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探析
An Exploration of the Innov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t Universities Empowered by Digital Technologies
摘要: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运用数字技术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重塑高等教育形态,追求实践教学创新的重要路径。当前,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优势,包括突破传统实践教学的时空限制、构建开放共享的实践生态、增强实践教学的参与深度、从结果导向到过程赋能。数字化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技术融合、资源建设、教师能力、数字鸿沟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对此,需从强化顶层设计、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优化资源建设、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优化,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向更具时代感、吸引力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其育人效果。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global digital wave, leveraging digital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th to reshape the 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pursue innovation in practical teaching. Currently,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s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cluding breaking through the time and spac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building an open and shared practical ecosystem, enhancing the depth of participation i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shifting from result-oriented to process-empowered. However,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s practical challenges such as technology integration, resource construction, teacher capabilities, and the digital divide.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four aspects: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enhancing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optimiz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digit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a more contemporary and attractive direction,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its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文章引用:汪红.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探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1): 546-55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11028

1. 引言

高校思政课是提升学生知识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依托。如何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1]在教育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深度应用以虚拟仿真、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是打造数字化教学场景,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立足于地方性、民族性院校,本文以云南省普洱学院为研究对象,依托学校已有的“数字化”建设成果,如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平台”“普洱学院亚热带精品植物多样性研究智慧管理平台”“普洱学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博物馆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平台等重要的数字化实验实训基地,以及“普洱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的数字化影像互动体验方式,综合起来探寻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势与成效。总体看来,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深度嵌入与持续赋能,课程教学已催生了全新的教学模式,数字技术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能力和强大动力。

2.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势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以实践检验理论的重要教学形式,依托AI大模型高效精准的素材生成和文本处理等服务,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充实、深化教学内容,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创新动力和技术支撑。

1) 技术赋能,突破传统实践教学的时空限制。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以课堂理论为主,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教育资源的数字化转换能够将文字符号转换为视觉符号、听觉符号和触觉符号,全面、立体、实景化地展现实践教育内容。除引入新兴的传播媒介,教育资源的数字化还可拓展教育场域,让教育对象身临其境。例如,通过VR/AR技术,可模拟红色革命遗址、社会治理现场等场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历史事件或社会问题,将思政课从平面的现实维度拓展为立体的多维空间,实现历史场景复原与现实问题模拟的深度融合。学生通过交互任务体验历史场景,将“历时性叙事”转化为“共时性体验”,在历史事件中实现理论认知与情感认同的统一。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破解了传统教学中“历史疏离感”的痛点,还通过生理感知(如VR设备模拟的寒冷、高原反应)强化具身记忆。相较于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数字实践”通过运用虚拟仿真、数字孪生、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数字技术重构实践教学空间,消除实践教学场域的物理边界,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实践的“践”不再单纯局限于现实空间,在数字世界实现教学内容的全场景展现。由此可见,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能够塑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立体感,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搭建现实场域无法呈现的虚实互嵌的实践形态”[2]

2) 资源整合,构建开放共享的实践生态。在提供技术保障的前提下,数字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创作门槛,促使更多人参与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来。众多创作者通过知识图谱技术整合教材内容、现实案例与视频讲解,形成可交互的立体知识网络,使相关的实践教学资源井喷式增长。同时,整合高校、政府、企业、社区等多方资源,通过搭建数字平台、建设思政实践资源库等,实现资源检索、交流、裂变的三维协同,有助于打破资源壁垒,更好地“带领学生透过教材这一‘地图’探寻知识与价值的‘景点’”[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形成“线上案例库 + 线下实践基地”的立体网络,实现“精准滴灌”式教学,这能够启发教师和学生的灵感,创作出新的资源以进一步丰富教育资源数据库。丰富的资源有助于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从静态文本向动态数据库升级,进而实现教育资源的裂变式整合,构建开放共享的实践生态。

3) 交互升级,增强实践教学的参与深度。不少高校将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企业走访等传统的学生活动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替代方案,这种“拼凑”“硬贴”的做法带有明显的随机性和应景意味,降低了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鲜感、认同感和关注度。以数字技术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是新时代赋予的历史机遇,也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师生互动行为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是师生间以意义建构为主要活动的生成式学习过程。数字技术则打破“师–生”二元结构,构建“师–机–生”三元互动体系。例如,课堂引入的弹幕互动系统,学生可实时评论课程内容,AI自动归类争议焦点并生成关键词,教师据此调整教学节奏,这种“参与式学习”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决策者,使实践从“被动完成”转向“主动探索”。数字技术重塑课程教学的范式,能够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搭建形式多样的虚拟互动场景,这就为实践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提供了可以替代传统“实物讲台”的“数字平台”或“数字场域”,为学生主动认知和学习提供了完成意义性建构的依托载体。

