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Integration in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摘要: 文章探讨了“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通过分析古诗词教学现状及问题,提出将“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融入古诗词教学,以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学习成效。研究基于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通过《唐诗五首》的教学实践,阐述了实施步骤和改进策略。结果表明,“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并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同时,也指出了实践中应对策略面临的挑战,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the integrated concept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it is proposed to integrate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into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to enhance students’ appreciation ability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ancient poetry. Based on theories such as Taylor’s Principle and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is research, through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Five Tang Poems”, expounds the implementation step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promotes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ls, enhances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nd ensures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ointed out the challenges of coping strategies in practice, providing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文章引用:苏晴. “教、学、评”一体化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1): 372-38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1880

1. 研究缘起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科恩(Cohen, S. A.)将教学中的设计条件、预期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结果三者的匹配程度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教学一致性”概念。这是“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雏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一线教师呼吁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语文教育教学领域也需要建立完善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多样化、全方位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推进教学实施、评价方式改革已成必然趋势。由此可见,“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理论研究日渐成熟,实际教学也需要新理念来解决问题[1]

尤其是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引进“教、学、评”一体化策略对解决当下在古诗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常以朗读古诗、翻译古诗、体会情感、背诵重点词句为主要教学流程。从古诗词本身来看,古诗词中常用的起兴、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往往暗含着作者的思维过程和诗歌中的景情关系。诗词的写作背景影响诗词情感,诗词中的情感可以通过诗词的音韵节奏表达,这需要引导学生逐步体会。但直接的诗词教学造成了学生的理解困境,学生直接通过朗读或了解写作背景并不能真正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美感和感情[2],反而导致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难以提高,更不会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积累和运用祖国传统语言文字。

从这些现象可以总结出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模式化的教学流程不具有针对性,忽视了古诗词内容的独特性,使教学活动脱离教学目标;二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没有关注到学生思维的阶梯式变化,忽视了学生思维发展提升的过程性,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脱节。若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步骤、按逻辑地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二是需要教师在备课、教学时注意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一致性。

由古诗词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古诗词的教学内容来看,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需要引入合适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完成自身的“学”,使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学生学习、评价四者之间形成闭环,才能解决上述问题。根据现有的研究和理解,“教、学、评”一体化理念适合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之中,并需要进行实践尝试。因此本文试以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从理论研究入手,探究“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应用策略。

2. “教、学、评”理论概述

通过分析与课程、认知等相关的理论发现,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等,从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为“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参考,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泰勒围绕课程编制阐述了四个基本问题: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使这些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知,教育目标是编制课程的起点,并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以目标为导向选择,组织教育经验以达到目标。最后,泰勒引入了“评价”这一概念,解决“如何才能使这些教育目标得以实现”这个问题,这也是“评价”首次被引入到课程原理之中[3]。可见,泰勒原理将目标制定、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组织与评价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课程编制方法为“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持,后续在《使至塞上》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设计、评价方案制定中,将始终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确保理论落地。

布卢姆围绕教育、教学、学习提出了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在有限的学校和课堂教学时间内,什么值得学生学习?(学习问题);二是,如何计划和进行教学才能使大部分学生在高层次上进行学习?(教学问题);三是,如何选择程序才能提供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信息?(测评信息);四是,如何确保目标、教学、测评彼此一致(一致性问题)?[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教学中保持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确定教学目标和帮助教师理解目标,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了使用分类表的方法。通过利用分类表把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测评目标联系起来,并将不同类型的目标填写在分类表的相应区域中,使学生找到学习活动与学习目标、测评任务的对应关系,以便他们进行自己的学习活动,还可以直接帮助教师检测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评价目标的一致性,间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5]。在后续《使至塞上》教学目标、活动及评价设计中,将明确标注对应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判断、组织、价值个性化)的具体层级,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关联。

加涅提出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阐述了其对学习结果的分类情况。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应该对应不同的学习条件,不同的教学目标应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加涅以学习结果为导向,重视教学的过程和方式,期望通过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用学习结果指导教学过程。从反向入手,由学习结果指导学习过程,进行逆序课程设计,并且相较于目标与评价而言更重视学习过程。在实质上也是将教学目标、学习过程、评价过程三者统一,形成闭环[6]。如此可见,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学为“教、学、评”一体化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教学设计思路。在《使至塞上》教学过程设计中,将依据学习结果类型(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设计对应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手段。

