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红色动漫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文化表达特性与文化传播功能的艺术形式,其创作根基深植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与文化建设实践,以宣扬党的思想文化、赓续革命文化传统、礼赞英雄模范事迹为核心创作旨归。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新媒体平台与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不仅重塑了红色动漫的内容生产逻辑与传播生态,更为其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开辟了广阔路径。
2. 红色动漫的文化价值内涵
2.1.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书记强调的“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指出这一举措能让世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与历史,助力我国更顺畅地融入世界舞台。从国际层面看,“讲好中国故事”是国家外交战略的关键构成,于国内而言,它是凝聚民族向心力、激发奋斗精神的重要纽带。在此背景下,红色动漫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与大众亲和力,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承担起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的历史使命[1]。将中国故事深度融入红色动漫创作,已成为推动其发展的必然方向。在题材选择上,红色动漫在坚守革命文化、英雄楷模等传统优势领域,持续挖掘这些题材的深刻内涵的同时,不断拓展边界,深入探索中国故事的多元维度,力求以丰富主题展现中国精神的全貌,实现中国故事与红色动漫的有机融合。在视觉呈现上,红色动漫注重汲取“国风”美学的精髓,将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动漫技术相结合,使画面既具东方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从而达成视觉形式与文化内核的深度统一,让观众在欣赏精美画面的同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例如《那年那兔那些事》融合国风美学与现代动漫技术:如表现延安时期的剧情时,采用水墨晕染和红色色块的画风,既还原黄土高原的地域特色,又强化红色文化的视觉标识;片尾插入真实历史影像(如开国大典片段),实现动画艺术与历史真实的衔接。在叙事策略上,红色动漫突破传统宏大叙事模式,摒弃内容空泛、说教意味过重的弊端,转而聚焦具体人物与事件,以细腻笔触展现历史细节与精神内核。同时,顺应时代发展,采用动漫短视频等轻量化形式,更契合年轻一代的信息接收习惯与审美偏好,有效提升了红色动漫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2.2. 强化价值观培养的效能
在教育领域,红色动漫的价值集中体现为其独特的价值观培养效能。这一特性的形成需追溯至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也就是作为革命战争年代孕育的本土文化形态,红色文化由革命历史记忆、英雄事迹图谱与精神价值体系共同构成,承载着对后世进行意识形态塑造与价值观引导的核心功能。其传播本质是对民族集体记忆的唤醒,通过再现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强化当代人对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历史认知,从而筑牢民族精神传承的根基。在全球化竞争加剧与多元文化冲击的当下,红色教育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但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始终是维系民族认同感的精神纽带[2]。针对青少年群体思想认知特点,红色动漫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载体,一方面,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对传统说教式教育存在天然抵触,而动漫形式通过叙事逻辑与人物塑造的隐性渗透,将红色文化基因融入情节发展与角色成长中,形成润物无声的感染效应;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库为动漫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从重大历史事件到个体英雄传奇,从战略战役再现到日常斗争场景,多元叙事维度可满足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需求,实现教育内容的精准投放。相较于传统政治教育模式,红色动漫突破了单向灌输的时空限制,通过视觉化呈现与沉浸式体验构建起双向互动的教育场景,例如《那兔》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转化为角色的情感与行动:如“援非”篇章兔子帮非洲兄弟修铁路的剧情,搭配弹幕“大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使抽象的价值观具象化。这种创新不仅解决了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认知断层,更通过艺术加工赋予历史记忆当代性解读,使红色精神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2.3. 构筑社会集体身份认同
红色动漫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当代社会语境中承载着深层的身份认同建构功能。它以革命历史为叙事原点,通过动画语言的创造性转化,将集体记忆中的碎片化历史图景编织成具有逻辑连贯性的意义网络,使观众在沉浸式观看中完成对民族身份的自我确认。这种转化并非简单的历史复现,而是运用符号学原理对红色文化元素进行编码重组——从延安窑洞的剪影到井冈山八角楼的轮廓,从红领巾的视觉符号到《国际歌》的听觉标识,红色动漫通过具象化的符号系统将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基因,在代际传递中实现民族记忆的“活态传承”[3]。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场域中,红色动漫更承担着文化主体性建构的使命。当《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用萌系动物形象重构中国近现代史时,其本质是通过话语转换实现革命叙事的年轻化表达,使年轻群体在情感共鸣中自然接纳爱国、奋斗等核心价值。这种表达策略打破了传统政治教育的时空壁垒,将红色文化从博物馆的展柜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可参与、可互动、可再生产的文化实践。动漫中的角色不再是单向度的精神楷模,而是具有人性温度的成长主体,观众在见证其命运起伏的过程中,既完成了对历史逻辑的认知重构,也在潜意识中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同。
