市场风险,为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10]

3.1.3. 物流设施缺乏,物流体系不健全

农村物流是农村电商发展的支撑力量。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苏北地区相对滞后,例如,物流末端“最后一公里”难以实现,影响了用户的购物体验和工业产品下乡;物流时效性低、末端收费等问题突出;冷链物流服务缺失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11]

3.2. 乡村人才缺口大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12]。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的人才流入乡村,引领乡村社会发展。自2005年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以来,不少青年才俊涌入苏北地区施展才智,为苏北建设发展贡献了强大力量。但如今,苏北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求学、打工和定居,造成了其农村劳动力资源短缺,这也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苏北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口流出大于流入。如图1所示,自2010年来常住人口急剧下降后又呈上升趋势,而2019年开始缓慢下降,人口外流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此外,近十几年来苏北地区城镇人口持续增长,原因是2012年十八大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乡村人口流向城镇。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24》。

Figure 1. Permanent population and urban population in the Northern Jiangsu region

1. 苏北地区常住总人口与城镇人口情况

3.2.1. 当地人才培养难度大

首先,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苏北地区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转移到了苏南城镇的二三产业就业。苏北高素质农业劳动力偏少,且农民科学素质培训开展不足,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建设需求[13]。其次,从乡村走出去的孩子也很少留在乡村发展,并且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人才难以扎根基层一线。最后,缺少有效的人才激励和留用政策。2024年,苏南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如常州为65,665元,苏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9万元。而苏北地区如徐州为40,251元,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这也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3.2.2. 外来人才吸引力度小

乡村振兴,青年先行。近些年苏北地区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纳了不少较高层次人才前来就业创业。为进一步吸引各类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2022年2月苏北计划扩容升级为“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然而,由于农村存在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岗位设置比较零散、晋升渠道不够通畅和薪酬待遇不高等问题,虽然外来人才具有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但他们缺乏长期坚守的内在动力,流动性较强,导致本土化程度相对不足,难以与农村的发展建设相辅相成。

3.3. 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真正涉及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完善设施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苏北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些许成就,具体表现为:一是大力推行厕所革命,二是建设出行便利康达乡村,三是开展农房改善,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然而,苏北地区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强,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需要进一步改善。

3.3.1.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困难

苏北农村基础设施的供应量相对偏少、运行效率较低,无法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持。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基建所需投资大,而当前如何筹措和争取更多的资金仍然是一个难题。一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规模较大,一般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资金,同时项目盈利能力弱,因而难以得到商业性金融的支持。二是融资渠道比较单一,除了高效设施农业、高效设施渔业等项目之外,苏北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都需要政府提供,这对苏北地区的地方财政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3.3.2. 基础设施管护不当

三分建,七分管。苏北农村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护甚至不管护等问题,乡村基础设施后期管护跟不上则会大大减少使用寿命,因此其长效运转与可持续发展无法得到充分保证。当前,苏北地区多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模逐渐增大,但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管护机制,存在着管理主体职责不明、资金来源不稳定、资金运用过程中缺少有效监管等问题。原因首先在于既存在管护主体不清,又存在责任不明确;其次是管护资金匮乏,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弱,不配套维护资金;再次就是缺乏专业的养护管理人员按照规范进行管护。

3.4. 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不足

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江苏省委在“十四五”期间提出了“三高一美”的新标准,并按照“三高一美”的标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其中涵盖人文、环境、生态三方面内容,苏北地区农村的人居环境整治也属于此范畴。改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工程的重要工作内容,苏北农村在这一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表现在农村住宅改造、垃圾收集和转运等方面。但苏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有待提高、人文及生态建设相对滞后。

3.4.1. 苏北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落后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苏北农村存在卫生厕所、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不足问题。第一,苏北农村地区人口分布较为零散,这就造成了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和建造费用过高。第二,苏北农村地区缺乏维护管理体系,如果不进行维修保养,就会造成结构物损坏、污泥淤积堵塞管道等问题。然而目前,在苏北地区缺少专业的建造和维护的技术人才,并且村民自我养护意识也不强烈。因此,迫切需要提升苏北乡村卫生厕所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平,改变乡村发展面貌。

