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当前,对漫山花溪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与开发,是一个良好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在顶层设计上,当前国务院《“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确定了“积极推动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大原则[1]。2023年河北省发布了《太行山旅游带建设行动计划》并重点打造“花卉主题休闲度假度假区”,漫山片区为“花卉主题休闲度假度假区”,总投资3200万元,项目具有新的生命力。
在消费端,近年来我国旅游业态出现回归。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2023年旅游生态人次回归2019年前的121%,旅游消费额增长38%。“赏花观光 + 天然康养”成为年轻消费群体的最爱,搜索量增长217%,市场发展前景可观。
但是项目本身也存在制约因素,包括项目本身的粗放性资源利用,项目开花期集中,淡季项目资源闲置;项目产品缺乏特色,跟附近其他项目如白石山、五岳寨等竞争激烈;居民参与程度低,居民从项目发展中受益比例低仅为19%,造血机能没有建立起来。上述问题都需要项目进行科学规划营销来解决。
鉴于此,该研究拟在RMP基础上引入“资源–市场–社区”三元组合理论,丰富旅游目的地研究框架,并结合该区域项目地半干旱区的气候背景(年均降水450 mm),提出“环境影响小–文化附加值高”的旅游地发展模式,为同类旅游地发展提供经验与启示,助力区域乡村振兴。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 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文献方面,生态旅游理论在不断完善发展。Hector Ceballos-Lascurain (1987) [2]提出的“保护性旅游”、David Weaver (2001) [3]提出的“生态旅游梯度理论”的生态旅游模式、开发强度分为消极梯度、积极梯度和集约梯度,美国黄石公园的“LNT原则”、肯尼亚马赛马拉保护区的“野生动物收入共享计划”以及澳大利亚大堡礁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分别从旅游者、社区参与、技术代替等角度为花卉旅游提供了实践依据。国外文献中关于花卉旅游方面较为具体的研究有荷兰学者Van den Berg [4]提出的“花卉景观的五感模式”、日本北海道富良野农场的季节经营策略、保加利亚玫瑰谷的产业延伸模式等,为花卉旅游在体验设计、季节平衡、效益拓展等方面提供了可鉴之处。
2. 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研究呈现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局面,在开发实践方面,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5]、保继刚提出的“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为生态旅游开发指明方向,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的“游线轮休制”、浙江莫干山开发“民宿集群”等理念也体现着生态和经济同步发展[6]。在旅游产品研发方面,张捷的AHP评价指标体系、江西婺源“农耕体验 + 摄影比赛”、云南罗平“花田小火车”都体现了国内学者对资源评价和产品设计的探索,同时也存在着雷同、对当地环境破坏较大等情况,78%的花园景区门票收入仍唱主角,部分景区出现土壤板结超过40% [7]。
通过对上述研究进行归纳,发现国外侧重对生态系统整体建设和长时间观测,研究样本侧重以国家公园为对象;国内侧重经济产出,研究方法侧重以截面调查为主,研究样本侧重以观光园为对象。对北方半干旱区花卉旅游特殊性重视不够,对数字技术结合的研究匮乏,对文化因素结合的研究不够深入。研究缺口是本文“物候节律适配开发模型”研究和“花–文–旅”结合的路径探索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
1.3. 理论价值
理论研究层面,本研究基于RMP分析框架应用于中小尺度的生态旅游地建设,重点研究RMP分析框架在特定地理范围下的适用与延展新空间,改变RMP分析框架宏观区域的运用,以北方山地花卉型生态旅游地资源松散、市场季节性强这一现实为基础,构建“资源精准化评价–市场动态化细粒度–产品的弹性调整”分析路径,在丰富旅游规划研究方法库、拓展中小尺度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新视角的同时,尝试生态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RMP分析框架的结合运用,探讨生态旅游地的发展规律。
