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孕育华夏文明,承载民族数千年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是民族根魂,在哲学、文艺、科技、典章等领域成就卓著[1],是民族精神源泉,塑造民族精神气质与品格,蕴含丰富思政教育资源。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2],这一重要论述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思政元素指明了方向。《旅游资源学》涵盖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特点、分类、调查、评价、开发与保护等知识,兼顾物质层面与背后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社会价值,具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重功能。但传统教学侧重知识技能传授,思政教育融入不足,难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当前国内高校虽初步尝试将黄河文化融入课程,却仍处探索阶段,存在碎片化插入、表面化结合、思政元素挖掘不深等问题,《旅游资源学》中如何有机融入黄河文化、避免“两张皮”现象,仍需深入探讨。
2. 黄河文化与《旅游资源学》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
2.1. 黄河文化的思政价值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标识,具有独特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功能,将其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必然选择[3]。黄河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能发挥黄河文化特有的育人功能,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还能助推文化强国建设,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同时,黄河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等,能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优质资源,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此外,黄河文化还能丰富高校育人资源,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提升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黄河文化蕴含的思政元素,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生态保护意识,黄河治理史本身就是一部人与自然互动的生态教材,能够培养学生绿色发展理念;二是家国情怀,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与民族兴衰紧密相连,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三是文化自信,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见证,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四是创新精神,从古代水利工程到现代生态治理,黄河文化始终体现创新发展的理念。这些思政元素为《旅游资源学》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素材。
2.2. 黄河文化与旅游资源学课程的契合点
《旅游资源学》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研究对象,其学科体系涵盖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开发及保护等关键领域。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与该课程存在多重内在契合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首先,在旅游资源载体层面,黄河流域富集大量历史文化遗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既是黄河文化的物质载体,也为课程提供丰富教学案例。融入这些资源,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时,挖掘黄河文化内涵与价值,实现专业学习与文化认知协同。
其次,在文化内涵维度,课程注重挖掘旅游资源文化意蕴,黄河文化作为民族“根”与“魂”,包含哲学、伦理、民俗等多元要素,可为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提供深厚底蕴,助力课程深度教学。
再次,从课程实施特性来看,课程强调理论结合实践,融入黄河文化后,可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查、开发设计等实践环节,将文化元素转化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升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的实践能力。
最后,在价值理念层面,黄河文化蕴含的生态智慧与《旅游资源学》倡导的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结合黄河文化生态理念讲解资源开发与保护,能引导学生树立科学资源观,培养生态保护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实现课程育人价值。
从思政融入角度看,黄河文化与《旅游资源学》课程的多维映射关系如表1所示:
Table 1. The m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Yellow River cultural element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ourse “Tourism Resources”
表1. 黄河文化元素与《旅游资源学》课程思政的映射关系
黄河文化核心元素的分类 |
具体内容 |
思政价值 |
自然景观类元素 |
壶口瀑布、三门峡、九曲黄河第一湾、黄河三角洲湿地等。 |
自然美学价值,更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 |
人文遗产类元素 |
历史遗址、水利工程、文化符号等。 |
文化自信,家国情怀 |
精神文化类元素 |
抗争精神、创新精神、团结精神、奉献精神。 |
责任担当,奋斗精神,创新意识,团结协作 |
民俗非遗类元素 |
黄河流域的民俗活动、传统技艺、非遗项目。 |
文化多样性,文化保护与传承 |
3. 黄河文化融入《旅游资源学》课程思政的现状
3.1. 融入情况