3. 红色动漫的发展挑战与争议
3.1. 教化功能与娱乐属性的失衡困境
红色动漫的核心矛盾在于“意识形态传递”与“市场接受度”的平衡,而这一矛盾在《那兔》及其他作品中均有体现,具体表现为两种极端倾向:一是过度教化导致内容僵化,以2010年《雷锋的故事》为典型,该剧称“弘扬雷锋精神”,但因人物形象粗糙、剧情拖沓等,豆瓣评分仅2.1分,成为典型的失败案例。其本质是忽视青少年对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的需求,最终陷入“既无教导效果,也无娱乐价值”的双重困境。二是“过度娱乐稀释红色内核”:《那兔》虽以“平衡”著称,但也面临历史简化的争议。例如,“抗美援朝”篇章中,用“兔子与鹰酱的卡通打斗”替代“战役背景与战略决策”的解读,部分历史学者批评“这种简化可能让青少年误解历史的复杂性”。更有甚者,个别红色动漫为追求流量,加入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如某作品将“红军长征”改编为主角闯关打怪,导致红色内核被稀释,引发娱乐至死的质疑。教化与娱乐的平衡仍是行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难题[4]。
3.2. 受众解读的多样化与社群争议
融媒体的 去中心化传播使红色动漫的解读权从创作者转向受众,形成多元认知图景,甚至引发社群争议,这一现象在《那兔》的传播中尤为明显:一是群体差异导致解读分化:Z世代二次元群体热衷于对《那兔》进行二次创作,抖音中《那兔》同人图话题播放量超3亿次;而历史专业群体则更关注史实准确,如批评作品将“中苏关系破裂”简化为“毛熊与兔子吵架”,忽视意识形态分歧的深层原因。这种差异本质是情感认同需求与理性认知需求的分野。二是粉丝社群的极端化倾向:《那兔》粉丝群体被指存在不正当推广行为,监控批评作品的言论;对质疑剧情简化的用户,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甚至引发跨平台骂战。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网络讨论生态,更消解了作品本身的正向价值。
3.3. 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与适配难题
红色动漫的家国叙事天然带有文化特殊性,出海过程中面临显著的“文化折扣”问题,《那兔》的海外传播困境具有代表性。一是文化符号的认知壁垒:《那兔》中兔子代表中国的隐喻,源于国内网民对中国的亲昵化表达,但在海外市场,这一符号缺乏文化锚点。对比《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闹海的全球熟知故事,《那兔》的符号体系需额外“文化补课”,导致传播效率降低。二是叙事逻辑的文化冲突:《那兔》的核心叙事逻辑是集体主义奋斗,如“兔子们团结搞科研”“为种花家牺牲个体”,但在欧美市场,“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更易被接受这种集体与个人的叙事差异,导致海外观众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三是本土化适配的缺失:成功出海的国产动漫会针对目标市场调整内容。但《那兔》的海外版本仅做“语言翻译”,未进行本土化改造,导致观众难以理解,进而形成文化折扣。
4. 融媒体对红色动漫文化价值实现的影响
融媒体通过传播渠道的立体化、叙事方式的交互化与内容生产的共创化,为红色动漫的文化价值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与生态保障。它不仅重构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式与认同机制,更通过全民参与的文化创新,使红色动漫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个体与集体、本土与全球的文化纽带。在数字化时代,红色动漫与融媒体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对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4.1. 立体化重构传播渠道
融媒体通过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介的技术优势,构建起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了红色动漫传播渠道的立体化重构。这一变革本质上是媒介生态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网络的范式转型,其核心特征在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介质的数字化与传播场景的碎片化。传统红色动漫的传播高度依赖电视、电影等线性媒介,受制于时段、频次与地域限制,其文化辐射范围呈现明显的“中心–边缘”层级结构。而融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矩阵通过整合网站、社交平台、短视频应用、智能终端等多层级渠道,形成了跨平台联动、跨终端适配、跨场景渗透的立体化传播网络[5]。这种传播渠道的拓展不仅突破了物理时空的限制,更通过碎片化传播和沉浸式体验的融合,使红色文化在移动化、社交化的媒介环境中实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渗透。
4.2. 单位交互化转型叙事方式
融媒体技术通过交互设计、沉浸体验与数据反馈,赋予红色动漫互动叙事的能力,使其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共鸣,进而重构了文化认同的生成机制。传统红色动漫多采用线性叙事结构,观众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其文化认同的建立依赖于对预设价值观的接受与内化;而融媒体环境下的交互叙事通过嵌入选择分支、角色扮演、场景重构等设计,使观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历史事件的共历者。例如,动画《血与火:新中国是这样炼成的》推出的互动版,观众可通过点击屏幕选择不同历史节点,如“南昌起义”、“遵义会议”等,解锁隐藏剧情并影响叙事走向,这种参与式叙事通过身体感知与认知决策的双重介入,使观众在情感共鸣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6]。此外,社交媒体的评论、弹幕、二次创作等功能进一步构建了“创作者–作品–受众”的三角互动关系,受众通过弹幕实时表达观点,创作者根据反馈调整叙事策略,二次创作者通过解构与重构赋予作品新的意义,这种动态共生的叙事生态使红色动漫的文化内涵在群体讨论中不断丰富与升华。例如《那兔》的弹幕不仅是评论,更是集体情感的共振场。当“原子弹爆炸”剧情播出时,弹幕同步刷起“东方巨响”“致敬科学家”,形成万人同庆的氛围,这说明观众已从旁观者变为参与共建者。
