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下短视频革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创新路径及困境
Innovative Paths and Challenges of Short Video Innovation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Marxist Theory in the Digital Era
DOI: 10.12677/isl.2025.96124, PDF, HTML, XML,   
作者: 刘欢欢: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短视频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字技术传播创新Short-Form Video Marxist Theory Digital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Innovation
摘要: 在数字技术推动下,马克思主义讲课视频在网络上存在已久,但短视频凭借碎片化、可视化、互动性的特点,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载体,这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提供了新场域。本文从传播形式、内容创新、受众互动等维度,探讨短视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可行路径,分析当前实践探索中的传播优势与传播困境,并提出创新性发展策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数字时代的有效传播提供参考。
Abstract: Driven by digital technology, academic lecture videos on Marxism have existed online for some time. However, short-form video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fragmented, visual, and interactive nature, have become a mainstream vehicle for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providing a new frontier for the propagation of Marxist theory. This paper explores feasible pathways for disseminating Marxist theory through short-form video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communication formats, content innovation, and audience interaction.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in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propose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f Marxist theory in the digital age.
文章引用:刘欢欢. 数字技术下短视频革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创新路径及困境[J]. 交叉科学快报, 2025, 9(6): 973-977. https://doi.org/10.12677/isl.2025.96124

1. 引言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舆论生态、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1]。推进马克思主义向大众传播既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宣传和普及的重要任务,其强调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语言、喜欢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2]。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抽象难懂的,学习该理论,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在如今这样一个“快餐文化”的社会,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系统学习。

短视频作为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以其短小精悍、生动直观的特点,正在改变信息传播的格局。在数字新闻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短视频已成为主流媒体重要的信息传播形式[3]。如何利用好短视频作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方式,使抽象、深奥的理论具象化、通俗化,成为当前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数字技术下短视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创新路径,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数字时代的有效传播提供思路和方法。

2. 短视频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机遇和挑战

() 传播机遇:数字技术拓展理论传播边界

(1) 传播形式优势:短小精悍、碎片化传播,契合当代受众阅读习惯

短视频的典型特征是时间短,一般控制时长在15秒至3分钟之间,而且内容精炼,能够满足当代受众碎片化阅读的需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庞大、内容深奥,如果采取传统传播方式则需要人们花费较长时间的学习,但是短视频可以将复杂理论拆解为细小的知识点,通过简短且具有连续性的视频输出,可以让大众更加容易接受。这种碎片化传播方式不仅适应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获取信息的习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更便捷地触达广大受众。

(2) 传播内容优势: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多感官呈现,增强理论感染力

相对于枯燥的书籍文字,大众更加喜欢图文声并存的视频,而短视频正是集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介元素一体的一种新型传播媒介,能够实现多感官的信息传递,增强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上都是抽象的概念,而短视频可以通过生动的动画和简洁的文字说明,将抽象理论具象化、形象化,使受众在视听享受中接受理论熏陶。这种多感官呈现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受众的接受度,还能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传播效果。

(3) 传播互动优势:评论、点赞、转发功能促进理论讨论与传播扩散

短视频平台具有强大的互动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参与内容讨论和传播扩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不应是单向灌输,而应是双向互动的过程。短视频平台的互动功能为理论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受众可以就理论内容发表看法、提出疑问,形成理论讨论的氛围;同时,优质内容通过转发功能可以进行大规模的迅速传播,扩大影响范围。这种互动性不仅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也为理论传播者提供了了解受众需求和反馈的渠道,有助于优化传播策略。

() 现实挑战:短视频传播特点与理论本质难以匹配

(1) 内容和时间的碎片化与理论的系统性产生矛盾

尽管短视频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许多短视频内容重复、缺乏新意,难以吸引受众持续关注。其次是理论深度不足,部分短视频为追求流量,仅仅截取部分理论片段进行“娱乐化解读”,甚至出现断章取义、歪曲理论的情况,为追求短小精悍而牺牲了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度,导致传播内容流于表面。

(2) 以流量为导向的大环境和价值导向的冲突

以流量为核心的生产逻辑,让短视频内容呈现出私人化,娱乐化的倾向经常会简化理论问题的分析,牺牲深度以追求视觉冲击与情感传播。另外,短视频的内容传播,也是一个小的“信息茧房”,短视频内容的互动性与个性化推送,是以“用户兴趣”为核心的,而大多数人的视频内容,都是偏向娱乐化的,这就会导致某些视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无关的“网络梗”强行结合,导致内容“重形式、轻内核”,偏离理论传播的价值目标。

(3) 参与式的传播方式与传播需求不匹配

新技术推动了一种参与式的传播方式,网民无需专业的技术,就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记录并且上传内容到短视频平台,短视频的发展,让众多的普通人走上了人生巅峰,使得众多“草根”网红崛起,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大多数人是非专业的创作者,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研究,容易出现对“解读不准确”“观点片面化”的问题;而一些专业的研究者如高校老师或者科研人员不熟悉短视频的传播规律,内容创作往往偏学术,难以被普通受众接受。

