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思想政治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在2021年“两会”期间,习总书记提出了“‘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1]这一关键论断,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2024年9月,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六力”[2],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放在“六力”中的重要位置。新时代背景下,对“大思政课”的建设与探索需要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结合。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面对新时期纷繁复杂的社会生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紧密联系“大思政课”的思想内涵,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数字化与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对“大思政课”的内涵和时代语境进行深刻解读,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实践研究,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 “大思政课”的时代内涵与数字叙事的发展
“大思政课”的提出与新时代背景相契合,对“大思政课”的时代内涵理解需要结合习总书记有关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一系列论述内容才能厘清其中的理论脉络及其重要意义。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因应数字化、现代化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大思政课”的提出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明确理论内涵。与此同时,理论与教学实践需紧密结合,特别是数字化时代的各项技术与理念的创新,为新时期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数字叙事不同于传统的叙事学框架,在教育学领域正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探究,可以深入了解新时期数字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前景。
2.1. “大思政课”的提出及其时代内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强国要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特别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价值。“大思政课”的提出正是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下。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不同,面对新时期与新形势,习总书记提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3],“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
综上可见,关于“大思政课”的解读需要放到当前的时代环境与宏观背景下进行深刻解读。首先,“大思政课”应该着眼于“新时代”的宏大背景,有学者指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不仅是‘讲思政课’的背景,而且也构成‘讲大思政课’的背景”[4]。新时代的“新”是有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部分,面对新时期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创新。其次是要“走出去”,走出课堂与实际现实结合起来,让“大思政课”充满生机活力而不是干巴巴的宣读。这意味着新时期的思想政治课不仅要从书本和传统的课堂空间当中“走出去”,还要联系实际和社会现实,打破传统课堂的空间壁垒,使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变得更加宽阔。“大思政课”对于思想政治课新时期的指导,使得思想政治课能够有更高的站位与格局,同社会现实与生产实际相联系,让新时期的思想政治课焕发新的生机。从当前的教育实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若要打破传统空间的局限性,需要凭借先进的辅助技术与数字工具才能有效实现,教育的数字化实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破解现实困境提供了重要助力,通过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来实现数字叙事在新时期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也为师生们提供了不同的技术体验,呈现出新时期数字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前景。
2.2. 数字叙事研究在新时期的发展
“叙事”并非一个陌生的概念,但是关于“数字叙事”(digital storytelling)概念在新时期的阐释与发展实践却需要受到重视。通过相关文献查阅可知,数字叙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数字转向”(the digital turn)这一时代背景而产生了众多讨论。有学者认为“数字叙事”可看成一种“梯度式”的概念,“是利用数字程序的交互行为所产生的叙事”[5]。“数字叙事”可以“被理解为使用数字工具和多媒体形式创造、表达、解释和分享故事、文学艺术作品、个人经验等的实践或方法”[6]。目前数字叙事在教育领域的运用,特别是作为工具而言的应用是较为广泛的。国外的一些教育研究资料指出,数字叙事已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教学工具,能同时调动教师与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然而直到近些年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数字叙事相关理论作为提升教学有效性工具[7]。
数字叙事的讨论中,可以看到传统叙事学在面临新时代之际遭遇到理论重构的困境与挑战。数字化无疑成为了叙事学在新时期发展的重要契机。“碎片化”“交互”“快感”都成为了数字化时代叙事学拓展的重要面向[8],而其中关于数字叙事的“交互”特质成为了新时代教育数字化实践中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这类单向度传递知识的模式在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需要改变,过去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借助多媒体等工具来进行展示,然而从叙事的交互层面来看,仍然没有实质上打破空间的“壁垒”。数字人文的实践中,强调“交互”与“体验”,数字叙事理论在教学领域中既可以作为教育数字化的技术形式呈现,也可以作为重要的数字化理念和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被深入挖掘。有学者惊叹于数字叙事在生成教学文本过程中的高速与有效,然而数字叙事的实践却不止于此,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叙事理论打破了传统教育活动中“讲故事”的传统,叙事实践的空间化使得数字化教学过程中呈现了数字的多模态全景展开,开拓了教育实践的新思路和新视野。
3.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重要意义
