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师风师德建设探究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Morality for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e.2025.1511211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郑致远, 邱国勇: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师风师德教育家精神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Morality Educator Spirit
摘要: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力军,其师风师德建设关乎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当前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在角色转变中存在理想信念淡薄、育人意识不足等问题。深入理解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风师德的内涵意蕴,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与建设教育强国规划,明确政治底色与道德要求,通过构建职前职后培养、惩戒监督评价、培育教育家精神的路径,以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整体队伍素质,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Abstract: Young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the vital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conduc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nationa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Currently, some young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ve problems such as weak ideals and beliefs and insufficient awareness of education during their role transition.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conduct of young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planning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ducation power,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political color and moral requirements,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young teacher team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rough the paths of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raining,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so as to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文章引用:郑致远, 邱国勇. 高校青年教师师风师德建设探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906-91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115

1. 引言

2024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教育家精神是指教师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1]。教育家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师道文化,其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广泛的社会意义。特别是对于师范生专业发展而言,教育家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师范生专业成长的精神支撑与文化向心力,在促进师范生专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价值效用[2]。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作为新进入教师行业的生力军,正在经历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角色转变过程,也是迈出从师范生到教师的关键一步,在师风师德建设方面还处于基础阶段,需要在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向优秀教师模范学习,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成长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秀教育人才。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师风师德建设,有利于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助力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2. 高校青年教师角色特征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也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五阶段理论,刚刚从学校毕业、步入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正处于生存关注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

从年龄上看,高校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小,有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运用新思维、新理念,较为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其看法、想法、做法更容易影响学生,更容易与学生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3]。在思想层面上与广大学生也有一定相似度,根本性的政治认知与政治情感程度较高,但具体性认知不够明确与深刻;政治参与立场坚定,但主动参与意识不高;政治认同培育评价较高,但层次不一等特点[4]。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重大历史交汇时期,部分青年教师受多元文化思潮影响,出现享乐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等价值倾向,丧失为教育事业奋斗的热情。这些倾向的形成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交融、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发展阶段上看,高校青年教师比较关注同事和学生对自身的评价,他们对自身的师德建设和教学科研能力提升都有所关注,迫切希望脱离“教学新手”这个境遇。但受到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工作的影响,往往更侧重于学历提升、科研成果、学术影响力等因素,而对于师德师风、思想政治表现等因素的关注则显得相对薄弱[5]。面对入职初期繁忙工作带来的压力,他们对于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在工作时间外接受额外的培训,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与适应。

不少有关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研究中默认高校青年教师是师范生毕业,已经掌握了基本教学技能,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高校教师扩招,绝大部分新入职的高校青年教师并非师范专业出身,仅有在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时对教育学知识的部分学习以及入职高校时的经历部分项目训练,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师范培养训练;还有一部分高校青年教师之所以投身教育行业,只是由于高校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比较稳定的收入,并不是出于发自内心的热爱教师这一职业。这就造成了许多高校青年教师缺乏强烈的育人意识,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成为学生为学、为人、为事的“大先生”,尚不能较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风师德的内涵意蕴

韩愈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学生的引路人,肩负着“传道”的任务。古时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的提升。《礼记》有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中国,教师个人道德修养自古以来都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6]。时至今日,教师们所践行的“道”不再是简单的传统儒家思想,而是具有鲜明政治底色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校青年教师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站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高位,明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其本质是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专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符合国家发展需求,也契合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主动发挥育人功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引,结合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实际,开展师风师德建设研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融入课程教学,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武装学生精神世界,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将个人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是引导高校青年教师与学生在国家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方向,既体现家国情怀,也尊重个体对职业理想、人生价值的多元追求。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铸魂育人的核心是通过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非单向灌输,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思想共鸣。作为承担这一重要任务的高校青年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合格的道德素养。首要的就是具有纯洁的政治底色,全体高校青年教师在思想觉悟上应当向党中央靠拢,坚定不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遵纪守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学术道德规范,严谨治学;要认真对待教学任务,将政治素养与专业素养相融合,在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中传递正确价值观。近年来,高校教师师德失范事件屡见报端,性骚扰、学术不端、以权谋私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教师队伍形象和高校声誉,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和担忧。要重建公众对高校教师的信任与尊重,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外显是关键一环。

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是教师应展现的良好精神风貌。师德指向教师的内在精神品质,反映个体品德修养。师风则是这些内在精神品质的外化于行,反映行为习惯。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必须是两头抓,两头硬,师德师风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高尚师德为良好师风提供精神内核,优秀师风是师德建设的实践成果,又能反过来培育新的师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具体到日常教学科研中,高校青年教师要注重言行举止,待人有礼,穿着得体。对待学生要关爱呵护,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教育公平理念,与学生平等交流,遵循教学伦理;端正教学和科研态度,避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避免急功近利的教学科研态度,注重教学方法,循循善诱;不断提升个人知识储备,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坚守教学科研岗位。