综上,“教”是指教师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落实既定的教学目标,即教师在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综合评估学生学习情况之后,再制订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先详细研读课程标准并将课程标准中难以测评的语句进行分析,再综合学情、教学文本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感受制定教学目标。“学”是指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和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学习行为、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等学生的主动行为。“评”是指评价工具的选择、设计及使用,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中,“评”指评价或课堂评价。表现性评价辅之形成性评价构成了这种课堂评价,旨在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在真实任务中完成评价,这种任务不仅是评价活动,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也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落实时,需保持既定且落实在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学习活动、评价目标三者匹配性上,通俗而言,即“要学的”、“所学的”、“所评价的”高度统一并在同一时间范围内发生,且在实践设计中需明确体现理论依据。

3. 研究意义

3.1. 注重过程,在学习中落实评价

只有利用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和任务驱动,才有可能促进学生内在学习品质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不能只重视终结性考试的分数,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的学习效果。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帮助教师落实学习活动与评价活动的一致性,把学业质量评价真正落实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去,注重学习过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7]。在这一过程中,评价设计将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针对不同认知与情感层级设计对应评价任务,如在“理解”层级,通过学生对诗歌大意的复述进行评价;在“分析”层级,通过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剖析开展评价,确保评价与学习过程、理论指导紧密结合。

3.2. 尊重过程,促进评价体系多元化

在语文课堂中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有助于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热情、思维过程,提高他们的沟通交流、探究合作、辩证批判和创造创新能力,还可以完整地展现学生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课后梳理学习内容,完成复习。在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时,先针对具体的学习任务进行性质一致的评价,后以描述性强、具有操作性的提升建议代替以往的等级、分数,并作为反馈告知学生,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评价和管理体系[8]。学生通过评价结果和教师反馈,可以快速、主动地调节学习进程。根据评价结果重新找到学习方向、找准学习目标、定制学习计划,并依据反馈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使学习与评价形成共同体,促进评价体系多元化发展。同时,评价体系设计将回溯泰勒原理中“如何组织教育经验”、“如何实现教育目标”的问题,确保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能引导教学过程优化,如通过学生自评与互评,了解学生对学习经验的掌握情况,进而调整教学组织方式[8]

3.3. 课堂评价,提升古诗词教学效率

没有良好的课堂层面评价,就没有良好的教学实践。在实际教学中,课堂评价也存在问题,例如:一是课堂评价偏离学习目标或学习活动,评价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判断,评价缺乏诊断性;二是进行评价活动前没有明确描述评价标准,学生缺乏明确反馈,评价因此丧失了部分价值;三是教师在课堂评价上往往针对一群学生进行评价,没有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只有评价结果,缺少评价过程,只有群体评价,缺乏针对性[9]。这些做法使学生难以为自己寻找准确的学习目标,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落实,有助于每一个学生明白学习活动与学习目标、评价活动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看见阶段性学习成果,提升学习效率。在课堂评价设计中,将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明确评价标准,如针对“应用”层级,制定“能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分析其他边塞诗”的评价标准;同时,结合泰勒原理,确保评价能反馈“教育目标是否达成”,进而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率。

3.4. 传承文化,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的作用之一,即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拥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语文课程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是传承优秀传统思想、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主载体。满含爱国情怀、中华精神、荣辱观念的古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之一。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学生学习的“拦路虎”。古诗词的写作年代与学生的生活时代相隔较远,在实际教学时,教学活动若是生硬,学生则难以理解,学习获得感低。而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有利于优化语文课堂活动,提升古诗词教学的吸引力。学生由此获得了学习古诗词的乐趣和成就感,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对古诗词的喜爱,便会有意识地在课外积累、背诵古诗词,在生活中运用,在阅读中感悟古诗词,提升对古诗词的阅读、学习兴趣,厚植审美情趣,坚定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在理论意义上,本论文立足于语文教学,结合有关著作中关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阐述,进一步探讨“教、学、评”一体化理论的运用问题。在实践意义上,本论文立足于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实际,阐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并进行了教学实践,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该理念开展古诗词教学提供参考。

4. “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步骤

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一课,选录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边塞诗名篇《使至塞上》。该诗与本单元其他诗词相比具有独特性:在内容上,该诗描绘了壮美雄浑的塞外景象,表现了作者的宠辱不惊和矢志报国之情;在文体上,《使至塞上》首尾相应,前后相承相续,可以代表五言律诗的章法结构。本部分以该课为教学内容,阐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应用路径,且在各环节明确对应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及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层级。

4.1. 落实标准,确定目标(对应泰勒原理“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分析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编写说明和教材内容,学习该单元课文要求学生达成以下目标(结合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标注层级):

1) 能对古人歌咏大好河山的壮美诗篇有所感触,从中体会美感,陶冶性情,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领域:价值判断层级);