4) 评价创新,从结果导向到过程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形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普遍做法是以课程作业或实践报告作为考评依据。由于考核评价的科学性不足,规范性不强,既不能真实反映实践指导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无法准确反映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真实学情和现实表现。多模态数据支撑动态评估,结合语音识别、图像分析等技术,捕捉学生在实践中的非语言行为(如讨论热情、团队协作态度),与文本成果(如报告、心得)交叉验证,形成“能力–态度–价值”的三维评价模型。数字技术通过多模态数据采集实现全过程、多维度评价。例如构建“立公增能”辅学体系,整合学业表现、网络行为、实践参与等数据,生成学生素质评估雷达图,精准定位理论薄弱点与价值困惑点,开发“行为–认知–情感–价值观”四维诊断模型,利用AI分析学生讨论内容的逻辑性与价值观导向,生成学情报告并推荐个性化学习路径。实践教学的实施牵涉多元主体与多维场景,借助数字技术,可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量化为对应的指标数据,基于该体系生成的教学评价结果,教师能开展精准的教学诊断,进而优化教学策略,持续提升育人成效。

3. 数字化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

新形势下的实践教学成为高校思政课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展开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经济、技术等方面限制,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1) 技术融合困境育人内容与数字技术的深度整合难题数字技术与思政课育人内容的深度融合存在一定困难。一方面,思政课具有严谨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案例,数字技术虽然具有信息海量与形式多样化特征,但部分教师在选取数字资源时,难以从繁杂的信息中精准定位出与教学内容紧密契合、知识含金量极高的内容,导致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与思政课育人方法的深度融合不足。传统教学模式以灌输式为主,而数字技术衍生出的VR虚拟实验室教学等新型育人方式,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学生具备学习自主性。然而,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快速适应新型育人方法,导致育人效果与预期目标出现偏差。

2) 资源建设困境数字化资源的质量与可持续利用短板尽管数字技术为思政课教育资源的获取提供了便利,但在信息海量的时空里,高质量、针对性强的数字化资源仍较为稀缺。现有数字资源大多聚焦专业知识传授,这些图像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不够深入,价值目标的呈现较为缺乏。加之自媒体的传播功效,使部分育人价值不高、制作粗糙的数字资源出现在视野,易产生信息茧房的负面影响。此外,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快速演进,思政课建设所涉及的时政热点、价值观导向等动态内容需要持续迭代更新与时俱进,以确保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育人功能的有效性。然而,资源更新与可持续利用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制约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

3) 教师能力困境数字素养与教学能力的双重挑战教师是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作为“思维催化剂”,需“引导并激励学生自主思考,帮助其将感性认识内化吸收,并经理性思辨形成价值观”[4]。但当前部分教师对数字化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入,面对多元思潮冲击,教师们仍然基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对当前的党史VR、智慧教室等数字化平台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未能融合与熟练运用,因而难以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主动剖析或理性洞察。同时,教师在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如缺乏数据分析、数字化平台、在线教学平台使用等技能,导致数字化教学工具和平台的利用率不高。此外,教师数字实践思维的训练也亟待加强,树立数据驱动的教学观念,运用数据分析工具评估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数字化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是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4) 数字鸿沟困境技术赋能的不均衡性问题数字鸿沟对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构成了新的挑战。由于客观存在的城乡差异、东西部地区差异,导致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硬件支持往往更充裕,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优质资源的数字化转型难以惠及全体学生。这种不均衡性不仅体现在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上,还体现在师生数字素养水平的差距上,也体现在学生对新技术的接受适应度上。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师生可能缺乏接触和使用数字技术的机会,导致其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弥合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是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4.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化路径

高校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各教学环节应积极适应教育数字化的现实要求,使数字技术深度嵌入实践教学。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准确把握数字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功能定位,探究其优化教学的内在机理与正向赋能路径。

