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心理学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如何优化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技能培养和应用体系成为教育与实践领域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心理学实践领域的具体需求,探讨了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与优化路径。首先,分析了当前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指出在课程设置、实践训练、行业对接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其次,提出了“阶梯递进”的培养框架,强调通过案例教学、模拟实训、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此外,还探讨了对比项目实施前后,研究生技能方面的提高以及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评价,以此判定项目的实施效果,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最后,建议未来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建立长效的校–企–社协同机制,并推动心理学服务在医疗、教育、企业管理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本研究为完善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对提升心理学人才的社会服务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Abstract: Based on the growing societal demand for applied psychology professionals, optimizing the skil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systems for graduate students in applied psychology has become a critical issue in both education and practice. Drawing 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rends in applied psychology graduate education and aligning with specific needs in psychological practice, this study explores core challenges and optimization pathways i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psychology graduate students. First, the study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e of applied psychology graduate education, identifying shortcomings in curriculum design, practical training, and industry alignment. Second, it proposes a “stepwise progression” training framework, emphasizing the enhancement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through case-based teaching, simulation training, and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Additionally, the study examines improvements in graduate skills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ing the proposed framework, alongside employer evaluations of graduates, to assess the initiative’s effectiveness and strengthen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Finally, the study recommends that future training for applied psychology graduate students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establish long-term university-enterprise-community collaboration mechanisms, and promote the deep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services in fields such as healthcare, education,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This research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refining the training model for applied psychology graduate students, holding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enhancing the social service capabilities of psychology professionals.
1. 引言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国家急需大批有资质、有能力的心理学专业人才。目前,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生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不完善和培养程度的不充分,导致研究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偏弱。我国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教育面临从“学术化培养”向“职业化培养”的范式转型。本文通过构建技能课程平台、技能培训平台、技能实践平台、技能交流平台四个平台,提出“阶梯递进”的专业技能培养体系。
2. 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专业学位硕士(专硕)的培养定位在于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与学术型硕士(学硕)在培养目标上存在明显差异。学硕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而专硕则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自2009年起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优化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结构,目标是将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在培养模式上,专业硕士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教学过程注重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方法。专业实践是核心环节,通常要求有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对应届本科毕业生要求原则上不少于1年),并普遍推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确保培养质量。在现有体制下,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养目标错位