4.3. 共创化升级内容生产
融媒体平台通过降低创作门槛、激活民间智慧与促进资源整合,推动了红色动漫内容生产的共创化升级,形成了官方主导和民间共创的协同生产模式。传统红色动漫的内容生产高度依赖专业机构,其创作周期长、成本高、更新慢,难以回应社会热点的即时性需求。而融媒体环境下的数字平台,如短视频应用、动漫社区、开源创作工具等通过提供标准化模板、AI辅助技术与分布式协作工具,使普通用户能参与红色文化传播。例如,抖音平台发起的“红色动漫挑战赛”,吸引数万用户用动漫形式重现革命故事,其中不乏对历史细节的趣味化解读;B站用户通过“混剪”“鬼畜”等二次创作手法,将红色经典与流行文化结合,生成《觉醒年代》动漫版等跨次元作品[7]。这种众创模式不仅丰富了红色动漫的表现形态,更通过民间智慧的注入,使红色文化以更鲜活、接地气的方式触达大众。数字平台打破了专业机构对文化生产的垄断,使红色动漫成为人人可参与、人人可表达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而在年轻群体中实现“破圈传播”。同时,官方机构通过与民间创作者的协作,既保障了红色文化的严肃性,又激发了文化创新的活力,最终形成“主流价值引领 + 多元表达共生”的良性生态。
5. 融媒体视域下红色动漫文化价值的创新路径
5.1. 深耕文化内涵,提升内容感染力
红色文化资源宛如一座蕴藏丰富的宝藏,是红色动漫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当下红色动漫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如何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已然成为红色动漫创作能否取得突破、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等前沿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并日益成熟。这些新技术为红色动漫在视觉呈现、互动体验等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无限可能。借助AR技术,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等设备,让红色历史场景在现实环境中“活”起来,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VR技术则能打造出沉浸式的虚拟世界,使观众完全置身于红色故事之中,与历史人物近距离接触,增强情感共鸣;MR技术更是将虚拟与现实巧妙融合,创造出更加奇幻、逼真的体验效果。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技术为红色动漫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但故事始终是红色动漫的核心与灵魂。一部红色动漫作品,即便拥有再先进、再炫酷的技术,如果故事本身空洞乏味,缺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支撑,那么它终究只能是昙花一现,沦为平庸之作[8]。因为观众在欣赏红色动漫时,更渴望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和情感上的触动,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刺激。
红色文化与红色动漫的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这种融合势必要打破以往红色动漫创作的固有惯性,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和表面呈现。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敏锐捕捉时代的变化和观众的需求,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容和表现形式。例如,结合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趋势,对红色故事进行重新解读和演绎,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要摒弃以往那种脸谱化、模式化的创作方式,努力塑造真实、立体、不虚假的人物形象。红色动漫中的人物应该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缺点的普通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梦想、困惑和挣扎,通过他们的成长历程和奋斗故事,让观众能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让红色文化真正走进观众的心灵深处,引发情感共鸣。
只有从红色文化中深入挖掘出能够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情感关系,红色动漫才能真正与观众产生共鸣,体现出其应有的文化价值。这种情感关系可以是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缅怀,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可以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红色动漫,让观众感受到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励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5.2. 优化传播策略,实现精准触达
融媒体时代,红色动漫作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传播策略的优化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更影响着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以及民族精神的凝聚。优化红色动漫传播策略,需从精准定位受众、创新传播渠道、强化内容互动三个维度协同推进。
