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科学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功能与社会关系,为理解人类文化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方法论。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内涵、基本特征与当代价值展开研究,首先,基于经典文本阐释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核心内涵与基本原理,明确文化的社会实践性,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其次,阐释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体现的实践性、历史性与人民性的特征。最后,重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当代的深刻价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全面进步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探索具有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
Abstract: The Marxist view of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Marxist theoretical system. It is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cientifically reveals the essence, functions, and social relations of culture, providing a fundamental methodology for understanding the laws gov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ulture. This paper conducts research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Firstly, by drawing on classical texts, it elucidates the core concepts and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arxist view of culture, clarifying the social-practical nature of culture, its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economy and politics. Secondly, elucidate the practical, historical, and people‑oriented characteristics embodied in the Marxist view of culture. Finally, it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profou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Marxist view of culture, which holds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overall progress of society, and the exploration of new forms of human civilization.
1. 引言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标识与存在方式,关乎国运兴衰与民族存续。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如何科学地认识文化现象,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引领文化前进方向,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时代课题。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基于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深刻超越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文化观点,将文化置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进行考察,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功能和特征。当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研究在“核心内涵”[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2]、“时代价值”[3]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在整体上的把握还有进一步的研究空间。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不仅有助于我们正本清源,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貌,更有助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保持清醒头脑,为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正确的行动指南。
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源头。他们虽未撰写系统阐述文化问题的专著,但其散见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及《资本论》等著作中的深刻论述,构成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坚实基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内涵建立于唯物史观基础之上,通过对文化本质、功能及特征的深刻揭示,形成了区别于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科学文化观。
2.1. 文化本质:社会实践中生成的精神现象
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本质的认识,突破了传统哲学将文化视为“精神实体”或“天赋观念”的局限,而是将其置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考察。一方面,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虽未直接使用“文化”一词,但提出了“劳动的对象化”思想,揭示了文化与人的本质的内在关联,指出人类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将自身的智慧、情感、意志和才能凝结于客体之中,使自然打上人的烙印,成为“人化的自然”。文化产品,无论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都是这种“对象化”活动的产物,本质上指向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根植于人类具体的、历史的物质生产活动之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4]这一论述阐明了文化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文化分析的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他们从“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生产实践出发,颠覆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文化史观,将文化从“天国”拉回了“人间”,科学地说明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另一方面,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从上层建筑的本质出发,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揭示了文化并非中立或超阶级的,而是在阶级社会中展现着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掌握着物质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这意味着,在阶级社会中,构成社会主流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法律等,往往反映并服务于特定阶级,特别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诉求。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文化的意识形态本质与阶级性,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所导致的文化异化现象进行了尖锐批判,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文化也沦为商品,人的精神世界变得片面化、畸形化。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是阶级统治和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所以,统治阶级需要利用文化的意识形态作用,维护社会稳定和自身统治[5]。
2.2. 文化功能:经济基础的反映与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最为核心的命题之一,便是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文化的性质与形态,而文化则通过观念整合、价值引导等方式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
首先,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马克思将社会结构划分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6]这里的“精神生活过程”即主要指文化领域。生产方式不仅决定物质生产的方式,更通过经济基础塑造了包括文化在内的整个上层建筑。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从根本上决定了该社会文化的性质、内容和发展方向。例如,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强调的是等级、忠孝的封建文化;而伴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兴起的,则是自由、平等、博爱等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形态。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的直接影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国家、法律等政治上层建筑与文化上层建筑同属思想上层建筑范畴,二者关系更为直接和紧密。政治权力通过制定文化政策、设立文化机构、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等手段,直接干预和引导文化的发展,使其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标。
最后,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与反作用。马克思主义在强调经济基础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坚决反对经济决定论的庸俗化理解。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其一,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18世纪的德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英法,却产生了康德、黑格尔等文化巨匠。其二,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时代的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展的。其三,文化对经济和政治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文化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文化能够启迪民智、凝聚人心、推动社会变革,成为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而落后的文化则会禁锢思想、瓦解意志、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3.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科学地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功能,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实践性、历史性与人民性,这些特征并非彼此孤立,而是构成一个相互关联、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