3.4.2. 苏北乡村人文建设相对滞后

当前随着苏北地区乡村的发展,一些地区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忽视了乡土人文方面,致使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无人继承的窘境,一些地方的民风民俗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与发展。缺少了传统乡村文化的乡村建设就失去了根基和灵魂,也就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14]。例如,徐州市存在煤矿、铁矿等工矿遗址,可加以利用开发“煤矿记忆”主题文旅线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用文化引流来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用旅游消费来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优化发展,进而发挥出乘数效应,为苏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业态和新模式。

4. 苏北地区乡村振兴实践的对策建议

4.1. 农村电商发展

江苏省农村电商需要努力探索创新模式、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经验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县,开启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4.1.1. 加快分层分类人才培养,创新培养机制

苏北地区要从产教融合、城乡融合的角度出发,以教育助农,城市支持农村,为农村物流与电商的协同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第一,鼓励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江苏省政府应牵头选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人才骨干,引领队伍下乡。可以对农村电商主体进行点对点指导服务,通过“做给农户看,带着农户干,领着农户赚”的方式推进农村电商的发展。第二,发挥“带头人”作用。高素质农民和新型电商经营主体通过学习电商知识和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电商素质和收入。这样能够形成带动效应,吸引更多有意向的农户从事农村电商。

4.1.2.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畅通现代化物流网络

第一,打造村级代收点,畅通“最后一公里”末端配送。政府应进行资源性的整合,不仅要进行乡村交通道路的改善,还包括村庄物流网点和信息平台的合理规划,实现自然村和行政村物流快递点的全覆盖。比如,积极推动阿里、京东、苏宁等大型电商平台以及大量快递企业进入农村市场,并引入多方力量参与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二,建立完善农村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市–县–镇–村”多级物流联通系统,完善农村物流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和反馈等联通功能,构建一个完善的农村物流信息化平台。例如,将条码技术和射频技术等信息的自动收集技术引入到农村物流中,以提高农村物流管理的效率。

第三,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整合农产品上下游资源,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引导并鼓励各类物流企业开展跨地区的冷链经营,实现冷链流通的优化。特别是连云港市、盐城市,养殖紫菜、贝类等海产品,需要配套建设深海冷链与加工基地,升级改造乡镇商贸中心与冷链集配中心,完善仓储、物流、研发等配套服务,建立便捷化冷链物流体系。

4.1.3. 强化特色品牌建设,推动农商品牌走出去

苏北地区拥有许多具备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和特色主导产业,应培育农民创新品牌意识,建立自身的品牌形象,以提高产品质量与竞争力[15]。第一,联合媒体宣传,提升农商企业的品牌意识。第二,加快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电商培育与扶持机制,打造城乡联通格局促进协调发展。第三,帮助和引导农产品的品牌申报认证,通过提升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服务于农村电商的推广。以淮安市为例,其立足洪泽湖生态资源,应以螃蟹、小龙虾、稻米为核心,构建“生态养殖 + 精深加工 + 数字营销”的全产业链,打造淮安特色农业品牌。此外,江苏的每个村子都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开弦弓村靠“水乡稻田”,兴化靠“垛田菜花”,高淳靠“生态茶园”等,把“特色”做深做透,就能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4.2. 人才保障体系

4.2.1. 建立完善农村人才体系,重视提升人才素质

在农村人才体系建设方面,不仅要满足传统的农业生产管理的要求,还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爱农村的实用型专业化人才,以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12]。首先,要制定更加完善的人才政策,在当地设定就业补贴、创业补贴、住房及生活补贴政策,涵盖就业、创业、住房、生活等多个方面,吸引高校人才扎根基层。此外,更要注重对管理经营和技术类人才进行培训和素质提升,如设立定向培养补贴等。其次,要认清我国农村人才培养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科学地执行人力资本发展政策,立足乡村现实需要,构建培育乡土人才机制[16]