4. 高校青年教师师风师德培养路径

在以往的师德建设轨迹当中,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自律是我们主要强调的重点,对策建议多侧重个体道德呼吁,缺乏制度层面的系统性设计。可以说过去我们主要针对的是教师个体的伦理道德,将期望寄托在青年教师将自身习得的道德伦理观念外化。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和教育等各方面的环境变化,这样的个体伦理道德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经济政治利益的诱惑,其非强制性、主体性特征使得青年教师个体的道德行为无法得到强有力的约束和规范,因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失范的行为和现象也日益增多。道德不仅需要内心的趋从,同时也需要制度的关怀,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就表现在制度的作用使复杂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解决,制度是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在重大利益冲突面前,如果没有制度,道德自律本身是脆弱且无法巩固和维持的。所以,在当前环境和条件下,师德师风建设不能仅仅依靠青年教师的个人修养和自律,不能仅仅依靠他们的内心信念维持和支撑,必须落实到制度上,用制度来保障师德师风[7]。2023年教育家精神提出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制度在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整体建设中起到的作用,既包括失范标准与监督机制,也包括师风师德考核激励体系。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着重关注到了高校青年教师职前职后培养的制度建设,丰富了可实践的具体解决路径。

4.1. 高校青年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制度建设

刚入职的高校青年教师他们精力旺盛、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强,同时对教育充满憧憬,正经历着从学习者向教育者的转变,是最需要接受指导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如果不能较好地完成转变,会造成教师的挫败感和职业认同感,进而影响到课堂表现与科研生活,最终直接影响到新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以及师风师德的塑造,高校青年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就显得极其重要[8]。高校青年教师在高校青年教师的职前培养阶段,部分高校过分聚焦于学科专业知识和授课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对教师职业道德感的构建,这导致了青年教师在职业信念上可能不够坚定,缺乏深厚的敬业与奉献精神。同时导致青年教师的职业性格发展上可能显现出多种不足,譬如缺乏亲和感、缺乏工作热情与活力等等。

还有部分高校意识到并且认同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性,也安排了优秀教师或师德模范对青年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培训,但对于师德教育内容和形式没有进行深度的考量,仅仅是枯燥地按照师德规范进行灌输,这些内容大多空洞、广泛,大部分青年教师也只是敷衍应对,将培训当作工作负担来看待,很难在其中学到干货;还有一部分分管高校师德培训的领导干部带有不负责任的心态,潜意识里默认经过了层层筛选,既是高学历,成果丰厚、个人能力又强的青年教师在师德上就不会出问题,以才论德,缺乏必要的后续跟进观察;最终只能使师德师风教育流于形式,得不到青年教师的普遍重视,起不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高校开展师德师风培训工作,应避免搞形式、走过场,力促专家讲授有深度、教师感受有温度、宣传范围有广度、学习氛围有热度。应注重结合教师全周期成长发展规律,积极打造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宣传品牌及时组织青年教师参观陶行知纪念馆、中国教师博物馆等师德师风教育基地,积极邀请知名教育家和模范典型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宣讲活动,定期举办以师德师风建设和弘扬教育家精神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展览和文化艺术表演,经常性通过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推送人民教育家和教育楷模先进事迹与教育宣传视频、音频材料。孔子主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全方位开展人民教育家和教育楷模先进事迹宣传教育系列活动,能够帮助高校青年教师在思想感召中向先贤看齐、向榜样靠近,在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厚植“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端正“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躬耕态度,为全员全过程践行教育家精神、全方位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营造浓厚氛围[9]

4.2. 高校青年教师惩戒监督与评价考核制度建设

2018年以来,教育部陆续印发如《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的指导性文件,两个文件相互关联,既明确了教师应有的行为准则,又规定了违反准则时的处理措施,共同构成了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框架,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待高校教师师德失范问题,秉持的就是适当监控,放手让高校自行处理,体现了高校自主办学与政府管控的平衡。但在具体师德失范的事件发生后,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种是高校为了维护自身声誉、免受舆论攻击,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解决方式,抑或是让当事人私下解决,以免上升到学校整体师德师风层面;一种则是高校迫于舆情压力快速对教师进行惩戒或处理,整个取证调查过程时间较短,调查不充分,没有给予违规教师听证的机会,有关部门开会讨论并确定处分结果后随即公之于众,试图立即平息舆论的压力[10]。典型例子是南京师范大学副院长宋海亮与学生保持不正当关系,涉嫌师德失范行为,2025年2月24日晚相关内容曝光,舆论开始发酵,2月25日南京师范大学便发布公告称免去宋某某环境学院副院长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暂停一切工作。如此短的时间便能做出回应,一方面反映高校处理紧急事件效率之高同时也反映出尽管网络舆情能有效地监督高等学校校级校规的执行情况,但是高校对师德失范事件的处理显得仓促,程序机制不够完善,有可能引发相应的问题:在网络舆情的引导下,青年教师极有可能在无明显师德失范的情况下,因与学生或家庭成员或同事之间产生的矛盾在网络上被曝光而被高校所处理。尽管可能被“平反”,但后续带来的声誉影响以及在评优评先上的考量带来的负面效应是长久的甚至是伴随终身教育生涯的,如此以来使得高校青年教师人人自危,唯恐言行举止有疏漏被抓到把柄。