1)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协同机制推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涉及政府、高校、社会等多层面的合作共赢项目,赋能教学方向不仅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也离不开顶层设计指导下的教育模式变革。高校应借助“数字中国”发展战略和“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国家层面对“数字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深入思考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融合的发展路径,从资金保障、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等多个维度完善赋能保障机制,全面助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此外,要明确协同推进机制,教育管理部门自上而下起到统筹指引作用,实现省、市、校、院在制度、组织、技术等层面的同步实施与协同推进。校际之间形成跨校合作,建立高校联盟,共享优质数字资源,如联合开发虚拟仿真项目,降低单个学校建设成本。对于欠发达地区,可开展校际帮扶实施策略,通过“结对子”方式,推动发达地区高校向欠发达地区输出技术经验与资源,缩小数字鸿沟。校企之间深化校企合作,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平台建设与运营,搭建高效、互联的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流程协同和价值共创,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2)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打造复合型队伍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深度重构教育生态的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已从“辅助技能”跃升为“核心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重视数字革命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的机遇,“增强以数字为核心生产要素系统性配置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意识”[5]。为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打造复合型队伍,可开展数字技术普及培训,帮助思政课教师熟练掌握数据分析工具、虚拟仿真平台等各类数字教学应用的操作规范及使用技巧。还可组织教学创新工作坊,引导教师设计技术赋能的实践方案,如用VR模拟红色教育基地参观,重点涵养教师的虚实融通、时空融合、理感融生等数字思维方式,鼓励教师探索技术融合新模式。在教学经费有保障的情况下,可以投入经费引进具有数字技术背景的思政人才,或选派现有教师赴企业、科研机构进修,提升技术实战能力。此外,高校可遴选数字教学先锋,通过工作坊、行动研究等方式培育“数字教学创新团队”,形成可复制的转型经验,充分发挥骨干技术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带领新教师掌握数字实践教学核心能力,以共同探讨解决数字化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3) 优化资源建设,保障持续更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要适应教育政策和趋势的转向,做到及时整合、串联、优化与创新。高校可联合政府、社会、企业等多元主体,充分调动资源投入积极性,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扩展现实、移动通信技术、数字孪生、区块链等硬件设备和软件支持,加速催化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智慧学习、数字实践等教育场景的应用创新,实现“一键检索、按需调用”。为实时更新资源内容,以最新的资讯信息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实践课堂,可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对已经完成编排的内容体系进行持续创新。在条件具备情况下还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定期更新资源内容,及时抓取热点,结合年度热点事件开发案例库,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及时引入新的理论观点、实践案例与价值观念,使教育内容始终保持鲜活生命力。此外在资源保障情况下建立质量审核体系,建立“专家评审+学生反馈”双机制,确保资源保持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兼备。

4) 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接入鸿沟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区域间、校际间数字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接入鸿沟”,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前提条件。没有坚实的数字基础设施作为底层支撑,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坐而论道”。为顺应教育时代之变,与时俱进实现“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就需要高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智慧教室、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平台开展实践教学,以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空场域。此外,教育部门、高校自上而下要统筹推进数字资源协调,构建跨区域思政实践资源云平台,形成“中央–地方–学校”三级资源联动机制,保障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均衡配置。唯有通过系统性基建布局,才能切实解决或缓解影响实践教学教育资源普惠共享的物理阻隔问题,推进校地、校际、校馆、城乡等不同叙事空间的互联融通,为全体学生提供公平参与实践教育的机会,真正推动构建亲睦和谐的数字化叙事共同体,实现“技术赋能”向“教育普惠”的价值转化。

在数字技术深度重构教育生态的当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已步入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数字技术赋能实践教学的探索,既彰显了技术赋能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也回应了新时代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尽管当前还存在一些现实困境亟待突破,但通过多样系统性举措,能够逐步消解技术赋能壁垒,让高校思政课在“理论浸润”与“实践锻炼”的“双向互动中促成认知共识、完成价值塑造”[6]。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的教育应用深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将最终实现思政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的双重提升,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撑。

基金项目

普洱学院2024年校级科技专项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4KJZX012。

参考文献

[1]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 人民日报, 2023-05-30(1).
[2] 任俊霞, 姜长宝. 数字技术赋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2): 28-36.
[3] 肖银洁.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表现、遵循与进路[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5(7): 133-139.
[4] 周艳艳.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机理与路径依循[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11): 68-71.
[5] 翟羽佳, 林于良.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路[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2): 64-66, 94.
[6] 燕连福, 任艳桃. 善用社会大课堂推动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 2025(8): 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