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花溪谷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营销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ourism Destination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Strategy of Manshan Huaxi Valley
DOI: 10.12677/mom.2025.154035, PDF, HTML, XML,   
作者: 刘美思, 李志勇*, 张 盼:河北师范大学家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关键词: 目的地营销花溪谷RMP模型Destination Marketing Huaxi Valley RMP Model
摘要: 本文以河北漫山花溪谷为研究对象,以RMP分析模型为核心,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依据,通过对资源普查、市场调研和北方山地地区资源型旅游地开发路径剖析,提出项目地通过“四季一季一产品设计 + 社区式参与式运营”均衡保护与效益,形成“康养花溪”品牌定位,为同一类型资源富集地区以“小开发、小体验”为开发模式提供借鉴。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Man Shan Hua Xi Gu in Hebe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akes the RMP analysis model as the core, based on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life cycle theory.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resource census, market research and GIS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esource-based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northern mountainous areas is studied.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project area should balance protection and benefits through the “one product design for each season + 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operation”, and form the brand positioning of “Health and Wellness Huaxi”,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same type of resource-rich areas to adopt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small-scale development and small-scale experience”.
文章引用:刘美思, 李志勇, 张盼. 漫山花溪谷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营销策略研究[J]. 现代市场营销, 2025, 15(4): 348-354. https://doi.org/10.12677/mom.2025.154035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当前,对漫山花溪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与开发,是一个良好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在顶层设计上,当前国务院《“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确定了“积极推动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大原则[1]。2023年河北省发布了《太行山旅游带建设行动计划》并重点打造“花卉主题休闲度假度假区”,漫山片区为“花卉主题休闲度假度假区”,总投资3200万元,项目具有新的生命力。

在消费端,近年来我国旅游业态出现回归。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2023年旅游生态人次回归2019年前的121%,旅游消费额增长38%。“赏花观光 + 天然康养”成为年轻消费群体的最爱,搜索量增长217%,市场发展前景可观。

但是项目本身也存在制约因素,包括项目本身的粗放性资源利用,项目开花期集中,淡季项目资源闲置;项目产品缺乏特色,跟附近其他项目如白石山、五岳寨等竞争激烈;居民参与程度低,居民从项目发展中受益比例低仅为19%,造血机能没有建立起来。上述问题都需要项目进行科学规划营销来解决。

鉴于此,该研究拟在RMP基础上引入“资源–市场–社区”三元组合理论,丰富旅游目的地研究框架,并结合该区域项目地半干旱区的气候背景(年均降水450 mm),提出“环境影响小–文化附加值高”的旅游地发展模式,为同类旅游地发展提供经验与启示,助力区域乡村振兴。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 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文献方面,生态旅游理论在不断完善发展。Hector Ceballos-Lascurain (1987) [2]提出的“保护性旅游”、David Weaver (2001) [3]提出的“生态旅游梯度理论”的生态旅游模式、开发强度分为消极梯度、积极梯度和集约梯度,美国黄石公园的“LNT原则”、肯尼亚马赛马拉保护区的“野生动物收入共享计划”以及澳大利亚大堡礁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分别从旅游者、社区参与、技术代替等角度为花卉旅游提供了实践依据。国外文献中关于花卉旅游方面较为具体的研究有荷兰学者Van den Berg [4]提出的“花卉景观的五感模式”、日本北海道富良野农场的季节经营策略、保加利亚玫瑰谷的产业延伸模式等,为花卉旅游在体验设计、季节平衡、效益拓展等方面提供了可鉴之处。

2. 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研究呈现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局面,在开发实践方面,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5]、保继刚提出的“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为生态旅游开发指明方向,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的“游线轮休制”、浙江莫干山开发“民宿集群”等理念也体现着生态和经济同步发展[6]。在旅游产品研发方面,张捷的AHP评价指标体系、江西婺源“农耕体验 + 摄影比赛”、云南罗平“花田小火车”都体现了国内学者对资源评价和产品设计的探索,同时也存在着雷同、对当地环境破坏较大等情况,78%的花园景区门票收入仍唱主角,部分景区出现土壤板结超过40% [7]

通过对上述研究进行归纳,发现国外侧重对生态系统整体建设和长时间观测,研究样本侧重以国家公园为对象;国内侧重经济产出,研究方法侧重以截面调查为主,研究样本侧重以观光园为对象。对北方半干旱区花卉旅游特殊性重视不够,对数字技术结合的研究匮乏,对文化因素结合的研究不够深入。研究缺口是本文“物候节律适配开发模型”研究和“花–文–旅”结合的路径探索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