2. 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2.1. 自然资源评价
本文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对漫山花溪谷的自然资源进行评价,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漫山花溪谷的自然资源进行评价和综合分析。采用地图空间结构分析、实地调查对漫山花溪谷的自然资源进行评价和综合分析。通过评价发现,漫山花溪谷核心区共有12个品种,春夏秋三季均有分布,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梯级分布,适宜建立四季花海景观带;漫山花溪谷南北走向,山体地貌多变,观景台发现5处非常好,能够满足各个角度的观景,不同地貌观景台可开发丛林探险、徒步步道等旅游项目;漫山花溪谷气候方面,旅游的最佳时间为180天,夏季气温较低,春秋季气候适宜,是花儿生长的最好季节,也是户外旅游的最好季节。漫山花溪谷的自然资源条件优质、独特、丰富,为漫山花溪谷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2. 人文资源梳理
综合分析,漫山花溪谷人文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发展空间大。“花溪神女”传说故事、岩壁文化遗迹、非遗工艺、民俗活动节庆等非遗类人文资源可打造非遗工坊、非遗传播、IP衍生产业等实现资源转化。周边传统农耕文化形态原貌保存、农业景观四季各异、灌溉体系保存完好、农事风俗活动丰富,可打造成田园观光、农产品加工、农耕文化节庆等,让漫山花溪谷的农耕文化资源成为旅游景区里的文化IP,提高旅游景区辨识度。
2.3. 配套设施评估
漫山花溪谷景区的配套建设,可谓下足功夫[8]。景区一期二期工程投资4.5亿元,建设汽车游步路6千米,漫步步游路18.4千米,曲折迂回、沿瀑布而步的步游路,漫步步游、瀑布飞流而下,游览的瀑布下流水潺潺。4万平方米花式停车场,自驾游停车方便,旺季时仍有空余车流,无法容纳所有慕名而来的游客。从景区下到景上均分布着4大食区,总建筑达6000平方米,深处“花溪美食城”,灵寿腌肉面、大锅菜等当地特色小吃林林总总,统一管理、价格定位,让游客吃上价廉物美。而景区内1000人的度假公寓、帐篷、房车、树屋等齐全的住宿,可供不同人群选择。景区内20座星级洗手间、两个功能齐全的游客服务中心,实现景区内WiFi覆盖,医疗、购物、自助银行、文体娱乐设施齐全,让景区游客吃好用舒服。但也有一些游客反馈,景区内的部分设施设备存在老化现象,应进行维护更新,优化游客的体验。
3. 市场分析与定位
3.1. 客源市场特征
漫山花溪谷周边游客主要以本地及周边城市为主,距离石家庄约110千米的漫山花溪谷位于深山中的太行山区,距离相对较远、车程较短、适合近途游的旅游者。周边城市包括石家庄、保定等,利用周末或小长假来此避暑纳凉,感受19.1的夏季气候温度、层叠不断的瀑布、清新的空气、目所能及的原始森林风光。家庭亲子游客偏好漫山花溪谷游乐项目较多,如小儿童游乐、宠物游乐等;青少年偏好高空玻璃漂流、滑翔飞艇等游玩项目;老年人偏好慢游步行游栈道,游览山体风光、民俗风情等。景区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五一、端午及暑期时段人数激增,游客满意度整体较高,多数游客称赞景区业态丰富,小吃(灵寿腌肉面)好,服务态度好,少部分人反映景区人多、接待难度大,景区部分服务设施排队现象严重[9]。
3.2. 竞争格局研判
在区域性旅游市场竞争方面,漫山花溪谷通过差异点塑造竞争优势。以“20万m”大地园为主核心,7大主题园12大品种从4~11月份竞相绽放,有别于五岳寨大山大河和驼梁山沟多林深;以1260 m玻璃悬垂索,从花海之中穿越而过,凌空百米,心惊胆寒。漫山花溪谷门票价格低、性价比高,一般景区门票80元/人,美食城20~30元/人,较低的门票价格被游客认可。漫山花溪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距离石家庄市区较近,要乘汽车2 h路程,不利于短途旅游者,产品类型不丰富,主要以观光、漂流为主,逗留时间短,旅游产品类型单一,景区内一些设施不够完善,旺季游客数量少,游客满意度低等,与一些成熟景区存在着一定的竞争性。在未来,景区可以加强与相邻景区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共线旅游路线;丰富森林康养、亲子研学等业态;提高设施建设、人员服务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在景区大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10]。