4.2.2. 提升教育质量和卫生医疗

教育和卫生是农村人才振兴的坚实的地基,也是形成农村人力资本的起点和保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加速乡村教育、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等有关政策推动下,我国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各项配套已经逐步健全,但在进入乡村振兴时期之后,依然存在着师资短缺、医师匮乏等问题。二是要将教育、卫生工作与人力资本开发紧密联系起来。

4.3. 基础设施强化

4.3.1. 优化乡村基础设施资金保障机制

苏北各乡镇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在筹资方式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完善资金支持体系。例如对存在集体经济薄弱、资金困难等困境的乡镇,通过政府投资并给予适当的补助;可采用政企合作方式拓宽管护资金的来源,开辟以市场为导向的融资方式,逐步完善农村准经营性、经营性基础设施收费制度[17]

4.3.2. 建立清晰的管护责任制度

苏北各地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类施策,明确职责和目标,并建立起清晰的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制度。首先,有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养护市场化改革,选择基础较好、条件较为成熟的养护管理项目,招标专业的养护管理企业增加投入,持续提升养护质量。其次,苏北农村基础设施的类型、投入程度、运行方式、管理需求等各不相同,为保证基础设施长期运行并发挥效益,要建立健全管护制度与管护措施。最后,应充分尊重村民对管护责任制度方面的意愿,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基础设施的养护与管理。

4.4. 人居环境治理

4.4.1. 构建多方协同的整治主体

苏北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整治,需充分调动多方参与主体的力量与积极性,全力保障项目质量。首先,政府部门应在乡村振兴工程中做好统筹工作,从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生态文化等多个层面确立科学标准。其次,村民作为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主体,也是最大的获益者,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起关键作用。再次,基础设施项目工程建设周期长、投资资金高,需要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以保证质量。

4.4.2. 加强农村人文及生态建设

苏北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首要的就是解决好生态环境等问题,通过完善农村生态系统来保障水资源、自然植被和农作物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推动农村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模式的绿色化和生态化。此外,还需进一步提升苏北农村的人文精神面貌,通过文旅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宿迁市可以沿六塘河、运河打造“农旅融合片区”,开发采摘研学、民俗体验等活动,建设生态河道,塑造美丽乡村风貌,实现“农业强、旅游旺、乡村美”的协同发展。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17(002).
[2] 龚丹娅, 权麟春.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3(1): 121-127.
[3] “强富美高”新江苏, 硬实! [EB/OL].
http://www.scio.gov.cn/live/2024/33635/xgbd/202403/t20240328_840355.html, 2024-03-19.
[4] 刘媛媛, 何华安, 朱佳颖等. 电子商务支撑苏北乡村振兴路径问题研究[J].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1(11): 35-36.
[5] 顾启阳, 时铭婕, 王婧瑶等. 红色资源赋能苏北乡村振兴研究——以宿迁市大王庄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 34(8): 181-184.
[6] 黄庆香, 李晨, 沈山. 苏北地区特色田园乡村产业类型与空间布局[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1(1): 1-6.
[7] 荣婧, 邱桂彤, 方雨涵. 江苏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 34(21): 121-126.
[8] 潘建良. 党建引领苏北乡村振兴的响水探索[J]. 唯实, 2022(10): 82-83.
[9] 阮晓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苏北农村电商发展的瓶颈及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 2023, 51(18): 259-264.
[10] 吴坤. 谈苏北地区农村电商的发展: 以徐州为例[J]. 商业经济研究, 2018(2): 71-72.
[11] 张瑞娟, 吴悠, 翟羽.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苏北农村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J]. 现代商业研究, 2025(5): 28-30.
[12] 周晓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瓶颈及对策建议[J]. 世界农业, 2019(4): 32-37.
[13] 周炜昱, 刘长平. 乡村振兴战略下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研究[J].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4, 33(3): 50-55.
[14] 王一萍. 基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苏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及优化探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 34(3): 46-49.
[15] 赵蕾. 苏北农村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现代化农业, 2023(3): 50-52.
[16] 林栋.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困境和对策——基于苏北农村的调研[J]. 安徽农业科学, 2022, 50(23): 247-251.
[17] 曹明霞.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困境与对策——基于江苏苏北地区的调研[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9): 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