研究发现,目前78%的培养方案仍沿用学术型课程体系(2024年中国心理学会调查数据)。现有的培养模式,看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应用能力培养明显不足,甚至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知识和能力培养对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持不强。此外,评价体系单一:90%的院校仍以论文作为主要毕业考核指标[1] [2]。
2.2. 学科交叉融合不足
现有的培养模式,大多将心理专业与医学(主要是精神医学)专业截然分开,两者的交叉融合不足,交叉实践体系也不完善。且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胜任力达不到国际标准,对精神疾病了解不够,难以区分和处理复杂的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3]。
2.3. 技能培养标准化不足
目前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培养内容和效果缺乏统一标准,也未得到权威部门的认可。部分高校未明确区分学术型与应用型培养目标,仍沿用学术型心理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导致课程设置偏重理论传授,忽视实践技能训练[4]。此外,专业型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区分度低,实践类课程占比不足。部分高校虽开设心理咨询、心理评估等应用课程,但缺乏系统性设计,未形成阶梯递进的技能训练路径。
2.4. 实践平台缺失
实践能力模型通过对特定岗位或角色所需能力进行系统性分析,为专业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清晰的标准和框架。其构建通常采用工作过程分析法、行为事件访谈、问卷调研与因子分析等方法,确保模型科学且贴合实际[5]。在实践中,这类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设定培养标准、开发培训课程、进行效果评估等多个环节,有效破解了传统实践中能力需求模糊、培训内容随意、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是保障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其核心在于打破高校与产业的壁垒,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目前主要模式包括:共建协同平台与基地: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技术工作站等,为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环境。“订单式”培养:企业根据人才需求参与定制培养方案,实现人才精准供给。“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理论指导,企业导师负责实践指导,共同培养学生。“双主体”育人: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标准、构建课程体系、进行考核评价,如顺德梁銶琚职校的实践。国内高校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东华大学联合行业头部企业,构建了“学校主导、需求牵引、多主体协同”的培养体系,实施“工学交替”的弹性培养机制,并将企业真实项目和技术前沿融入课程。福州理工学院则打造“产教融合、三师一体”(工程师 + 讲师 + 创业导师)的育人平台,推动产业、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目前,研究显示高校自建的心理咨询中心、行为实验室等平台数量有限,且设备老旧,难以支撑规模化实践训练。临床心理、人力资源测评等核心方向缺乏稳定的对口实习基地,部分院校仅能依托校内简易设施开展基础训练,培养方案未突出“应用型”导向,实践环节设计模糊,缺乏标准化考核指标,平均每位研究生仅获得42.6小时督导实践(2023年教育部专项评估)。
3. 体系构建
通过“技能课程建设、专项技能培训、技能实践训练、双新技能论坛”四级递进式技能培养,构建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技能培养和应用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成长发展空间,建立阶梯递进式专业技能培养和应用体系,见图1。柯氏模型是评估培训效果的关键框架[6],其四个层级——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可验证“阶梯递进”体系每一阶段的成效,并形成一个持续的改进闭环。技能课程平台的关注点可对应反应层(学员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与参与度)和学习层的基础部分(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技能培训平台则重点对应学习层的深化(通过实操测试技能习得程度)。技能实践平台是检验行为层改变的核心,即学员能否在实践中稳定应用所学技能。技能交流平台以及整个体系的最终产出,则直接指向结果层,通过项目成果、专利、竞赛获奖等可量化的业务指标来彰显培养体系对组织发展的实际价值。此外,布鲁姆分类学描述了认知能力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7],这为“阶梯递进”提供了坚实的教育学依据。技能课程平台主要支撑记忆和理解这类初级认知目标,帮助学员构建必要的知识体系。技能培训平台则聚焦于应用和分析,让学员在模拟或结构化情境中运用和剖析知识。技能实践平台和技能交流平台共同推动高级认知能力的达成,即评价和创造,鼓励学员在复杂现实情境中做出判断并进行创新。本研究以本校2022级应用心理专业47名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下面以心理咨询为例,详细勾勒“技能课程平台、专项技能培训平台、技能实践平台、技能交流平台”这四大平台如何具体运作,形成一套可落地、可评估的“阶梯递进式”技能培养体系。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3.1. 技能课程平台
在第一学期,开设心理学技能课程和精神卫生学技能课程,每周进行一次临床心理咨询、艺术疗法、团体辅导课程以及常见精神疾病诊断和精神疾病治疗等课程,搭建技能课程平台。此平台旨在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后续所有实践的基石。
1) 核心课程模块示例
① 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概论》《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② 异常心理识别:《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③ 咨询理论基础:《咨询心理学概论》《心理咨询伦理》。
④ 主要咨询流派入门:《认知行为疗法入门》《人本主义咨询方法基础》《心理动力学概论》。
2) 教学与评估方式
教学:采用线上优质录播课保证理论传授的标准性,配合线下专题研讨深化对关键概念(如“依恋理论”、“认知三角”)的理解。
评估:
① 单元测试:学习每个模块后进行线上客观题测试,确保基础知识掌握。
② 课程论文:撰写如“比较CBT与心理动力学对抑郁症成因的理解”的小论文,考察理论联系与批判性思维。
③ 合格标准:单元测试正确率80%以上,课程论文获评“良好”及以上方可通过。
3.2. 技能培训平台