当前,沿黄地区高校在黄河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方面已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多种实践模式。课程建设模式方面,聊城大学立项建设了包括“孔繁森精神”在内的19门黄河文化特色课程,重点打造“黄河流域地理与生态保护”等3门线上通识课程,被9所高校选用,选课人数达4200多人[4]。平台搭建模式方面,青岛工学院搭建了制度机制、团队建设、课程教学等“八大平台”,系统推进黄河文化育人[5]。
3.2. 存在问题
尽管黄河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已在沿黄高校层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具体到《旅游资源学》这一专业课程,其融合过程仍面临多重问题与挑战。研究选取齐鲁理工学院等3所沿黄高校作为样本,通过教师深度访谈(访谈对象为3所高校《旅游资源学》课程专任教师,共12人)、学生认知问卷调研(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48份,有效回收率91.3%,样本涵盖大一至大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等形式开展实证调研,基于实证数据,现存问题的具体表现如下:
3.2.1. “硬融入”现象明显
在教学过程中,仅将黄河文化相关案例简单嵌入教学内容,未实现案例与《旅游资源学》专业知识点的深度耦合与有机衔接,导致黄河文化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呈现“两张皮”状态,问卷调研显示,仅32.67%的学生认为黄河文化案例与专业知识结合紧密,67.15%的学生表示案例与知识点脱节,难以理解文化与专业的关联,难以让学生形成系统性认知,最终造成学生在文化感知与价值认同层面的获得感不足。
3.2.2. 文化内容挖掘表面化
当前对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开发,多集中于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维度,而对黄河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创新精神等价值的挖掘与转化不足,未能充分发挥黄河文化对《旅游资源学》课程思政的多元育人价值。教师访谈中,10名教师表示优先选择爱国主义相关案例,因其更容易设计教学环节,仅3名教师会主动挖掘黄河文化中的生态、创新元素。
3.2.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现有黄河文化融入模式多局限于课堂理论讲授,缺乏与专业实践相衔接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未能依托黄河流域旅游资源,开展实地调查、旅游规划设计、资源保护实践等具有专业针对性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学生调研中,76.5%的学生表示未参与过黄河流域旅游资源实地调研,82.3%的学生希望增加黄河相关专业实践活动,导致学生难以将黄河文化认知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形成有效联动。
3.2.4. 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不足
多数《旅游资源学》专业教师缺乏针对黄河文化的系统性培训,12名受访教师中,仅4人参加过黄河文化相关培训,且培训时长均不足20学时,同时在思政教学方法方面存在能力短板,8名教师表示不知道如何自然融入思政元素,5名教师担心思政融入影响专业知识传授。这种能力不足导致教师难以准确识别黄河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也无法将其科学、自然地融入专业教学过程,制约了融合的有效性。
3.2.5. 科学的评价体系缺失
当前针对黄河文化融入《旅游资源学》课程思政的评价,仍以传统的专业知识考核为主,缺乏能够有效评估学生价值塑造成效的指标与方法(问卷显示,68.8%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课程如何评价黄河文化学习效果,75%的教师认为缺乏科学的思政评价方法),导致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难以量化衡量,也无法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精准反馈,进而严重制约了黄河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深度与可持续性。
4. 黄河文化融入《旅游资源学》课程思政的路径设计
4.1. 构建多层次教学内容体系
针对当前融入内容表面化的问题,对《旅游资源学》课程内容进行系统重构,构建“基础层–拓展层–实践层”三层次教学内容体系。如表2所示。
基础层聚焦课程核心知识点,挖掘黄河文化中的旅游资源案例。这一层次重在知识传授,通过黄河案例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拓展层侧重思政元素深化,设计黄河文化专题模块。这一层次注重价值引领,培养学生专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层强调能力培养与价值内化,设计黄河旅游资源调查与规划任务。通过实践任务,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思政品质。
Table 2. The content system design of Yellow River culture integrated into the study of “Tourism Resources”
表2. 黄河文化融入《旅游资源学》的内容体系设计
层级 |
教学内容 |
黄河文化案例 |
思政目标 |
教学方法 |
基础层 |
旅游资源分类与特征 |
黄河地质景观、文化遗产 |
知识理解与文化认知 |
案例教学、课堂讲授 |
拓展层 |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
黄河生态保护、文化传承 |
价值判断与伦理意识 |
专题研讨、项目学习 |
实践层 |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
黄河本地旅游资源考察 |
实践能力与价值内化 |
实地调研、方案设计 |
4.2. 教学方法的创新
针对“硬融入”问题,需创新教学方法,实现黄河文化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
4.2.1. 深化案例教学法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将黄河文化案例按“基础–进阶–综合”梯度设计,有效降低学生的认知负担。基础层选取壶口瀑布等具象案例,匹配资源分类与特征章节,利用实例–概念的映射关系降低内在认知负荷。如通过壶口瀑布的图片、视频,让学生直观理解水文景观的特征。进阶层设置黄河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困境等争议性案例,如黄河某革命遗址旅游开发中保护与商业化的矛盾,引导学生结合资源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培养深层思维,优化相关认知负荷。综合层呈现黄河流域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等宏观案例,如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结合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现专业认知与家国情怀的认知整合。