精准定位受众是优化红色动漫传播策略的基础前提。不同年龄、地域、文化背景的受众对红色动漫的接受程度和需求存在显著差异。青少年群体作为红色动漫传播的重点对象,他们成长于数字化时代,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追求个性化与互动性。因此,红色动漫在创作与传播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审美偏好,采用生动有趣、富有创意的表现形式,将红色文化与流行文化元素有机结合,激发他们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同时,针对中老年受众,可突出红色动漫的历史厚重感和情感共鸣,通过熟悉的场景和人物唤起他们的集体记忆,增强传播效果。此外,还应关注不同地域受众的文化差异,因地制宜地调整传播内容和方式,使红色动漫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语境,实现广泛传播。
创新传播渠道是拓展红色动漫传播范围的关键举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平台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红色动漫应积极拥抱新媒体,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在线视频网站等渠道进行传播。这些平台具有用户基数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能够迅速扩大红色动漫的影响力。同时,可结合线下活动,如红色动漫主题展览、动漫节、校园放映等,将线上传播与线下体验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格局。此外,还可探索国际传播渠道,借助国际动漫展会、文化交流活动等平台,将优秀的红色动漫作品推向世界,展示中国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强化内容互动是提升红色动漫传播效果的核心要素。互动性能够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红色文化。红色动漫可通过设置互动环节、开展线上讨论、举办创作比赛等方式,鼓励受众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受众的反馈和需求,及时调整创作和传播策略,实现精准传播和个性化服务。此外,还可将红色动漫与教育、旅游等领域相结合,开发相关的衍生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拓展红色动漫的传播空间和价值内涵。
5.3. 坚守价值导向,确保文化多样性
在文化多元且传播渠道日益丰富的当下,红色动漫作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关键艺术形式,确保其文化价值的正确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关乎红色文化能否得到准确、有效的传播,更影响着广大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
立足史实根基,守护红色文化本真。红色动漫文化价值的正确性,首要在于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与坚守。红色文化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承载着无数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创作红色动漫时,必须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历史资料,深入挖掘、考证相关史实,确保故事背景、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等都符合历史真实。不能为了追求娱乐效果或艺术创新而随意篡改、歪曲历史,否则将使红色动漫失去其文化价值的根基,沦为毫无意义的虚构作品。只有真实地还原历史,才能让受众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厚重与庄严,从而激发他们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和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秉持正确导向,弘扬主流价值观念。红色动漫肩负着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念的重要使命。在创作过程中,要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以积极向上的主题和情节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通过红色动漫展现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顽强的斗争意志等优秀品质,让受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受到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启迪。同时,要警惕一些不良思想和价值观的渗透,避免在作品中传播消极、颓废、功利等错误观念。只有坚持正确的导向,红色动漫才能成为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的有力工具。
强化审核把关,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确保红色动漫文化价值的正确性,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审核把关机制。从创作初期到最终成品,要经过多轮的专业审核,涵盖历史准确性、价值导向、艺术水准等多个方面。审核人员应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敏锐的文化洞察力,能够对作品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存在问题的作品,要及时提出修改意见,确保其符合红色动漫文化价值的要求。此外,还可以引入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广大受众对红色动漫进行监督和评价,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共同守护红色动漫文化价值的正确性。
6. 结语
在融媒体浪潮的推动下,红色动漫的蓬勃发展既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时代创新,也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通过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传播与互动的模式革新,红色动漫正以更加鲜活、多元的姿态连接历史与当下,激荡起广泛的情感共鸣。展望未来,唯有坚守红色文化的根与魂,敏锐洞察时代脉搏,持续优化创作与传播路径,红色动漫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奋斗力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