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反映当代中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结构转型的时代命题。它是内涵丰富的经济范畴,代表生产力跃升,是科技创新主导、关键颠覆性技术有突破的生产力。具备高效能、高质量,区别于高资源投入消耗模式,是契合高质量发展、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的生产力。该概念继承拓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论述,突显科技创新、劳动者培育和产业生态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探究其关于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与人类解放观点,具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紧迫性。
2. 理论深化: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识新质生产力的三重维度
新质生产力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提出与构建深深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深厚土壤之中。若要深刻领会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历史必然性,就必须追根溯源,回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清其理论根基。这一重温的过程,不仅是对新质生产力开展理论界定与深化的过程,更是激活经典文本、彰显其跨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的生动实践。
(一) 重温经典著作,精准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
当前,部分学者存在着将新质生产力简单地等同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前沿技术”的倾向,忽视了其作为一场深刻生产力革命的全属性与系统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系统阐述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及其辩证关系。马克思把生产力定义为:“劳动过程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1]新质生产力正是对这一经典框架的当代演进与质的飞跃:其“劳动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者,而是掌握新科技、具备高素养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其“劳动资料”超越了传统的机器体系,演进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智能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其“劳动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土地、矿产等自然物,更拓展至数据、信息、基因等虚拟与新兴要素。通过重温经典,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新质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所有要素都发生质的跃升,并实现优化组合的先进生产力形态,从而在理论上避免将其窄化为单一的技术革新或产业目录。
(二) 重温经典著作,强化科技创新的“第一性”认识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之所以“质优”,关键在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其核心驱动力是科技创新。这一论断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前瞻性思考高度契合。马克思敏锐地观察到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2]。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他进一步指出,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2]。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深刻论述了科学对于技术的依赖和推动关系。这些经典论述雄辩地证明,将科学知识和技术创新置于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位置,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思想。今天,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论断的自觉继承与时代性发展。这让我们更加坚信,推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创新,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遵循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的战略抉择。
(三) 重温经典著作,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终极价值指向
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异化劳动”导致人的片面化和工具化,并在《共产党宣言》中构想了“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将人从繁重、重复、危险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和时间可能;另一方面,它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极高要求,必然催生和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本身的天赋、创造性和能力的发挥。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本质上也是扬弃异化、向着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人的解放”目标迈进的过程。这使得我们的实践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增长范畴,被赋予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崇高的社会理想。
新质生产力也是新型高质量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目标和使命[4]。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视域下审视新质生产力,我们能够获得更为深邃的理论洞察力。这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与科学内涵的认识,有效廓清了理论迷雾,更以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依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与指导力,其时代生命力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彰显。
3. 路径构建: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具体方略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智慧转化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动力,需要一套系统、可行且具有针对性的路径方略。通过构建一个“研究–转化–育人”三位一体的重温路径,确保对经典著作的学习与研究成为走向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现场的活水源头。
(一) 精读文本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研究路径
(1) 组织专题式精读,系统梳理经典论述
建议由高校、党校、社科院等理论研究机构牵头,组织跨学科团队,围绕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紧密相关的核心概念,设立系列研究专题。可以设立“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专题”,组织相关人员精读《资本论》第一卷“机器与大工业”章节,系统梳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资本应用及其二重性的论述;设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专题”,结合《资本论》对劳动协作、管理与分工的分析,审视数字化、智能化条件下的新型劳动组织形态。这种专题式精读旨在从经典著作中提炼出系统化的理论工具,为理解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概念图谱”和“分析框架”,避免陷入断章取义的碎片化理解。
(2) 坚持问题导向,带着现实问题到经典中寻找启示
理论研究工作者,特别是政策研究者,应主动“带着问题”走进经典。可以在重温《资本论》中关于商品二因素、价值形成与分配的理论的过程,思考数据的价值源泉及其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为构建数据要素产权制度和收益分配机制寻求原理性启发。针对科技伦理治理的挑战,可以重读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深刻领会关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遵循客观规律的警示,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规避技术风险、确保技术向善提供哲学智慧。坚持问题导向路径的核心在于,将经典著作视为方法论宝库,而非现成答案的集合,重在汲取其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真问题”。
(二) 理论阐释与政策实践相结合的转化路径
(1) 加强学理化阐释,构建新质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解释框架
鼓励学者在学术期刊和重要理论阵地发表系列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语言,对新质生产力进行深入的学理阐发。例如,论证新质生产力如何体现了“一般社会生产力”在当代的具体形态;分析数字劳动、智能算法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的新表现;阐释生产力质的飞跃如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进行适应性调整。这一过程旨在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实践命题奠定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使其不仅是一个政策概念,更是一个拥有深厚学理支撑的科学范畴,从而增强其理论说服力和国际传播力。
(2) 推动成果转化,将经典智慧具象为政策举措
决策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合作建立“理论–政策”对接平台,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将经典著作研究的核心洞见转化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具体而言,在科技创新政策上,从马克思关于“社会知识”成为直接生产力的论断出发,强化对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长期稳定支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在产业政策上,依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前瞻性地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同时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体系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人才政策上,秉承“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改革教育体系,构建覆盖全民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三) 学科交叉与传播普及相结合的育人路径
(1) 促进跨学科对话,打破理论研究与科技实践的壁垒
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与理工农医、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专业的交叉融合。可以设立交叉学科学位点,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科技思想》等必修或核心课程。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走进实验室,为科研人员讲解其工作的社会历史意义;同时,请顶尖科学家为人文社科师生讲解前沿技术原理与发展趋势。这种交叉旨在培养既懂马克思主义原理又知晓现代科技、具备宏观战略思维和前沿技术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能够站在更高维度上理解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2) 创新话语体系与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思想大众化
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如短视频、播客、图文解读等,将经典著作中深奥的理论以通俗易懂、生动鲜活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例如,制作系列微视频,用动画形式解读《资本论》中“机器与大工业”与当今“智能制造”的联系;撰写深入浅出的解读文章,阐述“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今“终身学习”理念的内在一致性。通过有效的传播,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再令人望而生畏,而是成为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共同思想资源,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科学的社会文化氛围。
4. 结语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宝藏,亦是我党理论之本源、事业之基础。通过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努力掌握其中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中汲取理论创新的无尽动力与丰富养分,这是我党持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关键法宝。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最为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于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新时代新阶段,新的物质生产力正随着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而逐步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应将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紧密结合,持续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与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不断进步。