数字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地为社会生活带来各个方面的变化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也在面临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及挑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在数字技术不断深化的过程当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领核心价值的重要实践活动,要不断适应和融入数字化的实践发展[9]。在“大思政课”提出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数字叙事在新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时期“大思政课”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从前文当中可以看到,“大思政课”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但“大思政课”仍然是“课”,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形态[4],需要将课程放在育人工作的载体的语境下去理解和实践“大思政课”的内涵。这就意味着“大思政课”不能完全脱离高校的育人系统,但是与此同时需要找到新的教育形态来丰富和建设“大思政课”,这种教育形式的创新发展正是新时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的数字化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开拓了全新路径。打破照本宣科模式并同社会实际相结合,这是“大思政课”重要论述中的主要内容。借助现代化的数字技术来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中的空间藩篱,正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重要功能之一。
叙事学的数字化转向与新时期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是实现高校教育数字叙事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等相关内容多次出现,从中可以看到新时期叙事研究本土化的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叙事文本的呈现往往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而在数字化时代,特别是在“大思政课”提出的背景之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叙事实践要从“讲故事”变成“讲好故事”,经由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数字叙事与传统叙述学相比有其独到的优势,特别是在新时期数字技术的发展下,它可以带来“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交互,实现“沉浸式”的教学体验。过去的数字叙事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侧重文本呈现,如教师在以往的理论教学活动中,常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生成相关的教学课件与多媒体资源,在教学实践中以内容为中心导向,强化学生的学习和参与课堂的意愿。
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在完成知识目标和课程任务的基础上,还要重视课程内容对学生们的身心发展带来的变化。“大思政课”指出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不应仅仅是在课堂单向的“传授”,更要让师生们广泛参与社会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教学实践中,除了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传递更多的知识信息,还可以充分发挥实践课的价值,带学生们走出教室,从社会实践中感受课堂的知识。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的展览馆和博物馆当中都有数字展馆,为人们提供“沉浸式”体验的机会。目前一些国内高校也借助数字信息技术进行专题教育,通过VR、AR等技术以及对原有场地的改造来实现,如江西理工大学借助VR技术使学生“穿越”到“中央苏区时期”,3D建模技术“重现”当时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帮助学生体验和了解当时的历史[10]。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数字叙事的实践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发展以及数字叙事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厘清实践逻辑与目标之间的关系,数字叙事是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技术手段并非最终目的。从社会哲学以及历史记忆的研究视角看,有学者指出“叙事”中的“事”可被看成事件与事实,叙事表达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传承机制,通过展演来达到“记忆”目的[6]。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传递知识,实现学生的社会化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不仅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更要重点关照学生们的身心发展。当然,随着对数字技术的价值与意义的深入理解,数字叙事将会呈现更加灵活多样的实践路径与形式,这将有利于推进教育的数字化发展,目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实践可以从实践目的、路径、效度及现实基础等不同维度进行探究。
4.1. 数字叙事的实践过程中注重有效性和目的性
在教育学领域中“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关键概念之一,强调了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来界定有效教学,即有效率的教学;还有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认为实现了明确目的,学生能够有学习意愿也可以视作“有效教学”[11]。思想政治课作为课程而言,需要有明确的课程要素,以及教学技术与手段实现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目的,因此根据“有效教学”的相关概念界定,数字叙事的实践要围绕这一目标来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实施中主要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主要部分。其中理论课程部分授课依然是在教室中进行,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安排来进行授课。数字叙事的呈现主要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相关内容整合,围绕教学内容来进行数字选取思想政治课的素材,再根据课程设置的逻辑重新对数字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完成理论教学任务目标,提高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的效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定期开展备课会、讨论会和观摩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相关素材进行整合集中以及筛选,对于所要采用的数字工具进行斟酌,无论是采取传统讲授方式还是借助数字技术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度。关于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部分则体现教学模式的灵活创新。2020年教育部公示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当中,浙江几所高校的思想政治实践课都榜上有名,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政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训”都在名单当中,可以看到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部分可以同“大思政课”的相关内容充分结合。通过查阅相关学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到在实践教学部分,不仅有虚拟仿真实验等网络教学内容,还有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社会实践也在其中。综上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虽然在不断发展,但是从教育目的和教学设置等系统性的安排来看,仍然需要从整体宏观层面,基于教学目的和教学效率等角度来系统安排相关教学形式。
