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临床表现,ECG特点和血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5年7月20日收治的50例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毒程度分为研究组(重度中毒,n = 25)和对照组(轻度中毒,n = 2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ECG异常表现、血生化指标(包括电解质、心肌酶谱、肝功能等)结果。结果:研究组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四肢麻木、意识障碍、低血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ST-T改变、尖端扭转型室速ECG异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血钾、血镁低于对照组,研究组CK-MB、ALT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与中毒程度密切相关。重度中毒患者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等症状发生率,以及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ECG异常检出率,均显著高于轻度中毒患者。血生化显示重度中毒患者血钾、血镁水平低。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ECG characteristics, and blood biochemical indicators test results of acute aconitine poisoning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50 patients admitted between January 2021 and July 20, 2025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Based on the severity of poisoning, they were divided into a study group (severe poisoning, n = 25) and a control group (mild poisoning, n = 25). Clinical symptoms, ECG abnormalities, and blood biochemical indicators (including electrolytes, myocardial enzyme spectrum, liver function, etc.)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tudy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incidence of nausea, vomiting, arrhythmia, limb numbness, consciousness disorders, and hypotension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study group also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detection rates of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atrioventricular block, sinus bradycardia, ST-T changes, and torsades de pointes in the ECG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Blood potassium and magnesium levels were lower in the study group, while CK-MB and ALT levels were higher (P < 0.05). Conclusion: The severity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 acute aconitine poisoning patien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poisoning. Patients with severe poisoning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incidence of nausea, vomiting, arrhythmia, and ECG abnormalities such as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and atrioventricular block compared to mild poisoning patients. Blood biochemical tests revealed lower blood potassium and magnesium levels in severe poisoning patients.
1. 引言
乌头碱是剧毒生物碱之一,广泛存在于乌头属植物中,例如川乌植物、草乌植物以及附子植物等。因为此种物质在传统医学中被广泛运用在散寒止痛中,经常被运用在中药炮制或是民间偏方中。但是乌头碱毒性相对比较大,成年人致死量仅在2 mg到4 mg范围之内[1]。同时中毒潜伏期比较短,疾病进展较为迅速,急性中毒之后会累积到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多个脏器,症状严重会因为恶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以及心源性休克等而出现死亡,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较大的威胁。急性乌头碱中毒临床救治以及早期识别、精准干预较为关键,但是因为此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相对较为复杂。部分患者的中毒症状存在隐秘性,容易和其他的心血管疾病或是消化道系统疾病相混淆,导致漏诊、误诊以及延误治疗等问题。