1.3. 理论价值

理论研究层面,本研究基于RMP分析框架应用于中小尺度的生态旅游地建设,重点研究RMP分析框架在特定地理范围下的适用与延展新空间,改变RMP分析框架宏观区域的运用,以北方山地花卉型生态旅游地资源松散、市场季节性强这一现实为基础,构建“资源精准化评价–市场动态化细粒度–产品的弹性调整”分析路径,在丰富旅游规划研究方法库、拓展中小尺度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新视角的同时,尝试生态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RMP分析框架的结合运用,探讨生态旅游地的发展规律。

2. 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2.1. 自然资源评价

本文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对漫山花溪谷的自然资源进行评价,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漫山花溪谷的自然资源进行评价和综合分析。采用地图空间结构分析、实地调查对漫山花溪谷的自然资源进行评价和综合分析。通过评价发现,漫山花溪谷核心区共有12个品种,春夏秋三季均有分布,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梯级分布,适宜建立四季花海景观带;漫山花溪谷南北走向,山体地貌多变,观景台发现5处非常好,能够满足各个角度的观景,不同地貌观景台可开发丛林探险、徒步步道等旅游项目;漫山花溪谷气候方面,旅游的最佳时间为180天,夏季气温较低,春秋季气候适宜,是花儿生长的最好季节,也是户外旅游的最好季节。漫山花溪谷的自然资源条件优质、独特、丰富,为漫山花溪谷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2. 人文资源梳理

综合分析,漫山花溪谷人文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发展空间大。“花溪神女”传说故事、岩壁文化遗迹、非遗工艺、民俗活动节庆等非遗类人文资源可打造非遗工坊、非遗传播、IP衍生产业等实现资源转化。周边传统农耕文化形态原貌保存、农业景观四季各异、灌溉体系保存完好、农事风俗活动丰富,可打造成田园观光、农产品加工、农耕文化节庆等,让漫山花溪谷的农耕文化资源成为旅游景区里的文化IP,提高旅游景区辨识度。

2.3. 配套设施评估

漫山花溪谷景区的配套建设,可谓下足功夫[8]。景区一期二期工程投资4.5亿元,建设汽车游步路6千米,漫步步游路18.4千米,曲折迂回、沿瀑布而步的步游路,漫步步游、瀑布飞流而下,游览的瀑布下流水潺潺。4万平方米花式停车场,自驾游停车方便,旺季时仍有空余车流,无法容纳所有慕名而来的游客。从景区下到景上均分布着4大食区,总建筑达6000平方米,深处“花溪美食城”,灵寿腌肉面、大锅菜等当地特色小吃林林总总,统一管理、价格定位,让游客吃上价廉物美。而景区内1000人的度假公寓、帐篷、房车、树屋等齐全的住宿,可供不同人群选择。景区内20座星级洗手间、两个功能齐全的游客服务中心,实现景区内WiFi覆盖,医疗、购物、自助银行、文体娱乐设施齐全,让景区游客吃好用舒服。但也有一些游客反馈,景区内的部分设施设备存在老化现象,应进行维护更新,优化游客的体验。

3. 市场分析与定位

3.1. 客源市场特征

漫山花溪谷周边游客主要以本地及周边城市为主,距离石家庄约110千米的漫山花溪谷位于深山中的太行山区,距离相对较远、车程较短、适合近途游的旅游者。周边城市包括石家庄、保定等,利用周末或小长假来此避暑纳凉,感受19.1的夏季气候温度、层叠不断的瀑布、清新的空气、目所能及的原始森林风光。家庭亲子游客偏好漫山花溪谷游乐项目较多,如小儿童游乐、宠物游乐等;青少年偏好高空玻璃漂流、滑翔飞艇等游玩项目;老年人偏好慢游步行游栈道,游览山体风光、民俗风情等。景区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五一、端午及暑期时段人数激增,游客满意度整体较高,多数游客称赞景区业态丰富,小吃(灵寿腌肉面)好,服务态度好,少部分人反映景区人多、接待难度大,景区部分服务设施排队现象严重[9]

3.2. 竞争格局研判

在区域性旅游市场竞争方面,漫山花溪谷通过差异点塑造竞争优势。以“20万m”大地园为主核心,7大主题园12大品种从4~11月份竞相绽放,有别于五岳寨大山大河和驼梁山沟多林深;以1260 m玻璃悬垂索,从花海之中穿越而过,凌空百米,心惊胆寒。漫山花溪谷门票价格低、性价比高,一般景区门票80元/人,美食城20~30元/人,较低的门票价格被游客认可。漫山花溪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距离石家庄市区较近,要乘汽车2 h路程,不利于短途旅游者,产品类型不丰富,主要以观光、漂流为主,逗留时间短,旅游产品类型单一,景区内一些设施不够完善,旺季游客数量少,游客满意度低等,与一些成熟景区存在着一定的竞争性。在未来,景区可以加强与相邻景区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共线旅游路线;丰富森林康养、亲子研学等业态;提高设施建设、人员服务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在景区大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10]