3.1. 实践性
文化不是天赋的或超验的,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 p. 135)。在劳动中,人类不仅改变了自然,也改变了自身,发展了语言、思维和能力,这些都是文化产生的前提。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其生成、发展与变革均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社会交往与科学实验等活动。文化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一切科学、艺术、哲学的最终源泉,都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生产劳动与实践。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劳动,文化及其精神活动就不会产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是精神、观念或“绝对精神”决定物质世界,恰恰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内容和形态,最终都根源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产方式以及由此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8]
3.2. 历史性
文化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7] p. 603)文化同样如此,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是对前代文化的继承与超越。
文化是历史的,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生产的[9]。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因此,每个时代也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独特的文化形态。不存在一种可以适用于一切历史阶段的、普适的文化模式。封建社会的文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其根本区别正源于此。因此,理解一种文化,必须首先理解它得以产生的具体历史语境,即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
3.3. 人民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10]。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价值取向上旗帜鲜明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边,认为文化创造的主体和服务的对象都应是人民。
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劳动,是一切文化创造的唯一源泉。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1],这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动力与主体。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双重主体地位,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精神文化活动的主体。
文化发展的价值归宿是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终极关怀,是使其服务于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包括对其文化“异化”的批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文化创作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人与自己创造的文化产品相异化,文化消费不再是丰富人的本质,而是沦为一种麻痹人的娱乐。共产主义社会的文化理想,则是要克服这种异化,使文化真正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随着阶级和旧式分工的消灭,每个人都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文化将成为所有人自觉创造的、丰富个性的展现,每个人都能在创造和享受文化中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其个性与才能。
4.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从来都不是固步自封、封闭僵化的[12],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实践发展不断丰富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今天,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展现出愈发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4.1. 对当代文化建设的指导价值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我们在错综复杂的文化语境中把稳舵、定好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供了理论定力。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和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意识形态属性与相对独立性的原理,需要我们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全过程,反对“全盘西化”、以传统封建文化否定现代文明等错误倾向,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
第二,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奠定了哲学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政策导向,在实践中体现为以人民为创作主体和服务主体、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把人民是否满意、是否认可,作为文化评价的标准。由此一来,不仅能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激发文化创新活力、还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繁荣。
第三,为处理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指明了科学路径。“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关于文化继承与发展规律在当代中国的生动运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深入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在交流互鉴中壮大中华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4.2. 对社会全面发展的推动价值
文化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关于文化反作用的原理,深刻揭示了文化在驱动社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首先,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奋进力量。在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社会最大公约数、增进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形成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稳定的社会预期和深厚的民意基础。
其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马克思主义文化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才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生产力发生了巨大变革,这就需要及时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与异化的批判,为我们审视和规制当代文化领域的乱象提供了锐利的分析工具。面对算法技术,需要秉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要鼓励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强算法伦理研究,推动算法透明化、可解释化,打破“信息茧房”,促进观点的多元交流。要立法保障数字时代公民的文化权益和数据隐私,防止技术成为新的操控工具,确保数字文化发展最终服务于人的精神充实与全面发展。
最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能够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素质。一个文明素养高的社会,必然是更加和谐、更有活力、更具创造力的社会,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深厚的人力资源和主体保障。
4.3. 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价值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它为应对全球性文化挑战、探索人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方面,为破解“文明冲突”论提供了中国方案。当今世界,“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沉渣泛起,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倡导的文化交流互鉴规律,与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理念高度契合。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共同发展,这正是对“文明冲突”论的最有力回应,为陷入迷茫与对立的世界指明了文明共处的正道。
另一方面,为引领全球文明交流,倡导人类共同价值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全球文明交流提供了理论框架。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尊重文明多样性、倡导文明交流互鉴,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一脉相承。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不同文明在交往中能够实现共同发展。全球文明倡议通过推动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构建全球文明对话网络,促进了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5. 结语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开放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从实践出发,深刻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功能与特征,为我们认识和处理文化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当代价值愈发彰显。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不仅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动力;也为我们参与全球文明交流、倡导人类共同价值指明了方向。面向未来,我们需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凝聚民族力量,以文明互鉴推动人类进步,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新境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