2) 能在反复诵读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品读诗文,感受作者的情怀(认知领域:理解层级;情感领域:反应层级);

3) 能借助注释、工具书进行自主阅读,积累常见实词、虚词,阅读古诗词的能力得到提升(认知领域:应用层级;动作技能领域:机械动作层级)。

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虽对日常教学有提纲作用,但其中“初步领悟”、“提高欣赏品味”等描述性词语不具备可测量性,故结合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独特性,确定《使至塞上》可理解、可操作、可评价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学习目标),并对应泰勒原理及布卢姆分类学层级:

1) 反复朗读,读准节奏和韵味,背诵全诗(认知领域:记忆层级;动作技能领域:精确动作层级)——对应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明确学生需掌握的基础能力目标;

2) 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名言佳句内化于心,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歌的意境(认知领域:理解、应用层级;情感领域:反应层级)——对应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聚焦学生对诗歌意境的转化与表达能力;

3) 结合时代背景,在理解诗意和情感时进行思辨性阅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认知领域:分析层级;情感领域:价值判断层级)——对应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辨与情感体悟能力;

4) 阅读相关材料,拓展文化视野,感悟《使至塞上》中宠辱不惊、矢志报国的精神(认知领域:评价层级;情感领域:组织层级)——对应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实现文化素养与精神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4.2. 依据目标,设计过程(对应泰勒原理“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这些教育经验”)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结合泰勒原理中“提供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的要求,设计教学过程,分为预习阶段和课堂学习阶段,各阶段活动明确对应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层级:

1) 预习阶段

要求学生自读诗歌,在上课前划分诗歌节奏(认知领域:应用层级;动作技能领域:机械动作层级);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词大意(认知领域:理解层级)。此阶段为学生提供“自主研读诗歌”的教育经验,通过“划分节奏”、“理解大意”的基础活动,为课堂深入学习铺垫,符合泰勒原理“组织教育经验应从基础到深入”的要求。

2) 课堂学习阶段

将学习目标与检测目标相对应,将自读、教读、拓展阅读相统一,设计三个核心任务,各任务对应具体教育经验及组织方式,并标注布卢姆分类学层级:

  • 任务一:结合诗人的经历和相关资料,理解“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意思(认知领域:理解、分析层级)。提供“查阅诗人经历资料”、“小组讨论诗句含义”的教育经验,组织方式为“资料分享 + 小组合作探究”,帮助学生通过背景分析理解诗句,对应泰勒原理“提供与目标匹配的教育经验”,达成“理解诗意”的目标;

  • 任务二: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圆”二字的精妙之处,感受王维笔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认知领域:分析、评价层级;情感领域:反应层级)。提供“想象画面描述”、“赏析字词效果”的教育经验,组织方式为“个人分享 +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艺术手法,符合泰勒原理“有效组织教育经验,促进深度理解”的要求,达成“感悟艺术特色”的目标;

  • 任务三:综合全诗内容和所学知识,写一写王维的心理活动,感受诗歌中的精神内涵(认知领域:应用、创造层级;情感领域:价值判断层级)。提供“整合全诗信息”、“创意写作表达”的教育经验,组织方式为“独立写作 + 互评修改”,推动学生将理解转化为创造性表达,对应泰勒原理“组织教育经验以实现高阶能力目标”,达成“体悟精神内涵”的目标。

4.3. 设计课堂评价方案(对应泰勒原理“如何才能使这些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课堂标准是开展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活动的依据,故课堂标准也是评价方案的设计依据[10]。结合泰勒原理“实现教育目标”的要求,将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投射到评价方案设计中,明确评价目标、方式及对应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层级,确保评价能检测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

1) 评价目标

  • 检测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感悟和对诗歌内在情感的感受(对应教学目标1、2、3);

  • 检测学生的古诗词阅读水平是否得到提升(对应教学目标3、4)。

2) 评价方式与内容(结合布卢姆分类学层级)

  • 形成性评价(贯穿课堂):

预习检测:通过随机抽查学生朗读划分节奏、复述诗词大意,评价“记忆”、“理解”层级目标达成情况(对应教学目标1、预习任务);

任务反馈:在任务一完成后,通过小组代表发言,评价学生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分析”情况;任务二后,通过学生赏析分享,评价对字词精妙之处的“分析”、“评价”情况;任务三后,通过展示学生写作成果,评价“应用”、“创造”层级目标达成情况(对应教学目标2、3、4)。

  • 表现性评价(课堂结尾):