3.3. 市场定位策略

漫山花溪谷依据不同定位占领先机,以“华北地区极具魅力的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为主,集中目标客群和市场,把京津冀地区作为核心客源市场,以石保及周边2小时车程以内的近郊客群为主要市场,以周边游、短途休闲产品为主导,满足其逃离都市喧嚣、返璞归真、亲近大自然的需求;把山东省、河南省及周边省份作为大客源市场,以四季花海、高空玻璃漂流等产品为主导,吸引中远程游客;把亲子家族、年轻人、中老年等旅游群体作为目标旅游市场,开发亲子教育科普游、惊险刺激户外运动、闲逸悠远的山水疗养等特色产品。产品从定位上将主题放在“生态 + 文化 + 体验”上,打造集花卉观赏、休闲度假、户外运动为一体的体验型景区;从门票价格上将大众门票定位在低价位,特色产品、精品酒店美食面向中高消费群体,灵活的门票价格可以满足不同客群需求;从形象上将“诗画溪谷,花漾漫山”作为主打宣传口号,打造浪漫、生态、缤纷、多元的形象,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的宣传营造景区品牌美誉度、知名度的传播之势,提升景区核心竞争能力。提升“质”“特”,提升饮食服务价格、环境卫生等标准,提升景区餐厅服务,开发花养生餐、山间套餐等,满足更多游客需求。完善公共服务建设,对老旧设施全面维修,增加无障碍、母婴室,增加特殊人群服务设施,丰富景区智慧建设,提供智慧导览,停车场不扫不缴费;加强配套服务人员培训,提升服务品质,建立投诉受理快速处理通道,实现“微笑服务”“首问负责”,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满意度,为游客带来舒适、方便、贴心、快捷的体验[11]

4. 产品开发核心问题

在基础设施与运营管理方面,景区的承载能力与精细化服务水平面临挑战。旅游旺季期间,人流量远超负荷,导致核心景点拥挤不堪、排队时间过长,游览体验大打折扣。与此相关的交通问题尤为突出,通往景区的道路在高峰期堵塞严重,景区内部的停车位一位难求,成为游客投诉的焦点。此外,部分公共设施(如卫生间、休息区)的维护与清洁状况在高峰期难以跟上,餐饮等配套服务的性价比也被部分游客诟病。安全管理的细节也存在隐患,例如在险要路段或亲水区域,安全警示与防护措施尚有完善空间,暴露出景区在应对大客流时的管理精细化程度不足。

在社区联动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旅游开发与当地社区的融合度不高,且面临生态保护压力。景区的开发运营模式仍以企业为主导,周边社区和居民参与渠道有限,更多是从事低层次的劳务或摊贩经营,未能深度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产业链收益(如特色民宿、文创产品开发等),导致社区参与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存在一定的“景区孤岛”现象。同时,随着游客激增,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日益增大,垃圾处理、水资源利用等问题逐渐显现,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避免过度商业化对自然景观造成破坏,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挑战。

5. RMP协同发展模式

5.1. 资源–市场匹配机制

漫山花溪谷以RMP (Resource-Market-Product)发展模式构建高效的资源–市场匹配平台,一方面开发20万m山野花园、12个花品花种、奇幻溪谷景色等自然资源;一方面定位京津冀短途、邻省远途等客群,划分亲子家庭、年轻客群、中老客群等。基于资源–市场匹配,精准开发核心产品:针对热爱自然风光的客群,开发四大季花园花海景观游、生态康养项目;针对追求刺激的年轻客群,开发空中玻璃漂流、滑翔飞轮等户外运动;针对亲子家庭,开发大自然研学之旅;针对非遗文化、农耕文化,开发文化体验工坊、自然田园观光项目。同时依据市场反馈及时对资源进行优化,如针对游客对于花卉摄影的需求及时增设特色观景台、开展花卉摄影大赛;针对游客对于特色纪念品的偏好,及时开发花卉主题香薰、民俗文化手工艺品等纪念品衍生产品,使资源、市场、产品三者良性循环、协调发展,提升景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2. 市场–产品转化路径

漫山花溪谷针对不同市场,快速形成市场–产品闭环,构建多元的市场需求产品体系。面向京津冀近郊短途市场,以交通便捷、周末短途等旅游产品吸引石家庄、保定等地客源,打造18.4 km步游路、4万辆停车场等满足游客交通、游玩等需求;面向周边省份中远市场,以各色主题项目如四季花海、空中玻璃漂流等吸引客源,开发春游百花·花溪寻芳、夏游漂流·清凉溪谷等主题专线;面向亲子市场,开发以自然认知、娱乐体验为主体的自然研学项目,打造萌宠乐园、植物科普馆、亲子活动、亲子课程等;面向寻求刺激的年轻群体,重点打造空中玻璃漂流、滑翔飞艇等运动项目,配套安全设备、指导等;面向游客特色餐饮需求,做好特色餐饮城的管理,开发灵寿腌肉面、山村风情套餐等;面向游客特色纪念品需求,打造花卉主题香薰,民俗风手工制品等游客纪念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产品开发,定位准确目标客户,产品和市场合二为一,产品和市场转化。