从临床症状表现角度上分析,患者经常会出现口唇症状、恶心呕吐症状、四肢麻木症状以及腹痛腹泻症状等相关早期症状,伴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出现胸闷心悸症状、心律失常症状以及血压降低等多种心血管系统危象症状。心电图(ECG)变化作为患者中毒的重要特征可以表现为多类心律失常类型,但是诊断缺乏特异性,而血生化指标可以将器官损伤程度反映出来,但是变化规律和中毒严重程度的关联性尚不明确。现阶段,临床中对于急性乌头碱中毒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分析、临床症状表现分析以及对症治疗反应分析等,缺乏对于临床症状以及客观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分析[2]。中毒之后,ECG异常的类型以及演变规律,血生化指标动态化变化特征等缺乏系统性和大量的数据信息分析的依据。伴随着急诊医学逐步发展早期识别患者中毒特征,精准评估病情已经成为提升对于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文将分析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临床表现,ECG特点和血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2. 一般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到2025年7月20日收治的50例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毒程度分为研究组(重度中毒,n = 25)和对照组(轻度中毒,n = 25)。对照组年龄范围为26~75 (53.52 ± 10.8)岁,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研究组年龄范围为22~70 (53.55 ± 11.2)岁,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一般资料(P > 0.05)。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乌头碱中毒的诊断标准,具有明确的乌头碱摄入史,且中毒症状在摄入后24小时内出现。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本研究,并接受相关检测和治疗。排除标准:排除患有其他严重疾病或并发症的患者,如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同时,排除对乌头碱无反应或过敏的患者,以及无法配合完成研究的患者。
2.2. 方法
动态ECG监测:入院后立即完成12导联ECG基线检查,随后每30分钟至1小时复查一次,直至病情稳定;对于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需采用持续心电监护,实时记录心律变化并标记异常波形出现时间。检测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心律失常类型、频率及QT间期数值,结合临床症状变化分析ECG演变规律,为抗心律失常治疗及病情判断提供依据。
血生化指标检测措施:入院后应立即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心肌酶谱、电解质、肝肾功能等关键血生化指标。
2.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 临床表现: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四肢麻木、意识障碍、低血压发生情况;
(2) ECG异常表现: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ST-T改变、尖端扭转型室速ECG异常检出率;
(3) 血生化指标:血钾、血镁、CK-MB、ALT。
2.4. 数据处理
SPSS21.0软件统计,计数资料(n/%)、行χ2检验,计量资料(
)、行t检验。P < 0.05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临床表现
研究组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四肢麻木、意识障碍、低血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3.2. ECG异常表现
研究组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ST-T改变、尖端扭转型室速ECG异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2。
Table 1.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n/%)
表1. 临床表现(n/%)
临床表现 |
研究组(n = 25) |
对照组(n = 25) |
χ2 |
P |
恶心呕吐 |
21 (84.00) |
14 (56.00) |
5.06 |
0.024 |
心律失常 |
10 (40.00) |
3 (12.00) |
5.093 |
0.024 |
四肢麻木 |
21 (84.00) |
14 (56.00) |
5.06 |
0.024 |
意识障碍 |
12 (48.00) |
0 (20.00) |
4.69 |
0.030 |
低血压 |
12 (48.00) |
1 (20.00) |
4.69 |
0.030 |
Table 2. ECG abnormalities (n/%)
表2. ECG异常表现(n/%)
ECG表现 |
研究组(n = 25) |
对照组(n = 25) |
χ2 |
P |
室性早搏 |
16 (64.00) |
6 (24.00) |
8.64 |
0.003 |
房室传导阻滞 |
10 (40.00) |
3 (12.00) |
5.093 |
0.024 |
窦性心动过缓 |
21 (84.00) |
14 (56.00) |
5.06 |
0.024 |
ST-T改变 |
12 (48.00) |
5 (20.00) |
4.69 |
0.030 |
尖端扭转型室速 |
18 (72.00) |
0 (32.00) |
28.125 |
0.000 |
3.3. 血生化指标
研究血钾、血镁低于对照组,研究组CK-MB、ALT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3。