4.2.2. 推行项目式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通过情境互动主动建构的认知成果。项目式学习能够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是破解“硬融入”的关键路径。以黄河壶口瀑布、龙门石窟等真实旅游资源为情境载体,使学生处于真实认知场景中,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调研、方案论证等过程,将黄河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等与旅游资源学知识深度融合,形成个性化的认知框架。最后,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行业导师点评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认知碰撞,使个体建构的文化认知通过社会互动得以修正和深化,最终内化为稳定的价值观念。
4.2.3. 倡导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应用”的循环过程。鼓励学生走进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等实地场景,获得直观的文化与专业体验。通过小组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反思,实现感性体验向理性认知的转化。结合《旅游资源学》理论,提炼黄河文化“生态优先”等核心思想。最后,学生基于体验式学习成果设计相关方案等,使理论认知回归实践应用,完成学习循环。
4.3. 构建产学研一体的实践体系
针对黄河文化融入《旅游资源学》课程思政中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以“理论–实践–价值”协同为导向,构建“校内实践 + 校外实践 + 社会服务”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分层设计与联动推进,强化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知、应用与价值认同。
校内实践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环节,旨在通过主题化、常态化活动设计,深化学生对黄河文化的理解,巩固课程思政育人成果。如举办“保护母亲河”活动、“黄河文化月”、文化调研分享会等。将黄河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转化为具象实践,巩固专业知识认知与文化认同感,为后续实践奠基。
校外实践聚焦专业能力培养,通过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将黄河文化融入行业实践场景。一方面,组织学生开展黄河流域旅游资源专项调查,完成资源普查与价值评估报告;另一方面,与黄河流域景区、旅游开发企业等建立稳定实习基地,推动学生深度参与旅游规划、导游讲解、景区运营管理等实际工作。通过沉浸式参与行业实践,实现专业素养与思政素养的协同提升。
社会服务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延伸环节,以“服务社会 + 价值塑造”为双重目标,推动学生将黄河文化认知转化为社会贡献。引导学生参与两类核心服务项目:一是黄河文化传播服务,二是黄河流域旅游扶贫项目。此类社会服务活动不仅能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社会需求,更能让学生在服务过程中深刻体会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与社会责任,促进思政元素的价值内化,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4.4.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1) 教师的黄河文化素养提升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其黄河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黄河文化素养。通过组织相关培训与讲座、鼓励开展学术研究、安排黄河流域实地考察,帮助教师夯实理论基础、挖掘融合点、丰富文化体验,为将黄河文化融入《旅游资源学》课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养
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旅游资源学》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邀请思政教师和旅游专业教师共同参与。通过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邀请课程思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组织《旅游资源学》课程教师进行观摩学习。同时,为教师提供课程思政教学的培训和指导,邀请教育教学专家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通过培训,让教师了解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和实施路径,掌握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4.5. 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科学评价是保障融入效果的关键,需构建多元综合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等,全面反映学习成效。评价内容涵盖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三个维度,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如图1所示:
Figure 1.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图1. 多元化评价体系
5. 黄河文化融入《旅游资源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围绕黄河流域旅游资源,以“旅游资源保护”主题模块为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保证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高度契合,利用任务驱动、案例剖析、合作探究、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发挥课程思政的感染力、价值力、吸引力,强化价值引领。
5.1. 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教师线上发布任务单,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任务,自主学习、思考与探究;课中,通过深入挖掘案例、开展课堂主题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来融合思政元素、精讲要点,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升华;课后,布置多形式的个性化任务,拓展知识、提升素养。