5.3. 产品–资源反馈系统

漫山花溪谷拥有完善的产品–资源反馈机制,景区不断完善,当游客偏好玻璃漂流、滑翔飞艇等刺激产品时,景区及时反馈到资源方,利用周边溪谷、山地等资源在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扩大游线、新建飞艇基地,增加周边植被、景观建设,提升游玩时观赏体验;针对四季花海,景区根据赏花、拍照游客需求,引进新花种、调整花结构,土壤、水源等资源优化,延长花期、丰富花色;在餐饮方面,因游客偏好灵寿腌肉面等当地美食,景区与周边村落沟通,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规范供给,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保质保味,发展当地农业。住宿产品的反馈同样也会带来资源的更新,帐篷类、树屋类的住宿产品增多,景区也会积极规划新的山林用地,开发新的居住点,建立观景平台、步道,利用好自然风光。景区同样也会基于游客的反馈,通过智慧导览系统、游客点评反馈等,积极发现景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部分标识模糊、设施损坏等,在短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进行更换,产品和景区相互促进,不断提升景区的软实力。

漫山花溪谷全域建立全域保障机制,以形成生态、社区、旅游运营的有机联动。建立重点保护区域、缓冲区域、活动区域,用GIS系统监测植被、水质、客流,控制开发密度;建立生态维护基金,定期修复受损的山体、植被,倡导绿色无污染旅游体验设施,倡导低碳绿色环保的旅游活动类型;建立社区参与模式,社区通过旅游协作体参与景区的保洁、导游、民宿、非遗技艺培训、农家文化培训,从“看客”转变为“参与者”;建立社区发展基金,拿出景区部分资金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的建设。以智慧景区为驱动,建立智慧管理体系,实现智慧景区内票、车、导等的管理;以大数据为抓手,掌握顾客偏好,及时调整产品定位和销售;以VR技术为抓手,通过VR/AR技术沉浸式漫游,延伸景区宣传。运营管理模式采用“政府搭台 + 企业运作 + 居民监督”的运作模式,由专业队伍运营,负责景区的日常经营和维护,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景区建设问题,聘请第三方对生态质量、服务质量等进行考核,确保景区建设和发展质量。

6. 结论

漫山花溪谷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进行科学规划与多方努力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较高的经济价值。依托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四季植被、河谷地貌、气候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等,对京津冀等客源市场进行定位,开发以生态游、体验游、探险游、度假游等为核心产品的旅游项目体系,在RMP协同发展模式下使资源与市场、产品与产品、配套设施与产品、特色产品与产品、系统实施保障与产品实现良性循环,不断丰富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景区吸引力[12]。未来漫山花溪谷生态、社区、数字等配套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将进一步提高漫山花溪谷品牌影响力和华北区域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带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13]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王宇. 大众旅游时代亟需加快建设城乡慢行交通体系——访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J].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22(4): 25-27.
[2] Ceballos-Lascurain, H. (1987)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 Editorial Limusa.
[3] Weaver, D.B. (2001) Ecotourism. John Wiley & Sons Australia.
[4] van den Berg, A.E. and van den Winsten, M.M.H. (2007) The Influence of a Spring Forest and Flower Garden on Human Sensory Experience and Mood: An Exploratory Study. Alterra.
[5] 吴必虎.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01(4): 354-359.
[6] 保继刚, 钟新民, 刘德龄, 编. 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9.
[7] 张捷, 都金康, 周寅康, 等. 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J]. 地理学报, 1999(4): 71-78.
[8] 吕秋阳. 灵寿漫山花溪谷园林景观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2018.
[9] 谢春芳, 杨建春, 万程成. 基于网络评论的游客满意度双因素分析——以贵州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为例[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 35(7): 34-40.
[10] 汪雅, 卢璐. 滨海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以宁波环蟹钳港区域为例[J]. 宁波通讯, 2024(5): 62-64.
[11] 伍先福, 陈攀. 国内邮轮旅游体验质量测量及其提升研究——以广西北海——越南下龙湾海上邮轮旅游航线为例[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1, 16(3): 22-27.
[12] 徐婷, 穆洪洲. 体验式景观在乌鲁木齐天山区体育公园设计中的应用[J]. 现代园艺, 2023, 46(24): 107-109.
[13] 耿祥凯. 矿山资源开发与建筑工程可持续性发展的关联性研究[J]. 世界有色金属, 2023(20): 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