开展“诗歌鉴赏小达人”活动,学生任选角度(意境、情感、艺术手法)分享对《使至塞上》的理解,教师结合学生表现,从“理解”、“分析”、“评价”、“创造”(认知领域)及“反应”、“价值判断”(情感领域)层级综合评价,检测整体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对应泰勒原理“通过评价判断教育目标是否实现”)。

同时,明确评价结果分为即刻结果与滞后结果、显性结果与隐性结果,对于实际教学有效性检测而言,即刻结果(如课堂任务完成质量)和显性结果(如学生发言、写作成果)足以测量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如某一小组对“直”、“圆”赏析不足,可补充图片素材再次引导),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目标和方向,且通过互评、自评(如任务三后学生互评写作成果),帮助学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实现“教、学、评”闭环。

5. “教、学、评”一体化的改进策略

5.1. 明确学习目标

为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应用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实现教、学、评一致,要树立评价先于教学、评价与教学融合的观念。进行单元设计时,首先要思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等教学内容体现出哪些学生应知应会的核心素养和基本知识?学生通过学习应该取得什么样的学习结果?如何设计和利用评价工具才能针对学习目标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11]?这些思考紧扣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目标”的问题,确保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

在《古诗五首》的教学过程中,要让教师和学生明白“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学好”、“学生出现什么表现就代表其完成了学习目标”,以此让学生学习获得成就。故而,本文在教学观察的基础上,设计了《古诗五首》一课的“学习目标”评价量表,如表1所示。

Table 1. Evaluation scale for “Learning Objectives”

1.“学习目标”评价量表

“学习目标”评价量表

优秀

达标

未达标

学生自评达标情况

能通过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表现的情感,能朗读诗歌并体会诗歌的节奏变化,说出作者的情感变化。领悟“知人论世”的读诗歌方法。

能复述诗人创作诗歌时的写作背景,能把握节奏和韵律,并有情感地诵读诗歌。

不能复述诗人创作诗歌时的写作背景。不能把握节奏和韵律,不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能通过对诗歌的理解,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哲理和衍生意义,能将蕴含哲理的诗句运用在合适情境中。

能解释五首诗歌所蕴涵的哲理意义和衍生意义。

能理解诗歌大意,但是不能感悟出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用优美的、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意境时,能将诗人的创作背景、选取景物的特点、读者的阅读感受融为一体。

能想象诗歌的意境,用合适、流畅、优美的散文化语言展现诗歌意境。

对作者的情感体会单一,例如,只能体会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或是作者的喜悦之情。

以读促写,能从生活点滴中感悟人生哲理,获得启发,寻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生活,能从生活中有所体会,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对生活中点滴事物的感悟不合理,没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祖国大好河山没有明显的情感态度。

5.2. 教、学同步协调

经过课堂实践,笔者发现在实际运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时,要保持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同步协调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本课设计的学习任务较多且指向不明确,不便使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同步协调。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分析授课内容的学习总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将目标进行分解。例如:《古诗五首》一课的教学总目标为体悟诗歌中的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为实现这一总目标,可以将其分解为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想象和联想诗歌中的情境和体悟诗歌哲理。围绕这三个中心目标可以沿用教学时固有的教学任务,但先前设计的学习任务存在繁多冗杂、指向不明的问题,为保证教、学协调发展,可以适当整合教学任务,化零为整。在教学中将这些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步骤告诉学生,以便学生有方向的探索[11]

其次,应分析教学内容的相同点,为学生自主学习、举一反三提供条件。例如:《古诗五首》一课的诗歌或有哲理或使用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具有相同的特点。在进行类似教学时,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先学习一至二首古诗,以学习这首古诗的方法作为指引,由学生自行探究其他古诗。在锻炼学生自主阅读,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使学生在教师教学之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

5.3. 细化评价方案

在评价方案的细化上,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细化,以期帮助教师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一是设计教学设计评价量表,由教师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评价过程进行量化考核,以合理的量表规划、检查“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落实情况,保证在教学实施前教学设计符合“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综合上文所述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实施路径等内容,制定了《“教、学、评”一体化达成度量表》,由教师在教学实施前后进行自查反思,具体见表2~5

Table 2. Degree of achievement of teaching objectives

2. 教学目标达成度

序号

教学目标

达成情况(√/×)

备注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

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Table 3. Evaluation of teaching process

3. 教学过程评价

序号

评价项目

达成情况(优秀/良好/待改进)

备注

1

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2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3

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的平衡性

4

课堂氛围的营造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Table 4. Evalua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4. 学生学习成果评价

序号

评价项目

达成情况(具体分数或等级)

备注

1

知识掌握程度(测试成绩)

2

实践操作能力(作品/实验报告)

3

团队合作能力(小组项目/讨论)

4

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案例分析/创意作业)

Table 5.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improvement

5. 教学反思与改进

序号

反思项目

改进建议

1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可衡量?