Table 3. Blood biochemical parameters (
)
表3. 血生化指标(
)
指标 |
研究组(n = 25) |
对照组(n = 25) |
t |
P |
血钾(mmol/L) |
3.12 ± 0.45 |
3.85 ± 0.52 |
5.308 |
0.000 |
血镁(mmol/L) |
0.68 ± 0.12 |
0.82 ± 0.15 |
3.644 |
0.001 |
CK-MB (U/L) |
58.34 ± 12.67 |
32.15 ± 8.43 |
8.605 |
0.000 |
ALT (U/L) |
65.23 ± 18.34 |
42.56 ± 12.67 |
5.085 |
0.000 |
4. 讨论
急性乌头碱中毒进展快、起病急,多系统受累,临床表现与中毒剂量、个体耐受度和摄入途径等相关,需系统观察各阶段特征表现,为早期诊断和病情分级提供精准数据[3]。神经系统症状首发,多在毒物摄入后10分钟到2小时内出现。初始感觉异常,口唇、舌尖和四肢末梢麻木并蔓延,部分有针刺样疼痛或蚁行感。随中毒进展,运动功能受累,出现肢体震颤、无力等,重症步态不稳、活动受限致呼吸困难[4]。重度中毒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视物模糊、头晕头痛等,晚期昏迷、意识障碍。临床需重点记录麻木时间、运动功能等判定中毒程度[5]。
此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四肢麻木、意识障碍、低血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 0.05,分析原因为乌头碱毒性强度和剂量呈现出正相关,研究组作为重度摄入的乌头碱剂量相对比较高,对于机体的多个系统损伤较为严重。从神经系统角度上分析,高剂量的乌头碱更容易导致神经递质传导被抑制,造成感觉神经异常,范围逐步扩大,程度加深。症状表现为四肢麻木,患病概率提高,同时蔓延速度更快。与此同时,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提升,造成意识障碍发生的风险加大,消化系统中高浓度的乌头碱物质对于胃肠道黏膜所产生的刺激性更强,会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更为剧烈,同时发生概率更高。心血管系统受累角度上分析,乌头碱物质会直接地作用在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上[6]。高质量将会对心肌电生理产生较为明显的干扰,心律失常发生概率明显提升。与此同时,此物质的扩张血管作用比较强。而且呕吐、腹泻造成血容量不足,容易导致低血压发生概率加大。同时研究组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ST-T改变、尖端扭转型室速ECG异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 < 0.05,分析原因为乌头碱对于心脏毒性作用存在剂量依赖性,研究组内患者中毒程度比较严重,主要是因为乌头碱对于心肌细胞膜钠通道阻滞效果更为显著,会引起心肌兴奋性以及传导性出现异常加剧[7]。在轻度中毒时,乌头碱物质主要影响其窦房结和房室传导系统,造成窦性心动过缓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问题,造成轻微心律失常症状发生。而处于重度中毒时,钠通道将会持续性地受到抑制,引起心肌组织离散程度增加。与此同时,高剂量的乌头碱物质还会导致心肌细胞出现明显的缺氧和缺血,引起ST-T段变化,严重时心肌布局混乱程度加重,导致尖端扭转型室速等多种恶性心律失常出现[8]。加之,研究血钾、血镁低于对照组,研究组CK-MB、ALT高于对照组,P < 0.05,分析原因为研究组中毒程度相对比较严重,胃肠道的症状更加剧烈,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以及腹痛腹泻等症状,造成钾、镁等相关电解质经过消化系统消化的程度增加。与此同时,机体处于应激反应状态,导致醛固酮物质分泌量加大,促使肾脏排泄钾离子共同造成患者的血钾、血镁水平明显降低[9]。从心肌损伤角度上分析,重度中毒使乌头碱物质对于心肌细胞直接毒性相对比较强,造成心肌细胞出现坏死以及细胞膜的通透性递增,造成心肌标志物等大量地进入到血液内,造成此类物质的水平明显提升。肝脏组织是乌头碱代谢的重要器官,高剂量乌头碱物质会导致肝细胞损伤加重,造成肝细胞酶释放进入血液中。临床表现为ALT水平显著提升,所以研究组和对照组上述指标存在显著的差异[10]。
综合分析发现:三者联合运用可以给早期疾病诊断以及疾病病因识别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临床表现的典型特征作为对早期中毒表现识别的重要线索[11]。患者发生神经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和心血管系统症状,可以高度提示其出现急性乌头碱中毒问题,进而对病因判断提供有利的方向[12]。ECG特征性变化可以强化诊断特异性,能够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症状进行鉴别[13]。血生化指标可以印证中毒导致器官损伤,三者联合可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避免误诊延误救治。精准反映病情严重程度与损伤范围: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可以反映出中毒的分级,症状逐步蔓延会提升累及系统量[14]。ECG异常类型、频率作为对病情评估的核心指标,可以将心肌电生理紊乱和缺血缺氧症状反映出来。血生化指标量化评估损伤范围,三者构成病情分级,开展多维评估给治疗方案提供依据[15]。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样本量有限,存在选择偏倚,难以代表不同地区、层级医疗机构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整体情况。研究设计未设对照组,无法排除其他因素对结果的潜在影响。血生化指标监测时间点固定,未动态观察中毒不同阶段变化规律,影响病情评估全面性。随访时间短,患者远期预后与指标关联性研究数据不足。这些局限性待后续研究完善改进。
综上所述,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与中毒程度紧密相关。通过综合分析临床特征、ECG异常状态,以及血生化联合检验结果,可以明确诊断疾病及其严重程度。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