在第二学期,通过与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和相关企业合作,开展心理学专项技能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者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颁发培训合格证书。此平台聚焦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操技能,在安全、结构化的环境中进行刻意练习。
核心培训项目与评估:
① 基本功微格教学
内容:专项训练倾听(内容/情感反应)、提问(开放式/封闭式)、共情、总结等核心技巧。可通过角色扮演进行,例如针对“来访者”表达学业压力,练习共情性回应。
评估标准:使用《核心技巧核查表》,由导师和同伴根据表现打分。
② 流派技术模拟访谈
内容:针对CBT中的“识别自动思维”、焦点解决中的“奇迹问句”、叙事治疗中的“问题外化”等进行专项练习。
评估标准:提交模拟访谈逐字稿,并标注所使用的技术点及其理论依据。
③ 案例督导(小组)
内容:对模拟案例进行初步评估和概念化。导师会引导思考咨询目标设置、伦理困境处理等。
评估标准:根据《案例概念化报告模板》提交书面报告,并在小组督导中进行陈述。
3.3. 技能实践平台
通过建立附属心理医院、附属医院、创新实践基地和研究中心等形式,形成多层次的实践平台,实现跨机构经历积累,在第四学期,以实习的形式让学生参与真实案例的处理,这是从学员向从业者转变的关键一环。
实践内容与支持:
① 真实个案接待:在督导教师指导下,从心理援助热线接线员或初步访谈评估开始,逐步承接短程(6~8次)的咨询个案。
② 个体与团体督导
个体督导:每周1次,与指定的注册督导师深入讨论个案细节、个人反应及干预策略。
团体督导:每周1次,在同辈小组中呈现案例,接受多角度反馈,学习处理如“危机风险”、“阻抗”等复杂议题。
③ 实践考核标准
核心指标:完整个案报告。报告需详尽呈现从接案到结案的完整过程,特别是个案概念化、干预过程、效果评估、伦理考量及督导建议的融入情况。
关键数据:需完成规定时数的咨询实践(例如,≥80小时)并接受规定时数的督导(例如,≥20小时),相关证明由实践基地和督导师出具。
3.4. 技能交流平台
通过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每两周开展一次“双新”学术论坛活动,内容涵盖心理学、精神疾病、心理咨询和技能培训等。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还应重视其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此平台旨在培养学员的反思、提炼、创新乃至引领专业发展的能力。
活动形式与评估:
① 高级案例研讨会
形式:学员展示成功或陷入僵局的案例,由资深督导师带领,聚焦更深层的个案概念化或咨询师自身议题的反移情分析。
评估:参与度和所提出见解的深度被纳入考核。
② 心理咨询案例竞赛
形式:提交完整的匿名案例报告,或进行现场案例答辩。评委从伦理敏感性、理论运用深度、干预过程严谨性和专业反思等维度评分。
评估标准:使用《案例竞赛评分量表》。
③ “双新”技能论坛
形式:邀请行业专家分享最新研究进展(如接纳承诺疗法ACT、数字化干预),或组织学员就某一专题(如“高校中的短程咨询”)进行微报告。
评估:撰写论坛学习心得或文献评述,考察其整合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这四个平台的阶梯式设计与无缝衔接,一名心理咨询学习者能够一步步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践迈向精进,最终成长为能独立处理复杂情况并具备一定专业影响力的合格咨询师。
Figure 1. Diagram of professional skil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applied psychology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
图1. 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技能培养和应用体系构建图
4. 讨论
本研究体系在实施中同样存在实际困难与局限性。首先是资源投入的巨大挑战,平台建设与维护成本高:开发高质量在线课程、购买或开发模拟培训软件、维护稳定的技术平台,需要持续且庞大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投入。对于资源有限的院校,这是一个高门槛。其次师资能力与精力瓶颈:该体系要求教师不仅是理论专家,还要是培训师、实践督导和论坛组织者。这对教师的能力、时间和精力是极大考验,容易导致师资力量不足和职业倦怠。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和支持机制至关重要。此外,还存在各平台无缝衔接的复杂性。课程与培训脱节:学生可能在技能课程平台学习了理论,但技能培训平台的模拟案例却与之不匹配。实践机会不均等:技能实践平台的核心是提供真实或高度仿真的实践机会。但优质实习基地、实训项目资源有限,可能导致学生实践机会不均,难以保证每人都有高质量的实践经历。评估反馈循环断裂:如何将技能交流平台中的研讨成果、竞赛反馈,系统地返回到课程与培训的优化中,形成一个持续的改进闭环,在操作上非常复杂。如果缺乏有效评估机制,会导致无法准确衡量培训效果,难以针对性地改进培训体系。技术支撑与学习体验的平衡,如在线学习体验不佳、平台互动性不足、技术支持不到位,会影响学习效果。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人的互动,在线形式可能削弱师生间、生生间非正式的、情感性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对技能内化和职业认同感的形成至关重要。尽管有上述困难,但该研究体系在以下条件下更易成功:1) 坚实的顶层设计与持续投入:院校领导层的全力支持与长期资源投入是前提。2)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着力培养既懂理论又能指导实践的教师,并积极引进行业专家作为兼职培训师和实践导师。3) 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是解决实践平台资源、确保课程内容紧跟时代的关键。4) 灵活弹性的管理机制:需要打破院系壁垒,允许学生在四个平台间灵活切换、学分互认,并建立基于数据的持续改进机制。
5. 结论与建议
以华北理工大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学院为试点院校实施改革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逐步细分培养方向,目前通过开设临床心理咨询、艺术疗法、团体辅导和常见精神疾病诊断、精神疾病治疗等课程,良好地搭建了技能课程平台,采用“阶段性实践报告 + 实践单位综合评价”模式,将实践表现与学位授予绑定。此外,当前已经建立研究生实训平台8家,研究生培养基地4家。通过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环节,同时推动校企合作与双导师制的实施,构建了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技能培养和应用体系。当年毕业生就业率较去年提升15%,雇主满意度较高。未来需建立与行业对接的能力认证体系,形成“培养–评估–反馈”闭环,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后续工作拟建立全国应用心理专业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此外,政府和行业组织也应加大对应用心理专业学位教育的支持力度,共同促进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发展。
基金项目
2024年度华北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综合改革项目资助:“基于‘阶梯递进’理念的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项目号:YB18010223-16)。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