4.2. 数字叙事实践中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形式
有学者指出,数字叙事的“所指”常常受限于技术与工具叙事的范畴,影响了人们对“数字”的内涵与数字叙事的意义的了解,就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形态的整理分析,进行了具体的分类,将其分为“数字赋能的技术叙事”“数字认知的思维叙事”“数字环境的文化叙事”“数字正义的价值叙事”等几个主要类型[12]。诚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数字叙事作为重要的技术手段而呈现,但是在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中可以看到文化、技术、实践等要素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因此对数字叙事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加深,根据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更加灵活多样的实践路径。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们也会采用现代技术实现课堂上的线上线下的互动形式,其中一个案例就是在课上提问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投影屏幕展示的问题利用手机进行回答,教师则通过词云的生成来展示各位同学的回答内容,并根据词云的生成情况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实践活动来实现数字叙事实践的经典案例也有许多,除了前文提到的一些高校利用VR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外,如嘉兴大学师生原创话剧《初心》自2017年创演以来,至今已巡演170余场,其相关网络视频片段作为重要的数字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的“数智思政课”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推出了“AI + HI”育人新范式来进行协同育人的新探索。从社会资源的整合来看,上海“红途”平台于2022年上线,平台整合了精品课程、寻访线路、展览展示、视频学习等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开展提供了便捷的数字服务支持。综上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实践的形式开展多种多样,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数字技术认识的不断深入,将会开展更加多样而有效的数字叙事实践形式。
4.3.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实践方案要因地制宜
当前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展示了新的前景,然而有的学者从中看到,由于受制于技术主义的固有弊端,“资本逻辑、算法偏好与数字虚幻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整体性、价值性与责任性”[9]。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实践过程中,不能够完全依赖技术让渡教育本身的主体性,在兼顾现代技术带来的重大变革的同时,需要从“大思政课”的核心思想与理念出发,因地制宜地来制定相关方案,根据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来发展。
“大思政课”的提出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数字技术是新时期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但是要“讲好故事”,把思想政治课上好不能完全依赖数字技术,还需要根据各个高校和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大高校的公共必修课,需要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而各个高校本身也有着自身的特色。从学生的生源背景来看,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多数为理科与工科专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这些学生的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储备有所不足,因此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过程中要在知识积累方面有所重视。文科专业的学生则是具有相关专业背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过程中则是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基于不同专业学生的学科差异与背景,采用的授课方案与侧重点都应当有所不同。
从高校的特色发展来看,不同学校也采取差异化的数字叙事实践方案,多数学校会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设置课程与活动方案,这与高校自身定位以及高校的实际情况有着重要关系。从相关资料的搜集结果看,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合数字化的实践形式都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并卓有成效,如石家庄铁道大学开设的《“西柏坡+”思政课实践教学虚拟仿真体验项目》成为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北大学的《“大思政”理念下“大国 + 军工”国防特色“课程思政”示范课群建设》获得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立项支持;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推进“中医药文化 + 思政”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等等,都体现了不同高校因地制宜的在思想政治课建设当中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并制定了适配的方案。
5. 总结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大思政课”指明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前景与方向,需要深刻体悟“大思政课”的内涵,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新时期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研究,特别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实践探索,将会有助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与开展。从研究中可以看到,数字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虽然能够带来创新实践,但仍要遵循“大思政课”的内涵与指导思想,立足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尊重高校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任务来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实践。教育理念和数字技术正处于互动的实践过程之中,数字技术不仅作为工具手段呈现于教育实践当中,其价值理念也对于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叙事实践经由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磨合,拓展了当前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实践路径,丰富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为高校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提供了助益。
基金项目
本文是广西中医药大学2025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建设研究”;广西中医药大学2025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问题链 + 案例’教学实践与创新研究”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