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

3

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是否全面、客观、公正?

4

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效果?

细化评价方案还需优化评价反馈方式,确保反馈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符合“教、学、评”一体化中“评促学”的要求[12]。例如,在《使至塞上》任务三“写作王维心理活动”评价后,教师反馈需结合布卢姆“创造”层级标准,不仅给出“优秀”、“达标”等级,更要具体指出:“你准确结合‘征蓬’、‘归雁’的意象,写出了王维的漂泊感,若能补充‘大漠孤烟’场景下的心理变化,会更贴合诗歌情感(对应‘分析’、‘创造’层级提升建议)”。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反馈制定个人改进计划(如“下次写作前先梳理诗歌意象与情感的关联”),实现评价对学习的推动作用。

6. “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古诗词教学应用的结论

6.1. 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了古诗词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有效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且始终以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为指导。教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是更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度探究,如通过“任务链”设计(对应泰勒原理“组织教育经验”)、“自主探究”活动(对应加涅“认知策略”培养),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如《古诗五首》共性手法归纳)、优化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匹配布卢姆不同认知与情感层级)与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如多维度量表、层级化反馈),古诗词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同时,该模式拓展了古诗词教学的广度,不仅关注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认知领域“理解”、“分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领域“反应”、“价值判断”)、文化素养(认知领域“评价”、情感领域“组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认知领域“分析”、“创造”),实现了古诗词教学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转变。

6.2. 学生的学习成效与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效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与意境,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同时,该模式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此外,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进步方向,从而不断调整学习策略,实现自我提升[13]。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6.3. 评价体系的完善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和科学。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个性化的评价标准,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潜力[14] [15]。同时,该评价体系还能够为教师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从而保障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16]

6.4. 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在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如如何平衡传统教学模式与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系、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等。针对这些挑战,我们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如加强教师培训、开展教研活动、引入外部专家指导等。这些策略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推动了“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深入应用。

6.5.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虽围绕“教、学、评”一体化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但仍存在以下局限性,需在后续研究中改进:

本研究以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唐诗五首》中《使至塞上》为实践案例,仅覆盖初中一个年级、一首诗歌的教学,样本量较小,研究范围较窄。由于不同年级(如七年级与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古诗词积累存在差异,不同体裁(如唐诗与宋词、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教学要求也不同,本研究结论可能无法完全推广到所有初中古诗词教学场景,需更多不同年级、不同体裁的实践案例验证。

除此之外,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反思收集数据,缺乏“对照组实验”等量化研究方法。例如,未设置“传统教学班级”与“一体化教学班级”的对比,无法通过成绩、兴趣量表等量化数据,更精准地验证一体化模式的效果;同时,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多依赖课堂表现、作业成果,缺乏长期跟踪数据(如学期末古诗词测试成绩、课外积累情况),难以全面反映一体化模式的长期影响。

7. 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效果。它不仅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还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然而,该模式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对“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为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欢. “古诗细读教学法”探析[D]: [硕士学位论文]. 漳州: 闽南师范大学, 2022.
[2] 程海霞, 李晓红.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J]. 学周刊, 2022, 14(14): 121-123.
[3] 徐守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几种策略[J]. 新课程, 2021(6): 132-133.
[4] 范晓东, 何惠渟. 我国“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政策目标的变迁[J]. 教学与管理, 2020(7): 73-77.
[5] 白娜. 探究德育目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 课外语文, 2020(3): 86-87.
[6] 李俊.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策略[J]. 试题与研究, 2019(23): 38.
[7] 姚春照.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理性思考[J]. 新课程导学, 2016(7): 39.
[8] 杨海燕. 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效益最大化[J]. 成才之路, 2014(23): 76-77.
[9] 季丹. 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探究[J]. 新课程学习(上), 2013(12): 131.
[10] 郭艺莹.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行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秦皇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4.
[11] 黄巧玲. 基于泰勒原理的教育学课程思政实践理路[J]. 科教文汇, 2024(18): 123-128.
[12] 张一弛, 张萍. 基于泰勒原理构建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23(25): 83-87.
[13] 吕武娟, 吴佳欢. 基于泰勒原理的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23, 1254(20): 11-13.
[14] 潘跃玲. 基于施瓦布课程理论的幼儿园课程审议的误区与澄清[J]. 基础教育研究, 2022(23): 86-90.
[15] 张丽花.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蕴探索[J]. 语文世界, 2024(35): 78-79.
[16] 蒙芳.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改革策略探究[J]. 名师在线, 2024(33): 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