3.3. 市场定位策略
漫山花溪谷依据不同定位占领先机,以“华北地区极具魅力的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为主,集中目标客群和市场,把京津冀地区作为核心客源市场,以石保及周边2小时车程以内的近郊客群为主要市场,以周边游、短途休闲产品为主导,满足其逃离都市喧嚣、返璞归真、亲近大自然的需求;把山东省、河南省及周边省份作为大客源市场,以四季花海、高空玻璃漂流等产品为主导,吸引中远程游客;把亲子家族、年轻人、中老年等旅游群体作为目标旅游市场,开发亲子教育科普游、惊险刺激户外运动、闲逸悠远的山水疗养等特色产品。产品从定位上将主题放在“生态 + 文化 + 体验”上,打造集花卉观赏、休闲度假、户外运动为一体的体验型景区;从门票价格上将大众门票定位在低价位,特色产品、精品酒店美食面向中高消费群体,灵活的门票价格可以满足不同客群需求;从形象上将“诗画溪谷,花漾漫山”作为主打宣传口号,打造浪漫、生态、缤纷、多元的形象,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的宣传营造景区品牌美誉度、知名度的传播之势,提升景区核心竞争能力。提升“质”“特”,提升饮食服务价格、环境卫生等标准,提升景区餐厅服务,开发花养生餐、山间套餐等,满足更多游客需求。完善公共服务建设,对老旧设施全面维修,增加无障碍、母婴室,增加特殊人群服务设施,丰富景区智慧建设,提供智慧导览,停车场不扫不缴费;加强配套服务人员培训,提升服务品质,建立投诉受理快速处理通道,实现“微笑服务”“首问负责”,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满意度,为游客带来舒适、方便、贴心、快捷的体验[11]。
4. 产品开发核心问题
在基础设施与运营管理方面,景区的承载能力与精细化服务水平面临挑战。旅游旺季期间,人流量远超负荷,导致核心景点拥挤不堪、排队时间过长,游览体验大打折扣。与此相关的交通问题尤为突出,通往景区的道路在高峰期堵塞严重,景区内部的停车位一位难求,成为游客投诉的焦点。此外,部分公共设施(如卫生间、休息区)的维护与清洁状况在高峰期难以跟上,餐饮等配套服务的性价比也被部分游客诟病。安全管理的细节也存在隐患,例如在险要路段或亲水区域,安全警示与防护措施尚有完善空间,暴露出景区在应对大客流时的管理精细化程度不足。
在社区联动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旅游开发与当地社区的融合度不高,且面临生态保护压力。景区的开发运营模式仍以企业为主导,周边社区和居民参与渠道有限,更多是从事低层次的劳务或摊贩经营,未能深度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产业链收益(如特色民宿、文创产品开发等),导致社区参与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存在一定的“景区孤岛”现象。同时,随着游客激增,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日益增大,垃圾处理、水资源利用等问题逐渐显现,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避免过度商业化对自然景观造成破坏,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挑战。
5. RMP协同发展模式
5.1. 资源–市场匹配机制
漫山花溪谷以RMP (Resource-Market-Product)发展模式构建高效的资源–市场匹配平台,一方面开发20万m山野花园、12个花品花种、奇幻溪谷景色等自然资源;一方面定位京津冀短途、邻省远途等客群,划分亲子家庭、年轻客群、中老客群等。基于资源–市场匹配,精准开发核心产品:针对热爱自然风光的客群,开发四大季花园花海景观游、生态康养项目;针对追求刺激的年轻客群,开发空中玻璃漂流、滑翔飞轮等户外运动;针对亲子家庭,开发大自然研学之旅;针对非遗文化、农耕文化,开发文化体验工坊、自然田园观光项目。同时依据市场反馈及时对资源进行优化,如针对游客对于花卉摄影的需求及时增设特色观景台、开展花卉摄影大赛;针对游客对于特色纪念品的偏好,及时开发花卉主题香薰、民俗文化手工艺品等纪念品衍生产品,使资源、市场、产品三者良性循环、协调发展,提升景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2. 市场–产品转化路径