5..2. 教学实施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属性,采取“线上自学 + 线下研学 + 线下实践”的模式开展自主式、研讨式、体验式的建构学习,实现知识内化、技能提升和素质养成。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如表3。
Table 3.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able
表3. 教学实施过程表
教学阶段 |
教学环节 |
课程思政育人 |
课前 |
问题引领 任务驱动 |
使学生了解黄河流域丰富的旅游资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
综合学习 强化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
课中 |
成果展示 引起共鸣 |
感受黄河流域丰富的旅游资源,感受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
精讲要点 思政融入 |
通过案例,了解黄河流域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增强学生对可持续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生态文明理论的认知。 |
通过案例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保护的措施,增强文化自信,感悟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等黄河精神,能够以国际视野分析旅游现象和问题。 |
归纳提炼 巩固强化 |
点明主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素质的提升。 |
课后 |
拓展优化 实践提升 |
鼓励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社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深化课程思政育人成果。 |
针对齐鲁理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教学改革成效调研,学生课程成绩提高,学习积极性提升(见图2)。教改实施以来,学生课堂内外态度、行为表现显著提升,思政元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见图3)。学习获得感明显提高,受教学生近3年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级、省级奖项80余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该案例获评2023年山东省本科高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6. 黄河文化融入《旅游资源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挑战与应对策略
黄河文化融入旅游资源学课程思政的实际实施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基于对3所沿黄高校的实证调研和教学实践反思,主要挑战及相应对策如下:
Figure 2. Comparison of student performance
图2. 学生成绩对比图
Figure 3. Survey word cloud of student changes after reform
图3. 改革后学生变化调研词云
6.1. 主要挑战
资源限制方面,黄河文化融入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实践基地和教学资源,且黄河流域优质旅游资源多分布在特定区域,部分高校距离核心资源较远,导致校外实践交通成本高、组织难度大。
制度障碍方面,当前高校教师考核仍以科研成果(论文、课题)、教学工作量为主,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未纳入核心考核指标,同时,黄河文化融入课程思政需多部门协作,且学生参与黄河文化校外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的学分认定困难,影响学生参与积极性。
师生接受度方面,部分教师可能因能力不足、工作负担重而产生抵触情绪,部分学生可能对思政教育存在刻板印象。
6.2. 应对策略
针对资源限制,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经费支持;二是建立校地、校企合作共享机制,充分利用黄河流域现有的博物馆、文化遗产地、旅游景区等社会资源作为实践教学基地;三是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降低实践教学成本。
针对制度障碍,一是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定指标体系,设立课程思政奖励基金,对优秀教师、优秀案例给予表彰奖励;二是成立“黄河文化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领导牵头,协调多部门,建立定期沟通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三是制定《黄河文化实践学分认定办法》,明确学分权重、认定流程,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针对师生接受度问题,一是通过专题培训、政策解读,纠正教师认知偏差,分享优秀课程思政案例,让教师直观感受思政融入的价值;二是注重教学设计的情感性与趣味性,通过生动案例、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三是建立师生反馈机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7. 结语
黄河文化含丰富思政元素,与《旅游资源学》课程契合度高,为融入奠定基础,但当前融入存在表面化、碎片化问题。通过内容重构、方法创新、实践强化及师资建设,可实现二者有机融合,提升育人效果。
未来研究可从三方面展开:一是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剖析二者融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逻辑,为课程思政提供理论支撑;二是建立教学效果长期跟踪评估机制,持续关注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明确黄河文化融入对其职业素养、价值观的长期影响,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三是加强跨学科融合,借鉴其他学科方法与成果,拓展研究思路,推动相关研究深入。期待持续探索能让黄河文化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价值。
基金项目
本文系齐鲁理工学院校级教改项目“黄河文化融入《旅游资源学》课程思政路径研究”(项目编号:QT202308)阶段性研究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