3. 数字技术赋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创新路径

() 内容创新:

在新媒体时代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效能,需建立科学系统的内容优化机制,其核心在于精准化定位与创新性生产[4]

(1) 精准化定位是提升传播实效的重要前提

它强调依托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追踪等现代信息手段,构建多维度、动态化的受众画像,系统把握不同群体在认知结构、信息偏好等方面的差异性,从而为分众传播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在实践中,可针对青年群体信息获取碎片化、热衷互动体验的特点,开发轻量化、游戏化、强互动的新媒体产品;而对于广大基层群众,须摒弃艰深晦涩的理论术语,代之以生活化、故事化、通俗化的表达方式,将抽象理论融入百姓日常叙事,增强代入感和认同感。比如,当我们设计一个关于“5分钟看懂《资本论》核心概念——剩余价值从何而来?的视频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标题“《打工人必备!马克思教你看清‘为爱发电’的本质》”而目标人群就是年轻上班族、大学生,对社会现象有感触但缺乏理论工具的人群。可以运用动态动画 + 网络语态 + 节奏感强的背景音乐,将理论讲解类比为一场“游戏”或“公司模拟”,降低认知门槛。

(2) 创新性生产则是推动理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环节

首先要构建从学术阐释到产品研发的完整生产链条,推动经典理论获得现代化、时代化的解读与呈现。这要求理论研究者和内容生产者合作,一方面将高度抽象的理论术语转化为公众易理解的通俗语言;另一方面,应系统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类的资源库,夯实内容开发的基础资源。与此同时,需积极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鼓励学界与媒体业界深度合作,将最新理论成果迅速转化为图文、视频等多样化传播产品。特别要建立对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的快速响应机制,主动、及时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剖析现实问题,彰显理论的时代解释力和引领力。

() 人才创新:

在新媒体时代,培育理论和技术的复合型传播人才,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高质量传播的核心举措。

(1) 要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马克思主义理论短视频传播需要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应当鼓励学者、教师、青年学生等不同群体参与短视频创作,形成多元传播矩阵。学者可以提供理论深度和专业支持,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经验开发适合学生接受的内容,青年学生则可以贡献创意和网感,制作贴近同龄人的短视频内容。这种多元主体参与不仅能够丰富短视频的内容和形式,还能够扩大理论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实现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论交流和互动。

(2) 开展在职人员技能培训

在短视频时代,网红效应不容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应当建立“理论科普博主”培养机制,打造一批既有理论素养又有传播能力的理论传播者。这些“理论科普博主”可以是学者、教师、学生或其他理论工作者,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还熟悉短视频传播规律和受众心理,能够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理论内容。例如,通过系统培训,要让他们具备将理论基础与内容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常识的能力,要理解不同平台(B站、抖音、视频号)的流量分发机制、社区文化和用户画像,让他们学会预判内容发布后的舆论反应,并掌握有效的互动与引导策略,通过这样一套系统性的课程,才能真正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理念走向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 平台创新

(1) 与抖音、B站、快手等平台合作,开设理论传播专区

短视频平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阵地,应当加强与主流短视频平台的合作,开设专门的理论传播专区。例如,可以在抖音、B站、快手等平台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账号或专栏,集中发布优质理论短视频内容,形成品牌效应。同时,可以与平台合作开展理论传播主题活动,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短视频创作大赛、理论知识问答挑战等,吸引用户参与和互动。这种平台合作不仅能够借助平台的流量优势扩大理论传播范围,还能够提升理论传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2) 利用大数据分析受众偏好,优化内容推送策略

短视频平台积累了大量用户数据,应当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受众的偏好和行为习惯,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短视频的推送策略。通过分析用户的观看历史、点赞评论、分享转发等数据,了解不同受众群体的理论需求和接受特点,实现精准推送和个性化推荐。同时,可以通过A/B测试等方法,不断优化短视频的标题、封面、时长、形式等要素,提高内容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这种数据驱动的推送策略不仅能够提升理论传播的精准度和效率,还能够为内容创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方向指导。

4. 结语

短视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短视频以其直观、生动、互动性强的特点,正在改变信息传播的格局,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传播开辟了新路径。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短视频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面临着理论深度与传播广度的平衡、低俗化碎片化对理论严肃性的冲击、受众审美疲劳与内容同质化等多重挑战。应对这些挑战,我们要通过不断地进行内容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创新,让短视频能够有效赋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使抽象理论具象化、深奥理论通俗化,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唯有坚持内容为王、创新为要,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马克思主义理论短视频传播不是简单的形式创新,而是马克思主义向大众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当继续探索短视频赋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创新路径,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数字时代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陈凯宁. 植根“附近”: 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践行人民性的重要理路——基于新闻室混合民族志的考查[J].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25, 78(4): 5-14.
[2] 赵敬. 新媒体赋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传播的效能提升机制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25, 16(15): 31-36.
[3] 张杰. 构建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新格局[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08-09(002).
[4] 张闪闪. 自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创新实践[N]. 中国文化报, 2024-01-2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