漫山花溪谷针对不同市场,快速形成市场–产品闭环,构建多元的市场需求产品体系。面向京津冀近郊短途市场,以交通便捷、周末短途等旅游产品吸引石家庄、保定等地客源,打造18.4 km步游路、4万辆停车场等满足游客交通、游玩等需求;面向周边省份中远市场,以各色主题项目如四季花海、空中玻璃漂流等吸引客源,开发春游百花·花溪寻芳、夏游漂流·清凉溪谷等主题专线;面向亲子市场,开发以自然认知、娱乐体验为主体的自然研学项目,打造萌宠乐园、植物科普馆、亲子活动、亲子课程等;面向寻求刺激的年轻群体,重点打造空中玻璃漂流、滑翔飞艇等运动项目,配套安全设备、指导等;面向游客特色餐饮需求,做好特色餐饮城的管理,开发灵寿腌肉面、山村风情套餐等;面向游客特色纪念品需求,打造花卉主题香薰,民俗风手工制品等游客纪念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产品开发,定位准确目标客户,产品和市场合二为一,产品和市场转化。
5.3. 产品–资源反馈系统
漫山花溪谷拥有完善的产品–资源反馈机制,景区不断完善,当游客偏好玻璃漂流、滑翔飞艇等刺激产品时,景区及时反馈到资源方,利用周边溪谷、山地等资源在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扩大游线、新建飞艇基地,增加周边植被、景观建设,提升游玩时观赏体验;针对四季花海,景区根据赏花、拍照游客需求,引进新花种、调整花结构,土壤、水源等资源优化,延长花期、丰富花色;在餐饮方面,因游客偏好灵寿腌肉面等当地美食,景区与周边村落沟通,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规范供给,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保质保味,发展当地农业。住宿产品的反馈同样也会带来资源的更新,帐篷类、树屋类的住宿产品增多,景区也会积极规划新的山林用地,开发新的居住点,建立观景平台、步道,利用好自然风光。景区同样也会基于游客的反馈,通过智慧导览系统、游客点评反馈等,积极发现景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部分标识模糊、设施损坏等,在短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进行更换,产品和景区相互促进,不断提升景区的软实力。
漫山花溪谷全域建立全域保障机制,以形成生态、社区、旅游运营的有机联动。建立重点保护区域、缓冲区域、活动区域,用GIS系统监测植被、水质、客流,控制开发密度;建立生态维护基金,定期修复受损的山体、植被,倡导绿色无污染旅游体验设施,倡导低碳绿色环保的旅游活动类型;建立社区参与模式,社区通过旅游协作体参与景区的保洁、导游、民宿、非遗技艺培训、农家文化培训,从“看客”转变为“参与者”;建立社区发展基金,拿出景区部分资金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的建设。以智慧景区为驱动,建立智慧管理体系,实现智慧景区内票、车、导等的管理;以大数据为抓手,掌握顾客偏好,及时调整产品定位和销售;以VR技术为抓手,通过VR/AR技术沉浸式漫游,延伸景区宣传。运营管理模式采用“政府搭台 + 企业运作 + 居民监督”的运作模式,由专业队伍运营,负责景区的日常经营和维护,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景区建设问题,聘请第三方对生态质量、服务质量等进行考核,确保景区建设和发展质量。
6. 结论
漫山花溪谷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进行科学规划与多方努力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较高的经济价值。依托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四季植被、河谷地貌、气候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等,对京津冀等客源市场进行定位,开发以生态游、体验游、探险游、度假游等为核心产品的旅游项目体系,在RMP协同发展模式下使资源与市场、产品与产品、配套设施与产品、特色产品与产品、系统实施保障与产品实现良性循环,不断丰富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景区吸引力[12]。未来漫山花溪谷生态、社区、数字等配套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将进一步提高漫山花溪谷品牌影响力和华北区域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带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13]。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