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培养。高校为维护声誉选择“内部消化”事件,可能让青年教师误认为失范行为不会受到实质性惩罚,或认为可以凭借关系网和金钱息事宁人,从而降低对师德规范的敬畏心;高校青年教师经历其他教师因舆情压力被“速裁”,可能产生“言多必失”的恐惧,在教学科研中自我怀疑,甚至回避与学生正常互动,阻碍“乐教爱生”师风的培育,进而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态,与“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躬耕态度背道而驰。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坚持依法治教,师德师风建设也应走上法治化建设的道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需从“监督”与“处理”两端破局:监督机制要前移关口、多元参与,处理机制要程序正义、罚当其过。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要共同履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做好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师德师风建设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院系党委协同落实的具体工作机制[11]。同时还应制定相关方案使师德师风可量化、可评价,同时引入多元评价指标,例如工作态度、政治素养、个人品德等,制定综合的考评机制。要确保多方参与,教师同事、学生及管理人员都可以参与评价,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考核结果要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薪酬激励等挂钩,将师德师风作为考核的核心指标之一,通过奖惩机制激励教师积极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严格遵循《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的实施方法。加强师生互动的管理,鼓励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积极沟通,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避免出现冷漠、疏离的教育现象强化教学质量管理和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及时了解青年教师的教学表现和师德风貌,并给予及时反馈[12]

唯有如此,才能既守护师德底线,又保护教师权益,让青年教师在公平、安全的环境中践行教育家精神,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师德师风提升。

4.3. 高校青年教师教育家精神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13]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提升青年教师的个人道德修养,对于师风师德的建设有长远且积极的作用。高校青年教师终究会成长为老教师,会从师风师德的学习者、模仿者成长为建设者与维护者甚至示范者。师德传承通过师徒制、制度化培训和文化浸润实现,确保师德精神的持续传递。师德教育中有一个重要的方式是榜样示范,也被称为典型引路效应,即通过一位好老师的成长,能够带动一批好老师的成长;通过教育家精神的引领,能够形成教师勇担国家责任的“集体无意识”。从某种意义而言,只要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教师达到某个数目,就会在某个地方形成一种精神文化自觉,其他地方的教师就会受到感染,并汇聚成一个巨大的正向能量,成就一位又一位教师,影响一批又一批学生,惠及一个又一个家庭,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

中国特色师德师风体系的构建不在外国理论中,也不在书本教材上,就在每一位中国教师的身上。教育家精神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的大背景,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教育家的独特精神世界,高度展现中国教师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看待教育的独特精神内涵[14]。广大高校青年教师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并实践教育家精神。高校加强专题培训与研讨,组织青年教师系统学习教育家精神;搭建实践平台,鼓励践行教育家精神。借助研讨交流和教育实践,推动高校青年教师之间的思想碰撞与相互学习,营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15]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专项资助重点课题暨2023年度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一体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课题编号2023ZA026);武汉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江汉大学) 2024年度培育类课题“武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研究”项目编号:WHHS20243001。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 人民日报, 2023-09-10(01).
[2] 申亚妹, 邓磊. 教育家精神赋能师范生专业发展的机理与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 45(27): 17-23.
[3] 刘菡, 但海兴. 新时代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3, 44(5): 85-89.
[4] 李寒梅, 隋田媛.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及培育路径研究——基于全国九所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实证分析[J]. 中国德育, 2022(21): 5-11.
[5] 王洋.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J].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5(1): 19-21.
[6]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2016-12-08.
[7] 邓闿林, 樊永强, 邓茜方, 等.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J]. 邢台学院学报, 2024, 39(1): 112-118.
[8] 黄雯, 周凯, 毕诗文. 职前职后一体化视域下的新教师培训: 做什么? 怎么做? [J]. 当代继续教育, 2021, 39(2): 35-40.
[9] 杨华春, 李方安.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导向、现实问题和实践路径[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5, 44(5): 17-22.
[10] 彭虹斌. 公办高校师德失范惩戒的问题、性质与法治路径[J]. 教育发展研究, 2024, 44(11): 70-76.
[11] 张维静, 张春雷. 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内涵特征∙现实困境∙实践路径[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8): 75-78.
[12] 郭燕斌, 刘林枫.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困境与对策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5, 24(7): 275-277.
[13] 习近平.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 人民教育, 2014(19): 6-10.
[14] 王文静, 曾榕清.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 44(7): 33-38.
[15] 佘雪. 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与路径探析[C]//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 2025年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集(下). 2025: 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